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從傳統文化精神中尋找快樂

從傳統文化精神中尋找快樂

這壹輪人類文明延續了近萬年。每壹個時代,每壹個地域,甚至個人,對於生活的善惡美醜,都有不同的標準。我們來看看《道德經》中對善惡的解釋。

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美就是美,惡就是惡。大家都知道,好就是好,壞就是壞。

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美叫做美,醜的概念就是這個時候形成的。大家都知道善叫做善,也知道什麽是惡,就是惡。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矛盾的產生都是因為我們頭腦中有壹個自私的概念,從壹個概念到它在我們心中的確立。然後我們會看到兩個概念的對立,然後矛盾的形成,然後這兩個方面的結果,好的結果或者不好的結果。

《道德經》中,大道無聲,無跡可尋。他也孕育了我們生命中的壹切,孕育了我們整個生存環境,讓世間萬物都感受到了它的巨大力量。但是這些東西沒有準確的描述,很多概念和範疇特別牽強,他的意思沒有正確表達,只能概括壹個大概的道理。

壹切都是義無反顧的去做,生而無之,做而無靠,活而有成,所以不可能去。

讓世間萬物自然產生,也不要強迫人去創造和改變,讓他自由發展。不要強加人為的意誌。成就了,不要據為己有,因為妳不會據為己有,所以沒有損失。

在《道德經》中,聖人強調的是壹種真實的內涵,摒棄和超越人類自私貪婪的欲望,不強加幹擾,以自然的態度對待人和事。這種無所事事的哲學似乎是消極的,對生活毫無意義。其實是真正的積極,壹切順其自然。

我更喜歡老子的觀點,關於人生的壹些重大決定,關於這種感情的狀態。達到壹種方式,壹種心境,叫做順其自然。無論妳面臨多大的決定,當妳順其自然。不管結果如何,都對得起妳的心,對得起妳的命,所以也是壹個正確的決定。另壹方面,在我自己的生活中,任何違背自己內心,勉強去做的事情,都有不好的結果。

古代有這樣壹則寓言,被稱為“東施效顰”。據說有壹個叫的女孩,長得非常漂亮。壹天,石用手捂著胸口,皺著眉頭,然後走到街上,因為她覺得不舒服。被東石看到後,東石回家後想,Xi石長得太漂亮了,如果他向她學習,許多人都會稱贊自己。

於是他皺著眉頭捂著胸口走到街上。也很想聽到別人的贊美,但是她細膩的做作讓他原本醜陋的外表更加醜陋。這就是施效力的故事。

其實有時候,不管是美還是醜,不管我們長得怎麽樣。在生活中,每個人都要保持壹種自然的狀態,不要盲目的學習,不要盲目的讓別人的好惡混淆了自己的本質。

老子用《道德經》教人修道的方法。道德是修道之本,道是道德的升華。從“道”和“德”的學習中,可以提高人的為人處事、管理家庭和國家的能力。古人也說:“柏楊五千字,讀書甚有用,治國也,身在其中。”

中國的傳統文化崇尚真實,就是真誠待人,真誠做事,回歸最真實的自己。雖然很多國學著作沒有直接使用“真”字,但字裏行間都體現了“真”的精神。“修身”是重要的“道理”之壹。修身是指修身養性,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古人在日常生活中體現的修養,就是擇善而從,取經於文,以禮相約。修養的本質是改掉自己的壞習慣,提高自己的意誌力,自省,自律的過程。修身養性並不是說壹定要達到聖人的高度,對自己的誌向不冷漠,或者寧靜致遠。而是要在修身養性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氣質,摒棄自己懶惰、輕浮、自大等缺點,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擁有健全的人格。所謂君子必修身。如果說修身是根本,那麽持家、治國、平天下就是目的。修養也是國學求真的重要途徑。

“生命之初,人性本善”。這是壹句所有人都朗朗上口的話,也是古代學者對人性論開始的看法。他們認為所有人天生本性善良,氣質相似。所謂惡,就是人在周圍不良環境的影響下,慢慢改變自己原本的善,從而演變成偷竊、賣淫、說謊、貪婪、憤怒等惡。沒有人生來就是“邪惡”的。很多人受到不良家庭境遇或生活環境的影響,或者因為壹些坎坷痛苦的經歷,在惡劣的環境下,自己的善被惡吞噬,就產生了所謂的“惡人”。

作為中國傳統美德的象征,“善如水,德載物”也是很多有誌之士所倡導的道德境界。“善如水”的意思是“善如水,水為萬物所好而不爭,為眾人所惡,所以是寥寥數語。”老子把水比作善。最崇高的善,如水,利益萬物而不與之競爭。它停留在人們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老子認為壹個品德高尚的人如水,壹個完美的人格也應該有這樣的心態和如水的行為。我能忍辱負重,努力工作,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是和別人爭名奪利,爭本事。這就是老子“利而不爭”的道德思想。

我們先來看看西方哲學的代表人物康德對善惡的看法。

在對實踐理性的批判中,康德把完美作為倫理生活的最高境界。最好的包括幸福,但要想享受幸福,首先要讓自己配得上幸福,而配得上幸福的唯壹條件就是道德。美德和幸福的結合取決於上帝,但修德是人們必須自己努力的結果。

修德的必要性在於人沒有道德,或者說現實世界的經驗揭示了人在道德上的普遍的惡。所以,為了保證人們追求幸福的希望不會落空,康德首先要解決壹個問題:道德上邪惡的人能否化惡為善?解決這個問題的前提是:人性是什麽?

關於人性的善惡,基本上有兩種學說:性善論和性惡論。有些人試圖尋找第三條道路,認為人性既無善也無惡,或者善惡兼備,或者有善有惡。康德摒棄了所有這些理論。在他看來,這些理論之所以未能真正理解人性,根本原因在於把人性當作自由的對立面,或者把人性理解為自然的東西,而沒有認識到自由是自然的根源。(在這壹點上,應該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響。)

在康德看來,所謂人性,不過是人運用其普遍自由(在客觀道德法則下)的主觀依據,先於壹切可感知的行為。但是,作為自由使用的基礎,它不是自由的對立面,不是自然本能,甚至先於自由;它本身必須是壹種自由的行為。

因此,自然作為壹種自由行為,不是壹種外在的、可感知的行為,而是壹種意誌活動,是壹種通過任性選擇動機、建立規範、形成觀念的活動。“所以,人的善或惡(就道德法則而言,作為采用這種或那種標準的主觀依據)只是在這種意義上被稱為與生俱來,也就是說,它是基於自由在經驗中(從童年到出生)所給予的壹切應用,並被設想為與出生同時存在於人身上;而不是說出生是它的原因。”

人與生俱來的善惡觀念和人的道德責任並不矛盾。“所謂天生具有這種或那種觀念作為具有生命的屬性,並不意味著這種觀念不是由擁有它的人獲得的,也就是說,這個人不是這種觀念的原因;意思是只是沒有及時獲得(人從小就是這樣或者那樣的)。

觀念,即采用規範的最初主觀基礎,只能是獨特的,壹般與自由的所有應用有關。但是,它本身必須被自由的意誌所采納,否則,它就不會被歸罪。[3]康德認為,只有當我們自己(或我們的自由)是我們本性的創造者時,我們才能討論人性的善或惡。基於對自然的這種理解,康德具體分析了人性中所包含的善的享受和惡的傾向。

康德首先列舉了人性中所包含的三種善的原始享受:第壹種是與生命相聯系的動物享受,康德稱之為機械自愛,包括自我保護、性自然和社會本能;二是與理性相聯系的人性享受,康德稱之為比較自愛,即通過與他人比較來判斷自己是否幸福,追求平等,尋求優於他人;第三是與責任相聯系的人格享受,康德稱之為尊重道德規律的敏感。它把道德規律作為自己的充分動機,是壹種道德情感。

康德認為,這三種驗賦不僅在消極意義上是善的,即與道德法則沒有沖突,而且在積極意義上是樂賦,即促使人們遵循道德法則。它們都是原始的,因為它們屬於人性的可能性。但是,就前兩種表福而言,就存在著人們違背其使用目的的可能性,各種不良習慣都可以嫁接在上面。至於人格的享受,沒有什麽惡可以嫁接在上面。所以也是康德關註的最重要的東西。

再者,康德列舉了人性中三種自然的惡的傾向:第壹是人的心靈在遵循公認規範方面的弱點,即人性是脆弱的,即使有心行善,也沒有強烈的意誌去執行;二是把不道德的動機和道德的動機混在壹起,即不純,也就是說,雖然有良好的意圖和足夠的力量去實施,但不僅僅是把道德法則作為充分的和唯壹的動機,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也許在任何時候)還需要道德法則之外的其他動機;第三種是人心的壞或墮落,即采用邪惡的原則,把來自道德法則的動機放在其他不道德的動機後面,這也叫心靈的倒置。

因為自由是道德的唯壹基礎,如果自然不是來自於自由,那麽它就不是道德的,不能歸於人。因此,人性善惡的基礎不可能存在於任性的外在對象中,存在於任何自然沖動中,而只能存在於任性為了利用其自由而為自己制定的規則中。

康德的人性本惡理論與傳統倫理學的本質區別在於,他不是在經驗領域中尋找惡,而是在惡的行為背後的主觀基礎中尋找惡。在他看來,惡的行為當然是惡的主觀基礎,但惡的主觀基礎也可能隱藏在善(道德法則)行為的背後。後壹種惡更微妙,更嚴重。因為壹個人雖然可以事事符合法律,但如果他不以道德法律為最高或唯壹的動機,那麽這個人從根本上來說可能還是壹個惡的人。

康德承認惡在現實中的普遍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康德承認這種現實。相反,康德哲學的意義在於如何揚棄這種惡,重新走上善的道路。人的化惡為善是個大話題,這裏不詳細討論空間關系。

讓我們來看看法國啟蒙運動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盧梭關於如何在辜負自己之前度過壹生的經典論述。

我不再試圖在人群中尋找快樂,因為我已經感覺到快樂不會在這個世界上得到;我沸騰的想象力已經飄離了剛剛開始的生活,仿佛在異鄉流浪,尋找壹個安靜的地方安頓下來。

這是盧梭對自己晚年生活的總結。

我渴望學習是為了認識自己,而不是為了教育別人;我壹直認為,在教別人之前,妳必須先了解自己。我試著對自己在人群中的生活做各種各樣的研究,哪怕是獨自被困在孤島上直到死去。人們應該做什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相信什麽。在所有不是最基本需求的事物面前,我們的觀念才是指導我們行動的準繩。基於我壹直堅持的這個原則,我很長壹段時間都在努力尋找,試圖理解人生的終極真相,為自己的人生指明方向。很快,當我意識到我根本不應該糾結於追求這個真理的時候,我就不再為世界上缺乏技能而痛苦了。

隱居冥想,對自然的研究,對整個世界的思考,都是讓壹個孤獨的人投入造物主的懷抱,讓他以壹種溫暖而憂慮的心情去探究他所看到的壹切的起源,以及他內心感受到壹切的原因。當命運把我推入動蕩的世界時,我在其中找不到任何能讓我的心靈感到片刻快樂的東西。美好閑暇時光的記憶無處不在,讓我對壹切觸手可及的能帶來財富或快樂的東西漠不關心甚至厭惡。

在躁動的欲望中感到不安,希望渺茫,收獲甚至微薄。而且,初嘗名利之後,我隱約覺得,即使有壹天我得到了我以為我想要的壹切,也許我也找不到幸福的影子——那種心靈渴望的幸福。這壹切讓我對這個世界的依戀漸漸淡去,甚至在那次不幸的經歷讓我完全成為局外人之前,那種依戀就已經土崩瓦解了。於是我到了四十歲,在貧窮和富裕之間,在清醒和迷茫之間搖擺不定。我有很多壞習慣,但我心裏沒有任何壞習慣。生活是輕松的,沒有理性的約束,我對自己的義務也是漫不經心的——我不是對它們視而不見,而是常常缺乏對它們的充分理解。

我從小就認定四十歲將是壹個分水嶺。從四十歲開始,我將告別辛苦和拼命。壹旦到了四十歲,無論我的處境如何,我都決心要自然地過好每壹天,再也不為擺脫困境而掙紮,也不再為未來而擔憂。當這壹刻到來的時候,雖然從我當時的經歷來看似乎應該選擇壹條更穩妥的路,但我還是毅然執行了我的計劃。我不僅不後悔退出江湖,而且從中獲得了真正的快樂。我從勾心鬥角和空虛歡樂中解脫出來,完全沈浸在閑適平和的精神世界裏,這壹直是我不可動搖的渴望,也是我不可磨滅的眷戀。我離開了人群,離開了塵世的浮華,脫下了自己所有精致的衣服;不再有劍,不再有手表,不再有白襪子,不再有鍍金的珠寶和花哨的發型——壹頂基本的假發和壹件好的羊毛大衣就夠了。不僅如此,比這壹切更好的是,我從心底裏連根拔起了貪婪和貪欲——正是這種貪婪給我所放棄的壹切標上了明碼標價。我放棄了我當時所處的位置——我完全不適合那個位置——然後我就沈迷於臨摹音樂,我從未停止過對它的熱愛。

最後我對自己說:我是不是應該永遠被這些口若懸河的人的詭辯所迷惑?我甚至不確定他們津津樂道、大張旗鼓推銷的想法是不是自己真正的想法。他們用激情控制理論和理論,用利益蒙蔽人相信這個或那個。別人是不可能看透自己真正相信的。在這些政黨領導人身上能找到宗教信仰嗎?他們的哲學是為別人;但對我來說,我只需要有自己的信仰。讓我努力找回自己的信仰——讓我在還來得及的時候,找到壹個不可動搖的余生行為準則。現在的我已經成熟了,悟性達到了巔峰,但也接近了最後的沒落。如果繼續等下去,到了晚年覺悟的時候,我就發揮不出自己的力量了。那時,我的智慧將失去活力。今天我努力做到最好,但那時我做不到。因此,我們必須抓住當前的機會。這是我從外在物質以及精神和道德方面進行改革的時候了。讓我壹勞永逸地闡明我的觀點和原則,我希望我的余生在深思熟慮後,永遠保持我認為我應該成為的樣子。

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最讓我害怕的就是為了享受世間的各種快樂而拋棄靈魂的永恒命運——世俗的快樂在我眼裏從來都不太重要。

同時,我也不得不承認,哲學家壹直在我耳邊嘮叨的謎題,我總是解不開。不過,我最終還是下定決心專註於人類智慧很少涉獵的話題。這是壹個充滿了令人費解的奧秘和不可理解的奇怪現象的領域。對於每壹個問題,我都直接采納自己觀點中最有理有據、最有說服力的觀點,不會把時間浪費在各種我解決不了的異議上——對立的理論體系中自然也有同樣有力的反駁觀點。在這類話題上采取教條式的口吻是江湖騙子的做法;真正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而且是用妳成熟的理智判斷得出的見解。即使讓我們犯錯,我們也可以問心無愧地承擔後果,因為我們沒有罪。這是給我創造安全感的不可動搖的基本原則。

通過苦苦思索真相,我獲得了平靜。從那以後,我就把這些道理當成了自己生活和工作不可動搖的原則,再也不會被那些我解決不了的,無法預見的,最近不時困擾我的反駁所困擾。那些反駁異議的人,有時會讓我焦慮,但再也動搖不了我的信念。我總是對自己說:那些只是神秘的、吹毛求疵的詭辯,比起我的理智所接受的、我的內心所認可的、我的心在默默的煎熬中所背書的基本原則,真的微不足道。面對人類智慧難以理解的深刻話題,壹個我無法回應的異議,能否徹底顛覆壹個如此穩固,在我心中和我壹生中最美好的,讓我覺得在其他地方從未聽過的理論?不,我在不朽的自然、世界的結構和主宰世界的物理秩序之間觀察到了壹種默契,這種默契是任何空話都無法摧毀的。在其中,我找到了相應的道德秩序。這個道德秩序的構成體系是我研究的成果,也是支撐我承受人生苦難的精神支柱。在其他任何系統,我都會無助地活著,無望地死去。我將是所有造物中最不幸的。所以堅持唯壹讓我開心的制度,不管命運如何起伏,不管別人會怎麽樣。

坐立不安多年後,我終於振作起來,開始關註自己的內心。這時候我才意識到,為了反抗命運,我付出了多少精力和代價。我決心密切關註那些在我看來重要的、值得評價的事情。在對比過去的行為準則和自己的情況時,我發現我對別人的荒謬判斷和我短暫人生中的很多小事都被賦予了過度的意義。人的壹生充滿了各種苦難的考驗。這些苦是什麽樣的並不是很重要,只要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好。所以,越是苦,越是難受的苦,越是無盡的苦,越是懂得承受的苦,越是有益的苦。在能夠意識到遭受不幸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的人面前,任何最強烈的痛苦都會失去殺傷力;我堅信不遺余力,這是我在之前的默默思考中取得的最重大的成就。

關於道德,我還有很多要學的。現在正是學習這樣的知識的時候,用這樣的知識充實和裝點我的靈魂。當我的靈魂從束縛它並使它閉上眼睛的肉體中解脫出來時,這種知識也會被它帶走。那時,我的靈魂將看到赤裸裸的真相,它將看到人類的知識是多麽渺小,虛偽的學者是多麽空虛。它會感嘆這輩子因為追求知識而浪費的時間。耐心、溫柔、順從、尊嚴和公正都是人們可以帶走並不斷積累的資產,而不用擔心死亡會讓我們失去。這是我將用余生學習的唯壹有用的學科。如果我有幸取得壹些進步,我將學會如何以壹種比來到這個世界更高尚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更高尚,但不是更美好的方式——因為這是不可能的。

  • 上一篇:什麽是精益生產?
  • 下一篇:以端午節為題的說明文八百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