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江浙中小企業的優劣勢比較

江浙中小企業的優劣勢比較

兩種模式的形成和發展

蘇州模式的形成和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蘇州鄉鎮企業蓬勃發展。這時的鄉鎮企業主要是傳統產業,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20世紀80年代後期,由於外資企業進入的沖擊和鄉鎮企業的產權、管理、技術等問題,蘇州開始調整戰略,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90年代以後,隨著浦東的開發開放,蘇州利用毗鄰上海的區委優勢,積極融入上海。壹方面積極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外資企業”,另壹方面積極發展出口,增加工資,增加外匯收入。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世界經濟壹體化的深入,跨國公司開始推行全球戰略。蘇州抓住國際資本向長三角轉移的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吸引臺灣省IT產業資本,發展出口加工業,促進了蘇州模式的形成。

溫州模式的形成和發展

改革開放之初,溫州個體工商戶以市場為導向,以集體名義從事小商品生產,逐漸形成壹些家庭經營和專業市場,“小商品,大市場”的發展格局出現。1986以後,個體工商戶、家族企業逐步變更為合夥企業。9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壹些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的合夥制企業發展成為股份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改革了家族管理模式,與此同時,溫州商人開始走向全國和世界。由於溫州企業的經營模式多為低價和抵制成品,溫州商品信譽危機,進出口遭遇困難。但經過不斷反思,溫州人註重產品質量和企業形象,尋求國際合作,逐漸從單純依靠出口轉變為依靠外資,通過招商引資吸引資本回流和外資註入,從而幫助本地企業進行產業升級和優化。

“蘇州模式”是典型的外資經濟模式,“溫州模式”是典型的民營經濟模式,但兩種模式都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模式,科技含量相對較低。不同的是,蘇州是高新技術產業的低端環節進行工業化,即引入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勞動密集型部分作為世界工廠的加工車間;溫州民營經濟從壹開始就選擇低成本、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產業開始發展。

“蘇州模式”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正能量”

工業化初期,蘇州吸引外資,大力發展出口加工業。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國公司重新調整了自身的企業價值鏈,而蘇州抓住了跨國公司企業價值鏈調整的機遇,實現了自身產業機構的升級。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蘇州產業結構低級化現象突出。以傳統輕工業為主導產業,通過吸收外資成功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形成了機電壹體化、電子信息、新型家電、生物醫藥、精細化工、新材料等六大新興支柱產業。同時,蘇州借助國家、省、外資,加快港口和港區建設,建立鋼鐵、真理、電力、倉儲、加工等基礎產業,生產布局不斷優化。

蘇州通過吸引外資投資該地區,解決了經濟發展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外資出口加工企業產生的留存利潤構成了當地資本積累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壹步加快了蘇州經濟的持續發展。隨著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越來越多,蘇州的配套生產企業逐漸分布在各個鄉鎮,與當地或附近的外商投資企業保持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對促進鄉鎮經濟發展和提高城鎮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這類配套企業通過與外商投資企業合作參與全球工業生產分工,為其進壹步開發自身產品、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了良好機遇。

由於大多數外商投資企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考慮到人力資源成本,外商投資企業吸收了大量本地和外來勞動力,特別是農村轉移勞動力,對減輕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溫州模式”吹響發展民營經濟的號角

“溫州模式”和“蘇州模式”的集體經濟主要是為大工業提供配套服務,也不同於“廣東模式”側重發展外資。改革開放前,溫州的情況可以概括為“三缺壹差”,即自然資源利用少,人均耕地浙江最少,國家投入少,交通條件差。進入新世紀,溫州以“吸引國外的人,結合國外的人”為口號,積極引導和鼓勵民營企業與國際知名企業加強技術和品牌合作,走國際化道路。

從65438到0982,溫州出現了壹個創業小高潮。地方個體工商企業超過65438萬戶,約占全國的十分之壹。幾十萬經銷商四處奔波,成為讓國企頭疼的“蝗軍”。從65438年到0983年,溫州形成了包括紐扣市場在內的十大商品產銷基地和專業市場。65438-0984年中央壹號文件,提倡發展農村商品經濟,搞活流通。民間創業得到肯定,溫州人的激情再次被點燃,以家族企業為主的鄉鎮企業迅速崛起。

隨著溫州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上關於溫州發展道路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的爭論越來越激烈。因此,從1989到1991,中央三次派人到溫州,對溫州的經濟發展到底是“社會”還是“資本”進行深入調查,通過各方面的研究和考察,最終確定。

蘇州和溫州作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兩顆明星,為中國提供了探索道路的望遠鏡,為同類城市樹立了新的發展模式。

  • 上一篇:故宮裏有多少宋以前的書畫?
  • 下一篇: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