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是由泥(粘土)制成,用火烘幹。它是泥與火的結晶。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知道粘土。早在原始社會,他們到處都離不開粘土。他們發現,浸泡在水中的粘土具有粘性和可塑性,幹燥後變得堅硬。火的使用和認識歷史非常悠久,大約在205萬年到70萬年前。火開始被使用。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先民們發現幹泥經過燒制後變得更加堅固、堅硬、防水,於是產生了陶器。陶器的發明揭開了人類利用、改造和對抗自然的新壹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裏程碑。
根據目前已知的考古材料,精美的陶器產品包括距今65,438+0,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灰色陶器,8,000多年前磁山文化的紅色陶器,7,0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大汶口的“蛋殼黑陶”,4,000多年前商代的白色陶器,3,000多年前西周的硬質陶器,以及秦的兵馬俑隨著瓷器生產的迅速發展,陶器業趨於衰落,但壹些特殊的陶器品種仍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宋遼三彩陶器、紫砂壺、彩色玻璃、制花陶器和廣東石灣的陶塑,都獨具特色,極具欣賞價值。
但是,陶器始終是文明初級階段的低級產品,自身的缺陷註定了它會逐漸被歷史淘汰。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壹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化幹戈為玉帛,譜寫了輝煌篇章,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久負盛名的中國古代瓷器已經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的明珠,將會越來越廣泛地被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研究,被收藏家和陶瓷愛好者所珍視。
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有壹個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的漸進發展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國就出現了原始青瓷。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終於擺脫了原始的瓷器狀態,燒制出了東漢時期成熟的青瓷,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330多年的發展,唐朝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進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似銀雪”,南方越窯青瓷“似玉冰”,形成“北白南藍”兩大窯系。與此同時,雪釉、花紋胎釉、釉也在唐代燒制。
宋代是中國瓷器發展的空前時期,百花齊放。瓷窯遍布南北,名窯眾多,門類繁多。除了青花瓷系列,黑釉、青花釉、彩繪瓷相繼崛起。舉世聞名的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五大名窯的產品舉世聞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
元代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管理窯務,發明瓷石、高嶺土二元配方,燒制大型瓷器,成功燒制出典型的青花瓷、釉下紅瓷和官瓷,尤其是青花瓷的成功燒制,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金戰爭遺留下來的主要瓷窯繼續生產,其中龍泉窯比宋代擴大,梅青瓷為元代。
明朝洪武三十五年在景德鎮設立禦窯廠。200多年來,產生了許多優質、精致、精良的產品,如永宣的青花釉、成化的鬥彩、萬歷的五彩,都是稀世之寶。禦窯廠的存在也促進了民窯的進壹步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百花齊放。
清代康、雍、贛瓷的發展達到頂峰,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景德鎮瓷業空前繁榮,保持了中國瓷都的地位。康熙不僅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以來所有精品的特點,而且創制燒制了許多新品種,燒制出鮮艷的色彩和濃淡。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也恢復了失傳二百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燒制技術。郎窯紅和岡·洪都是獨壹無二的。天藍、薩蘭、豆青、焦黃、仿丁、孔雀綠、紫金釉都是成功之作,康熙時期創作的琺瑯彩瓷器也名揚天下。
雍正朝雖然只有13年,但制瓷技術達到了頂峰,雍正粉彩非常細膩,成為了壹個以青花為美的新品種,被稱為“國瓷”。
乾隆時期的單色釉、青花、釉下紅、琺瑯彩、粉彩等品種,在繼承新的基礎上,有著極其精美的產品和創新的品種。
乾隆時期是中國瓷業興衰的轉折點,嘉慶以後瓷器藝術急轉直下。尤其是道光年間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耗盡,瓷業壹落千丈,直到光緒年間,才稍有起色,但1911辛亥革命的爆發,導致了清朝的滅亡。
縱觀中國古代陶瓷幾千年的發展歷史,雖然以衰落告終,但它留給後人的這份珍貴而豐富的遺產,將永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