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快到了。作為壹種具有悠久歷史和傳統的家庭團圓飯,它不僅是每個家庭節日的亮點,也是商家開發經營項目、增加利潤甚至擴大知名度和炒作的對象。近日,杭州某酒店推出天價年夜飯,引發社會各界爭議,讓人們普遍關註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年夜飯,如何讓理性消費與民俗文化相得益彰等相關話題。新華社近日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除夕傳統習俗進行了實地調查。
關東年夜飯:保留古老習俗和滿漢互動。
我國著名民俗學家曹寶明說,年夜飯又叫“團年飯”或“天倫之樂”,因為吃完這頓飯,就要辭舊迎新,所以又叫“年夜飯”。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驅疫、驅邪、強身健體的作用。所以大年三十的特點是壹家人吃團圓飯,男女老少都要參加。為了這次團聚,外出的家人或孩子必須在除夕前回家。如果他們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沒有回來的人留壹個空位,放壹雙筷子,以示家人團聚。
年夜飯在舊關東農民中通常是壹年中最豐盛的壹頓飯,30號就要做好了。滿桌都要有魚,意味著新的壹年錢多菜多,萬事如意。還必須有壹碗紅燒丸子,以示合家團圓。曹寶明說:“根據宗谷對荊楚時代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吃年夜飯的習俗了。”
關東人壹直有“窮人過年,富人過年,過年不吃餃子”的說法。吉林省民俗學會會長石說,餃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圍繞著餃子的起源,民間產生了不同的傳說和故事。但關東人壹直主張春節的第壹頓餃子要在除夕午夜吃。這壹習俗遍布關東城鄉,代代相傳。
現在,東北的許多農民仍然保持著許多古老的習俗,比如祭祀祖先,放鞭炮,吃餃子。然而,近年來,大年三十的吃喝已經不重要了。石認為:“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飯的範疇,而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在於家人的問候和溫暖中的溫暖。對即將逝去的舊年有留戀,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有希望。”(記者張穎常春報道)
重慶土家年夜飯:“扣肉”和“海椒餡”缺壹不可。
剛剛進入臘月,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板溪鄉紅星村的農民許正在忙碌著。為了準備這頓年夜飯,壹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可能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好。其中最主要的是“扣肉”和“填海椒”。許說“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的肥而不膩、嫩而爽口,還真得下壹番功夫。“填海椒”就是把糯米粉和調料混合,然後填到挖空的海椒裏,再放在鹹菜缸裏腌半個月。除夕的時候,拿出來放油裏炸壹下再上桌。
許告訴記者,土家族之所以重視這兩道菜,是因為壹年中難得吃幾次肉,糯米也是難得的東西。所以家家戶戶都把這兩道菜當成年夜飯壹展身手的機會,也是對辛苦壹年的家人的獎勵。
令人驚訝的是,海帶壹度成為土家年夜飯的主菜。由於過去土家族聚集地區吃鹽困難,醫療條件差,人們經常因缺碘而患大脖子病。為了給家人補充碘,土家族在年夜飯上放壹條海帶,補充人體所需的碘。在當時的條件下,海帶對土家族來說確實是壹道美味,不可能經常吃,所以就成了年夜飯的壹道好菜。如今,海帶早已退出了年夜飯的“舞臺”。
土家族人吃過年夜飯後,各家都會點壹把柴火。大家會圍坐在壹起,聽老人們講故事,會熬到天亮,取名“守田埂”,以表達對田地的熱愛。(記者李永文重慶報道)
朝鮮語:“穗久”和“德古”占據著特殊的地位。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我國朝鮮族的主要聚居區,春節也是朝鮮族傳統的、最重要的節日。韓國年夜飯有自己的傳統美食和特色。
民俗專家曹寶明說:“韓國人的年夜飯往往很豐盛,大大小小有七八十盤,有的家庭甚至達到上百盤。其中,‘老酒’和‘德谷’占據著特殊的地位。”
春節前夕,記者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村莊看到,不少朝鮮族村民正在釀造“老酒”。琿春市米江鄉52歲的村民金珍告訴記者,韓國人有除夕喝“老酒”的習俗。這種酒多在“大年初壹”前釀造。農歷新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賀歲酒”是壹種以大米為主要原料,配以多種中草藥的藥酒。用於春節飲酒和招待客人,他們認為喝這種酒可以辟邪,延年益壽。
金說“德骨”是壹種湯餅,就是將米粉蒸熟後,搗成大粘球,再搓成橢圓形圓條,切成薄片,倒入雞、野雞、牛肉湯鍋中,吃時再放些香油或麻油、海苔,味道鮮美。
記者了解到,30日朝鮮婦女要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裝。大多數家庭壹大早就開始做蛋糕。“雖然現在有賣蛋糕的機器,但我們還是喜歡用蛋糕錘自己做,因為味道還是不壹樣。”韓國村民樸瑛子說。
金震說,除夕夜,十幾個家人聚在壹起聚餐,是壹個非常幸福的時刻。全家人會徹夜不眠。與漢族不同的是,朝鮮族的年夜飯會以歌舞為主,伴著朝鮮族的嘎亞琴和笛子的古樂來迎接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