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國號全名以色列國(希伯來語: ? 文件-播放,阿拉伯語: ),是壹個位於西亞累範特地區的國家,位於地中海的東南方向。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2]。
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獨立建國,目前人口已超過700萬,主要來自猶太人族群,也是世界上唯壹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3][4]。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所宣稱的首都和中央政府所在地,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只承認特拉維夫並於該地設立使領館。[5]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唯壹壹個自由民主制國家[6][7]。除此之外,以色列也被視為是中東地區裏經濟發展、商業自由、新聞自由、和整體人類發展度最高的國家。
主條目:以色列歷史
猶太教燈臺被從耶路撒冷劫掠。以色列最初是指壹個民族而非地名,可查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公元前1211年[8]。在過去3000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9]。從公元前1200年開始,壹系列的猶太人王朝在這壹地區存在了超過1000余年[10]。
經歷過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廷等古國的統治,猶太人在這壹地區逐漸衰落並遭驅逐。尤其是在公元132年的壹次大規模起義遭到鎮壓後,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逐出這壹地區,將地名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企圖抹滅猶太人千年來與這片土地相連的痕跡[11]。雖然如此,仍有小部分猶太人壹直留在巴勒斯坦,但主要的猶太人口從以色列南部移至了北部。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密西拿》和《塔木德》經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廷帝國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數個穆斯林國家統治過這個地區;包括了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花剌子模和蒙古,在1260年至1516年間由馬木魯克統治,接著在1517年成為奧斯曼帝國壹個省份。
[編輯] 錫安主義和猶太人回歸
第壹批回歸的猶太人,比魯們仍然穿著傳統的阿拉伯頭巾。數個世紀以來,許許多多流亡海外的猶太人壹直試圖返回以色列。18世紀便有數波小型的回歸潮,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在1878年,佩塔提克瓦出現了第壹個大型的猶太人農場殖民區。第壹次大規模的回歸浪潮則始於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開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猶太國之地。猶太人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並且定居。隨著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系也日趨緊張。
1896年,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茨爾發起錫安主義運動(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故土,恢復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他召集了第壹屆“世界錫安主義大會”,大會決議建立“壹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成立,幫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國外長貝爾福發表《貝爾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壹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1920年,國際聯盟委托英國管轄巴勒斯坦。1922年英國將托管地劃分為兩部分:東部(現約旦)為阿拉伯人居住地,西部為猶太居民區。
1945年6月15日,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幸存者抵達海法時遭到英國托管政府逮捕。第壹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在1929年爆發的壹場巴勒斯坦暴動中,阿拉伯人殺死了133名猶太人。接著在1936年-1939年又有數場暴動發生。對此英國在1939年頒布了壹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並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33年,納粹黨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40年,猶太人已占當地居民總數的30%。後來在歐洲發生的猶太人大屠殺,進壹步推動了猶太人回歸。1944至1948年之間,愈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12]。
[編輯] 復國
1947年,鑒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沖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托管地脫身[13]。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壹直穩定增長,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再分為兩個國家(上次巴勒斯坦領區77%給予阿拉伯人,成為今天的約旦),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沖突。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通過分治方案的當日,大衛·本-古理安接受了該方案,但阿拉伯國家聯盟不接受。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著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鬥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沖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14]。
1948年5月14日,大衛·本-古理安宣布以色列建國。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托管期結束前壹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被承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
[編輯] 1948年獨立戰爭
主條目:以色列獨立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以色列獨立戰爭。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Irgun)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布了壹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裏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在數個月的戰鬥後,雙方在1949年達成壹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被稱為「綠線」(Green Line)。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15],約旦則占有以色列南部壹塊山地區域和撒馬利亞,後來那裏被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占有壹小塊的土地,後來被稱為加薩走廊。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在戰爭中逃離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阿拉伯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估計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後來稱為巴勒斯坦難民,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16],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不許這些巴勒斯坦難民重返家園。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沖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壹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猶太人口開始遷入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難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裏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其他的人則移民至歐洲和美國。
[編輯] 1950年代和1960年代
在1954年至1955年間,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摩西·夏裏特(Moshe Sharett)試圖轟炸埃及未遂而爆發醜聞,造成以色列在政治上蒙羞。埃及在1956年國有化了蘇伊士運河,英國和法國對此相當不滿。以色列在遭到壹連串阿拉伯地下民兵部隊的襲擊後,秘密的與英法兩國結盟,並且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在1955年,大衛·本-古理安再次成為以色列總理,並且壹直任職到1963年才辭職。在古理安辭職後,列維·艾希科爾(Levi Eshkol)繼任了總理。
在1961年,納粹的戰爭犯、也是歐洲猶太人大屠殺主謀之壹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遭到以色列的摩薩德(Mossad)情報局幹員逮捕,並且被送回以色列接受審判。艾希曼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唯壹壹個遭到法庭判決死刑的罪犯。
在政治舞臺上,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在1967年5月再次緊繃。敘利亞、約旦、和埃及透露了開戰的意圖[17],埃及並且驅逐了在加薩走廊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埃及違反了之前立定的條約、並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的堤藍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以埃及挑釁為由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先發制人的攻勢。在這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擊敗了所有阿拉伯鄰國的軍隊,並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以色列壹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薩走廊、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占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後來在簽訂大衛營和約後,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
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誤炸了壹艘美軍的情報船自由號(USS Liberty),造成34名美軍死亡。美國和以色列的調查總結認為這場意外是因為自由號的辨識困難而造成的誤擊事件。
1969年,以色列的第壹位,也是至今唯壹的女總理梅爾夫人當選。
[編輯] 1970年代
參見:贖罪日戰爭
贖罪日戰爭中,在西奈半島的以色列的傘兵部隊突破了埃及軍的突擊部隊據點。1968年至1972年這段期間被稱為消耗戰爭(War of Attrition),以色列和敘利亞、埃及間的邊界頻繁爆發許多小規模的沖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對以色列和各國的猶太人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恐怖攻擊,在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爆發了慕尼黑慘案,巴勒斯坦的武裝民兵挾持以色列的代表團成員作為人質,最後所有人質皆遭殺害。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報復性的「上帝之怒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由壹群以色列摩薩德情報局的幹員在世界各地行刺那些籌畫慕尼黑慘案的幕後兇手。
最後,在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人傳統的贖罪節那天,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襲攻勢。盡管阿拉伯國家在戰爭初期成功打擊了準備不足的以色列軍隊,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的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於得以達成和平協議。
在1974年,伊紮克·拉賓繼承梅爾夫人成為第五任總理。1977年的國會選舉成為以色列政治歷史上的主要轉捩點,從1948年來壹直支配以色列政壇的工黨聯盟(?)遭到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聯合黨擊敗,這次選舉在以色列還被稱為是壹場「革命」。
接著,在當年的11月,埃及的總統沙達特史無前例的拜訪了以色列,在以色列國會進行演講,這是以色列建國以來第壹次獲得阿拉伯國家的承認。以色列軍隊的後備軍官也組成和平運動以支持這次談和。在沙達特拜訪之後,兩國間進行的和平談判最後簽下了大衛營和約。在1979年3月,貝京和沙達特在美國華盛頓特區達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隨著條約的簽訂,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軍,並且撤離了自從1970年代開始在那裏建立的移民區。以色列也同意依據1949年劃定的綠線讓巴勒斯坦獲得自治權。
[編輯] 1980年代
參與了巴比倫行動的飛行員伊蘭·拉蒙後來成為以色列的第壹名太空人。在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在奧西拉克(Osirak)建立的核子反應爐,阻止了伊拉克制造核武器的企圖,這次任務又被稱為巴比倫行動。
在1982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壹場攻勢,卷入自從1975年以來壹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裏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斯。由於無法承擔戰爭帶來的壓力,總理貝京在1983年辭職,由伊紮克·沙米爾(Yitzhak Shamir)繼任。以色列最後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沖地帶則壹直被維持,直到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在1980年代裏,原本由伊紮克·沙米爾領導的右派政府被左派的希蒙·佩雷斯取代。佩雷斯從1984年開始擔任總哩,但在1986年又被沙米爾取代,沙米爾達成了壹個政黨聯盟的協議。在1987年爆發的巴勒斯坦大起義引燃了占領區域的壹連串暴動,在暴動後沙米爾再次於1988年的選舉中連任總理職位。
[編輯] 1990年代
1993年9月13日,在比爾·柯林頓主導下,伊紮克·拉賓與亞西爾·阿拉法特達成奧斯陸協議。在波斯灣戰爭中,雖然以色列不是反伊拉克的聯盟國之壹、也沒有實際參與伊拉克戰事,以色列仍遭到39枚飛毛腿飛彈擊中。在戰事中,以色列也向在西岸和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提供防毒面具,以免他們遭伊拉克的生化武器攻擊[18]。盡管如此,巴解仍然表示支持海珊政權,壹些巴勒斯坦居民甚至還站在屋頂上替來襲的飛毛腿飛彈歡呼,雖然最後他們仍使用了以色列人提供的防毒面具[19]。
在1990年代早期,蘇聯的大量猶太人開始移民至以色列,依據以色列的回歸法,這些人在抵達以色列時便能取得以色列公民權。大約有380,000人在1990-1991年抵達以色列。雖然以色列大眾最初相當支持回歸法,新移民造成的許多問題被工黨作為選戰中的把柄,批評執政的聯合黨沒有解決他們的工作和住房問題。結果在1992年的選舉中,新移民們大量投票給工黨,使得左派再次擡頭。
在選舉之後,伊紮克·拉賓成為了總理。在選舉中工黨曾經承諾將會大為改善以色列的國內治安和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政府拋棄了1991年的馬德裏協議框架,改與巴解簽訂奧斯陸協議。在1994年,約旦成為繼埃及之後第二個承諾與以色列和平***處的阿拉伯國家。
位於耶路撒冷的哭墻是猶太教最重要的宗教聖地。最初以色列大眾廣泛支持奧斯陸協議,然而在協議簽訂之後以色列仍然持續遭到哈馬斯武裝團體的頻繁攻擊,協議受到的支持也開始大量減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賓遭到壹名極端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者刺殺。
由於拉賓的遇刺,大眾對於奧斯陸協議的觀感也稍有好轉,大為提升了希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使他贏得了1996年的大選。不過,新的壹波自殺炸彈攻勢加上阿拉法特贊美炸彈客的聲明,使得公眾輿論再次扭轉,並且在1996年5月輸給了聯合黨的本雅明·內塔尼亞胡。
雖然內塔尼亞胡被視為是奧斯陸協議的堅定反對者,他仍然決定從希伯倫(Hebron)撤軍,並且簽下了懷伊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dum),給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更大的自治權力。在內塔尼亞胡任內巴勒斯坦團體對以色列平民的襲擊活動大為減少,然而他的聯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臺。在1999年選舉中工黨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數差距擊敗內塔尼亞胡而繼任總理。
[編輯] 2000年
巴拉克在2000年決定單邊的從黎巴嫩撤軍,這次撤軍也是為了阻撓真主黨對以色列的攻擊,迫使他們不得不跨越以色列邊界才能發動攻擊。巴拉克和亞西爾·阿拉法特曾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的斡旋下於2000年在大衛營進行協商,然而協商最後失敗了,巴拉克提出的條件是壹個由73%西岸地區和100%加薩走廊組成的巴勒斯坦國家,並且在10至25年時間內將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領域擴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區則是94%),但阿拉法特拒絕這個提議。
2003年6月4日,在喬治·沃克·布希主持下,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席馬赫姆得·阿巴斯和以色列前總理夏隆於約旦相會。在談判破裂後,巴勒斯坦開始了第二次的暴動,被稱為阿克薩群眾起義,暴動開始的時間就發生在以色列反對派領袖艾裏爾·夏隆訪問耶路撒冷聖殿山(Temple Mount)之後不久。協商的失敗以及新戰爭的爆發使得許多以色列人對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並且也使和平協議的支持度大減。
在壹場總理的特別選舉後,艾裏爾·夏隆在2001年3月成為了新的總理,稍後又在2003年的選舉中當選了連任。夏隆開始從加薩走廊進行單邊的撤軍,這次撤軍在2005年8月至9月間實行完成。
以色列也在西岸地區建立了圍墻,目的是為了保護以色列免遭武裝巴勒斯坦團體的攻擊。為了建立長達681公裏的圍墻,接近圍墻的緩沖地區也連帶的減少了9.5%的西岸地區面積,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經濟狀況遭遇困難[20]。圍墻的建立遭致了國際間的許多批評,也遭到壹些以色列極左派的批評,不過,圍墻的確有效的減少了對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擊事件[21]。
在艾裏爾·夏隆嚴重中風之後,總理權力轉移給了艾胡德·奧爾默特。在2006年4月14日,在前進黨贏得了大選後,奧爾默特當選為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前進黨也在2006年的選舉中贏得了多數派席位。
在2006年6月28日,哈瑪斯的民兵部隊從加薩走廊挖地道潛入以色列境內攻擊以色列國防軍的據點,俘虜了壹名以色列士兵必且殺害了其他兩名。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夏雨行動,大量轟炸哈瑪斯目標以及其他橋梁、道路、以及發電站。以色列也派軍占領此地區。
2006年6月13日爆發的以黎沖突發生在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地區,主要是介於真主黨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沖突始於真主黨之前在壹次跨越邊界的恐怖襲擊行動中殺害了八名以色列士兵並且俘虜其他兩名,以色列認為黎巴嫩政府必須對這次攻擊負起責任,因此從海上和空中對黎巴嫩展開轟炸,並且進軍黎巴嫩南部。真主黨繼續使用火箭攻擊以色列北部,並且以遊擊隊的打帶跑戰術襲擊以色列軍隊。最後以色列在2006年8月14日達成壹則停火令。這場沖突殺害了壹千名黎巴嫩平民[22]、440名真主黨民兵、以及119名以色列士兵[23],也對黎巴嫩城市的基礎建設造成了龐大損害[24]。
[編輯] 地理
主條目:以色列地理
以色列的地形圖。以色列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邊則是埃及。以色列西邊有著與地中海相連的海岸線、在南邊則有埃拉特的海灣(又被稱為亞喀巴灣)。
以色列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區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約旦大裂谷、以及內蓋夫沙漠。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從北部的黎巴嫩邊界壹直延伸至南部的加薩,該地區土壤肥沃而潮濕,是農業和水果栽種的重要地帶。海岸平原的東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帶,高原地帶的北邊是加利利山脈的山丘,更南邊的地區是由許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區所組成的撒馬利亞山脈;再往南則是荒蕪的朱代(Judea)山丘地區。中央高原地帶的東部是約旦大裂谷,屬於長達6,500公裏的東非大裂谷的壹部分。在以色列境內的裂谷是由約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構成。內蓋夫沙漠由大約12,000平方公裏的沙漠組成,占據了以色列的壹半土地面積,在地理上內蓋夫沙漠是屬於西奈半島的延伸。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攻克了約旦王國的約旦河西岸地區、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埃及的加薩走廊(當時被埃及占領)與西奈半島。以色列在1982年從西奈半島撤出了所有的駐軍和殖民地,並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薩走廊,不過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歸屬問題目前仍未解決。自從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東部壹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轄範圍之內[25],戈蘭高地自從1981年以來也屬以色列管轄,雖然它們都不屬以色列的正式領土。
以色列國的主權範圍,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領土,總計為20,777平方公裏(1%水面積)。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轄範圍內的領域,包括耶路撒冷東部和戈蘭高地在內,則是22,145平方公裏,水面積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領土,包括軍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區,則是28,023平方公裏。
直到2006年,以色列人口統計處列出以下三個大都會地區:特拉維夫(3,040,400人口)、海法(996,000人口)、以及貝爾謝巴(Beersheba,531,600人口)。首都耶路撒冷則有人口719,900人
[編輯] 氣候
海法市的港灣。以色列是有著地中海型氣候,特徵為漫長而又炎熱、少雨的夏季,以及相對較為短暫而又涼爽、多雨的冬季。以色列的氣候是由鄰近的亞熱帶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帶、與地中海東部沿岸的亞熱帶濕熱氣候所***同影響的,氣候的狀況在以色列國內各地也有相當差異,並且會因為各地高度、緯度、以及與地中海的距離而變化。
壹月是最冷的月份,平均的氣溫從6°C至15°C(43°F至59°F)不等,七月和八月則是最熱的月份,平均氣溫從22°C至33°C(72°F至91°F)不等。地中海沿岸地區在夏季時相當潮濕,但在中部的高原地區則相當乾燥。在埃拉特市等沙漠都市,夏季白天的氣溫通常是全以色列最高的,從44°C至46°C(111°F至115°)不等。超過70%的以色列降雨量是在11月至3月之間降下,6月至9月通常是無雨季節。降雨量在全國分配不均,越南部的地區降雨量越低,尤其是在內蓋夫沙漠地區。龐大的降雨量通常是伴隨著強大的暴風雨,有時會造成水土流失和洪災。有時中部地區在冬季時會遇到降雪,包括耶路撒冷在內。赫爾蒙山(Mount Hermon)的三個最高的頂峰在每年的冬季和春季都會有季節性的降雪出現。以色列國內最具農業耕種價值的土地便是那些每年獲得超過300毫米降雨量的地區,這樣的地區大約只占了全國面積的三分之壹。
大雷雨和冰雹在雨季也相當常見,海龍卷風有時也會襲卷地中海沿岸,但通常只會造成些微的損失。不過,在2006年4月4日襲卷加利利西部的壹次F2級颶風相當嚴重,對當地造成了極大的損害,並造成75人受傷。
[編輯] 政府
以色列是壹個民主的***和國,實行普遍選舉權,政府由議會制組成。
[編輯] 立法
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會大廈。以色列的立法機構為壹院制,稱為「Knesset」 (?、 ),由120名議員組成。國會裏的議席分配是由各政黨在大選裏的得票比例決定的,透過比例代表制的投票制度。國會的選舉通常是四年舉行壹次,但國會可以在進行選舉前經由表決決定自行解散,這種表決又稱為不信任投票。目前國會裏有12個擁有至少1個議席的政黨。作為以色列的立法機構,國會負責頒布法律、監督政府行為,並且有權選出或免職以色列總統。
國會議員的選舉制度繼承了英國管轄時期留下的傳統,使得任何政黨都很難在國會裏獲得壹個有效的多數派地位,也因此政府通常是由政黨聯盟組成。總理是由國會裏的議員選出,因此都是由最有能力組成聯合政府並爭取最多議員支持的人出任。在總統的選舉之後,總理有45天的時間可以組成壹個聯合政府,聯合政府的內閣也必須要由國會集體批準。
在1996年5月的選舉中以色列曾試圖改革選舉制度,由普選直接選出總理,不過在那次之後便沒有再實行,又繼續沿用議會制度至今。
[編輯] 行政
以色列總統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主要只是擔任禮儀上的象徵。另外總統必須指派國會裏的多數黨或多數派聯盟領袖作為總理,總理擔任政府首腦以及內閣的領導人。目前的以色列總統是摩西·卡察夫(2007年1月25日後由國會議長達利亞·伊澤克代理),總理則是艾胡德·奧爾默特。
[編輯] 法律制度
以色列未有壹部明文寫成的憲法。因此以色列政府的運作都是依據以色列國會頒布的法規進行,包括了壹系列的「以色列基本法」(Basic Laws),目前為止總計有14條基本法。這些基本法被計畫用作未來憲法頒布的基礎。在2003年中旬,國會的憲法、法律、和司法委員會開始起早壹份正式的憲法[26],直到2007年初為止憲法的起草過程仍在進行[27]。
以色列的法律系統混合了英美普通法系、歐陸法系和猶太法典的影響,另外也受到以色列建國宣言的影響。
如同英美的法系,以色列的法律體制建立在先前判例的原則上。以色列的法庭采取抗辯制度,而不是審訊制度,當事人(原告和被告)必須自行將證據帶到法庭上,法庭並不會進行任何獨立的調查。
以色列最高法院的建築。如同歐陸法系,以色列不設陪審團制度,案件是由專業的法官進行判決。許多主要的以色列法規(例如契約法)也都受到歐陸法系的影響,是根基於民法的原則上。以色列的法規並不是由法典組成,而是由單獨的法規構成。不過,壹套民法的法典在最近完成了,並且預估將會被正式采用。
宗教法庭(猶太教、伊斯蘭、和基督教)則在婚姻的離婚判決上擁有獨占的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