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在哪,兩眼壹抹黑

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在哪,兩眼壹抹黑

中華文明博大深厚,源遠流長。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政治、經濟、哲學、藝術、宗教等多方面內容,其精華則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和體現。蘊涵於傳統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得以存續和發展的精神支柱,制約、規範著當今社會,對當今國人的價值觀念、生存信仰具有深遠的影響。在當前,功利化的社會價值取向席卷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有效抵制各種消極文化的滲透,增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壹、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

(壹)傳統文化

“文化本身是壹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範疇,籠統地說,文化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人化世界的總和。文化由宗教信仰、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法律制度、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內容構成,包括物質、精神、心理與制度文化。”[1]

傳統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壹切物質的、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的總稱。從時間上來講,“中國傳統文化,指中國古代(鴉片戰爭以前)的文化。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壹,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達5000年之久。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力。世界上曾經有過與中國古代相媲美的文化類型,如巴比倫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它們有的消失了,有的衰敗了,有的中斷了。唯獨中華文化傳承不絕。雖然它也曾遇到過種種危機和挑戰,但卻如同奔騰不息的長江黃河壹樣,壹往無前,至今仍保持著勃勃生機。中國古代文化內容豐富,氣勢恢宏,蘊涵深刻,形式多樣。它的悠久和輝煌,足以使每人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2]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中所表現提倡的高尚誌向、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順應潮流、不斷革新的行為追求,以禮待人、厚德載物的仁愛精神,重人格、尚氣節的思想境界,知行統壹、自我完善的修養目標,淳樸務實、勤勞節儉的優良品質等等,都具有超越時代的魅力”。[3]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千年所積澱,具有民族的文化特性,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準則,影響、規範著當今社會。

(二)民族精神

斯大林為民族下過壹個定義。他講:“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壹個有***同語言、***同地域、***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同文化上的***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同體。”[4]民族精神是壹個民族經過長期的生產生活、社會實踐逐漸積累起來的產物,是壹個民族的精神狀態的全面反映,是壹個民族凝聚力的集中展現,是壹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靈魂。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愛精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勤奮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精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愛國精神,“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變革精神,“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開放精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堅忍精神,都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

民族精神培育在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和高尚精神,提升大學生的精神素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

傳統文化代代相傳,其所包含的思維形式、價值取向、行為準則等,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民族精神,為大學生人格培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思想文化資源。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緊密相聯,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民族精神寓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通過傳承傳統文化來推動民族精神的培育,借民族精神培育來繼承中國傳統文化。面對世界範圍內多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我們應加大傳統文化弘揚的力度,深化民族精神的培育,提高大學生的精神素養。

二、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意義

(壹)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融合的今天,人們的價值觀表現出多元性的特點,人們更關心實際效益和具體利益,精神理念弱化,對民族精神等關註度下降。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澱的優秀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民族凝聚力。大學生應飽覽傳統文化豐富多樣的文化知識,看到民族精神的閃光點,增強民族自信心,強化民族精神的認同感。只有大學生以強大的民族精神為支撐,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青年大學生常被壹些消極觀念所影響,被壹些表象所迷惑,綜合素質下降,如小到考試作弊抄襲,大到打架殺人,道德嚴重缺失。大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是天之驕子,是國家的棟梁之材,更是主宰未來社會的主人,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使命,任重道遠,是繼往開來的壹代,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者。大學生處在人生轉型期,是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大學生在校期間,除了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以外,還必須提高自己的精神素養。所以高校必須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培育,使之從中汲取營養,鍛造人格,提高綜合素質。

三、以傳統文化為依托進行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徑

(壹)學校教育。

學校應堅持教育的連貫性,在民族精神培育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的制定方案,做好銜接工作,保證教育前後連貫壹致。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教學是傳授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高校應根據社會的需求,以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為主旋律,對傳統文化進行合理的取舍,豐富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同時革新教學方法,采用自主探究與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熱衷於傳統文化知識,實現對傳統文化認識的升華。民族精神培育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牢牢把握教學以外的各個環節。

(二)社會教育

學校教育同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社會實踐中蘊涵的民族精神極其豐富。大學生走出學校參與到社會生活實踐中,通過接觸社會現實,了解國情,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祖國建設的輝煌成就,體悟祖國發展的日新月異,增強社會責任感,增進社會服務意識,在實踐活動中將民族精神內化為自身的精神品格。這就需要社會各部門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和條件,政府也要提倡新聞媒體發揮自身傳播優勢,在全社會形成弘揚傳統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圍,推動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向縱深發展。

(三)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的成敗,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父母的言傳身教,所以父母應提高自身素質,註意自己的壹言壹行,同時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將自己對民族精神的體悟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如孝敬父母、關愛家人、勤勞節約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應首先繼承,然後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影響孩子,使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在心靈深處埋下民族精神的種子。

民族精神培育是壹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有機結合。學校是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陣地,擔負著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任務。同時,要合理利用好校外資源,校內與校外相配合,使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緊密結合,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推動民族精神培育順利進行。所以,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應深入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方方面面,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實踐中能隨時隨處受到民族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四、結語

在民族精神培育過程中,還要堅持以下原則,壹是傳統性與時代性的相融原則。民族精神培育反對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註意對當代文化的關照,借鑒吸收有益的部分,使民族精神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傳統性與時代性相融合既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為民族精神提供深厚的歷史底蘊,又可以讓民族精神汲取時代所賦予的活力和動力。因此,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要認清傳統性與時代性的有機融合和相輔相成的關系,要堅持傳統性與時代性相融合的原則。二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存原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民族精神培育過程中,以中華民族精神作為立跟之本,同時廣泛涉獵其他民族精神,開闊視野。當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廣泛交流碰撞,要適應這壹發展形勢,必須杜絕外來文化的自閉傾向。也就是說,堅持民族精神的獨立性並不排斥其開放性,堅持民族精神的民族性,並不排斥民族精神的世界性。其他優秀民族的民族精神,對於當今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也具有壹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培育,要站在全世界的角度把握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關系,打破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狹溢性,辯證吸收適合我國國情的其它民族的優秀民族精神,這是對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負責態度和應有原則。

  • 上一篇:傳統建築小視頻資料
  • 下一篇:?讓中醫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發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