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從四代以來的變化看中國近百年3000字的歷史變遷。

從四代以來的變化看中國近百年3000字的歷史變遷。

以飲食為例:

中國茶葉的口味和消費大體經歷了五次變化:

第壹,在中國古代,茶最初是作為壹種解毒治病的藥物。傳說神農嘗遍天下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解百毒”,於是感念救命之恩,廣播天下種植之法。就像今天煎中藥壹樣,煎其汁,服之。《茶經》還指出,“口渴、停滯、腦痛、目澀、肢煩、關節不舒服”等癥狀都可以通過飲茶來治療。二、中國的飲茶方式在漢代“煮”之後進入第二階段。這時,茶已經從醫學發展成為壹種大眾飲料。晉代郭璞在《爾雅註》中稱之為“可煮成湯喝”。這裏的“煮”和“湯”兩個字表明了當時飲茶的特點。據《茶經》所引《廣雅》記載,荊、巴間采葉做餅,老葉作米糊。如果要煮著喝,先炒到發紅,搗碎,放在瓷裏,蓋上湯,拌上蔥、姜、橙。醒酒無眠。這樣煮出來的就是粥樣的湯,所以也叫“茶粥”。唐朝以後,鹽也被廣泛使用。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流行的奶茶,藏族流行的酥油茶。

第三,“淹”就是將茶餅搗成茶粉,加入調料,用開水沖泡。這種方法在唐代很流行。宋代以後就不加調料了,但和今天喝茶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就是茶葉必須做成粉末,喝法和今天喝磚茶挺像的。

第四,直到明代,飲茶才進入現在這樣的制茶階段。據沈德福《萬歷野集》“至洪武二十四年(1319)九月,設龍組,但采茶芽以進。.....根據茶的調味,搗為薄餅,有扭曲的味道。.....今人只取第壹陰之精,取泉買筏,壹泡就啜,始崇飲酒永。”這裏明確說明,不加輔料,用開水沖泡飲用的茶芽制作方法始於明朝初年,但煮茶之風仍與泡茶方法長期共存。

第五是“做菜”。現在社會上主要的茶葉消費方式是泡茶,仍然喝茶,但也不乏煮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省茶葉改良農場的食品科技工作者在科學分析和鑒定的基礎上創造了壹種新的美食“茶宴”,它不僅豐富了茶文化,而且是飲茶史上的壹次革命。這個“茶宴”* *有11道菜,都是用中國名茶做的。它們是綠茶沙拉、凍茶豆腐餡、紅茶蝦、祁門紅茶雞丁、香片蒸鱈魚、鐵觀音燉雞、茶包子、白浩烏龍茶燉牛肉、紅茶熏雞、香茶排骨和竹丸子。中餐和“茶道”完美融合,真的是相得益彰。可喜的是,近年來,江蘇省金壇市出現了壹種新的食用茶產品“天然超微綠粉茶”。它將給人們傳統的喝茶方式帶來巨大的變革。從四合院的變遷看外國建築

中國傳統的住宅形式多為四合院布局,四合院是中國人最理想的住宅形式。四合院按照中軸線東西兩側的住房對稱,正房朝南,東西兩側廂房,廂房和小院。庭院鋪地磚,兩側可種植花草樹木,形成舒適安靜的居住環境。北京的四合院是這種房子的典型。

1900後,英、法、美、俄、日等國相繼在北京建使館區,在天津租界建住宅,建築風格歐式、日式。為了方便外國人居住,北京建了六國飯店,7層高,紅墻,壁柱隔開,歐式經典裝飾。這是當時中國最高的住宅樓。

當時最具地方特色的兩大三角洲是長江和珠江。江南水鄉的房子大多是四合院式的。橋、流水、房屋、碼頭構成了壹幅獨特的中國南方山水畫。

自從外地人進入長江流域,上海人口激增,地價飆升。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歐洲聯排別墅的形式建造了壹批低成本的木屋,形成了最初的小巷式房屋。70年代采用磚木結構,設計了上海特有的石庫門裏弄住宅,這是壹種群體居住風格,也是上海住宅的主要形式。石庫門多成排建在整齊的小巷裏,是磚木結構的相鄰房屋,脫胎於傳統四合院。門是垂直的,很深,相鄰的石庫門房子在過道的兩邊。20世紀初,江南許多城市也出現了住在弄堂裏的群體居住形式,於是中國傳統的獨門獨院的居住形式開始被打破。

在珠江三角洲,包括福建的壹部分,20世紀初,發了財或有積蓄的華僑開始投資家鄉。許多當地的房子是西式或中西合璧的,塔樓非常有特色。例如,在廣東省開平市,有2600多個形狀各異的了望塔,其中相當壹部分建於20世紀初。他們的風格有羅馬、土耳其、法國、英國、意大利、德國碉堡以及中西結合的風格。它們氣勢磅礴,色彩斑斕,展現了所有的歐洲風情,讓遊客很難相信這就是中國的鄉村。華僑家庭之所以要把房子建成仿歐洲古建築的瞭望塔,主要是因為他們在當地比較富裕,怕土匪搶劫。所以瞭望塔壹般5-6層高,有瞭望塔,增強了安全感。

  • 上一篇:什麽是真正的尼泊爾鳳眼菩提
  • 下一篇:仿古門窗設計欣賞,重溫古典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