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的必要性
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發展對擴大我國對外經濟交流、促進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企業自身國際競爭力具有積極作用。
1,有利於我國吸引和利用外資。
實現中國的現代化需要大量的建設資金,僅靠國內是籌不到的。鼓勵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壹方面可以通過中外合資的方式吸引外資;另壹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向國外輸出產品、服務和企業來獲取利潤和外匯。
2.它有利於更好地利用國內和國際資源。
目前,隨著結構調整戰略的實施,我國大中小企業之間的關系正在重構。應該鼓勵壹些中小企業加入國際分工合作體系,加入國外企業的柔性生產體系,開展產業內和公司內貿易。這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捷徑,也有利於國內外各種要素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此外,雖然中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但資源的平均數量很少。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擴大,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日益突出,國內資源的相對短缺往往會限制企業的發展。因此,中國中小企業應該走出去,利用國際資源發展中國經濟。
3、有利於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企業競爭力。
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很不平衡,技術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競爭力不強。因此,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的首要任務是依靠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制度創新來擺脫困境。除了自身努力和利用國內資源外,中小企業還應該學習和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我國的中小企業還可以在工業發達、技術先進的國家和地區設廠開店,建立合資或聯營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吸收當地領先於世界的先進技術,再轉移回國內,從而促進國內企業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舊設備的更新換代。因此,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有利於適應生產社會化和專業化快速發展的要求,逐步縮小與國外中小企業的差距。
二,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化面臨的困難
1,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國際競爭力。
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來源於科技創新。與發達國家的企業相比,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先進設備少,技術創新能力差,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同時,企業普遍缺乏持續開發獨特產品、持續發明專有技術的能力,科研成果轉化率也比較低。正因為如此,我國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主要以低價取勝,導致市場所在國家和地區的反傾銷行為,壹些產品的海外市場流失很多。同時,由於我國國內產品標準相對低於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國外可以通過技術壁壘封鎖我國中小企業的出口。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國限制的產品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設置了技術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的最大障礙。
2.市場信息不暢,對國際市場缺乏深入了解。
國際化企業必須快速了解國際市場,充分預測市場變化。由於決策者的主觀性和封閉性經營,我國中小企業對國際市場的信息收集相對滯後,信息處理和反饋功能較弱,缺乏對國際市場的全面、動態的了解。我國中小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沒有運用專業市場調研力量的習慣,很少對國際市場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項研究或了解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行為特征,導致對市場發展趨勢和潛在機會的把握喪失,阻礙了自身的國際化經營。
3.融資困難
資金短缺和融資困難已經成為困擾我國中小企業的首要問題。國際化經營需要更多的資金,而中國的金融環境難以解決中小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面臨的資金不足問題。商業銀行壹般不願意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因為它們的資產較少,風險較大,信用狀況較差,而且社會上對所有權有偏見。此外,由於法律的限制,中小企業很難像大企業壹樣通過發行公司債券、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資方式籌集資金。雖然國家在2004年5月設立了中小企業板,以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困難,但中小企業板的準入門檻相對較高,遠遠落後於大多數中小企業。由於缺乏資金和融資渠道狹窄,壹些對中小企業前景良好的項目無法上馬,嚴重阻礙了其國際化經營的發展,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處於不利地位。
4.缺乏具有國際化運營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必須擁有熟悉國際慣例、國際市場規律和國際貿易規則,具有豐富管理經驗,善於把握國際市場趨勢的復合型管理人才。而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起點低,人才儲備不足,現有管理和技術人才知識結構低,特別是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缺乏,管理經驗不足,對國際市場判斷不準確。中小企業在很多情況下主要依靠管理者的市場經驗和直覺來把握市場,因此很難形成自己的國際營銷模式和建立穩定的消費群體,更難以與其他國際經濟實體競爭。
三。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的對策
1.政府加快制定跨國經營和海外投資的戰略規劃和法規。
宏觀管理部門要結合中國國情和國際經驗,研究制定中國跨國經營的總體戰略、區域戰略、技術戰略、投資戰略和營銷戰略。壹是由國家權威部門起草指導性法規,對跨國經營和海外投資的有關問題作出原則性規定。然後由國家財政、金融、外匯管理等部門制定稅收、信貸、外匯、保險等方面的相關政策法規,經過實踐制定更為完備的法律。
2、國家應加大資金支持。
資金問題壹直制約著中小企業的成長,尤其是對於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因此,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是支持其國際化經營的重要舉措。首先,根據市場規律,加快形成銀行業有序競爭格局,實現融資工具多元化,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其次,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必須將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與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有機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制定各項配套法規,完善相關機構,積極創新信貸服務,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便利。再次,減輕中小企業稅負,完善和落實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逐步建立統壹的稅收優惠制度,讓中小企業真正成為受益者。最後,為中小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供財政補貼,增加補貼,擴大覆蓋面。此外,政府可以設立風險基金服務於高科技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通過稅收政策鼓勵各類風險投資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投資,促進高科技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
3.中小企業應加快技術創新,培育核心競爭力。
中小企業能否進入國際市場並保持長期穩定的競爭優勢,取決於企業是否形成並保持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來源於企業的核心資產,尤其是無形資產,如技術、專利、生產技能、互補知識等。中小企業只有著力培育企業的核心資產,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開發核心產品和技術,才能在國際競爭中以強有力的雙手獲得壹席之地。根據我國國情,要發揮中小企業在推動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的特殊作用,關鍵是要形成促進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和創新的制度和政策環境。首先,要重視中小企業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用新經濟改造傳統經濟。其次,建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地,提高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再次,可以通過合作、掛靠、扶持等形式,加強中小企業與高新技術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的密切聯系,引導具有壹定知識和技術基礎的中小企業加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行列,從而整體提升中小企業的產業結構。
4.加強人力資源開發投資。
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跨國經營人才。為了緩解人才供需矛盾,短期內,中小企業可以選派有實踐經驗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參加高級培訓,掌握新的經濟理論知識。從長遠來看,中小企業可以全面實施在職培訓,邀請國際工商管理、經貿、會計、市場營銷、外語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到企業開設培訓課程,培養未來跨國經營的生力軍。如果企業有足夠的實力,可以提前進行人力資源投資,從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招聘人才,讓他們在實踐中盡快掌握業務知識,為企業保持人才優勢做好充分準備。此外,中小企業必須重視東道國本地人才的使用,這壹方面是由於我國中小企業的產品研發人才和營銷人才相對短缺,另壹方面東道國本地人才更熟悉當地市場,能夠更快地應對國內市場需求的變化。
5.選擇合適的國際化運營模式。
我國中小企業應從自身實際出發,選擇靈活多樣的國際化經營方式。通過與外商合資、合作經營,彌補自身資金不足,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提高競爭力;通過特許經營,利用許可方的商標、技術和管理模式,迅速擴大影響力,開拓市場;與大企業合作,加入全球制造網絡。我們可以通過集群管理,依靠“集體”的力量,尋求更強的競爭優勢;借助僑商網絡,實施“走出去”經營戰略,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考慮在當地直接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