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筆者想談談自己對文化的理解,特別是中西文化的差別和在這種差別下所產生的物質形態。把中國建築文化視為與西方建築文化完全不同的體系是壹種誤解,它們之間只是有些細微的差別,但這種細微的差別可能是決定性的。就是這種決定性決定了二者不同的形態。
當然,中西建築在營造方式、材料選用等方面呈現出了不同的態勢。西方對於建築和自然的關系持二者對立的態度,而中國傳統建築在營造過程中對待自然的態度是與西方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師法自然”,對自然始終是發自內心的尊重,不斷向自然學習,這在計成的《園冶》中有詳細的描述。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建築的空間、材料和對環境的理解有獨特之處。向傳統學習,不僅要學習傳統建築的觀念與建造,更要學習壹種建立在以文化差異性認同基礎上的生態的生活方式。
壹、空間
中國傳統的營造活動向來不乏好的空間出現。從秦漢到明清,園林景觀的空間和尺度不斷豐富。空間是建築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建築和西方建築的空間區別較為明顯。從宋代的山水畫中,我們也許能找出中國建築空間或者說環境空間的某些原型。繪畫作品中描繪的更多的是壹種場所,場所的故事性是區別空間的首要因素。建築的空間組合往往呈現出自由、順從和借鑒的特征。
現在壹些建築設計更關註空間本身,而忽略了空間的意。古人造園註重立意在先,從壹句詩或壹幅畫中都可發現先於物質空間存在的意象。江南的壹些私家園林,如拙政園、網師園等,雖經幾次易主、修整,但從興建造園開始到整體的規劃布局都體現了這壹觀點。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人口大量湧進城市,如何在高密度的城市中把握建築的適度性是當代建築師要解決的問題。王澍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壹期和二期建築群,就從空間尺度和空間變化兩個角度,以現代的建造方式演繹著中國傳統園林空間的精華。
二、材料
壹些現代建築是工程師式的建築,壹些建築師從幻想出發,設定壹種工作方式,設定需要的材料,即使這種材料遠在千裏之外也在所不惜;或者為了降低能耗,采用十分復雜的材料與工藝制造。好的建築應便於建造,易於維護,並應根據地方經濟與技術水平、造價、建造體系和建造速度采用合適的技術。材料也是地域性的直接反映。
施工工藝是體現建築師意圖的重要條件,當然,建築師要結合建造場所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工藝。采用的建造方式應對自然破壞最少。從材料的選取到具體的施工都體現著地域性對建築建造過程的影響。王澍的舊磚瓦回收和循環建造就充分發揮了材料的性能,同時也是對過快的城市化建設所帶來的破壞的壹種抵抗,具有壹定的社會意義。當代建築師應該從地域角度出發看待材料的使用性質,結合建造場所的特定環境,使材料充分發揮自身的藝術價值。
三、環境
環境是涉及人、建築、自然三者之間關系的科學,它包括建築熱濕環境、聲環境、光環境等。自然對人的影響決定了人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同時也形成了在壹定自然氣候條件下的地域性建築。隨著科技的發展,自然環境對建造的影響似乎在減小,相同的建造方式似乎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但是,隨著能源與環境問題的出現,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向往慢慢突顯。對環境的態度是建築師價值觀的壹部分,中西文化的差異決定了中西建築師價值觀的不同。當代建築師對環境的態度應該是辨證的:應本著尊重自然、避免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的態度進行設計,並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中的地勢、地形、地貌,使建築成為自然環境中美的壹部分。
現在壹些建築師、建築設計專業的學生對建築設計有兩種極端的做法:壹種是喜歡模仿紅柱金頂的故宮式樣;另壹種是追求完全西式現代化的設計。王澍卻在不斷探索中國本土化的建築設計,用壹種“批判的地域主義”觀念進行營造,並將自己定義為業余建築師。好的建築不論在環境中處於什麽地位,是主角還是配角,都應在突出或從屬兩方面起帶頭作用。在從屬方面起帶頭作用或許不那麽容易被人理解,但這是必要的。因為好的建築在自身功能、形象完好的同時,在所處環境中的地位也應是恰當的。在那些需要它當主角、起統領作用的環境中,它是突出的、有力的,並使那片環境充滿生機;在那些需要它當配角的環境中,它的良好協調與陪襯會使被襯托的建築更美。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