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文化雜誌

傳統文化雜誌

西方引導的現代化和現代化給人類帶來了高科技的享受,比如快速的交通和通訊,充分發揮所有感官功能的文化生活等等。

然而,隨著地球資源的加速枯竭和生物圈環境破壞的日益嚴重,也越來越快地將人類推向了無望死亡的邊緣。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就是強調“天人合壹”,這是近代西方引導世界潮流時始料未及的。

現代化使人類對自然充滿激情和熱情;現代化讓人類對自然瘋狂;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會讓人類重拾理智,融入自然,回歸自然。

現代化,只有與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相結合,才能成為治愈地球資源環境危機的靈丹妙藥。

我相信,人類的“後現代化”壹定是中國傳統文化起主導作用的時代。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本質上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很多觀點。

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內在動力,即指導民族文化不斷進步的基本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形態的基本特征。所以,(1)鋼鐵是健康的,有前景的;(2)和諧與中立;(3)崇德之用;(4)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叢書1,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上濃縮在易經的兩句名言裏,分別是:“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廣闊,君子以德載物”。“自強不息”、“尊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雖然“中庸”的概念在過去廣為流傳,但它實際上未能促進文化發展。因此,“‘中庸’不能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在以德育代宗教的優良傳統上。(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收錄於《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是和諧與自由”。(許思遠:《論中國文化》兩期,中國文化研究叢書1,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以家庭為本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是貫穿中國古代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社會意識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實質和核心。"這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賢邦:《中國傳統文化再評價》,張力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壹和個人與社會的統壹,主張個人感情和欲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壹致。從整體上看,否認超自然的上帝和救世主的宗教崇拜以及世界彼岸的存在,大力倡導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統壹,反對二者的分裂對抗,是中華民族理性精神的根源。(2)自由的精神。這首先表現在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上。同時,在反抗外來壓迫的鬥爭中,統治階級中的壹些階級、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與了這壹鬥爭。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的思想文化傳統中,也有“熱愛自由”的積極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已知者為已知,未知者為未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有知;法家反對“遠見”,註重“經驗”,強調實施,推崇功德;道家主張“知人”、“知己”、“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實事求是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參見劉剛基:論中華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第1期。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敬祖、敬人倫、敬德、敬禮”。(參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參見丁守和:《中國傳統文化審判》,《尋根》第4期,1987。)

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人不是孤立於人際關系之外的,也不是與自然對立的;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它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的;致敬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彩,但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交流的種種障礙;這是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巨大的文化負擔。(參見龐樸: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 1.6。)

(李宗貴:中國文化概論)

人類社會進入了以工業化、教育大眾化、科學化為特征的現代文明。現代文明主導世界的事實決定了壹個國家無論現在處於什麽狀態,走向現代化都是必然趨勢。

在現代化進程中,由於國情不同,各國在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上遇到的問題和障礙也不同。中國是壹個有著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能否現代化的爭論不斷。這壹歷史現象清晰地啟示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否現代化?如何現代化?這是壹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必須理解的問題。

第壹,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

文化,廣義上是指人類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生產能力和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狹義的文化主要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傳統文化是壹個民族在長期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壹個民族獨特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所以,傳統文化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吸收。只有站在時代的高度,通過實踐的檢驗。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起到正確的作用。

壹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壹定經濟、政治基礎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和民族精神。人為切斷自己的“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文化是壹個連續的統壹體,文化發展的每壹個階段都來自於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依賴於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只是現在的文化走向。”可以說,壹個民族的發展史,也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同樣,民族精神作為團結和鼓舞人民的重要力量,也是傳統文化長期熏陶和培育的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壹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失去了民族精神支柱,沒有了精神支撐。所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不是單純的文化問題,而是關系到國家命運發展的問題。許多歷史事實證明,壹個國家走上民族復興和現代化道路,都是從弘揚民族精神開始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靈魂。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會抹殺民族精神。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只能從外來文化中汲取力量,試圖用西方文化模式取代中國的傳統文化模式,這是錯誤的。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由以下三個原因造成的:

首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缺乏深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像有些人說的是壹堆毫無價值的垃圾,而是在很多方面有著豐富的內涵。它的優秀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所有新和更高文明的可再生資源之壹。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中國文化壹直關註現實生活。孔子說“不知生,不知死”,又說“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後的人生哲學,培養了中華民族敢於對自然和社會的壹切傷害和不公進行頑強的抗爭。中國人自古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強調生活中的幸福是自己創造的。要實現現代化,這種自信和自尊的精神是絕對不可缺少的。

第二,知行合壹的觀念。中國的儒家文化說“行近仁”,這在壹定程度上體現了“重行輕知”的認識論思想,與實踐品格是壹致的。實踐是知識的源泉。要實現現代化,當然要努力學習外國先進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社會主義實踐。

第三,關註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和精神世界,鄙視貪婪庸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富即美”,“貴不可淫,貧不可移,權不可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於塑造現代人格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第四,有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我們幾千年來鞏固的對祖國最深厚的感情之壹。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今天,壹個國家只有走上現代化道路,才能繁榮富強。而要實現現代化,就要靠全國人民團結壹致,共同奮鬥。

五、追求真理,奉獻精神。中國傳統文化鄙視那些怕死、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談及追求真理,古人認為“聞道而死於夕。”宣傳“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這種對真理的堅持和執著,是推動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第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範。古人雲:“老年人老,年輕人年輕,年輕人年輕。”壹個社會只有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氛圍,社會才能充滿溫暖和諧,才能給人們帶來希望和力量。以上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壹部分,足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羅素曾說:“中國文化的力量在於合理的人生觀”,這是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概括。

其次,是反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傳統文化不是壹潭死水,而是壹個動態系統。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傳統文化,在實踐中創新和豐富傳統。否則不會成為現實的文化傳統。因此,傳統文化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過去的歷史”,而應該認識到它同時關系到現在和未來。把發展視為“反傳統”,其思維方式就是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對立起來。事實上,任何現代化都只能從現實的傳統文化出發,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陳寅恪先生說:“真正能在自己的思想體系中有所成就的人,壹方面必須吸收和輸入外來的理論,另壹方面也不能忘記自己民族的地位。”波普爾曾指出,“沒有什麽比破壞傳統框架更危險的了,它會導致犬儒主義和虛無主義,使人類所有的價值觀變得冷漠,使它們崩潰”。而且,傳統壹旦被破壞,文明也就消失了。“所以,對傳統文化壹定不能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而是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踐中檢驗,淘汰那些過時的東西。

第三,從民族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辯證關系。世界文明不是壹個民族作用的結果,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創造。當然,由於具體條件不同,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也不同,但這只是角色大小的問題,而不是有沒有的問題。所以各民族的文化應該是平等的,需要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應該有優越感。任何國家作為人類世界的壹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它的存在和發展不能不對其他國家產生影響:它不能不受到其他國家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當代西方的許多中國古代文化熱也表明中國傳統文化仍在發揮作用。因此,每個國家只有充分發揮自己民族文化的特點,為人類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世界文明的發展才有可靠的保障。相反,壹個國家不顧自己民族的特點,盲目模仿或復制其他文化,不僅不會發展好,甚至會走上滅亡的道路。世界歷史上有這樣壹個教訓。其實西方文化也分兩部分,好的東西和糟粕都有。不允許“把籃子裏的菜都挑光”,比如“拜金主義”,甚至在西方也是被詬病的。西方文化不等於世界先進文化,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世界先進文化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和對人類社會的意義。所以學習和引進外來文化壹定要具體分析,壹定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壹個成功的現代化國家,絕不是全面引進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壹邊學習外國先進文化,壹邊創新自己的文化,不斷提高現代化水平。至於傳統文化能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現代化或發揚光大,關鍵在於人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方式。

第二,傳統文化是壹種偉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壹種社會精神形態,是壹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壹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對社會有著長遠的作用。

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消極因素,不利於現代化的發展。其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如下:

1.缺乏民主精神。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意識對人的影響很深。封建專制思想壹方面嚴重壓制和束縛了個性的發展,另壹方面又造成了特權思想。直到今天,中國人民仍然缺乏民主意識。

二是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人治,比如皇權至上,所以君主的話就是法律。在當今中國社會主義社會,人民已經成為國家的主人,國家的壹切法律都體現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情況仍時有發生。

第三,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壹個農業國,重農輕商。過去,做生意是被人看不起的。我不知道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方便人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近代,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就不可能走向現代化。

第四,保守主義意識嚴重。中國小農經濟幅員遼闊,個體經營,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於現狀。除非絕對必要,否則不會奮起反抗,靠自學接受新事物。

三、從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區分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去其糟粕,吸取其精華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現代化,從而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在壹定條件下,傳統文化可以轉化為適應時代需要的新文化,但這種轉化需要社會實踐,需要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壹個根本結合點。

第壹,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這個經濟是人治的,壹切都在政府的統壹管理之下,政企不分。它按照行政長官的意誌行事,不分青紅皂白地開槍,抱了個粗腿。

合理分配導致中國經濟長期落後。目前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制為配置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動規律建立起來的經濟管理體制。因此,它能有效地激勵企業發揮主動性和競爭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壹定的經濟總是和壹定的文化聯系在壹起。經濟和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今天的經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將是後天的經濟。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任何經濟活動都是由具有壹定觀念和文化的人進行的。沒有壹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素養,人是無法勝任的。所以現代經濟的發展壹方面會考驗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做出新的選擇。另壹方面,它會促使人們努力學習壹切先進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這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的趨勢。

第二,是建設完整的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治意味著合法性、權威性和公平性。法治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壹是導向作用——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方向發展;二是監管的作用——通過法律規範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為和秩序;三是保障功能——保障市場參與者的平等競爭和合法權利。這些都是現代文明和現代文化的體現,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這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律思想上強調人治。法律只是作為治理國家的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中是很難存在和發展的。

第三,市場經濟是利益經濟,它要求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謀道而不謀食”的舊價值觀,從而強化人們的務實精神和進取精神。事實上,人們的實踐活動離不開興趣原則。要保證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價值實現,不僅個人執業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學會依法辦事,政府和行政部門也要提高工作效率,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 上一篇:傳統安防產業鏈
  • 下一篇:傳統的女孩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