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風險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風險。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水平較低,傳統的信用風險管理缺乏主動性的概念。以下是我分享的,希望對妳有用。
壹是修訂完善各項信貸管理制度,確保各項制度之間的協調、配合和制約,確保各項信貸管理制度的落實。首先,從制度上完善信用檔案管理。盡快制定實施信用檔案管理實施辦法,明確信用檔案的收集、移交和檢查,指定專人負責,並定期對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和考核。對於企業財務信息不實的問題,可以考慮建立“四符合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不準確責任賠償制度”。具體來說,壹方面,銀行自己對借款企業的總賬、明細賬、原始憑證和重要實物進行核對,做到“四相符”;另壹方面,可以與會計師事務所簽訂合同,委托事務所對銀行貸款申請人的財務報表進行審計,出具審計報告,作為銀行審批貸款的依據。同時在合同中約定,如果貸款損失是由其虛報造成的,註冊會計師本人及其所在事務所有責任全額賠償銀行所遭受的損失。
其次,進壹步完善以貸款風險管理為核心的授信授權、審貸分離、分級審批、集體審批、貸款“三查”等風險控制制度。包括:在辦理信貸業務時,嚴格遵循業務流程、崗位許可權和行使許可權的條件,加強不同崗位、不同部門之間的相互監督和制約,對業務全過程實施風險控制,杜絕各類違規行為;制定貸前調查、貸中檢查和貸後檢查的方法和實施細則,規定內容、調查方法和核查手段,避免流於形式。同時,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將信貸管理責任落實到每壹個部門、每壹個崗位、每壹個人,並進行嚴格考核,杜絕違規現象。
二、建立健全專門的信貸管理機構,防止信貸權力過度集中,實行民主、科學的信貸決策。首先,要真正落實貸款審批分離制度,盡快將貸款的審批權分配給不同的職能部門,明確貸審部門的工作範圍、職責和目標,規範貸審部門的工作制度、審批內容、審批權限、審批程序和職責。
其次,對於大額貸款和困難貸款,要成立專門的貸款管理委員會,負責貸款審批決策。委員會可以是非常設機構,但應由行政領導和業務專家組成,負責提供貸款申請人的基本信息、貸款風險分析報告和專家意見,在貸款審批中實行民主決策。
第三,貸款風險評估將在獨立於信貸業務部門的職能部門實施。定期貸款風險評估是監控貸款風險的壹項具體工作。要對每筆貸款在其生命周期內的風險狀況進行獨立、科學、客觀的量化評估。如果貸款達到壹定的風險水平,相關部門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和轉移風險。因此,為了保證貸款風險評估的客觀性、科學性和及時性,這項工作需要由獨立於信貸業務部門的另壹個部門獨立完成。設立專門的信貸管理機構,目的是防止信貸權力過度集中,利用機構的相對獨立性,在信貸權力分配上建立“防火墻”。但是,為了保證信息的流動性,保證各部門能夠充分占有和享用采集到的借款人信用信息,還應該建立相關部門的信息流轉制度,防止公開信息被壹個部門私人占有的情況。
3.建立借款人享受征信的制度。上述兩項措施旨在解決商業銀行單個分支機構的信貸管理問題。但由於單個支行的業務領域僅限於某個區域,無法全面掌握現有借款人尤其是未來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因此,商業銀行還應在其系統中建立借款人的征信系統,使其所有信貸業務部門都能全面掌握借款人的信用狀況、地方經濟執行情況、國民經濟執行情況、中央和地方宏觀觀點或微觀經濟政策。借款人征信系統可以收集有資金償還、無力償還到期債務或企業績效差、貸款風險高的借款人信息。通過交換系統中的“不良借款人黑名單”,禁止其分支機構向不良借款人發放新貸款,並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收回舊貸款。
信用風險的主要特征
客觀性
只要有信用活動,信用風險就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確切地說,無風險的信貸活動在真實的銀行工作中是不存在的。
第二,隱蔽
信用本身的不確定性損失,由於其信用特性,很可能被其表象所掩蓋。
三擴散性。
信用風險造成的銀行資金損失不僅影響銀行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還會引起連鎖反應。
四可控性
是指銀行能夠按照壹定的方法和制度,提前識別和預測風險,在過程中防範,事後化解。
信用管理的基本原則
科學合理的信貸業務管理流程本質上是壹個規避風險、獲取收益的過程,以保證信貸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每壹筆信貸業務都會面臨很多風險,基本的操作流程就是通過既定的操作流程和各個環節的層層控制來防範風險,實現收益。壹般來說,壹筆貸款的管理流程分為九個環節。
1,貸款申請
借款人需要貸款資金時,應當按照貸款人要求的方式和內容申請貸款,並遵守誠實守信的原則,承諾所提供的材料真實、完整、有效。申請書的基本內容通常包括:借款人名稱、企業性質、經營範圍、種類、期限、金額、方式、用途、付款計劃、還本付息計劃等。,並根據貸款人的要求提供其他相關資料。
2.接受和調查
銀行業金融機構收到借款人的貸款申請後,應由負責客戶關系管理的信貸人員通過有效方式收集借款人信息,對其資質、資信狀況、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進行調查分析,評定信用等級,評估項目效益和償債能力。同時,還應分析擔保人的信用狀況和財務狀況。如果涉及擔保品,所有權狀況、市場價值、流動性等。還必須分析,具體的授信條件要初步協商。信貸員應根據調查內容寫出書面報告,提出調查結論和信貸意見。
3.風險評估
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人員將調查結論和初步貸款意見提交審批部門,審批部門將對貸前調查報告和貸款資料進行全面風險評估,設定定量或定性指標和標準,審查借款人情況、還款來源和擔保情況,綜合評估風險因素。風險評估屬於貸款決策過程,是貸款全過程管理的關鍵環節之壹。
4.放款核準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按照“貸款審批分級分離”的原則,對信貸資金的投向、金額、期限、利率等貸款內容和條件做出最終決定,並逐級簽署審批意見。
5.合同簽署
合同簽訂強調協議承諾原則。貸款申請經審查批準後,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借款人應簽訂書面貸款合同,作為明確借貸雙方權利和義務的法律文件。其基本內容應包括金額、期限、利率、貸款種類、用途、支付方式、還款保證和風險處置等要素及相關細節。對於保證貸款,銀行業金融機構還需要與保證人簽訂書面保證合同;對於抵押擔保貸款,銀行業金融機構還必須簽訂抵押擔保合同,並辦理登記等相關法律手續。
6.貸款發放
貸款人應設立獨立的負責部門或崗位,負責貸款發放的審核工作。貸款人在發放貸款前,應確認借款人符合本合同約定的提款條件,按本合同約定的方式管理和控制貸款資金的支付,並監督貸款資金按約定的用途使用。
7.貸款支付
貸款人應設立獨立的負責部門或崗位,負責貸款支付的審核和支付操作。委托貸款人支付的,貸款人應審核交易資料是否符合本合同約定的條件。審核通過後,貸款資金將通過借款人賬戶支付給借款人的交易對象。在借款人支付的情況下,貸款人應要求借款人定期匯總報告貸款資金支付情況,並通過賬戶分析、憑證檢查、現場調查等方式核實貸款支付是否符合約定用途。
8.貸後管理
貸後管理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貸款發放後,對合同執行情況和借款人管理情況進行檢查或監控的壹種信貸管理行為。其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監督借款人的貸款使用情況,跟蹤企業的財務狀況和償債能力,檢查貸款抵押物和擔保權的完整性。其主要目的是督促借款人按照合同約定的用途合理使用貸款,及時發現並采取有效措施糾正和處理問題貸款,對貸款調查、審查和審批進行信息反饋,及時調整與借款人合作的策略和內容。
9.貸款回收和處置
貸款的回收和處置直接關系到銀行業金融機構預期收益的實現和信貸資金的安全。借款到期時按合同約定足額償還本息,是借款人履行借款合同、維護信用關系各方權益的基本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提示借款人提前償還本息;貸款需要展期的,貸款人應當認真評估展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科學確定展期期限,加強展期後管理;借款人因暫時經營困難不能按期歸還貸款的,貸款人可與借款人協商進行貸款重組;對於不良貸款,貸款人應按照相關規定和方法進行核銷或保全。另外,壹般需要信用檔案管理。貸款取消後,信貸業務已經完成,貸款人應及時將所有貸款資料歸檔,並移交給專職保管人,負責檔案資料的安全、完整和保密。
第三,如何控制信用貸款風險
信用貸款風險控制方法:貸前調查要充分,貸款操作要規範,貸後檢查要及時,加強客戶賬戶監管,從側面了解客戶動向。
信用貸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譽發放的貸款,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擔保。其特點是債務人無需提供抵押物或第三方擔保,僅憑自身信譽即可獲得貸款,以借款人的信用程度作為還款擔保。長期以來,這種信用貸款壹直是中國銀行的主要貸款方式。由於這種貸款方式有風險,壹般需要對借款人的經濟效益、管理水平、發展前景等進行詳細的調查,以降低風險。
四、如何控制信用貸款的風險
國家培訓機構實務工作指南《有效風險控制》中提到小額貸款的風險管理,是對形成小額貸款風險的諸多因素及其可能性和危害性進行分析、預測和控制,以達到有效低風險、自我安全的目的的貸款管理活動。為了實現這壹目標,小額信貸機構應建立完整的信貸資產風險管理體系。
1.建立有效的貸款風險防範體系。
貸款應堅持發放、收回、效益好、不欠利息的原則。
貸款風險=貸款方式系數、企業信用等級系數
貸款資產風險度=貸款風險度貸款形式系數
2.建立經辦系統,抵禦貸款風險。
貸款風險處理系統包括轉移系統、風險分散系統和風險補償系統。
3.建立責任明確的貸款擔保體系。
(1)貸款資產管理要制度化。
(2)完善信貸資產管理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