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坑房分布在陜西陜縣、河南三門峽、山西運城、甘肅慶陽、隴東、陜西部分地區。其中,河南三門峽保存完好,尤其是陜西董藩塬、張村塬、張邊塬三大高原平原,至今仍有不少村民居住在坑院內。
∞
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個天井。現存最早的有人居住的院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居住了六代以上。保存完好的村落有張村高原的馬寨、廟上村等。
∞
坑院,又稱天井窯院,起源於人類早期的窯洞。據專家考證,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當地人民勤勞、智慧和創新精神的歷史見證。
∞
坑院是了解黃土高原民俗的壹大景觀,是中國最具特色的鄉土建築之壹,是研究人類原始“窯洞”進化史的實物見證,是中華文明長河中歷史傳承的精彩篇章。這種奇特的住宅形式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獨壹無二的。
∞
陜縣位於黃土高原邊緣,是西周時期陜西被分割的地方。所轄的張村塬、張邊塬、董藩塬四周陡峭,頂部平坦,土質堅硬,地下水位深。這種獨特的地理條件,加上幹旱少雨的氣候,是坑場出現並延續千年的主要原因。
∞
據不完全統計,陜縣有100多個坑場村,分布在全縣6個鄉鎮,有近10000個坑場。現存最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歷史,已經住了六代。
∞
這是陜西縣廟上村,位於河南省西部。村民們住在坑內的四合院裏,繁衍生息,享受著安靜的“地下生活”。在住建部公布的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中,位於陜縣西張村鎮的廟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入圍村落之壹。
這些建築大多建於清末民初,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在現有的73座建築中,有53座保存完好,20座已經翻新,呈現出新的面貌。
∞
建成後的坑場呈長方形、正方形,邊長12-15米,深度6-7米。院子四壁上挖有10-12個窯洞,高約3米,深8-12米,寬約4米,2米以下有窯洞。
∞
壹般窯洞都是偶數,有8孔,10孔,12孔。根據方向不同,窯洞有不同的重要性和用途,包括主窯、客窯、廚窯、獸窯、廁所等。門口向陽面是長輩居住的主窯,左右有側窯,主窯有壹門三窗,其他。
∞
坑院子上方,為了防止行人和牲畜摔倒,同時為了防止下雨時雨水流入院子,主人要在四周築起高約40厘米的攔馬墻。攔馬墻有兩種:磚墻和土墻。住在院子裏,排水防滲是最重要的,可以保證窯的安全。
∞
在院子壹角挖了壹口“滲井”,解決排水問題。井徑1m,井深5-7m。井底覆蓋著礦渣,井口上部覆蓋著青石,主要用來儲存雨水。此外,在門口壹側挖了壹口直徑為1m、深30m的井,供人們生活用水。
∞
窖池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夏季,洞穴與地面的溫差為10度。當外面的溫度是37度時,只有20度。冬季地面溫度零下七八度時,洞內溫度在10度以上,稱為“自然空調,恒溫居所”。
∞
坑場也是防風防水隔音安全安靜。大部分建築采用憑證式拱頂,抗壓、防震、耐用。坑房壹般是獨門獨院,也有二門獨院、三門獨院、多門獨院。現在為了發展旅遊,方便遊客,會開放幾個相互連接的窯址,更方便遊客參觀交流。
∞
坑場的建造很有講究,看風水。圍繞陰陽魚八個方位,坑院分正東、正南、正北、正西四個方向修建,分為東鎮府、李楠府、北坎府、西堆府。
∞
坑場的結構非常巧妙。它躺在地下,隨著地球的脈動而振動,從院子裏望向天空,就像壹個穹頂。它是天地合壹的縮影,也是“天人合壹”哲學思想的體現。它是人類和諧生活和繁榮的典範,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建設和諧社會不謀而合。因此,坑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
“進村看不到房子,聽到聲音看不到人”是坑場的真實寫照。老百姓稱之為“地下北京四合院”,建築專家稱之為“世界鄉土建築的奇葩之筆”、“鐫刻在大地上的符號”、“地平線下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