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巴烏是主要流傳在中國雲南傣族、阿昌、德昂族等少數民族中的蘆葦。這件樂器的音色很美。由於條件的限制,最早的簧片是用竹子制成的,這不僅影響了這種樂器的音色,也極大地限制了它的體積、音域和壽命,限制了它的使用範圍。所以在很長壹段時間內無法被更多人欣賞,被采用了這麽多年。這種樂器在更早的時候得到了極大的改進,無論是外觀還是技術,終於有機會在世人面前展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以其特殊的音色和優美的旋律征服了國內外廣大音樂愛好者並迅速得到普及。;
葫蘆絲,又名葫蘆簫,傣語稱為“郎”(“花”是傣語管樂器的統稱。“郎”是直吹的意思,“道”是葫蘆的意思),分為高、中、低三種,常用的調是B、B、C、d。
傣族民歌中傣族樂器的悠揚唱腔是傣族民歌的壹大特色。傣族樂器豐富多彩,如葫蘆絲、象腳鼓、牛皮鼓、芒鑼、丁、琴等。他們是人們娛樂生活中的親密朋友,他們使傣族歌舞更具特色。打擊樂器在傣族樂器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每種打擊樂器都有不同的規格和種類。傣族打擊樂器有:鼓、鈸、鈸、銅鈴。鼓包括:長鼓、中鼓、短鼓、象腳鼓、升鼓、掛鼓、短鼓,明後期還使用銅鼓。有大,中,小,排球,鋼琴。
傣族傳統樂器葫蘆絲
傣族樂器戴葫蘆絲是怎麽來的,有什麽特點?
葫蘆絲歷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是由葫蘆笙演變而來的。這種結構仍然保持著古代樂器的傳統。笛管數量與三管笛相同,兩個輔管與古笛完全相同,沒有開音孔,而連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笛“和而不同”的聲部配合的惟妙惟肖。但其編導開了七個音孔,與後世的笛子極為相似,顯示了其在歷史上的飛躍。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民族音樂家對葫蘆簫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次將音域擴大到14調。北京的壹些文藝團體制作了兩種新的葫蘆絲。其中六管葫蘆絲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音旋律加延音和兩個和聲旋律加延音。既保持了原樂器獨特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加了音量,擴大了音域,豐富了音色和表現力。在中國民族樂器的大花園裏,它已經成為壹朵引人註目的花。1980年初,中央民族樂團來訪團為日本人民演奏了這支新葫蘆絲,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壹個
葫蘆絲的吉祥發源地和關於葫蘆絲起源的傳說故事,被普遍認為是在雲南省德宏自治州梁河縣栽培的,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
葫蘆絲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民間流傳著許多感人的傳說。據說在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的猛養河,壹位勇敢的傣族家庭布毛撿起壹個大葫蘆,冒著驚濤駭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陀被他堅貞的愛感動了,把竹筒插進金葫蘆裏,送給了勇敢的小布毛。小布接過手裏的金葫蘆,立刻吹了出來。頓時,風平浪靜,鮮花盛開,洋洋得意的祝這對新人好運幸福。此後,葫蘆絲由梁河縣猛養傣族流傳下來,梁河的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也紛紛前來學習,並陸續擴展到德宏等民族地區,代代相傳。
二
此外,還有阿呆傳說,在古代有壹種兇猛的野獸經常下山來吃人和牲畜。這時,有壹個偉大的英雄,名叫阿泰。他歷盡艱辛,來到了女媧娘娘的宮殿。女媧娘娘被阿泰的真誠感動,給了他壹個收集妖怪的葫蘆。阿泰回到家鄉,兇獸壹出現,就用葫蘆收了起來。但是兇獸還在葫蘆裏亂撞,於是阿泰在葫蘆底放了壹根竹子,兇獸終於在裏面安靜下來,再也沒有出來。後來為了紀念阿泰的事跡,我們模仿這種葫蘆和竹子制作了葫蘆絲,作為樂器流傳下來。
特點:
葫蘆絲常用於演奏民歌等民間曲調,最適合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壹般曲調多為長音,音樂柔和和諧,更能表達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蘆絲以其獨特優美的音色、古樸典雅的外觀、簡單易學、小巧便攜而深受音樂愛好者和中外遊客的喜愛。
苗族傳統樂器?傣族的傳統樂器有哪些?苗族:蘆笙、芒管、夜笛、姊妹笛、笛子、嗩吶、二胡、秦越等。
傣族:畢、桂
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傣族有哪些代表性的歌曲或樂器?
傣族民歌的委屈大部分具有巴山民歌的特點,抒情優美,少激情,音調高亢,又由於傣語的音調富有抑揚頓挫,所以抒情優美,影響大,因而具有唱念結合的特點。另外,由於歌詞篇幅的原因,傣族民歌中很少有整齊、方正的結構。不同支系、不同地域的傣族人,都有自己的鄉土搜索和個性,品種也大不相同。其中,德宏州的傣族民歌最為豐富多彩。
傣族民歌很難按照統壹的體負荷進行分類。比如根據演唱場合和適用範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在野外演唱的、在集體歌舞活動中演唱的、相親相愛的、在民俗活動中使用的、拜佛的、吟誦哇情書和詩詞的。
屬於傣族在田野裏唱的民歌,這個民族也習慣叫山歌,表演範圍很廣。其旋律大多具有壩區民歌悠揚舒緩的特點,但很少使用長引子和拖腔。流行於不同地域的人,往往用不同的地名來稱呼,如芒市民歌、盈江民歌、梁河民歌、龍川民歌、瑞麗民歌等等。歌舞活動中演唱的傣族民歌大致可分為兩類:壹類是邊唱邊跳,壹類是由歌者領舞,結束後跟著群舞。前者多屬於分段歌曲,按同壹旋律反復演唱,節奏鮮明;而後者因為不受舞蹈的限制,即興發揮,敘事性強。
在傣族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中,有“串姑娘”的傳統,多在晚上下班後進行。這時,唱歌就成了表達愛意的重要手段。這些歌,各地都叫情歌或者情歌。有些是通常在野外唱的民歌。德宏的男青年擅長琴等民族樂器,邊彈邊唱,傾吐思念和情愛場景。這些民歌大多唱腔輕柔,風格感人委婉。
在傣族的各種傳統習俗活動或拜佛活動中,歌唱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德宏州,當舉行婚禮時,會唱“請客歌”,而在金平的宴會上,會唱“酒歌”。其他的如“跳劉神”和祭祀壩神鬼神等,都有專門的曲調。至於“念經調”、“花調”、“凈水調”、“受戒調”,則是佛教善男信女所唱。
在傣族民歌中,有許多充滿了朗誦,善於敘述。許多戴龍詩詞都是傣族歌手“贊哈”世代傳唱的作品。全國各地的傣族都有這種歌唱活動,通常統稱為敘事歌。這些民謠大多口語化,善於適應劇情發展和情感變化。
在著名的傣族民歌手中,首先要提到西雙版納的老“贊哈”康郎帥。他熱情的演唱風格和快速機智的創作能力,在歌曲比賽中屢屢擊敗對手,從而當選為西雙版納最佳歌手。
傣族樂器象腳鼓的傳說是什麽?很久以前,離邊境不遠的壹個寨子裏住著兩對夫婦。我的丈夫巖手是壹個盡職盡責的耕耘者。他的妻子韓燁不僅擅長家務,待人和善,還從父親那裏學到了壹套高超的武術。有壹年,敵人經常去邊境燒殺搶掠。巖手向妻子學武30天,身著戰袍,英勇殺敵,保衛邊境安寧。後來因為寡不敵眾,戰死沙場。葉漢強忍悲痛,抽泣著將丈夫埋在壹棵被掩埋的冬樹下。葉漢難過極了,每隔三天。她將去項燕的墓地參加追悼會。有壹次,她上墳,剛祭祀完,就坐在樹下做白日夢。突然,她聽到了壹首低沈而雄壯的歌,當她聚精會神地聽時,原來是來自埋在她身旁的那棵樹:
最好的陪葬就是做壹個比歐竹還箭的。
最好的鋼,喲,用來切刀,
最好的快馬要上場了,
伴郎要保護自己的家鄉!
葉漢聽了聽。那悲壯的歌聲就像是搖滾相唱的!這首歌被唱了壹遍又壹遍,葉漢簡直被迷住了。歌中,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丈夫,非常熟練地揮舞著祖傳的寶刀,大喊殺敵。從那以後,葉漢每次來到墓前,都能聽到那首熟悉的歌。直到她聽了很多遍,才依依不舍的離開。後來,葉漢想:既然這棵樹會唱歌,而我又對這首歌百聽不厭,不如把它砍下來,扛回去,天天聽親戚們的歌。於是她砍倒了埋在地下的冬稀樹,樹根是空心的,於是韓亞砍倒了空心的埋在地下的冬稀樹,把它扛回家了。從那以後,她每天都能聽到丈夫的歌聲。為了防止灰塵落入被埋的冬樹,她用結實的山羊皮包裹住樹的上端,並用繩子紮緊。從此,戴家學會了制作象腳鼓。而且像葉漢做的第壹個,壹定是用埋的冬漢樹做的。壹定要用羊皮拉伸。而且敲象腳鼓的時候壹定要把鼓面粘上糯米。壹切都搞定了,嘿!只聽壹聲:“砰,砰,砰,砰,砰,砰,砰,砰。”據說敲象腳鼓的時候把頭稍微偏左壹點,還能聽到巖相雄壯有力的歌聲!
有哪些民族樂器?也就是中國特有的樂器。目前有琴、箏、簫、笛、二胡、琵琶、絲竹、鼓等。是代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普遍流行樂器。
民族樂器是中國特有的樂器。
先秦時期
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先秦時期的樂器有鼓、琵琶、本鼓、郢、田、弦鼓、鐘、雍、南、居、青、邊、令、、雅、竹、和。在原始社會,樂器的出現與神話傳說、求神祭祀、民間舞蹈、勞動生活等有著密切的聯系。進入階級社會後,樂器除了用於宗教和禮儀場合外,主要用於統治者的娛樂。在樂器制作上,精致奢華,規模越來越大,如呂春秋?《奢樂》載:“夏傑、尤因為奢樂,鼓、鐘、編鐘、笛、簫之聲,美以恢弘,人以觀之;m是壹朵奇怪的玫瑰,耳朵聞所未聞,眼睛看所未見。要路過,不要丈量。"
秦漢至魏晉
當時的主要樂器有箏、琵琶(有琴和與阮弦兩種不同的形制)、笛子、方環和婉約樂器(即臥婉約)。箏、琵琶、笛子都是《相和歌》的伴奏樂器。在這個歷史時期,吸收了大量的外國樂器。例如,隨著鼓樂的引入,也使用了喇叭、角、中音、長音和羌笛等管樂器。由於與西方文化的交流,引進的樂器主要有立式琵琶、波斯琵琶(即曲香琵琶)和簪。豎琴也是波斯樂器,魏晉時期傳入中國。據梁書記載,曲香琵琶在公元350年左右通過印度和新疆傳入甘肅?簡文帝的傳記,至少在公元551年(南北朝)已經傳入南方。
隋唐樂器
隋唐時期,由於西方文化的進壹步交流,樂器的數量急劇增加。尤其是鼓類樂器,這可能是由於歌舞音樂的發展。有30多種打擊樂器,如銅鈸、梆子、節日鼓、杖鼓、腰鼓、羽毛鼓、叉鼓、齊鼓、肩鼓、羯鼓、獨壇鼓、毛遠鼓、阿拉鼓和雞樓鼓。有20多種弦樂器,如獨奏、三弦、樂器、搟面箏、風笛、五弦琵琶和西琴。有笛子、正口笛、叉笛、太平管、桃皮簪等二十多種管樂器。這壹時期樂器的重要變化是弦樂器、搟箏和西琴的出現,開辟了樂器演奏的新領域。
宋元明清
在這壹時期,弦樂器有了顯著的變化和發展。西秦之後,宋代出現了馬尾辮胡琴。還有50多種弦樂器,如胡琴、大阮、五弦琴、月琴、葫蘆琴、渤海琴、霍布斯、爾弦、丹布拉、基塔爾、拉巴布、小提琴、哈薩克族、揚琴(其實存在於民間的弦樂器種類遠不止這些)。金元時期,吹管樂器從北方傳入嗩吶(又稱金口、蘇爾乃、格那),再壹次根據鼓樂的演奏組合形式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從音色、音量、風格上進壹步豐富了鼓樂的演奏。嗩吶最初用於軍樂。比如明代王磐寫的王西樓先生樂府中的散曲《朝帝》?吟誦小號:“小號,布拉,調小腔大,官船亂七八糟。妳自己看著漲價吧。”軍聽軍,民聽民懼。妳打算去那裏做什麽?我看見它吹過這間房子,傷害了那間。讓我們把水吹走吧!”據王燮的《三國誌》記載,嗩吶在明代已經應用於民間。
計時樂器
(1)打擊樂器:丁咚、木棒琴、韻板、基諾竹筒、竹筒琴、鑼、嗩吶、單曲、銅鼓等等。
(2)互擊發聲樂器:棍棒、銅鏡、竹竿、竹竿、鐃鈸、布鈸、鐃鈸、鐃鈸、鐃鈸、鐃鈸、鐃鈸、鐃鈸、鐃鈸、鐃鈸、鐃鈸、鐃鈸。
(3)落打擊樂器:樂杵、竹夯、竹筒、瑤竹筒、阿嘎等。
(4)搖拍體鳴樂器:蓮香棍、薩巴依、熱巴鈴、鈴、鉆石鈴、瑤鈴、薩滿鈴、搖鈴、弦鈴、銅鈴、巴別銅鈴、師刀等。
(5)綜合樂器:竹簧、舞來、鐵簧、錫伯鐵簧等等。
莫明樂器
(1)打擊樂器:鼓、壯秧、瑤鼓、水...>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