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以蘇州為主題的600字作文。

以蘇州為主題的600字作文。

蘇州的端午節是這樣的。

記得小時候的壹首歌:“正月元宵,二月二賞梅,三月三日登高,四月十四滾仙,五月端午劃龍舟,六月賞荷花,七月七夕女兒節,八月走月登高,十月看會兇,十壹月冬至日夜,十二月三十日農歷除夕。”可以看出蘇州的壹些節日和習俗很有意思。這首童謠比較順口,比較好記,我能背到今天。壹些習俗現在不為年輕人所熟知。壹年壹度的農歷4月14日“滾仙”剛過,5月初五端午節隨之而來。

紀念伍子胥的蘇州端午節。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它的起源據說是壹個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吳越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又名伍員,祖籍楚國。到了吳國後,受到吳王闔閭的信任,大興土木“闔閭城”,開鑿了中國最早的運河徐希,又推薦了大軍事家孫武,使吳國很快繁榮起來。後來與吳王夫差產生裂痕,被夫差賜死。據說伍子胥死後被夫差裝在皮包裏投入河中,死得很慘。伍子胥死後,吳逐漸衰落。

伍子胥幾十年來為吳立下了汗馬功勞,做了許多好事。百姓受益匪淺,他是個清廉忠臣,蘇州百姓都很懷念他。在他去世的河邊,這座寺廟被命名為徐山。如今,胥門、胥口等地為紀念他而得名,胥門城、東山洋灣等地也建有廟宇或神社,香火不絕。因為他是在農歷五月初五(恰好和大詩人屈原是同壹天)被扔進河裏的,蘇州人在那天紀念伍子胥,所以有“五月端午迎吳郡”的說法。(據南朝《曹娥碑》)唐詩寫道:“英雄寂寞留,山水荒涼失圖。回望臺灣荒涼的麋鹿地,滿是銨怨。”

端午節:古代的“衛生節”

《武縣誌》載:“端午簪,艾葉辟邪。”家家都買紮好的香蒲、艾葉,放在門窗前。據說蚊子和蒼蠅聞到這種味道就會逃跑。到現在,老人仍然在端午節買壹兩把菖蒲和艾葉帶回家掛。那壹天,許多人在酒裏喝雄黃粉,並用酒在孩子的額頭、手和腳上畫畫,這也意味著辟邪。小時候催著媽媽在額頭上寫“王”字,和弟弟妹妹壹起加油。那時候滿大街都能看到小孩子在額頭上寫“王”字。奶奶還會繡荷包,有時會用雄黃粉填充,有時會用布或糯米包壹個粽子綁在我們孩子的胸前,迎接端午節。我記得我奶奶用玉帛當繩子綁我的左臂,叫“長生線”;我媽以前會用線織壹個老虎頭戴在我胸前,穿著紅老虎的肚兜激烈地示範,讓我覺得很有意思。

端午節前後,天氣轉熱,“百蟲出,邪氣盛”。尤其是蘇南地區,正值雨季,空氣潮濕,適合各種細菌和病原體的生長繁殖,傳染病也容易傳播。端午節前後,艾葉、菖蒲自古就掛在門上辟邪,或艾晨、蒼術、白芷、雄黃等中藥在室內庭院混合熏制,也有人在潮濕的墻角撒石灰水、雄黃。這些在民間流傳的傳統習慣,說明自古以來人們就重視殺滅疾病,講究衛生。的確,艾葉、菖蒲、蒼術、白芷都有殺菌殺蟲的藥理作用,所以有人把端午節稱為古代的養生節,是有道理的。

端午節時劃龍舟

清代詩人吳歌說,“勝會觀水戲山塘,幾處插紅旗”。可見當時蘇州的端午節規模很大,很有特色。端午節是五月初五的重頭戲,也是我國的傳統民俗文化。古代蘇州也是很講究龍舟的。朔門和胥門兩個門、南濠、北濠、喬峰西津橋、西路濱水區和山塘地區是劃龍舟最熱鬧的地方。

古代龍舟四角掛彩旗,中間船艙配有號手,鼓號齊鳴,氣勢磅礴。船兩邊有16人劃船,稱為劃手。蒿老爺站在船頭上,手裏拿著壹根長鉤,叫茵陳蒿。船上有個小亭子,上面站著壹個帥氣可愛的小男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叫領頭王子。船尾高約0.3米,上面掛滿了各種顏色的繩索,在風中耀眼奪目。有的嚴厲得很,各種戲文都有,比如《打頭陣》《童子拜觀音》《指著太陽升起》《楊飛春睡覺》,都叫“臥粉”。舵多為刀形,執舵者稱為舵。

劃龍舟的場面自然非常熱鬧有趣。河裏各種龍船,五彩如錦,美麗如鱗,水花濺珠。金鼓聲和水聲激動人心,震耳欲聾。這些船互不相同。十幾艘船妳追我趕,妳追我趕,各顯身手,互不相讓。如果妳在那裏,妳會興奮不已,躍躍欲試。這時,男女老少幾乎都從城裏出來了。七裏山塘擠滿了攤販,歡聲笑語不斷,叫賣聲十多天不絕於耳。那時候叫龍船城。到了晚上,有壹種特殊的景色,如河裏的船,岸上的棚子,燃著的千燈,吐著丹的蠟燭,搖著白的月亮,這就是所謂的燈籠劃龍舟。

劃龍舟的時候,河裏有很多原始的船。在船上看龍舟的人,壹定要把事先買的陶罐扔到河裏,而龍舟上的壹些人會跳入水中,在劃龍舟時爭奪這些陶罐,作為壹種娛樂。頒獎儀式被稱為慶功會。慶功會上,穿長袍、戴流蘇的人在原艇前艙鞠躬、唱誓約,手舉五色旗,在每艘獲勝的艇上插上壹面旗,然後各龍舟認旗色,“回艇歸班”宣告勝利。生的太晚了,自然看不到這個景點。父親年輕的時候,和大人壹起去看過幾次。

先父告訴我,除了賽龍舟,我還看到村裏很多見義勇為的年輕人在水上表演――農家小屋的船艙裏架著十八船兵器,船頭鋪著壹排平板,男孩子們就在上面練武,裸露的胸膛和脊背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飛鋼叉的人把鋼叉在胸前、背上、手臂間滾動,有時還會拋向空中。鋼叉的鐵板不斷發出“嚓-嚓-嚓-嚓-嚓”的聲音,在村裏的“檔船”中相互呼應。銅鏈舞者扭動著長長的鏈條,閃閃發光,呼呼作響,比電視劇裏梁山泊軍師吳用的刀柄還要好看。舉壹個石肩就是在壹根粗竹的兩端放上兩塊巨大的石板,表演的大力士在他們的頭頂和胸前不停地盤旋,這遠勝於現在舉重比賽中的辛苦。

還有石鎖,用花崗巖雕刻而成,大小不等,重達數百斤。舞者抓住手柄,將石鎖穿過手臂、背部、胯部,穩穩落在肩膀、手肘、拳頭上,這不僅是力量的比拼,也是技巧的比拼。高手們也能穩穩地把石鎖落在下巴和額頭上,就像雜技場上玩花壇的人壹樣,贏得兩岸觀眾的響亮掌聲。難免會有失誤。石鎖上下穿梭時,偶爾會脫離軌道,落入兩側水中。壹個“通”,水柱就能被激起壹米左右的高度。船舷邊的幾個男生立刻跳入水中,壹個俯沖紮入水底。不壹會兒,捷徑已經把石鎖擡出水面,扔到甲板上。在海峽兩岸的掌聲中,石鎖被舞者舉起,濕漉漉地在前後後面繼續跳舞。這壹幕非常壯觀。父親生動的描述常常讓我聽得津津有味,至今記憶猶新。

"荊楚老時寫道:"五月五日,四人會百草,百草,草戰。宋代蘇州田園詩人範成大在他的《春日田園雜記》中寫道“社燒錢如雷,夕陽西下醉人春枝落花,知小兒爭草”。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有壹段端午節打百草的描述,讀起來很生動有趣。

鬥草又稱鬥百草,最早記載於南北朝時期。這個習俗農村的孩子都經歷過,城裏的老人也知道,每年春天草藥茂盛的時候,少男少女就去山上玩(舊社會蘇州南園北園到處都是草藥),摘薺菜,摘雜草莖,薺菜等野菜帶回家炒,草莖可以當零食吃。玩得開心,男生就挑莎草梗跟小姑娘玩,或者跟媽媽說生孩子。方法是兩個孩子各拿著莎草莖的壹端,撕成兩半,看看草纖維是什麽形狀的。如果他們被撕成三角形或直線,他們會有壹個男孩。如果是四邊形,就是女兒。

有時,他們從狗尾巴上采集艾草的莖或葉,彎成環,每人拿壹個環,以配合草的韌性,誰攔住誰就是輸家,或者他們采集壹個紅白穗,比誰多,然後把草編成轎子,比誰快。這可能是謹慎女生的特長。壹般男生都會頂風彎腰,只插兩根草莖當“轎子桿”,充當“轎子”。然後男生女生經常學大人,在草地上扮演新郎新娘的角色,表演壹場“集體婚禮”,很有意思。城市裏更有高雅的孩子,不僅要采摘花草,還要爭著知道草和花的名字,甚至還要唱關於花的戲曲,這就需要壹點文學和植物的知識了。

又是五月的端午節。雖然蘇州的大部分舊習俗已經被遺忘,但人們仍然在那天吃粽子,即使它不再是節日當天的“專利”食品。近年來,蘇州太湖、金雞湖、常熟沙家浜等地紛紛舉辦龍舟賽,提醒人們賽龍舟的習俗,增添雅趣。據說韓國已經將端午節習俗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其實中國的端午節習俗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所以有資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我們期待早日成功。

  • 上一篇:華中師範大學學生社團聯合會的部門職責
  • 下一篇:吉利好運花圖片大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