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3、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4、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系辭上》
5、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6、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10、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
11、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12、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13、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14、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15、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
16、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
17、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1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19、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2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1、率義之為勇。――《左傳·哀公十六年》
22、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周易·乾·文言》
23、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
24、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蔔居》
25、輕諾必寡信。――《老子》
26、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王勃《上劉右相書》
27、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
28、聖人擇可言而後言,擇可行而後行。――《管子·形勢解》
29、壹諾千金。——《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30、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31、仁者壽。――《論語·雍也》
32、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
3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3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35、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3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37、君子以儉德辟難。――《周易·否》
38、父慈而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39、不降其誌,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40、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41、記己有恥。――《論語·子路》
42、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4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44、改過不吝。――《尚書·仲虺之誥》
45、壹言既出,駟馬難追。——《增廣賢文》
46、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47、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48、視死如歸。――《管子·小匡》
49、義,誌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
50、業精於勤,荒於嬉。——韓愈《進學解》
51、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裏仁》
52、精忠報國。——《宋史·嶽飛列傳》
53、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漢書》
54、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5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56、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誌》
5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58、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59、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論語·學而》
60、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史記·陳涉世家》
61、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孟子·公孫醜上》
6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