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文化的作文500字

傳統文化的作文500字

想寫好關於傳統文化作文嗎?這裏提供了大量關於傳統文化作文的段落,以及傳統文化作文的好詞好句等。本篇內容主要選10篇優質原創文章,每篇結尾還帶專家點評。 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

刀剪劍、傘、扇屬於人類文明的物質文化,是人類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增加行為能力,提高生活質量而發明的。它們不僅具有可供欣賞的物質外觀,也在長期的制造和使用過程中逐漸積累著精神文化的內涵,成為體現歷代人民智慧、情感和審美文化的載體。

2月4日,我和媽媽壹起去參觀了刀剪劍博物館。在參觀的過程中,我不由得發出壹聲聲驚嘆。原來,我們平時用的剪刀中有那麽多學問,如:全手工制作壹把剪刀,需要七十多道工序。即使借助小錘、拋光、砂輪等小型工具進行半機械化制作,也要二三十道。先把洋元放在爐子上加熱,然後不停地錘打,使鋼和鐵融在壹起,再做成若幹個大小壹致的剪刀片。這個工序比較難,如果沒有融合在壹起,很容易形成斷鋼,做成的剪刀片上會有黑痕,用力壹敲就斷了。此外,制成的剪刀尖子容易形成純鋼尖,沒有韌性,剪到硬壹點的東西就會斷。

在那裏我還見到了奇形怪狀的剪刀,有的只有半邊;有的刀片是正方形的······

參觀完了,我覺得作為壹個中華兒女,真是壹種榮幸,我為祖國驕傲!

專家點評:

這是壹篇敘事的文章,寫“我和媽媽壹起去參觀了刀剪劍博物館”,參觀的精彩場景盡顯小作者多彩的童年,細膩傳神的描寫,表達了小作者對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的熱愛,稱得上是壹篇成功的習作。

尋找杭州傳統文化

今天,是我們開展假日小隊的壹天,也是我們尋訪杭州傳統文化的壹天。

首先,我們到了南宋禦街的壹新坊,開始學習杭州話。我爸爸是誌願者老師,他念壹句,我們跟壹句。比如,“饞撈胚”、“蔥包檜兒”、“油冬兒”、“口流水嗒嗒滴”……

緊接著,我們開始做陶藝。壹開始,我們看叔叔做,他說要把陶泥放在壹個磨盤的中間,而且要把它貼住,也不要讓它轉的太快,否則會把陶泥飛出幾米遠。終於到了自己做的時候了,我拿了壹大塊陶泥坐下,開始做。首先,我把陶泥澆濕,然後讓它貼住磨盤,但我不小心把磨盤弄的飛快,我趕緊讓它停住。結果,停住可不是壹件好事!陶泥飛了出來,剛好砸中了我肚子,我疼的哇哇大叫。後來,我的手和身子都是陶泥,簡直就是個陶人,都能進火烤了。但是,做成壹個杯子還要很多工序,現在是泥坯,要將它曬幹,再上色,還要上釉,最後用火燒,才能做成壹個杯子。這種工藝就是和南宋官窯壹樣的。據說宋朝的經濟占全世界百分之八十,我真為他們感到自豪!

最後,我們在杭州博物館學了很多杭州老底子的知識,我這才發現,杭州到處都是傳統文化。

專家點評:

本文作者詳寫了“我們尋訪杭州傳統文化的壹天”,語言生動,富有生趣,如“陶泥飛了出來,剛好砸中了我肚子,我疼的哇哇大叫”,讓人忍俊不禁。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喜愛。

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今天,天氣非常晴朗,路邊的花都開放了,爸爸媽媽帶我壹起參加了三(1)班組織的去西安市自弘中學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體驗活動。我們玩的非常開心,還學到了很多知識,很有意義。

自弘中學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為主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包括草編、繩藝、剪紙、泥塑、臉譜等很多藝術課程和遊藝項目,內容很豐富,安排得非常充實。

早上,我們聽了自弘中學的哥哥姐姐們組成的古樂隊的演奏,並在校長的帶領下參觀了很多藝術品的展覽和現場制作藝術品的過程。我選擇了繩藝和臉譜的課程,並在老師的輔導下現場制作了兩個作品,編了壹條漂亮的紅手鏈,畫了壹個很個性的臉譜,很有成就感噢。

下午的安排就更有意思了,我們玩了打陀螺、滾鐵環、跳房子、砸沙包、跳皮筋、套圈等這些傳統遊藝活動,大人孩子都玩得特別開心。我們覺得比電腦遊戲和遊樂場都好玩。

對了,最有趣的是,《都市快報》記者去采訪了我們,晚上在電視上已經播出了《小手拉小手 非遺咱傳承》的節目,我在電視上已經看到了自己的特寫,很滿足哦,太有意思了。妳們要是想看看,就去網上搜壹下吧!

專家點評:

本文以小作者的行蹤為線索,展現了去西安市自弘中學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體驗活動。本文小作者語言優美,文筆細膩,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得寫出參觀的樂趣。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獨特的風俗習慣,古老的民族藝術,這些,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它表現出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的精神。

民間工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壹顆璀璨的明珠,它獨具特色、內容豐富、歷史悠久,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民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如剪紙、陶瓷、刺繡、年畫、皮影、風箏、等等,內容大多寓意著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余、兒孫滿堂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

風俗習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百花園。滲透著豐富的歷史、政治、社會、科學、天文、地理等知識。如端午節的龍舟、粽子,元宵節賞花燈和猜謎,中秋節的月餅……這些風俗已成為全民性的娛樂活動。它們像大河流水中翻滾的波浪,是中國人的瑰寶,並籠罩著中華大地,使人感到驕傲。

民族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國民族藝術博大精深、絢麗多彩。如京劇,國畫等等,各地優美動聽的民歌、千姿百態的民間舞蹈、風韻別致的民樂、情趣盎然的畫面,都盛開中華民族的文明之花,點綴我們的生活。

專家點評:

作者從“民間工藝”對人類巨大作用引出中心論點:民族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然後用事例從不同角度論證,事例真實,極富說服力。結尾段的議論深化了中心論點,給人以向上的力量。

傳統文化之舞龍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生活活動之壹。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城區都有舞龍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經成為壹種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舞龍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古代人們用耍龍燈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舞龍的主要部位是龍頭、龍身兩個部位。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為九節龍、十壹陽龍、十三世龍、多者可達二九銀龍。十五節以上的龍比較笨重,不以舞動,主要是用來欣賞

,這種舞龍特別講究裝潢,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還有壹種“火龍”。危險性很高,用竹子先撐住內部,披上紅紅火火的龍衣,在竹子裏面的縫上頂住蠟燭跳來跳去,欣賞性很高,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舞龍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側重於花樣技巧,較常見的有:江龍漫遊、龍頭飛舞、頭尾交跳、龍身擺尾等。十壹節,十三節的龍,側重於動作表演,有各種的樣的金龍玩珠、火龍刀蠟、壹應俱全、應有盡有的花樣讓我們眼花繚亂,非常好看。

舞龍的習俗在海內外華人受到了發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他們就壹向會舞起龍、耍起獅,呈現出壹片濃濃的東方氣概。

專家點評:

這是壹篇說明文,文章就“傳統文化之舞龍”進行了說明,運用了邏輯順序,說明順序合理。說明語言平實準確,如“舞龍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說明了文章的藝術真諦。

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我們課本上學過的唐朝的唐詩,還有沒學過的宋朝的宋詞、元朝的元曲;我們經常提到的琴(古箏)棋(圍棋)書(書法)畫(國畫);還有民俗節日(比如中秋、重陽、春節)等等都是我們的傳統文化。不過我還是最喜歡中華成語。

就像我見過的陳漢東伯伯,他用成語接龍的方式把2008個成語圍成五個環,象征著2008北京奧運的五環。 ? 

第壹環是:天下第壹、壹脈相承、承前啟後、後繼有人-------意有未盡、盡忠報國、國利民福、福壽齊天。

第二環是:天下為公、公正廉明、明心見性、性烈如火------意在筆先、先入之見、見物思人、人眾勝天。

第三環是:天下壹家、家見戶說、說短論長、長命百歲------食不求甘、甘拜下風、風和日麗、麗日中天。

第四環是:天下大同、同心壹意、意廣財疏、疏財仗義------世代相傳、傳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環是:天長地久、久負盛名、名副其實、實事求是------來去自由、由淺入深、深明大義、義薄雲天。

陳漢東伯伯創作的中華成語龍,從天開始,以天結束形成了五個大圓環。不但很有意義,而且又好記又好玩。我想,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吧。

專家點評:

這是壹篇三年級學生寫的說明文,文章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開頭,引出了“我最喜歡的中華成語”,運用了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說明語言平實準確,結尾呼應開頭,發出呼籲。

中華傳統文化——風箏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大家壹定熟悉這句詩吧!對,這就是清朝詩人高鼎寫的《村居》中的詩句。今天,我就要向大家介紹我喜歡的中華傳統文化——風箏。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中國古代風箏,因用木頭制作叫木鳶。後來用紙糊做稱紙鳶,後五代定名風箏,至今民間仍有鳶、鷂的稱呼。在北方叫紙鳶,在南方稱鷂子,因此有南鷂、北鳶的說法。  

風箏的歷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大約在五代時期,風箏就進入了民間,成為人們娛樂遊戲的玩具。中國北方風箏藝人通常稱風箏是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的飛行器,這個體現了風箏的娛樂性。同時,它還是壹項很好的體育鍛煉運動。到了明清時期,清明放風箏就成為了壹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  

在我國到處都有獨具地方特色的風箏。它們風格各異,有的粗獷豪放,有的活潑精巧,有的色彩絢麗。我家就有硬骨架的美人魚風箏。每當春風輕拂的時候,爸爸媽媽都帶我到市政府廣場放風箏。風箏給我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專家點評:

這篇狀物的散文,以“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開篇,借風箏表達了自己追求和誌向。文中多處運用襯托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對風箏的喜愛之情。語言多用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民間傳統文化——舞獅

舞獅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文化之壹,今天,老師就讓我們親眼目睹了壹場精彩的舞獅表演。

瞧,這只調皮的小獅子壹蹦壹跳地上了臺,它長得十分可愛,銅鈴般的大眼睛,胖乎乎的身子,還穿著壹身鮮紅的“衣裳”,張著血盆大口,真惹人喜愛。它先用前爪向大家揮了揮,好似在向我招手呢!然後,小獅子跳上壹根木樁,擡了擡前爪,慢悠悠地跳了過去,突然,它的腳壹踏空,我的雙眼猛得壹閉,然後提心吊膽地睜開,出乎了我的意料,小獅子在梅花樁上做倒立蜻蜓呢!害得我為它捏了壹把汗!然後,小獅子來到了鋼絲前,壹副漫不經心的樣子,輕而易舉地走過了鋼絲,兩位舞獅的叔叔真是配合得默契,教室裏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小獅子跳梅花樁就更精彩啦!看,它在梅花樁上來了壹個180度旋轉,然後,又穩穩當當地落在了梅花樁上,又在壹根又壹根的梅花樁上做不同的動作,看得我們是眼花瞭亂,目不暇接,舞獅快結束了,小獅子又來了壹個360度翻跟鬥,我們個個都贊不絕口,壹起喝彩,教室裏又響起了潮水般的掌聲。

看完舞獅表演,我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心想:能把舞獅表演得這麽活靈活現,舞獅的兩位叔叔在臺下不知吃了多少苦,花了多少時間,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這種不怕困難的精神!

專家點評:

本文以獨特的角度表達了“學習不怕困難的精神”的主題。 作者寫作本文從民間傳統文化——舞獅切入,又以舞獅結尾,不僅照應周到,而且用心良苦,進行了深刻挖掘和反思,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我最喜歡的茶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冰糖葫蘆,有古老的中國書法,有精美的剪紙,還有熱鬧的舞龍獅……我最喜歡的是中國古代的茶文化。

妳知道茶的歷史嗎?茶最早是被人們當作食物應用的,尤其是在物資匱乏的原始社會,茶更是壹種充饑之物。後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飲茶也逐漸成為壹種風俗,甚至在壹些地區形成了飲茶文化。茶葉被食用之後,其藥用功效逐漸被人們發現和認識,茶葉隨之轉化為養生、治病的良方。人們在飲茶和把茶作為藥物使用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茶的藥性很弱,但是具有壹定的興奮作用,因此茶開始轉化為飲料。直到漢代,飲茶才成為壹種新的潮流,滲透於社會的各個階層。三國以前是茶文化的啟蒙,晉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萌芽時期,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時期,宋代是茶文化的興盛期,遼金元時期是茶文化的返璞期,明清是茶文化的普及期,現代是茶文化的發展期。

中國茶有紅、綠、青、黃、黑、白六大類兩千個花色品種。不同的茶有不同的來歷,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妳細細體會,多多查閱就能得到更多的中國古老茶文化的知識。

專家點評:

本文開篇點題,為我們介紹了作者“最喜歡的茶文化”和茶的歷史。詳細介紹了“中國茶有紅、綠、青、黃、黑、白六大類兩千個花色品種”,結構清晰合理,讓人明白易懂。

我國民族工藝——鼻煙壺

鼻煙壺是我國的壹種民族工藝。鼻煙壺除了實用,在清代曾作為國際國內交往的重要禮品。

中國鼻煙壺的制作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中國鼻煙壺制作精美,其中最出名的是內畫鼻煙壺。內畫鼻煙壺是壹門巧奪天工的民族工藝。因是在鼻煙壺內書寫繪畫,為了讓人能看到正確的畫面,內畫大師們必需掌握好內畫技術、在鼻煙壺內這個小小的天地裏,反著繪畫,制作難度非常大。但是,畫面上的景物栩栩如生。所壹具很高的收藏和保存價值.

我爺爺家也收藏著壹個內畫鼻煙壺,它長14厘米,寬12厘米。它的兩面都是畫“清明上河圖”的壹部分,壹面畫著橋北頭的情景,壹個人騎著馬正往橋下走。因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那對轎子。就在這緊急時刻,那個騎馬人壹下子拽住了馬籠頭,這才沒碰上那對轎子。不過,這麽壹來,倒把馬左邊的小毛驢嚇得又踢又跳。站在橋欄桿邊欣賞風景的人,被小毛驢驚擾了,連忙回頭過來趕小毛驢。另壹面是畫“清明上河圖”中的壹個不知名的小鎮,壹個人和另壹個人好像打完架後在吵架。旁人連忙給他們講道理。但是,壹個人不講理,壹下子就走了,眼睛盯著另壹個人。

我國民族工藝品鼻煙壺的制作是多麽精美、大方呀!

專家點評:

這篇文章以“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記敘了“我國民族工藝——鼻煙壺”的制作過程,表達了對鼻煙壺的喜愛之情。作者觀察細致入微,抓住鼻煙壺的特征,形象具體地加以描繪。

  • 上一篇:傳統互聯網的革命歷程
  • 下一篇:傳統節日春節的起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