山西民間傳統
坐月子,山西民間的傳統做法是:三天不準下床,壹個月不準出家門,不準上街,只允許吃住在室內。主要是照顧好產婦和寶寶的健康,怕鬧出月子病。產婦要比平時多穿衣服,額頭要用手絹遮住,怕受風。坐月子期間,飲食要有節制,特別是不要吃太多。如果吃飽了,會傷脾胃,造成永遠無法痊愈的癥狀。在山西農村,大多給孕婦吃小米粥、雞蛋、掛面和面條,米飯等食物很少吃。坐月子期間,禁止孕婦多說話,怕引起舌病;禁止產婦上班,怕過勞;產婦禁止用冷水洗手,怕損傷關節;同時,禁止陌生人進入母嬰室。陌生人進入房間,怕“踩住生命”,讓嬰兒生病。產房裏,連自己的家人壹般都不讓進。只允許母親、婆婆、丈夫等照顧產婦的人進入,甚至產婦的父親、公公也要等到產婦足月才能見面。
梅州客家傳統
客家婦女生完孩子後,要待在房間裏自己照顧自己,直到滿月後(壹般30天)。在坐月子期間,產婦享受到最優厚的待遇、全面的服務、良好的飲食和充分的休息,成為整個家庭的中心人物。
坐月子期間,壹般每天有三餐,三頓零食。吃的東西更精致。第壹,要有營養,有利於補身體,增加奶水。第二,要選擇“溫、熱、平”的食物,忌食生冷食物。壹般不要吃青菜,吃幹菜。
產婦吃的最常見、最有特色的食物是雞酒(包括姜、雞、酒)。姜需要老姜,老姜多用於煮雞肉和雞蛋。梅州人烹雞是用油鍋炒姜,加糯米酒,文火煮。產後當天要吃雞酒,最好是能祛風散寒、祛瘀活血的大公雞(稱“公雞”)。之後壹般要吃閹雞,尤其是有沒有下蛋的雞。客家婦女在坐月子期間,壹般要吃10到30只雞,10公斤姜,30公斤糯米酒。
坐月子期間,產婦除了照顧嬰兒,不做其他家務。用壹些樹葉(如桂圓葉、楓葉、連根拔起的樹葉等)洗澡。)或者是根部存活下來的水,是消毒祛風的。
中醫如何看待坐月子
北京中醫藥大學唐巧玲博士:坐月子是補虛祛瘀,42天左右。
女人生完孩子後,氣血受損,氣虛導致血淤、血瘀,正氣不足,外膜不密,但易受寒,五臟六腑虛弱,壹不小心就百病纏身。所以,重視產後調理是非常必要的,這個時候就要“坐月子”。
坐月子期間,調養的總原則是,產後調理的飲食以溫、淡、少鹽為主,忌食辛辣、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果需要調補藥物,原則是補益氣血,化瘀通絡,調理脾胃。
另外,如果不註意防寒保暖,“虛邪賊風”就會乘虛而入,引發壹系列所謂的“月子病”。
中醫產後名方“生化湯”,養血化瘀,溫經止痛,是產後調理的常用方劑,可在醫生指導下嘗試。
在西醫中,坐月子被稱為產褥期,是指孕婦懷孕280天後逐漸恢復正常的時期(約6-8周)。產褥期,母親全身組織器官的解剖和生理變化較大,再加上分娩和哺育嬰兒時的出血和體力消耗,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減弱,從而容易誘發疾病。
中醫朱小寶: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我們的祖先留下的坐月子的習慣是合理的。
從分娩到身體恢復的這段時間叫“產褥期”,壹般是6周,差不多42天,也就是俗稱的“坐月子”。
子曰有很多習慣傳承至今,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都是合理的,比如子曰戴頭巾,不洗澡,關窗擋風,喝湯,吃雞蛋,喝紅糖水。
中醫說“新產婦有三病:壹是抽搐,二是抑郁,三是排便困難……”
“新生兒死於血虛,多汗,喜中風,故使病抽筋。”
“死血又出汗了,又冷,讓妳覺得壓抑。”
“死津液,胃燥,所以排便困難。”
新產婦之所以有三病,是因為胎兒容易發生的與分娩有關的疾病,臨床上稱為“產後病”。如何預防這些“產後病”,必須從第二個月的習慣開始。
不要洗澡,也不要開窗防寒。
產婦產後失血過多,氣隨血排,汗不密,寒邪乘虛而入,所以虛不能驅邪,所以怕受涼,導致痙攣,也就是肌肉抽搐,所以要戴頭巾,關窗戶,不要洗澡,以防感冒。
雞蛋紅糖是補血的。
正能量不足,外邪出不來,反而逆勢而行,導致頭暈目眩,含糊不清,抑郁不適。所以要預防這類疾病,需要補血,補充營養。雞蛋和紅糖就是這種情況。
另外,湯是孕婦必備的。無論雞湯、魚湯還是其他湯,壹個是補充營養,壹個是補湯,防止排便困難,就像動物生完崽後舔掉幼崽身上的粘液,都是為了養津液,護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