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古代書面文學的第壹部名著是12世紀末壹位不知名的詩人寫的英雄史詩《伊戈爾的遠征》。史詩講述了伊戈爾征服俄羅斯公國草原遊牧民族波洛夫人的真實歷史。這項工作直到十八世紀末才被發現。13世紀以後,蒙古韃靼人的統治導致了俄羅斯文化的停滯,只出現了壹些作品,比如《頓河對岸的戰鬥》。17世紀下半葉,階級矛盾加劇,反映窮人與地主、富商和僧侶鬥爭的諷刺小說發展起來,如《謝米亞金的審判》的故事。
18世紀統壹的民族國家的形成促進了俄羅斯文學的發展。世紀中葉,古典文學興起。蘇馬羅夫的《悲傷與喜劇》、羅蒙諾索夫的頌詩、坎捷米爾的諷刺詩和傑爾查文的詩雖然有不同的思想傾向,但基本上都遵循了古典主義的創作原則。18世紀下半葉,由於階級矛盾的激化和普加喬夫農民起義的震動,出現了兩種新的文學流派。感傷主義的代表作家是卡拉姆津(1766-1826)。他回避社會矛盾,以悲涼的筆調描寫農民的田園生活。但他善於運用流利的英語口語,註重描寫普通人的細膩情感,為拓展俄羅斯文學題材、發展文學語言做出了貢獻。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諷刺作家是馮偉新(1714-1792)。他以自己的諷刺喜劇《紈絝子弟》揭露了貴族階級的殘酷與無知。這個學派的代表作家是拉吉夫(1749-1802)。他是俄國的啟蒙者,是貴族革命家的先驅。在他的代表作《從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中,他揭露了農奴制的罪惡,描述了農民的悲慘生活,並在《自由頌》壹章中預言人民將舉起刀劍反抗專制農奴制的統治。
19世紀上半葉,由於1812衛國戰爭後民族意識的覺醒和貴族革命的準備,以及西歐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上升到了主導地位。消極浪漫主義的代表是茹科夫斯基(1783-1852)。他的詩歌不觸及社會主題,帶有模糊神秘的色彩,但詩歌語言純凈優美,對俄羅斯詩歌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影響。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有早期的普希金、萊蒙托夫和十二月黨詩人賴利耶夫(1795-1826)。12月,黨詩人以犀利的筆觸抨擊暴政,揭露統治階級對農奴的殘酷剝削,進行革命鼓動。
1825至19世紀40年代是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萌芽、形成和完全確立的時期。前二十五年,克雷洛夫(1768-1844)以反映俄國現實生活的寓言展現了現實主義的藝術力量,格力保耶托夫(1795-1829)揭示了貴族當局的喜劇《智慧的痛苦》(又譯《聰明的錯誤》)。但普希金是現實主義的真正創始人,尼古拉·果戈理是後半個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最偉大代表,革命民主的先驅別林斯基以文學批評幫助建立了批判現實主義。
雅謝普希金(1799-1837)是俄羅斯現代文學語言的奠基人,俄羅斯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主要代表,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致西伯利亞的囚徒》等詩歌,表達了當代先進青年追求自由,在貴族革命中失去抱負的思想。他的小說如以普加喬夫農民起義為主題的《上尉的女兒》和以“無名之輩”的命運為主題的《郵差》等,表現了同情人民命運的民主思想,表現了作家樸實凝練的寫作風格。普希金的代表作是詩化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小說塑造了俄羅斯貴族青年的第壹個典型“多余人”,被公認為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米優·萊蒙托夫(1814-1841)是十九世紀著名的詩人和小說家。他的詩歌和小說大多表達了貴族革命失敗後先進知識分子的沮喪和憤慨,塑造了抗議現實的叛逆性格。他的著名詩歌包括《詩人之死》和《帆》。在小說《當代英雄》中,萊蒙托夫描繪了20世紀30年代貴族青年的“多余人”肖像。
尼瓦·果戈理(1809-1852)在確立俄羅斯文學的批判傾向方面發揮了特殊的作用。他的諷刺喜劇《欽差大臣》和小說《死魂靈》揭露了俄國人民的兩大敵人——官僚和地主。由於辛辣諷刺和幽默諷刺的結合,尼古拉·果戈理的作品收到了明顯的藝術效果。
維格·別林斯基(1811-1848)是19世紀上半葉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理論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義文學批評家。他倡導以尼古拉·果戈理為代表的“自然學派”(批判現實主義學派),使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成為俄羅斯文學的主導潮流,促進了文學與解放運動的更緊密結合。他的重要文學評論文章包括《給尼古拉·果戈理的壹封信》、《論普希金的作品》、《俄羅斯文學壹瞥》(1847)等。
19世紀中期,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促進了文學創作的繁榮。六七十年代是文學雜誌最活躍的時期,最著名的雜誌是革命民主人士主辦的《現代人》和《祖國紀事》。這壹時期,俄羅斯著名作家創作的文學名著用豐富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表現了俄羅斯的社會生活。
屠格涅夫和岡查羅夫是出身高貴的作家。他們主張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廢除俄國農奴制,忠於藝術創作中的現實主義原則。兩位作家都熟悉俄羅斯文學語言,擅長描寫自然風光和傑出的俄羅斯女性形象。他們的代表作從不同側面忠實地反映了俄國農奴制改革前後的整個社會生活。我謝屠格涅夫(1818-1883)發表過《羅亭》、《夏娃》、《父子》等小說,描寫了貴族知識分子和普通知識分子的思想面貌。伊雅岡查羅夫(1812-1889)熟悉俄羅斯宗法制度下的農村生活,用《奧伯洛夫》等小說描繪了俄羅斯農奴制解體的畫面。後者所刻畫的“奧布裏·洛夫的性格”已經成為消極懶惰、不勞而獲、不求上進的代名詞。
涅克拉索夫和薩爾蒂科夫-舍德林都是出身貴族家庭的革命民主人士。他們主張用農民革命的手段推翻沙皇專制制度,他們的文學創作和文學雜誌活動表現出鮮明的革命傾向。涅克拉索夫(1821-1878)的長詩《誰能在俄羅斯過上好日子?全面描繪了農奴制改革後的俄羅斯農村,展現了人民的反抗。葉迷·薩爾蒂科夫-謝德林(1826-1889)發揚了果戈理的諷刺傳統,成為19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諷刺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小說《戈洛夫夫婦》,揭露了沒落貴族階級的粗魯、殘忍、虛偽、享樂和腐敗。
19世紀中期俄國革命民主派的文學批評活動是促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繁榮的重要條件。車爾尼雪夫斯基和尼婭·多布羅柳波夫(1836-1861)繼承了先驅別林斯基的傳統,以《現代人》雜誌為陣地,發表了壹系列美學著作和批評作家作品的文章,宣傳唯物主義美學思想,捍衛文學的批判傾向,揭示文學在教育和社會變革中的巨大作用。多布羅柳波夫的主要論文有《論俄羅斯文學發展中人的本性的可怕程度》和四篇評論岡查羅夫、屠格涅夫、奧斯特洛夫斯基創作的文章。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獄中寫的小說《怎麽辦》塑造了壹個新的革命形象,成為壹代又壹代年輕人的教科書。
20世紀70年代後,俄羅斯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社會矛盾加劇,作家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對人心的觀察更加深入,創作技巧更加成熟,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逐漸走向巔峰。這壹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和契訶夫。
費米·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壹位對當代和後世西歐作家都有影響的俄羅斯小說家。他的小說《窮人》發表於20世紀40年代,引起了文學界的註意。20世紀60年代後,他出版了《被欺淩與被侮辱》、《罪與罰》、《白癡與卡拉馬佐夫兄弟》等小說。他的作品描寫了城市貧民的悲慘命運,揭示了人們在金錢控制下的復雜而痛苦的感情,顯示了作家理解和描寫人們心理活動的能力。然而,他的作品也暴露了他的思想矛盾——真誠地同情生活無保障的下層民眾,熱烈地向往高尚美好的生活,卻找不到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只希望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從寬容與和諧中尋求解脫。
列寧·托爾斯泰(1828-1910)是俄羅斯最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用自己的名著豐富了俄羅斯文學和世界文學。托爾斯泰的主要作品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和《復活》。這三部小說通過描述歷史事件、家庭關系以及貴族地主和農民之間的矛盾,展現了俄羅斯的生活圖景。作家晚年的作品表現了改革後俄國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矛盾性,表現了資產階級革命初期俄國農民內心隱藏的怨恨,以及作家本人世界觀的矛盾性。這些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專制制度、俄國貴族地主和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罪惡,同時也宣傳了不以暴制暴的思想。
安帕·契訶夫(1860-1904)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影響深遠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主要創作成就是短篇小說和戲劇。他的短篇小說文筆簡練,形象生動,思想深刻,通過小故事情節(苦惱、萬卡等)展現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或者揭露專制警察制度下忠誠奴隸的愚蠢和專橫(變色龍等。);或者嘲笑普通市民的庸俗習慣;或者揭露知識生活的空虛;或者反映社會的黑暗(第六區,被困者等。),都能收到以小見大的社會效果。契訶夫的劇作有《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姐妹》、《櫻桃園》等。大多反映了80年代至1905革命前夕俄國知識分子的不幸命運,以及他們對健康生活的向往和朦朧追求。契訶夫的戲劇簡單、含蓄、富有哲理,受到戲劇界的高度贊揚。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由於歷史的快速變化,文壇變得錯綜復雜。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繼續發展,但已接近尾聲;無產階級文學破土而出,欣欣向榮;頹廢文學的泛濫,表現了資產階級的衰落,證明了資產階級文化的破產和危機;與此同時,提倡“為藝術而藝術”和單純追求形式創新的流派也形成了。無產階級作家的代表高爾基就是在這個復雜的文學鬥爭時期誕生和成長起來的。
阿媽高爾基(1868-1936),原名彼得·斯科夫,90年代開始創作活動。他早期的浪漫主義作品表達了人民渴望自由、追求真理、爭取正義的精神。《底層》《小市民》等現實主義劇,展現了下層社會的生活,揭露了小市民自私保守的習氣。1901出版的《海燕之歌》,以寓言形式和象征手法謳歌了戰鬥的無產階級,預言了革命風暴的來臨。高爾基在1906年發表了長篇小說《母親》,第壹次描寫了黨領導的工人階級的鬥爭,塑造了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典型形象,奠定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十月革命後,高爾基積極從事革命文化活動,寫了許多政論、特寫、回憶錄和文學論文。他後期的主要作品有反映資產階級家庭三代人歷史的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族的事業》和描寫革命前40年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生活和思想的小說《克裏姆·薩姆金的壹生》。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地球上》、《我的大學》寫於十月革命前後,描寫了作家從人生低谷走向文化高峰,從尋求真理走向革命的歷程,是他的優秀作品之壹。
十月革命後,蘇聯作家隊伍逐漸形成。蘇聯革命文學的手和奠基人是偉大的高爾基。高爾基積極幫助革命前文壇的民主派代表人物扭轉革命。歡迎十月革命的馬雅可夫斯基、塞拉菲莫維奇、貝德尼、布羅克、布魯索夫等人,與高爾基壹起組成了蘇聯文學陣營的核心。內戰結束後,壹批青年從戰鬥部隊轉入文藝戰線,如肖洛切夫、富爾曼諾夫、法捷耶夫、尼奧·斯特羅夫斯基等。,充實了文藝隊伍。
革命後的最初幾年,蘇聯文學流派眾多,文學鬥爭錯綜復雜。1925年,布爾什維克聯盟* * *發布了統壹黨的文學政策的決議,1932年進壹步改組了文學團體,1934年召開了全蘇第壹次作家代表大會,建立了全蘇統壹的作家協會,使蘇聯文學得到了統壹的發展。自作協倡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以來,20世紀20年代以來,蘇聯作家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了壹批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以及偉大衛國戰爭的優秀作品。
關於十月革命和內戰的小說有塞拉菲莫維奇的《劉鐵》、富爾曼諾夫的《恰巴耶夫》(又名夏伯陽)、法捷耶夫的《毀滅》、費定的《戰後初戀》以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苦難的歷程》、《靜靜的頓河》等。
尼·阿·奧特洛夫斯基(1904-1936)是內戰時期的紅軍戰士,青年團優秀工作者。他寫了小說《鋼鐵是怎樣在受傷癱瘓失明後煉成的》。小說描寫了第壹代蘇聯青年團員的成長過程,塑造了同代青年團員的典型代表帕維爾·科爾察金意誌堅強、獻身於黨和革命事業的形象。這部小說已經成為激勵許多國家進步青年的力量。
阿妮·托爾斯泰(1883-1945)成名於俄國時期。因為不了解蘇維埃政權,十月革命後逃亡國外,被社會主義建設鼓動於1923年回到祖國。回國後寫出了《保衛察裏津》、《彼得大帝》等作品。他的代表作是《苦難歷程》三部曲。三部曲以壹戰前夕到內戰前復雜的階級鬥爭為背景,描寫了俄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寫出了俄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探索中走上革命道路的艱辛歷程。
米亞·肖洛霍夫(1905-1984)熟悉頓河哥薩克的生活,並以頓河的故事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從1928到1940,他出版了四卷本的史詩小說《靜靜的頓河》。小說反映了從第壹次世界大戰到內戰的歷史事件,展現了動蕩年代哥薩克人在革命中所走的曲折道路。這部小說引起了許多爭議,但它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影響。
戰前在恢復國民經濟和實行五年計劃時期,壹批蘇聯作家寫出了以工廠、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為主題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作家們有意表現工人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熱情,或反映各階層人民改造思想的復雜過程。這壹題材的小說有拉特科夫的《水泥》(譯作《西敏土》),列昂諾夫的《索契河》,沙季娘的《中央水電站》,馬雷什金的《窮鄉僻壤的人》,潘菲洛夫的《磨石農場》。戴伊夫的時代。前進!描述了第壹個五年計劃的重點項目烏拉爾的大型工業企業的誕生,展示了工人們在激動中為高速而奮鬥。肖洛霍夫的《處女地》(上)揭示了農業集體化過程中皮革階級人民的心理變化,反映了農村壹場風雨飄搖的歷史變革。
衛國戰爭時期,以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作品短小精悍,但也出現了壹些中篇小說,如瓦西裏耶夫斯基的《虹》、戈爾巴喬夫的《不屈的人》、西蒙諾夫的《日日夜夜》。戰後,壹些作家受到蘇聯軍民戰爭時期英雄事跡的鼓舞,繼續創作表現人民鬥爭事跡的小說。最好的作品是Polevoi的《真正的男人》和fadeev的《少年近衛軍》。
亞亞·法德夫(1901-1956)是蘇聯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作家,曾擔任全蘇作家協會主要領導人多年。他在20世紀20年代創作的小說《毀滅》,生動地描繪了1919遠東南烏蘇裏邊區遊擊戰爭的壯麗畫卷,塑造了遊擊隊領袖的光輝形象。戰後出版的小說《少年近衛軍》描寫了克拉斯諾頓* * *青年團成員的地下工作者反抗德國占領者的鬥爭,小說塑造的* * *青年團領導人形象生動、鮮活,富有個性特征。整部作品充滿了革命的理想主義激情。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經濟恢復的主題壹直受到作家們的關註,出現了《幸福》(帕夫連科)、《祖爾賓壹家》(科切托夫)等反映戰後經濟建設的小說。
五十年代前蘇聯戲劇文學的主題與小說相呼應。反映十月革命和內戰的電影劇本有《劉寶富·亞洛娃》、《突圍》、《裝甲列車1469》和《樂觀的悲劇》。以社會主義建設為題材的劇目有《速度》、《斧頌》等。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名劇有《俄羅斯人》、《侵略》、《前線》等。大多數戲劇是小說家和詩人寫的,但也有壹些劇作家擅長劇本創作,如特裏尼約夫、維什涅夫斯基、柯涅楚克和博戈丁。維什涅夫斯基的代表作是樂觀主義的悲劇。描寫了壹個女政委為首的少數民族國家黨員,為改變內戰時期壹艘船上的無政府狀態而進行的鬥爭。女政委以身殉職,但全劇貫穿著歷史樂觀主義的基調烏克蘭劇作家柯涅楚克從事戲劇創作近四十年,代表作有《前線》。劇本反映了衛國戰爭時期兩種軍事思想的鬥爭,主張由懂得現代軍事藝術的將軍來指揮戰爭。博戈丁寫了《速度》和《斧子頌》,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寫了壹部關於列寧革命活動的三部曲,《拿槍的人》,《克裏姆林宮的鐘聲》和壹部悲劇頌歌。高爾基在蘇聯時期以俄國資本主義解體為主題的戲劇也豐富了蘇聯戲劇文學。
蘇聯無產階級革命詩歌的創始人是克裏斯托弗·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他的長詩《F,我列寧》和《好!是對布爾什維克黨和領袖,對十月革命和蘇聯的頌歌。詩歌充滿了革命激情。十月革命後的其他著名詩人有葉賽寧、伊薩科夫斯基、吉洪諾夫和特瓦爾多斯基。這些詩人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風格各異,流傳甚廣。
蘇聯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於1956年召開,對蘇聯的內外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文學創作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20世紀50年代末,在“積極幹預生活”的口號下,蘇聯文學中出現了壹批作品,提出了工農業中迫切的問題,暴露了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這類作品有奧維金的鄉村特色《區內日常生活》、尼古拉耶夫的《旅途上的戰鬥》、杜丁采夫的《面包不孤單》、愛倫堡的《解凍》、羅佐夫的戲劇等。特瓦爾多斯基的長詩《山那邊的青山》從多方面反映了這壹時期的社會思潮。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與上述主流觀點相左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科切托夫的小說《埃爾紹夫兄弟》。
這壹時期出現了大量戰爭題材的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肖洛霍夫在1957年發表的《壹個人的經歷》。小說通過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給蘇聯普通民眾帶來的悲慘命運,開辟了表現戰爭主題的新角度。小說雖然基調有些低沈,但表現了蘇聯軍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其他戰爭題材的作品更註重細節描寫,很有感染力,但也出現了壹些誇大戰爭殘酷性,表現人的生存本能,描寫無謂犧牲的自然主義傾向。這樣的作品有巴克蘭·諾沃的《壹寸土地》,尤瓦·邦達列夫的《最後的轟炸》。
1962年,索爾仁尼琴(1974年被蘇聯政府驅逐出境)出版了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壹天》,壹度在蘇聯掀起“集中營文學”熱。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蘇聯作家的文學創作日益繁榮和多樣化,既描寫英雄業績和正面人物,也揭示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它的第壹個成就是出版了壹些線索多、範圍廣、有壹定深度的全景小說,如康米·西蒙諾夫(1915-1980)的戰爭三部曲《生死場》、《士兵未出世》、《最後的夏天》。雅寶·查科夫斯基(1913-)的政治小說《圍城》(* * *五部)、《勝利》(* * *三部);普羅斯庫林的兩部劇《命運與妳的名字》,伊萬諾夫的兩部劇《永恒的呼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