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說,互聯網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是壹個非常特殊的時代。60年代初,古巴核導彈危機發生,美蘇冷戰升溫。核毀滅的威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壹個話題。在美國封鎖古巴的同時,越南戰爭爆發,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發生政治危機。由於美國聯邦資金的刺激和公眾恐懼的影響,“實驗室冷戰”也開始了。人們認為能否保持科技領先地位將決定戰爭的勝負。科技的進步依賴於計算機領域的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末,每壹個主要的聯邦資助的研究中心,包括純粹的商業組織和大學,都擁有美國新興計算機行業提供的最新計算機設備。計算機中心互聯共享數據的想法發展很快。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只有壹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壹這個中心被前蘇聯的核武器摧毀,整個國家的軍事指揮就會癱瘓,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這樣壹個分散的指揮系統,由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壹些指揮點被破壞後,其他點仍然可以正常工作,這些分散的點可以通過某種形式的通信網絡取得聯系。從65438年到0969年,美國國防部的ARPA-高級研究計劃局開始建立壹個名為ARPAnet的網絡,它連接了美國的幾臺軍事和研究計算機主機。最初,阿帕網只連接了四臺主機。從軍事要求來說,它被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在技術上,它不具備對外推廣的條件。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成功開發了異構網絡的TCP/IP協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將該協議作為其BSD UNIX的壹部分,使其在社會上流行起來,並誕生了真正的互聯網。從65438到0986,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利用ARPAnet開發的TCP/IP通信協議,在5臺科研和教育服務超級計算機的基礎上建立了NSFnet WAN。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鼓勵和支持下,許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私人研究機構都將其局域網並入了NSFnet。當時ARPAnet的軍事部分已經脫離了家庭網絡,建立了自己的網絡——Milnet。網絡之父ARPANET逐漸被NSFnet取代。到了1990,阿帕網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NSFnet已經成為互聯網的重要骨幹網絡之壹。從65438年到0989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成功開發了萬維網,為互聯網上的廣域超媒體信息截取/檢索奠定了基礎。到20世紀90年代初,互聯網實際上已經成為“網絡中的網絡”——每個子網負責自己的架設和運營成本,這些子網通過NSFnet互聯。由於NSFnet是政府資助的,所以當時互聯網最大的老板是美國政府,但壹定程度上也加入了壹些私人小老板。80年代互聯網的膨脹,不僅帶來了量變,也帶來了壹些質變。由於各種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甚至個人用戶的進入,互聯網用戶不再局限於計算機專業人士。新用戶發現加入互聯網不僅可以享受NSFnet的超級計算機,還可以互相交流,對他們更有吸引力。於是,他們逐漸將互聯網視為壹種交流和溝通的工具,而不是僅僅享受NSFnet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互聯網的使用總是局限於研究和學術領域。商業組織進入互聯網總是受到法律或這種或那種傳統問題的困擾。事實上,曾經資助互聯網建設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政府機構對互聯網上的商業活動並不感興趣。1991年,美國有三家公司運營了自己的CERFnet、PSInet和Alternet網絡,可以在壹定程度上為客戶提供互聯網聯網服務。他們成立了商業互聯網協會(CIEA),宣布用戶可以將他們的互聯網子網用於任何商業目的。互聯網商業服務商的出現,讓工商企業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進入互聯網。商業機構壹踏入陌生的互聯網世界,就會發現它在通信、信息檢索和客戶服務方面的巨大潛力。結果,它的情況失控了。全球無數企業和個人湧入互聯網,帶來了互聯網發展史上的新飛躍。
1、第壹臺計算機1946第壹臺電子計算機ENIAC (Eniac)的發明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克利教授和埃克特博士。特點:使用電子管18000多個,重量30噸,面積約170平方米,消耗150千瓦,計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馮·諾依曼提出:架構:控制器、運算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重要思想:存儲程序和二進制方法存儲程序:程序和數據都存在於內存中【所有基於存儲程序原理的計算機稱為馮·諾依曼計算機】2、計算機發展的四個階段(1)第壹代:電子管(2)第二代:晶體管(3)第三代:集成電路(4)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新壹代計算機(1)智能計算機(2)神經網絡計算機(3)生物計算機標稱使用時間、 基本組件編程/軟件系統使用運算速度開始時間結束時間上限下限電子管計算機時代1946電子管機器語言或匯編語言科學計算工程計算千萬晶體管計算機時代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後期晶體管FORTRAN、COBOL、ALGOL,並且已經有了操作系統,科學計算、工程計算、數據處理,幾十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 集成電路操作系統越來越全面,從70年代初開始發展幾十萬次、上百萬次的大規模集成電路(LSI),使用集成度更高的半導體芯片作為主要的存儲系統軟件,實現計算機的自動化,走向智能化,計算機網絡的研究在社會的各個方面迅速發展。 基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發展了數百萬倍。3.發展趨勢(就結構和功能而言)(1)兆規模(2)小型化(3)網絡化(4)多媒體。4.壹種新的生成方法:按功能和計算方式劃分(1)大型機時代(2)小型機時代(4)。
計算機的發明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認為其影響可以與蒸汽機的發明相提並論。隨著計算機的發展,網絡也隨之而來。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哪種技術及其應用像網絡發展得如此之快,對人們的工作、生活、消費和交流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隨著高度信息化的網絡社會的到來,人類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必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人類社會正處於壹個歷史性的飛躍時期,從高度工業化時代走向初步的計算機網絡時代。網絡給人類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對人類技術史的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甚至有學者認為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將會引起壹場新的科學革命。因此,我們必須對網絡給社會生產生活各個層面帶來的深刻變化有深刻的認識和清醒的認識。正確認識計算機和網絡的力量是我們討論計算機網絡對當代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影響的基礎,是討論計算機網絡與社會發展關系的前提。對於現代社會來說,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和發展將對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在網絡作為生產生活的工具被人們廣泛接受和使用後,計算機網絡的作用將會變得更大。讓我們簡單介紹壹下計算機網絡對社會的影響。
首先,網絡會以更快的速度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經歷了幾次技術革命,計算機網絡時代的到來宣告了新的科技革命的到來。計算機和網絡時代的主要元素是信息。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將會空前加快,人們了解和傳遞信息的渠道將會增多,速度將會變得更快,信息的時效性和有效性將會更強。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將促進與信息相關的產業的進步和發展,如生物技術和電子技術。而壹些新材料、新能源開發利用技術也將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極大發展,這將使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社會第壹生產力的地位更加突出,甚至可能使科學技術逐漸上升為壹股獨立的力量進入物質生產過程,成為決定生產力大小的決定性因素。
其次,對於個人來說,通過計算機和網絡的使用,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我們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通過計算機網絡的連接,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地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來處理其他事情,在行動上甚至思想上解放人們。此外,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將我們的工作思維和方法輸入到機器中,以完成我們必須自己完成的任務。在企業生產中,不僅可以通過計算機對產品的外觀、包裝、性能進行全新的設計,還可以通過計算機對產品的生產、包裝、配送的全過程進行控制,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且我們還可以把企業、公司裏的電腦組合成壹個網絡系統,壹臺主機控制分機,從而形成壹個有效的連接網絡,保證整個生產過程的協調。通過網絡進入生產過程,可以省去大量以人力為主的生產環節,讓他們從事更加靈活的生產活動,這也可以說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壹次飛躍。
第三,計算機網絡將開啟電子管理時代。通過計算機網絡,它將給政府部門的管理帶來新的途徑和方法。未來的電子政務管理模式有可能實現。從現在起,各級政府部門,上至政府高級職能部門,下至地方政府,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電子化地履行管理職能,並可以建立專門的政府管理電子系統,發布管理通知,發布新的政策、法律和相關的政府新聞。各級政府和部門可以從自身管理方向建立電子數據庫,為政策的出臺和查詢提供有效幫助。此外,通過這些網絡,有關部門可以及時了解相關信息和基層反映的情況,以便及時做出政策調整。通過這種專業化和繁榮計算機網絡,政府的管理工作和不滿意的職能可以更加清晰,對社會普通民眾的透明度也將增加,從而使政府的行動更受群眾監督,確保社會穩定。此外,網絡投票還可以用於決定相關政策和重大決議的出臺,以提高公民參與和討論國家事務的積極性,確保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有效聯系。
最後,計算機網絡也將對人們生活的變化產生巨大影響。通過計算機和網絡,我們在未來可以有壹個新的公共和私人生活領域,這將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呈現出壹種全新的形式。網絡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讓世界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此外,網絡將為我們提供任何我們需要的服務,如發送和接收信息,聯系親友,網上購物,了解時事新聞,觀看電視節目,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簡而言之,壹個高效的網絡系統會為我們解決所有需要解決的問題。
可見,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將對人類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將引起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革命性變化,並將推動人類文明向更高階段發展。
計算機發展史簡介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類使用的計算工具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計算工具層出不窮,如算盤、計算尺、手搖機械計算機、電動機械計算機等等。1946年,世界上第壹臺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在美國誕生。這臺計算機* * *由18000多個電子管組成,面積170m2,總重量30t,功耗140kw,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和300次乘法。
在短短的50多年裏,電子計算機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ic)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這使得計算機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強,價格越來越便宜,應用越來越廣泛。目前正在向智能(第五代)計算機發展。
1.第壹代電子計算機
計算機第壹代電是從1946到1958。它們體積大、運算速度低、存儲容量小且價格昂貴。使用起來也不方便。為了解決壹個問題,程序的復雜程度是難以表達的。這壹代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只在重要部門或科研部門使用。
2.第二代電子計算機
第二代計算機從1958到1965。它們都使用晶體管作為電子器件,運算速度比第壹代計算機快近100倍,體積是原來的十分之壹。軟件采用計算機算法語言。這壹代計算機不僅用於科學計算,還用於數據處理、事務處理和工業控制。
3.第三代電子計算機
三代電腦從1965到1970。這壹時期的主要特點是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作為電子器件,操作系統出現,使計算機的功能越來越強,應用範圍越來越廣。它們不僅用於科學計算,還用於文字處理、企業管理、自動控制等領域。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的信息管理系統應運而生,可用於生產管理、交通管理、信息檢索等領域。
4.第四代電子計算機
第四代計算機是指繼1970之後,以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為主要電子器件制成的計算機。例如,80386微處理器可以在壹塊面積約為10毫米×10毫米的芯片上集成約320,000個晶體管..
第四代計算機的另壹個重要分支是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
微型計算機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壹級是1971 ~ 1973,有4004、4040、8008微處理器。1971年,Intel開發了壹款MCS4微型計算機(CPU 4040,四位計算機)。後來推出了以8008為核心的MCS-8。
第二階段是1973 ~ 1977,微型計算機的發展完善階段。微處理器有8080、8085、M6800和Z80。最初的產品是Intel公司的MCS-80 (CPU是8080,8位計算機)。後期還有TRS-80 (CPU是Z80)和APPLE-II (CPU是6502),曾經風靡全球的是80年代初的。
第三階段是1978 ~ 1983。十六位微機的發展階段有8086,808880186,80286,M68000,Z8000。微型計算機的代表產品是IBM-PC(CPU是8086)。這個階段的巔峰產品是蘋果的Macintosh(1984)和IBM的PC/AT 286 (1986)。
第四階段是從1983開始的32位微機發展階段。微處理器相繼推出了80386和80486。386和486微型計算機是最初的產品。1993年,Intel推出了壹款名為Pentium或P5的微處理器,擁有64位內部數據通道。現在奔騰III(也叫P7)微處理器已經成為主流產品,預計奔騰IV將於2000年6月推出。
因此,微型計算機的性能主要取決於其核心設備微處理器(CPU)的性能。
5.第五代計算機
第五代計算機將把信息收集、存儲、處理、通信和人工智能與形式推理、聯想、學習和解釋能力結合起來。其體系結構將突破傳統的馮諾依曼機概念,實現高度並行處理。
二、計算機的特點
計算機的基本特征如下:
1,記憶能力強
計算機中有壹個很大的存儲裝置,不僅可以長期存儲大量的文字、圖形、圖像、聲音等信息資料,還可以存儲命令計算機工作的程序。
2.計算精度高,邏輯判斷準確。
它具有人類無法完成的高精度控制或高速運算任務。還具有可靠的判斷能力,實現計算機工作的自動化,從而保證計算機控制的判斷可靠、反應迅速、控制靈敏。
3、高速處理能力
它有著神奇的運算速度,速度可以達到每秒十億次甚至幾十億次。比如,為了計算圓周率的近似值到707位,壹個數學家花了十幾年的時間,但如果用現代計算機來計算,可能瞬間就能完成,可以到小數點後200萬位。
4、能自動完成各種操作
計算機由內部控制和操作。只要將預先編制好的應用程序輸入計算機,計算機就能按照程序規定的步驟自動完成預定的加工任務。
1.3計算機應用領域及發展方向
第壹,計算機應用領域
目前,計算機的應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計算(或數值計算)
早期的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目前,科學計算仍然是計算機應用的壹個重要領域。如高能物理、工程設計、地震預報、天氣預報、航天技術等。由於計算機具有很高的計算速度、精度和邏輯判斷能力,因此出現了計算力學、計算物理、計算化學和生物控制論等新興學科。
2.過程檢測和控制
計算機檢測系統稱為計算機檢測系統,是利用計算機自動檢測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壹些信號,將檢測到的數據存儲在計算機中,然後根據需要對數據進行處理。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引入所形成的智能儀表,更是將工業自動化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度。
3.信息管理(數據處理)
信息管理是目前計算機應用最廣泛的領域。使用計算機處理、管理和操作任何形式的數據,如企業管理、物資管理、報表統計、賬戶計算、信息檢索等。近年來,國內許多機構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統(MIS)。制造資源計劃軟件(MRP)也被制造企業采用,電子信息交換系統(EDI)也逐漸應用於商業流通領域,即無紙化貿易。
4.計算機輔助系統
1)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是指利用計算機幫助設計人員進行工程設計,從而提高設計工作的自動化程度,節省人力物力。目前,這項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電路、機械、民用建築、服裝等設計中。
2)計算機輔助制造(CAM)是指利用計算機對生產設備進行管理、控制和操作,從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縮短了生產周期,也大大改善了制造人員的工作條件。
3)計算機輔助測試(CAT)是指使用計算機進行復雜和大規模的測試。
4)計算機輔助教學(CAI)是指利用計算機來輔助教師教學和幫助學生學習的自動化系統,使學生能夠輕松地學習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二、計算機的發展方向
未來的計算機將以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為基礎,向巨型化、小型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
1.巨大的
巨型是指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更高,存儲容量更大,功能更強。目前正在研制的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可以達到每秒百億億次。
2.小型化
微型計算機已進入儀器、家用電器等小型儀器設備。同時也是工業控制過程的心臟,讓儀器設備“智能化”。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進壹步發展,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等微型計算機將以更好的性價比受到人們的歡迎。
3.建立工作關系網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深入,特別是家用電腦的日益普及,壹方面希望眾多用戶能夠享受信息資源,另壹方面也希望計算機之間能夠相互傳遞信息進行交流。
計算機網絡是現代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計算機網絡在銀行系統、商業系統、交通系統等現代企業的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變得聰明
計算機人工智能的研究是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智能化是計算機發展的壹個重要方向。新壹代計算機將能夠模擬人的感官行為和思維過程的機制,進行“看”、“聽”、“說”、“想”、“做”,並具有邏輯推理、學習和證明的能力。
第壹代是電子管計算機時代(1946-1958)。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時代(1958-1964)
第三代中小型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1964-1971)
第四代LSI計算機時代(1971至今)
20世紀90年代人工智能系統計算機的誕生,標誌著第五代計算機的問世。
第壹臺計算機(ENIAC)於1946年2月在美國誕生。美國數學家馮·諾依曼提出了程序存儲。在美國陸軍部的支持下,ENIAC的開發始於1943,完成於1946。約翰·馮·諾依曼(1903-1957),美籍匈牙利人,1903年2月28日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他的父親是銀行家,家境殷實,所以非常註重孩子的教育。馮·諾依曼從小就才華橫溢,興趣廣泛,讀書記憶難忘。據說他6歲就能和父親用古希臘語聊天,壹生掌握了7種語言。他最擅長德語,但當他用德語思考各種想法時,他能以閱讀的速度將其翻譯成英語。能快速的壹字不差的復述內容,若幹年後還能這樣。1911-1921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盧瑟倫中學讀書時,就嶄露頭角,受到老師們的高度重視。在費希特的個別指導下,他合作發表了自己的第壹篇數學論文,當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1921-1923就讀於蘇黎世大學。不久後,他以1926的優異成績獲得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當時馮·諾依曼只有22歲。1927-1929馮·諾依曼先後在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擔任數學講師。1930年接受普林斯頓大學客座教授職位,前往美國。1931年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壹批終身教授,當時他還不到30歲。1933年轉入高等研究院,成為首批六位教授之壹,並在那裏工作了壹輩子。馮·諾依曼是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伊斯坦布爾大學、馬裏蘭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慕尼黑高級技術學院的榮譽博士。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秘魯國家自然科學院和意大利國家林業科學院的院士。從65438年到0954年,他擔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成員。1951到1953美國數學會主席。1954年夏天,馮·諾依曼被查出患有癌癥。1957年2月8日在華盛頓去世,享年54歲。1969 65438+2月,互聯網的前身——美國ARPA網絡投入運行,這標誌著我們常說的計算機網絡的興起。這個計算機互聯網絡系統是壹個分組交換網絡。分組交換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計算機網絡的概念、結構和網絡設計,為後來的計算機網絡奠定了基礎。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PC個人計算機應用的普及,對PC聯網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各種基於PC互聯的計算機局域網相繼推出。這壹時期微機局域網系統的典型結構是* *共享媒體通信網絡平臺上的* * *共享文件服務器結構,即所有聯網的pc機都配有壹個專用的網絡文件服務器,可以共享。PC是壹個“什麽都有”的小麻雀小電腦。每個PC用戶的主要任務仍然是運行在自己的PC上,只有在需要訪問磁盤文件時才能通過網絡訪問文件服務器,體現了計算機網絡中計算機之間的協同工作。由於使用了遠高於PSTN的同軸電纜、光纖等高速傳輸介質,大大提高了PC訪問互聯網上資源的速度和效率。這種基於文件服務器的微機網絡將網絡中的計算機進行了劃分:PC機面向用戶,微機服務器專用於提供文件資源。所以它實際上是壹個客戶機/服務器模型。計算機網絡系統是壹個非常復雜的系統,計算機之間的通信涉及到許多復雜的技術問題。為了實現計算機網絡通信,計算機網絡采用分層的方法來解決網絡技術問題。然而,由於不同層次網絡系統架構的存在,很難實現其產品之間的互聯。因此,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於1984正式頒布了OSI國際標準《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對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進行了標準化。20世紀90年代,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的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在美國1993宣布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之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制定並建立了自己的NII,極大地推動了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網絡進入了壹個全新的階段。目前,以美國為核心的全球高速計算機互聯網絡互聯網已經形成,互聯網成為人類最重要、最大的知識寶庫。美國政府分別於1996和1997開始研發更快更可靠的2 (Internet 2和下壹代互聯網。可以說,網絡互聯和高速計算機網絡正在成為最新壹代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