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有別
佛法無別
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佛家獨創!
====================
問:在當時各教派中,緣起論是不是佛教特有的教義?
答:是的。佛經中說緣起有十壹個意義:1.無作者義,2.有因生義,3.離有情義,
4.依他起義,5.無動作義,6.性無常義,7.剎那滅義,8.因果相續無間斷義,9.
種種因果品類別義,10.因果更互相符順義,11.因果決定無雜亂義。這些意義都
是不同於其他教派的教義的。
問:可否請妳把這十壹義簡單解釋壹下?
答:十壹義歸納起來,有四個重要的論點:壹無造物主,二無我,三無常,四因
果相續。
======================================
大乘《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中演繹出
緣起十壹種要義,
1“無作者義”——世上沒有造物主。
2“有因生義”——事必有因。
3“離有情義”——因緣之外別無實體。
4“依他起義”——依賴客觀條件才能存在。
5“無動作義”——只有因緣和合,而無啟動者。
6“性無常義”——因緣所在,本性無常。
7“剎那滅義”——事物不會永恒,即生即滅。
8“因果相續無間斷義”——雖然生滅剎那,但因果相續,無有間斷。
9“種種因果品類別義”——不同的事物就有不同的因果關系。
10“因果更互相符順義”——什麽因結什麽果,因與果永遠相符。
11“因果決定無雜亂義”——因果之間的關系,自然法則,不會錯亂。
/c?word=%C4%CF%3B%BB%B3%3B%E8%AA%2C%CA%AE%D2%BB%3B%D2%E5&url=/cgi%2Dbin/printpage%2Ecgi%3Fforum%3D4%26topic%3D2072&b=0&a=27&user=baidu#3
============================
所謂的傳統是指釋迦牟尼佛第二時的講法
“五時八教”第二時
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助道品等
1.四聖諦
四聖諦
〖四聖諦的意義〗
"諦"就是如是不顛倒,既是真理。"聖諦"是聖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真理。
"四聖諦"說四種真理:壹者、苦聖諦;二者、集聖諦;三者、滅聖諦;四者、
道聖諦。唯有佛陀才能開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隨著佛陀而解說,乃至辟支佛也只
能自己覺悟,沒有辦法以四聖諦來度化眾生。辟支佛知道世間的苦果,知道苦的
原因,知道滅苦的果,但是卻沒辦法講出滅苦的"道"。這個"道"是種種的修
行方法,他沒有辦法開示詮釋,所以四聖諦唯有佛陀能圓滿的闡述。在佛陀未出
世之前沒有四聖諦,其他的聖者是以觀十二因緣而覺悟的。
佛陀闡釋四聖諦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苦"
是指世間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間因;"滅"是苦熄滅的果--
出世間的果;"道"是滅苦的方法,通往涅盤的道路--出世間的因。在經典中
有這樣的比喻:眾生的身心有種種的生死業以及煩惱,既是有各種的心病,佛陀
將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處,告訴眾生,並且指出那些解脫的聖人,沒有病苦
而得到的愉悅,以及解脫病苦的方法。
〖四聖諦的次序〗
壹、苦諦:說明世間是苦果。我們要知道苦有如病,應該遍知,這是世間的
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轉。我們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醫治它。
二、集諦: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我們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將之斷除。
這是世間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轉,但是它指出我們生死流轉的原因。
三、滅諦:說明解脫與證果。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病苦中,我們要知道沒病苦
的快樂是怎樣的?要認識怎樣的人是沒有病苦的?要證知怎樣才是沒有病?這是
指出世間的果,就是解脫、清凈的境界--涅盤。
四道諦:說明離苦的道路。我們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藥,應該修學。這
是指出世間的因,我們應該學習、掌握壹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後
就可解脫生死。
...................
/basic/ssd.htm
2.
八正道
八正道:此八正道是道諦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
1、正見:對事的如實知見,出世間的正見唯有在見道者最為清凈;對宇宙
人生生死與解脫之四聖諦理,智所證知,直窺實相。世間正見只是壹堆
經驗所積累的知識,是通過名稱、標誌及事物的相貌與形狀之正確分別
罷了。出世間正見唯有通過修禪定及放下壹切雜染心才能生起。若依多
聞佛法而分別邪正因果,也能生起正見,所以正見由多聞、思維、修持
得來。
2、正思維:沒有貪嗔等煩惱情況下,依正見觀察、思維,如理地作出決定,
故又稱為正欲或正誌。由正思維才能做出正確之身口意業的行為。比如
說蟑螂損害人類是害蟲,我們應該殺它,如果這是正確的道理,那人類
損害其他的眾生,它們也應該殺我們!這是不正確的思維,因為這其中
摻雜了"我"的煩惱,以人為中心,認為有損人類利益的是害蟲,所以
我殺它不要緊,它殺我不行!
3、正語:即戒止口之四惡業。
①、不妄語欺騙。
②、不兩舌,搬弄是非;或發表引起兩者間之憎恨、敵意及不和之言論。
③、不粗惡口罵人或苛刻、酷毒之諷刺等。
④、不作無意義及無利益之空談或花言巧語--綺語。
不講這四種話語就是正語;我們應該合理、真誠、以及和藹可親的話。
4、正業:不是正當的職業,而是正當的行為,即戒殺生、邪淫、偷盜等,
行為善良,不侵害壹切眾生就是正業。於修道時,在行住坐臥中正念而
住。
5、正命:以合法不損害他人的謀生方式來維持生命,乃至不販賣眾生、軍
火、殺生器具、醇酒、毒品或嫖賭等。若是出家眾,則如法求衣服、飲
食、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
6、正勤(正精進):精進努力離惡向善,即精進修道。這裏的正精進專指
修禪定而言。正勤有四,所謂四正勤既是:
①、未生善令生
②、已生善令住
③、未生惡另不生
④、已生惡另滅
7、正念:以世間法來說,不生邪惡之心念,稱為正念,反之則是邪念。以
修行來說既是憶念正法,如四聖諦、八正道、四念處及菩薩道等等修行
方法為正念。於修道中不忘失所修的法,心念時時明了不忘失,比如念
佛,對於念佛的境要明記不忘,這叫正念;如果念佛時想吃東西,是不
正念,即使在念佛時想要去救人等好事,若不覺知心已隨境轉,也是失
去正念。這個八正道中的正念偏重於定學,既是妳所修的法或境,要保
持它,稱為正念;如果沒辦法保持它,既是失去正念。
8、正定:心壹境性,不向外馳散,正定有初禪至滅盡定,禪定時的用心不
外兩種情況:
①、止(三摩地):即入定,心壹境性,並非不起念,而是心念保持在
單壹之定境中。
②、觀(毗婆舍那):於定中起智慧,用佛法觀察實相。
修"止"能暫伏煩惱,但不能除去煩惱;修"觀"則能除去所對治的煩惱。
-
〔戒:正語、正業、正命
三無漏學-〔定:正勤、正念、正定
〔慧:正見、正思維
(三)、總結:
①、在道諦中並沒有祈禱,膜拜與儀規,因為這些不是正道。不過,對於教義不
理解之初信者,由於宗教情操的需要,通過優美的習俗與儀式來引導他們走上這
條聖道。
在小乘經典中註重正見,大乘經典中註重般若,所謂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有人認為正精進不屬於定學,修八正道時,每壹道都要精進,然而對修解脫
道者來說,八正道中的正精進應該偏重於修定、修正念、修智慧,並非在正業、
正語、正命此三道中精進。壹個修行人如果壹直精進的修正語,講好話,那他的
心就散亂了。
②、八正道有時又被解釋為兩種:壹者、世間之八正道,既是正確生活之標準。
二者、出世間之八正道,既是修解脫道之修行者所應遵行之生活標準。八正道是
任何修學佛法之佛弟子皆應完成之生活方式,唯有八正道才能凈化眾生的身心。
它是壹條通過德行(戒)、理性(慧)與精神凈化(定)而走向體證世間實相的
途徑。
/
/c?word=%CB%C4%3B%CA%A5%3B%DA%D0%2C%C4%CF%3B%BB%B3%3B%E8%AA&url=/&b=0&a=1&user=baidu#0
============================
3
十二因緣
/question/2356235.html
十二因緣——因是親因,緣是助緣,因緣具足,則生萬法。十二因緣又稱十二緣起,十二有支,這十二有支的名稱,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其在因果相續上,則是: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