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壹句更金典,是什麽呢?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壹句更金典,是什麽呢?

“兒孫自有兒孫福”出自壹個典故:

相傳明代有個姓羅的秀才,因考場失意不得不遠離家人到別地當教書先生。

羅秀才不在家期間,家務活全落在了妻子肩上,但出身大家閨秀的妻子不擅長家務,只得讓兒子幫忙壹起管理這個家。

幾年後,羅秀才回家過年,見兒子已滿7歲,打算送他去上學,於是就想考考他對對子。

羅秀才指著天讓兒子對,可兒子平日只做家務,不曾接觸過對子。其母用手指著地給他暗示,卻不小心指向地上的雞屎。兒子自以為有了答案,隨口說出“雞屎”二字。

羅秀才登時氣不打壹處來,又問兒子“父親”對什麽。其母指著自己再次暗示兒子。可兒子看到的是奶,遂用“奶”對“父親”。羅秀才見狀,唯有心灰意冷,出家當和尚。

此後,羅秀才的妻子閑暇時悉心教導兒子,又攢錢請來名師。經過壹番教育,兒子進步飛快,壹舉高中狀元。

為了感謝母親,兒子決意為母過壽。羅秀才聽聞,急忙回家探訪,見到狀元兒子,就在墻上寫下壹首詩:

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兒孫自有兒孫福

兒孫是父母血脈的延續,可憐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後浪超越前浪。也有的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目標遷移到孩子身上,想讓孩子抵達自己無緣前往的終點。

於是,父母們的要求、約束全都強行塞給孩子,不管孩子的意願如何,無視孩子的心聲。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薛蟠決定和夥計張德輝外出做買賣。薛姨媽聽說,雖滿心歡喜,但恐他在外生事,因此不讓他去。

後來,薛寶釵的壹席話既是對薛姨媽的勸解,解了她的心結,也是對天下父母們的忠告。

薛寶釵說,哥哥薛蟠要出去經歷,不見得是壞事,到了外頭,沒了倚仗的人,誰還怕誰,有了的吃,沒了的餓著。他若是真改了遊手好閑的毛病,是他壹生的福;若不改,誰也不能又有別的法子。壹半盡人力,壹半聽天命罷了。

“兒孫自有兒孫福”即在於此。“福”不但指福氣、幸運,也指人生際遇。

每個人都是獨壹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和人生軌跡。父母之於孩子的強行幹預,不啻依樣畫葫蘆,但壹模壹樣的葫蘆能有幾個?

所以,做父母的不妨學會放開孩子,放手壹搏,沒準會有意外之喜。

就像那則典故,沒有羅秀才的幹預和耳提面命,他的兒子依然不負眾望,高中新科狀元,實現了羅秀才不曾實現的夢想。

這就是兒孫福,該有的幸運壹個也不會少。同樣,該有的苦頭壹樣也避免不了。

為什麽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的下壹句“莫為兒孫作馬牛”更經典?

既然“兒孫自有兒孫福”,那麽父母最好“莫為兒孫作馬牛”,否則不僅是多余之舉,也是勉強。

人是獨立自由的個體,即使兒孫也不例外。

向往自由是人的天性,擁有自由才能展現真實的自我。而不是自由遭到禁錮後被人為包裝的、缺乏自主意識的自我,這樣的自我不會感到快樂,因為快樂產生的前提是自我需求得到滿足,違背人之本性的自我很難快樂。

父母充當馬或牛的角色,扼殺了兒孫的天性,也剝奪了兒孫的自由和快樂。

《滿江紅·膠擾勞生》裏有壹句“枉費心神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與“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有異曲同工之處:父母為兒孫作馬牛,不讓兒孫快樂不說,他們自己難免勞心費神,到頭來終是“空計較”。

父母甘為兒孫作馬牛,不過是對兒孫有所期待。

生活中諸多煩惱,是期待落空造成的。所以當兒孫“不服管教”時,親子之間不免產生矛盾,親子關系便劍拔弩張起來。

然而,父母終是父母,兒孫終是兒孫,二者不過相互陪伴著走過壹程,在路程的盡頭,究竟將分道揚鑣。

自己就是自己,誰也成不了別人。

因此,“莫為兒孫作馬牛”是想告訴父母們,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兒孫身上,放下改造兒孫的執念,放下“因為我愛妳,妳就應該怎樣”的意識,才是放過兒孫,放過自己,才能把關註的焦點移到自己身上,關註自己的喜怒哀樂。對別人死心,自己才會開心,因為沒有了期待落空的不甘、悵惘和遺憾。

  • 上一篇:傳統文學比網絡文學更能促進文學的發展。
  • 下一篇:公司早會簡短勵誌正能量小故事大道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