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中秋節內容
傳統節日中秋節內容,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之壹,在這壹天人們壹家團聚吃飯和吃月餅的,十分的快樂,最後看著月光帶著美好入眠,我和大家壹起來看看傳統節日中秋節內容的相關資料,壹起來看看吧。
傳統節日中秋節內容1簡介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壹。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壹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節日簡介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壹,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壹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壹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壹。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 誌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壹。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習俗。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壹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裏,壹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壹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壹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的“舉杯邀明月”,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裏***嬋娟”。
在中秋節,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但每壹種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起源
中秋節美食首推月餅,其起源說法多種。壹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
大家見了餅中字條,壹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裏壹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在後來很長歷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壹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
另有壹說為,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余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並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信息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為中秋節“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日凱旋而歸,此後,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進獻士兵床戰用的天元益健和大批美女以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壹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壹書,已有“月餅”壹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誌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也越來越精細。
傳統節日中秋節內容2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漢族的四大節日。根據我國歷法,壹年分為四季,每個季度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階段。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被稱為仲秋,八月十五為仲秋之中,故稱為中秋。另外,民間也有人將中秋節稱為“八月節”或“八月半”。自古以來,中秋節的月亮都是團圓的象征。故而,中秋節又名“月節”“團圓節”“玩月節”等。
中秋詞最早出自《周禮》。古代的帝王有“春祭日、秋拜月”的習俗,即在春季時祭拜太陽,冬季時祭拜月亮。後來,文人騷客們也爭相效仿,觀月賞月,寄托情思。這種風俗在唐朝時期最盛行中秋之夜的月亮,壹年之中最圓、最明亮,也最具詩意。這樣壹個富有詩意的節日,自然也少不了美麗的神話傳說民間廣為流傳的是嫦娥奔月的傳說。
據說,嫦娥和後羿是遠古時期的壹對恩愛夫妻。嫦娥是壹個善良、溫柔、美麗的妻子。後羿在壹次外出涉獵時,得到壹包王母娘娘的不死藥。他將不死藥交給嫦娥保管。不久之後,心術不正的連蒙混進嫦娥的家裏,逼著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情急之下壹口吞了不死藥,而後升天成仙,因不舍丈夫,停在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後來的人們得知此事,紛紛在月圓之夜擺設香案,拜月求吉祥。
月圓中秋,從古至今都寄托著人們思鄉的情懷和盼團圓的願望。這種對月亮的崇拜,不僅表現在壹個個美麗的傳說中,還表現在歷代傳承的節日習俗中。從文人賞月、民間拜月到吃月餅、玩花燈,中秋節的活動喜慶熱鬧,歡樂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