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歷來重視家庭教育。歷史上在古籍中看到家訓並不少見,對後人的褒獎也不少。而“不成文”也是我國家訓的壹大特色,成為日常生活行為準則的有機組成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壹些家訓的精髓融入到新的道德建設中。很多家喻戶曉的家訓都變成了“家訓”,形成了“家風”。
家風是壹個家庭穩定的道德規範、傳統習慣、做人方式、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總和,它首先體現了道德的力量。重視家風建設,是中國歷史上很多仁人誌士的立身之本。從古至今,顏之推的《顏家訓》、諸葛亮的《家訓》、周易的《綿宇兒女》、朱的《家訓》、曾國藩的家書、傅雷的家書等。壹直在民間廣為流傳,閃爍著良好家風的思想光芒。歷史上的“孟母三遷”、“嶽母刺字”也表現出了良好的家風。《教子》中的“不要無知,不要靜,不要遠”,“不要貪意外之財,不要多飲酒”等古訓,至今為世人所推崇。良好的家風不僅對自己、對孩子、對家庭有益,還會逐漸影響大眾的道德水平和社會風氣。
“飯前要洗手,坐在餐桌前不要灑腿,不要敲碗筷,家裏長輩吃完飯後晚輩才能動筷子……”這些小規矩和基本的家規禮儀,都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已經深深的體現在我的家庭裏。這些小規矩,既包含了禮儀的文明,也包含了對老人的尊重。“勤儉是立家之本,節儉是治家之道。”每次看到孩子吃壹半,散壹半的浪費行為,我媽總是會罵,會撿。所有的餅渣和小糖豌豆都放在她嘴裏,能撿的都撿。我壹直對這種行為嗤之以鼻,認為這種做法太老套,不能效仿。媽媽還是我行我素。
家風不僅是壹種家庭品格,也是家庭內部的道德標準。家風是很多家庭代代相傳的,包括家教、家規、持家、家事、家聲、家庭禮儀和做人原則等等。涵蓋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歷史的方方面面,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家風的重要基礎是團結、平等、和諧的家庭關系。家庭關系不和睦,互相埋怨,抱怨,打架。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漠和敵意,會在心裏留下痛苦的傷疤。那麽我們家有哪些好的家規呢?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什麽影響?
家風作為壹種無形的力量,壹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我們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待人接物,孝順父母,尊重親人,大多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所以,無論是作為父母還是子女,繼承和培養自己的家風就顯得尤為重要。不註重家風建設的家長,孩子在成長中會走彎路,可能會誤入歧途。教育孩子是每個父母的美好誌向,而家風在這些誌向中起著關鍵作用,而家風是無論什麽樣的學校教育都能給予的教育。因此,創造並延續自己的良好家風,成為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使命。家風會讓整個家庭和孩子受益。父母傳承培養自己的家風,好的家風會帶動好的社會風氣。如果社會風氣好,積極向上,對每個人都有好處,讓每個家庭都有好的家庭風氣,培養文明人。這種家庭氛圍的概念普及到每個人身上,於是家庭這個小小的社會細胞,在整個社會氛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國家大,人多,千千萬萬家風連在壹起。經過壹代代人的言傳身教,默默的表達著當今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傳統美德和理念在現代社會的積澱、傳承和提升。因此,我們必須繼承和培養良好的家風,因為社會的進步發展和文明與家風息息相關。中華民族的文明是高是低,我們的禮儀之邦是不是名副其實,家風更重要。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壹代又壹代人健康成長的保障,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好的家風是壹所學校,因為家風雖然是無形的,潛在的,但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它既是影響孩子成長的教育,又是孩子行為規範的“調節器”,是培養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爐”。
讓我們壹起行動起來,傳承父輩持家養家的精髓,建設新時代培育小家庭的現代文明!讓積極健康的思想氛圍、艱苦奮鬥的基礎、節儉的生活氛圍、文明的習慣在生活中處處閃耀。
2.繼承良好的家風
中國壹直非常重視家族傳承和家庭教育。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家訓。即使在今天,壹些著名的大家族仍然延續著他們祖先的教誨。壹旦提到這些家風家訓,自然會有壹種味道,特別的自豪。
記得小時候,出門在外,父母都會叮囑我要睜大眼睛,慢慢開口,謙虛謹慎,對人有禮貌。難怪父母的教育讓我學會了言行謹慎,低調做人。這些教義的文字雖然不大氣,但也相當適用中肯,用在普通人身上也是恰到好處。
每當妳遊走在文化名城的小巷深處,都會不經意間看到“忠厚傳世,詩書長存”的牌匾。房子雖然老舊簡陋,但有了這些穿越歷史的家訓,更能展現出房子主人的滄桑,以及家風代代延續帶來的家業的安穩傳承。細細品味這十個字,不禁讓人陷入沈思,回味深刻。某種程度上,“家風”的傳承和血緣的傳承壹樣重要。“信”和“詩書”是中國古人強烈追求的理想精神和文化特征。古人渴望這種精神和生活方式代代相傳,並將其視為家族興旺和驕傲的圖騰象征。
中國古代重農輕桑,“耕讀傳家”是幾代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種田不僅莊稼好,而且五谷豐登,既養家糊口,又安身立命。讀書不僅是為了知詩知書,更是為了做到禮義雙全,既能自強又能厚德載物。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數普通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傳統,雖然和名門望族沒有什麽聯系。從歷史上看,每個家庭良好的“家風”可以稱為中國人幾千年來代代相傳的信仰,所以“耕讀傳家”是以農耕文明著稱的中華民族所有中國人共有的家風。《耕讀傳家》不僅幫助中國人學會做人,也幫助他們學會謀生。自古以來,它就深深地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歷史上能傳幾十代的家族不多見。大部分都是成名壹時,後來因為家風沒有延續,後人無法維持家風,或者世事突變,讓家族瞬間分崩離析,消失殆盡,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嘆息。正如《紅樓夢》裏的“好歌”唱得那樣淒涼,“陋室空空,當年床滿;曾經是歌舞場的歌的枯草枯楊,會飄出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悲涼。然而,在今天千千的千家萬戶中,能有多少“蛙鳴稻浪,詩書唱”呢?漂泊的“耕讀傳家寶”或許只能成為當今世界的無限鄉愁。
有幸讀到曾國藩的這封信,內容真實詳實,以“重德修身”為宗旨,以平實深入的方式教育後人。曾國藩對自己和家人都很嚴格。他不僅成為封建清王朝末期修身齊家的道德楷模,也讓推崇禮儀的儒生被譽為“道德文章的冠代”。曾國藩認為做家教要註意以下十件事:勤於家務,家規嚴明;做到孝順,除驕;學習努力是本質;沒有更多的錢;結婚不壹定有錢;在家庭事務上避免鋪張浪費和節儉;關註家庭管理:考、寶、晨、掃、書、稀、魚、豬;親人要重視感情而不是東西;不要厭倦家務;選擇壹個好老師征求意見。《曾國藩家書》可謂是對中國代代相傳的基本人生哲學和傳統的總結。無論是從修身養性、交友教子,還是處理財務、政治學等方面。,寫得非常細致入微,不愧為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壹堂生動的人生課。這些教導對現代人依然有指導意義,也讓現代的“紈絝子弟”和那些被“官二代”“富二代”騙過的“爸爸們”深有感觸!
在生活中,要懂得敬畏,要有底線。這是我們從中國傳統教育中學到的。即使在今天,中國還有無數人在堅持。我們要堅持良好的家風,家風可以培養家庭的兒子,國家的棟梁;建立良好的家規可以培養更多品行端正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