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最著名的藝術風格主要有三種,除了腰鼓,還有剪紙和民歌。
剪紙和民歌是代代相傳的民間藝術。他們的歷史沒有記載在文獻中,但是他們代代相傳。當地人把剪紙稱為“古花”。剪紙是當地婦女的傳統工藝,其圖案、臨摹、技藝和技巧只是由母親傳給女兒代代相傳。
在農耕文明中,女工是女性的必修課。在陜北,剪紙和刺繡幾乎成了女孩子的門面。“聰明”是男人衡量女人的重要標準。陜北老壹輩人還記得壹句話,莫問人瞎了也不錯,只要有本事。安塞民歌《婚禮歌》說得更直接:“巧生姑娘,石榴牡丹會鉸鏈。”女人的聰明與否,取決於她剪的花好不好。
有資料顯示,作為中國的民間藝術,剪紙起源於漢唐時期。千百年來,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婚典,剪紙必定大放異彩。回想當年,在這貧瘠而單調的黃土高原,沒有這些花花綠綠的紙片,人們靠什麽來打發單調乏味的日子?
合頁剪紙和貼窗花是安塞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凡是不住在棍子窗花裏的,都會被村民嘲笑為“瞎窗”。在這種輿論壓力下,就連孤寡老人也不得不向村裏聰明的媳婦要些剪紙貼在窗戶上。至於不願意求助的老頑固,也會想出奇招來應對。
1979安塞文化館陳山橋在譚家營浴村看到壹個老光棍,用紅紙剪了壹些三角形,亂七八糟地貼在窗戶上。據老人說,這主要是辟邪——見紅。更絕的是他家門上的壹副對聯,是用紙或者紅紙做的,字是用壹個沾了鍋灰的老碗鋪的。對聯由五個黑圈組成。老人不識字,不願意向別人開口,只好應付。後來陳山橋看到西河口(曾是陜北文化中心)壹個農民貼的對聯:第壹副對聯是“砍頭也沒關系”;底線是“鳩山設宴與我交朋友”。“過年怎麽貼這樣的對聯?”陳先生不解。婆婆回答:“孩子從書上抄的,誰知道寫的什麽。”
現在不會再有這樣的笑話了,不僅是因為今天識字斷字的人多了,也是因為即使今天不在貼花紙裏掛對聯,也不再面臨輿論的壓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在陳看來,這實在是尷尬。
如今,所謂的“剪紙之鄉”安塞早已名聲在外,但剪紙之鄉的村民自己卻不喜歡剪紙。2001春節期間,安塞姑娘範曉梅(安塞剪紙的後起之秀,近年來曾赴日、加、臺省等地,曾在Xi安南門墻上為克林頓夫婦表演剪紙)回老家探親。在村莊的窗戶和墻上很少看到剪紙。現在陜北窯洞裏有各種明星照片,各種廣告海報,VCD,廣播電視,臺球,麻將,消遣方式比以前多了很多,人們不用再用五顏六色的紙片來調節生活了。在現在的女生看來,是壹種落後的方式,既費力又費事。他們很難從中感受到樂趣,但如果有人給錢,那就另當別論了。當然,今天的安塞小夥子還是希望女方心靈手巧,但現在這種“心靈手巧”已經不需要用壹把剪刀來證明了。
在安塞縣文化局局長韓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安塞縣文化館剪紙展廳,這裏真是花花世界。其品類的多樣性和內容的豐富性令人驚嘆。粗略來說,有窗花、門畫、炕花、掛簾花、窯頂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花、肚花等等。有幾種內容。壹是用於春節美化環境,象征吉祥,如鳥、花、牛、羊、豬、狗、獅、虎等。二是用於裝飾新房,多為石榴牡丹、雙鳥等。三、用於制作刺繡、布藝玩具的圖案多為雙石榴、雙桃、虎娃娃。四是用於迷信禮儀,如竈神財神,以及用於招魂的紙人。當然也有壹些關於現代農村生活的剪紙作品。
據韓介紹,安塞剪紙是陜北勞動婦女創造美的典範。原本用於裝飾美化生活的窯洞剪紙,經勞動婦女代代相傳,形成了簡單、生動、強烈的自由風格,反映了陜北勞動婦女樸素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熱愛。安塞剪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花鳥魚蟲,有果蔬,有牲畜動物,有人有樹,有自然界的壹切美。
原安塞縣文化館館長陳對當地剪紙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和深入的研究。他在《安塞人與剪紙藝術》壹文中寫道:
“安塞剪紙史,可供考證的文字不多,但問活著的老婆婆:妳年輕時跟誰學過剪花?他們都會回答同壹個問題:媽媽教他們的。安塞人至今仍稱傳統圖案為“古花”。從現在整理出來的剪紙作品中,可以找到安塞歷史文化的痕跡。64歲的常編著的《龍鳳》,讓人想起五千年前人們經歷龍鳳舞的時光,想起初開時伏羲女媧剛剛創造的混沌世界。龍鳳造型特別簡單,類似於濮陽西水坡仰韶墓中擺放的龍。67歲的白鳳蘭在年犁和吃煙的猴子中砍伐樹木、樹幹和樹枝,形成鹿頭圖案的變形。專家認為,它是安塞作為“物候歷”和中國古代生命象征的鹿圖騰崇拜的遺跡。高如蘭的“抓髻娃娃”,在壹些專家看來,是別處早已失傳的商代民間文化。它把頭上的兩個捉包子切成兩只雞,跟故宮博物院藏的商代玉女壹模壹樣。”《捉髻娃娃》壹手牽鳥(楊);壹手抱兔(陰),陰陽合生,是生殖崇拜的形象遺存。安塞的古代圖案可以說是地上的文物,是研究中國北方民族文化和民俗的重要史料。從藝術風格上看,古樸、莊重、凝練、概括,有內勁,保留了漢代藝術的藝術特色。”
國學研究所研究員方李莉對此做了較為深入的調查和分析,她十分重視這種被稱為“古花”的花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傳承。在壹篇名為《黃土地的記憶》的文章中,她的筆觸追根溯源,直指遠古:
"...壹些表現古代傳說的剪紙,比如白鳳仙剪的《二郎山追日》。根據民間傳說,在過去,天空中突然出現九個太陽,這使得人們無法在田裏工作。鳥死於太陽,樹枯,二郎在山上追太陽,殺死了八個太陽,拯救了人類和萬物。這和中原的“後羿射日”壹脈相承,白鳳蘭砍的“王翔臥冰”就是二十四孝故事之壹。表現王翔孝順母親,躺在冰面上撈魚的故事。
“已故老曹曼典藏所刻的‘鷹踏兔’也是如此。鷹是鳥類中的英雄,鳥類在這方面有很深的含義。在安塞,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廟底溝式彩陶。廟底溝彩陶的壹個特點就是鳥紋多,就像半坡型彩陶以魚紋為主壹樣。由於鳥紋應用廣泛,所以上面的鳥應該是當時壹個原始部落的圖騰,而太陽在原始神話中被稱為‘三腳黑’,所以崇拜鳥的原始部落實際上也是崇拜太陽的,所以鳥是太陽的象征,在當地民間也被稱為‘烏鴉’。所以鳥在民間象征陽性,鷹是鳥中英雄,自然是陽性。兔子代表月亮,月亮是陰性的,兔子自然代表陰性。‘鷹踏兔’是喜花,結婚時剪的。其寓意是男女之間的愛情,反映了生殖崇拜的主題。
“白鳳蘭的父親是剪紙專家,雖然不識字,但他能惟妙惟肖地講出很多上古時代的故事,比如女媧造人,二郎扛起大山,毛野人等等。每到雨天或冬季月份,她家晚上總是擠滿了莊稼漢,津津有味地聽著《晁谷》。白鳳蘭總是坐在父親的懷裏,認真地聽。母親的好插花受到全村人的敬仰,也影響了白鳳蘭。她經常學媽媽的樣子,削壹個牡丹石榴,削壹條荷花魚。她家窮,買不起紙,就撿了許多梨葉放在家裏,用葉子代替紙來剪。在媽媽的指導下,我學會了很多傳統圖案的裁剪。在父親的影響下,她根據古代傳說和民間故事剪了許多剪紙。除了前面提到的《二郎山追日》、《王翔臥冰》之外,還有《毛野人》、《鞭蘆花》、《牛郎織女》。她剪的花簡單、醇厚、粗獷、有力。她所切割的、猴食仙桃和牛的畫面,與陜北出土的漢代畫像石雕藝術非常接近,尤其是、猴食仙桃畫面中的樹的形狀,被認為是龍山文化時期的圖騰圖案,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陜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依據。事實上,這些樹的圖像與戰國時期青銅罐上的桑樹圖像相似。說明這些裝飾圖案是有壹定繼承性的。
“這裏的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風格的傳承,在原始、古代和秦漢時期最為濃厚。原因是這個地區曾經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中心之壹。其次是宋朝。元明清以後,這裏的文化處於相對封閉和獨立的狀態,受中原文化和其他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小。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民俗風情,從古至今,源遠流長。原始文化中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在這裏的民間文化、民間藝術中都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