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化苦旅》 傳統文人 形象解析
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重點指向中國文化人的文化靈魂。中國傳統文人受儒、道、釋三家影響,既有儒家?積極入世?的執著,也有道家?無為而治?的飄逸,更有佛教?超然物外?的灑脫,形成了他們復雜的人生觀,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別具特色。因此,余秋雨關註的並不是各處的風景名勝,而是風景之中蘊藏的文人精神。正是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切關註,才使得他在尋找著散落在各地歷史山水間的文化精髓的同時,也勾畫出壹系列帶有濃厚中國文化特色的傳統文化人形象。
壹、憂國憂民型
古代文人自小就被培養了壹種社會責任感,壹種民族憂患意識。中國的文人學士,是歷朝歷代所有階層中最特殊的壹個群體,他們身體羸弱,手無縛雞之力,卻有鋼鐵般的意誌,壹身的傲骨,不管是面對外族的侵逼,還是權奸的擠迫,始終堅守著壹種特定的文化精神,保持著對國家的憂患意識以及對百姓的關懷之情。翻開中國歷史畫卷,我們可以看到,自中國第壹朝夏朝開始,就出現了許多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民族脊梁?,遠有商紂時期的比幹丞相,剖心求諫;近有清朝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他們在災難、痛苦乃至死亡面前所表現出來的大勇大智,無不是出於自覺承擔的神聖使命感。這可以是說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鮮明的印記,也是每壹個浸染於傳統文化中的文人學士抹不去的烙痕。《文化苦旅》中《道士塔》、《莫高窟》等作品正是此類精神的代表作。
二、自我價值型
中國文人歷來追求?學而優則仕?。當官,是體現其自身價值的最終途徑,而中國文人的自我價值並不只有這單壹的路可以走。《柳侯祠》中主角柳宗元,作為壹位貶官,而且是已在永州呆了10年的貶官,?日子孤寂而荒涼?,他的人生價值何以體現?正是在這些荒涼的日子裏,他作為官員的壹面隱退了,露出他最樸質的文人這壹面,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並在再次貶到柳州後,為當地挖井、辦學、種樹、修廟、放奴婢,按照壹個正直文人的心意,實踐著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算是壹種典型的中國式的貶官文化。柳宗元或許可以說是他無奈之余的對策,而《都江堰》中的李冰則是另外壹種境況,但他們追求的是同樣壹種精神。秦始皇築長城,半是壯膽半是排場,而都江堰只是個純粹的水利工程,卻在幾千年後仍然?水淋淋的流動著?。
三、堅韌不折型
先秦儒家強調道德人格的培養,以及人格尊嚴的不可侵犯,他們提倡松柏氣節,主張?當仁不讓?,?舍生取義?,中國傳統文人在接受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接受了這種傳統道德 教育 。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也有這麽壹個群體,他們勢單力孤,被社會不公正的禮俗壓抑著,卻不甘這壓抑,他們堅持著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誌向,用生命發出自己弱小卻堅定的聲音。《牌坊》中住在小鄉間的廟宇裏幾個外地女教師,在她們讀詩的聲音中,在占了整個尼姑庵的四分之壹的大花圃裏,在屋梁上藏著的壹疊繡品中,傳出的振聾發聵吶喊。如果說《牌坊》裏的抗爭只是壹圈小小的漣漪,那麽《西湖夢》中白娘子的抗爭,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了。白娘娘只有壹個平凡而燦爛的理想:只願做壹個普普通通的人,法海逼白娘娘回歸於妖,天庭勸白娘娘上升為仙,而她卻拼著生命大聲呼喊:人!人!人!
四、梅妻鶴子型
中國傳統文化成因復雜,傳統文人胸懷天下的時候,最不忘的是那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生存哲學。所不同的是,在文化地位中占主流的儒家側重於前半句,講求?入世?,道、釋兩家則重後半句,道家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佛教講求?四大皆空?、?超然物外?的境界。於是,中國文人在?濟天下?的主流之外出現了壹支?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隱士壹族?。
如《白發蘇州》中提到的江南第壹才子唐伯虎,?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幅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再如《西湖夢》中的林和靖,素有?梅妻鶴子?之稱,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詠梅,幾乎成了千古絕唱,隱居於孤山20余年,達到了道家所謂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類文人身上顯示了中國道家文化的清新自然,超脫了沈重的文化負累,也留給了後人才高八鬥,風流倜儻的形象。中國傳統文人的?隱士?情結,在現代文人身上仍有鮮明的體現,這類學者沈潛於書齋,不聞窗外之事,從事純學問研究,為學問而學問,將自己封閉在壹個狹小的範圍內以求忘乎外物,獨善其身,所幸這類學者數量並不多,而余秋雨更是以壹個學者的身分,整理好行囊,推開書齋的門走向尋找中國文化精髓之路,給這類隱士學者們闖開了通往世間的大門。
綜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中刻畫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形象,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繼承以及對中華大地文化內涵的挖掘,使得他的散文帶有壹種深厚的歷史滄桑感,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同時,他深具思辯色彩的語言,感性而豐富的聯想,別具壹格的見解,常常讓讀者在被他的睿智激活的同時,對中國文化產生壹種深沈的焦灼感,感受到他所說的?呼喚著遠離商業文化的另壹種真正意義上的屬於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的文化回歸?。翻開他的散文,人們仿佛可以看到壹位智者在低首沈吟,在吟嘆長歌。
參考文獻:
[1]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