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反方,要弄明白壹個概念,有些人可以不學,中國至少有十個億的人沒有學,傳統文化照樣在。
文言文不等同於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活力在於行為,人的生活行為,這與文言文無關。
傳統文化的繼承,由文言文而來,那是古代的文字記錄,生活中儀式的傳承也是壹樣的,如扒龍舟、元宵燈火、過年這些都不是靠文言文記錄下來的,都是靠生活傳承。
這只是參考。具體怎麽弄,妳們自己還得設置正方,假想對方的辯論觀點,多輪試,壹定可以戰勝對方。
2. 中華傳統文化摘抄筆記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壹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壹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佛教為天竺所傳,但如今中國境內的佛教早已被漢化)。
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壹,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
壹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
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壹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
北方草原遊牧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農業文明區域和北方草原遊牧文明區域有壹過渡地帶,這壹地帶也是歷史時期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主要是漢族)相互爭奪的主要區域,在這壹區域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也不斷獲得直接的交流、融合。中華民族在神農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
這種說法與傳統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
對於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對於這種現象,經過觀察,思考,分析等過程後做出的結論是風有風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無不是各有壹位神在主宰。
神主宰論,現代人看來太不科學,太迷信了。但誰敢保證當代科學家對宇宙現象所做的解說,等千年以後,不會被推翻而指為迷信,反科學的呢? 另外,人類有兩件事情無法自己處理,必須要求助於他人。
壹是生理的,人沒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須要請醫生診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壹件事情,事前總是患得患失,東想西想,猶豫不決,這時必須要請教他人提供意見作參考。
現在的人當然知道,生了病要去醫院診療。心中有猶豫不決的事,要請教至親好友,或者向專家咨詢。
在原始時代,這兩件事發生了,求助於同壹人,就是「巫」。由古「醫」字寫作「醫」,及蔔筮的「筮」字可做證明。
(壹)先談壹談巫的治病,原始時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簡單的。多數是飲食不適合,所引發的腸胃病「腹瀉」之類,和氣候不適應所引起的「感冒發燒」等。
當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時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禱的方式求助於神。但是病是現實的,正在腹瀉的病人靠祈禱是止不住的。
聰明的巫便改換用食療的方法,順手采壹些植物給病人吃。當然沒有經過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試驗,直接做臨床,是非常危險的事。
所以病人吃的結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沒有影響,有的更嚴重了。巫又把它記錄下來,什樣的草治什麽病,把植物的形狀繪出來。
到神農時候又把它整理歸類匯編成「本草綱目」,所以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就是指此事,絕對不會是用自己做試驗。 (二)再關於問事:先民所問的事,以氣象為主。
主要是為了打獵。讓我們回想壹下,氣象臺具有最新的科學儀器,尚且無法預測氣象的變化,巫又有什麽本領可以確實預測呢?然後巫發現對於事情發展的推斷,不如用藥治病壹樣那麽直接,那麽明顯,會產生極大的落差。
對於人民的問題,又不能不回答。聰明的巫對於人民所提的問題不再予以明確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給對方壹個暗示。
而其比喻多隨興采用民謠歌詞。壹直流傳到伏羲,把歷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歸納成六十四個個案,這就是《易經》的由來。
「醫」和「易」是壹對雙胞胎,是人類文化的兩大主軸,有關《易經》的版本流傳:在人類沒有符號文字之前,是采用結繩記事,《易經》的八卦的「陽爻」,「陰爻」是用壹個大結,和二個小結分別做代表。壹串壹串繩子結掛在墻壁上就是「卦」的由來。
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疊而組合成的,因此每壹個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個三爻卦相聯結,所以便稱做「連三」。又因為三爻卦中沒「三」這壹卦,只有「山」「艮為山」。
由結繩進步到符號文字以後,把「三」連結起來就像「山」如幹卦的排列是「」好像兩個山字連結起來的樣子,故把「連三」改為(連山)了。由於文明的進步,人類知識漸開,對周遭事務的認知也有改變,故對(連山)易有所修訂整理。
至黃帝時代,發明了文字,把原先掛在墻壁的(連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號。
3. 在古詩文教學中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幾點有效壹)諸子散文德行天下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並起。”
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反映著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形成各具風采的諸子散文。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
可以說,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壹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壹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壹個領域。
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論語》為先導的《老子》、《莊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優秀文化著作,尤以《論語》中的篇目學得做多。“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論語·學而》)”“克己復禮為仁。
(《論語·顏淵》)”這些語文課本中常見的句子無不昭示出孔子的“仁學”思想。從“仁”的本義上說,“愛人”就是“仁”的最本質、最基礎的意義,也是做人的最高原則。
儒家倫理思想自經孟子、荀子依據孔子思想發揚光大而形成體系後,遂使儒家倫理思想之內涵及實踐要點亦更加充實明確,可歸納為重品格,行仁道,推忠恕,講中庸,倡王道,勉實踐。這種文化體系的形成有助於今人更系統的學習和發揚。
壹九九壹年五月間,臺灣地區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曾邀集兩岸知名學者舉行過壹次書面聚談會,其結論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在現代社會中是可以起壹定的積極作用,因為倫理道德,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時也能切合現代社會的需要”。之所以有此***識,主要是因儒家思想核心—倫理道德,不僅可用於古代而且還適用於現代,此種宜古宜今放之四海皆準的思想,如果我們能深切的體會實踐,壹個和諧而有秩序的社會,自會由我們的努力而提早實現。
譬如韓國的現代化就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
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所以,在對古詩文尤其是諸子散文的教學中,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將有利於整個社會的進步和文明。
(二)唐宋詩詞情溢四方唐宋詩詞源遠流長。千百年來閃爍著不朽的藝術光芒,飄逸豪放的李白,沈郁頓抑的杜甫,清揚暢麗的白居易,淒婉優柔的李煜,閑雅清婉的李清照,豪放曠達的蘇軾,雄放流暢的陸遊……沿著字裏行間向我們走來,向我們說話,向我們呈現他們整體的人格、氣質、風骨,凸現出唐宋詩詞在傳統人文中的獨特魅力,感受靈魂難言的欣悅和洗禮。
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華夏民族崇尚友道珍惜人倫形成壹種風尚。在唐宋詩詞中,這種人倫情懷是壹種不但在空間上不分地域,普遍存在的情感,而且在時間上不分古今,十分持久而又十分高尚的情感。
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說明只要世界上有真正誌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存在,那麽即使在天涯,也可以互相安慰、互相鼓勵。李白與王昌齡的關系不錯,王昌齡被貶龍標時,李白寫過壹首詩,寄托自己的壹往情深:“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芙蓉樓送辛漸》是這壹類詩中的名篇:“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詩作於王昌齡官江寧丞之日,詩人正遭謗議,送摯友遠行,臨別所囑,惟以玉壺冰心自明心跡,又是與朋友和親人們的***勉之詞。蘇軾的《南鄉子·送述古》下闋中寫詞人送走了朋友歸來後的感受,“秋雨晴時淚不晴”,詞人面對熒熒的燈兒,聽窗外綿綿的秋雨,友去的失落感讓詞人難以自持,恐怕是雨停了,淚水也不會停。
在唐宋詩詞中,這種人文性的體現並不是客觀、靜止的,孤立、冷峻的,而是與人文環境互為觀照的,動態的探尋的過程,讓我們感受到了友情的真誠與恒久。友情厚重,戀情也纏綿。
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字字珠璣的警策之語,閃耀著人文的熠熠光芒,像這種追求自由,歌頌愛情,體現人性真愛的詩詞數不勝數。有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有柳永《蝶戀花》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戀情纏綿,親情更深沈。唐代溧陽縣尉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慈母的深情厚愛,親切感人。
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傳唱至今。中國文化之所以重視情感,是因為國人自覺地意識到,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
4. 怎樣看待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我簡單說下我的看法。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內涵豐富。但是現代社會的發展在逐漸的將傳統文化邊緣化甚至去傳統化。這就使得我們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內容逐漸遺失,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非常有必要讓受眾了解熟悉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壹個非常重要的載體就是古典文學作品,包括文言文、詩詞歌賦等。這些作品無疑是包含了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脈絡,也精細刻畫了創造歷史的古人的生活習慣、文化信仰、處世哲學,而這些的積累,就逐漸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受眾可以從這些文學作品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的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包含多個方面,我們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而在古典文學作品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恰好承擔了這個責任。他們需要以他們的文化素養和文學功底來完成這樣的篩選,確保呈獻給受眾的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
因此,當我們看到教材中的古典文學作品的時候,可以說見到的都是精華中的精華,應當加以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並逐漸從中學以致用,從而形成自身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去享受人生造福世界。
純自己的觀點,純手打,希望能幫到妳。
5.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
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被稱為“漢文化圈”,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壹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禦、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壹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