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傣族的民族樂器

傣族的民族樂器

傣族民歌的傣族樂器 悠揚的歌聲配合傳統的民族器樂,是傣族民歌的壹大特色。傣族樂器豐富多彩,常用的就有葫蘆絲、象腳鼓、牛皮鼓、芒鑼、叮和琴等,它們是人們文娛生活中的良交密友,它們使傣族歌舞更富有鮮明的特色。打擊樂器在傣族樂器中占的比重最大,每項打擊樂器又何不同的規格和類型。傣族的打擊樂器有;鼓、、鑔、韻板、銅鐘。鼓有:長、中、短、象腳鼓、擡鼓、掛鼓,短鼓,晚明時期還用過銅鼓。有大中小、排、琴。

傣族的樂器 傣族的器樂較為普遍的有吹奏樂器“畢”、彈撥樂器“玎”以及打擊樂器鼓、鈸、鑼等。?

“畢”是吹奏樂器的通稱,橫笛形的就單稱為“畢”,是用竹子做管,管身多數七孔,吹口處有銅質簧片。畢有大畢、小畢、孤畢、對畢、母子畢等,音域大小不同,音色各有差別。

“葫蘆笙”也是壹種重要吹奏樂器,在葫蘆底部插入三枝竹管,中間壹管有七孔,按七音階發出七個音律,另兩管發和聲。葫蘆笙聲音悠揚婉轉,韻味深長,特別是夜深人靜時吹奏,更令人神思悄然,仿佛身在人間仙境。? 儲

有琴弦的樂器傣語都叫“玎”。壹種用於弦拉,類似胡琴;壹種用於彈撥,類似三弦(但也有四弦的)。玎類樂器,常被男青年用來獨奏以自娛。

打擊樂器中,象腳鼓最為有名。傣族每個村寨,幾乎都有大小不同形制的幾套象腳鼓。象腳鼓傣語叫“光”,因形似象腳而得名,鼓身用壹段圓木鏤空而成,大者五六尺長,小者也有二三尺長。演奏時用拳、掌、指、足交替擊打鼓面。象腳鼓通常與銅鈸、鑼相配,構成傣族音樂的打擊樂組,鼓點的節奏決定演奏的情緒和速度,鑼掌握節拍,銅鈸則以其特殊的音色和音高調節合奏氣氛,三者融為壹體,使傣族打擊樂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我國雲南傣族出名的樂器是? 被搶先壹步,那我再詳細點好了。

葫蘆絲、巴烏是壹種主要流傳於我國雲南傣族,阿昌、德昂等少數民族的簧片,這種樂器的音色非常的優美動聽,由於條件所限,最早的簧片是用竹片制作的,這不僅影響到這種樂器的音色,也大大限制了它的音量,音域及壽命,局限了它的使用範圍,所以在很長壹段時間內不能使更多的人欣賞到,這麽多年來通過很多制作人努力,這種樂器較早先已有了很大的改進,無論是從外觀還是從工藝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終於有機會來到世人面前展示它的獨特的藝術魅力,用它特殊的音色及優美的旋律征服了中外的廣大音樂愛好者並被迅速普及。 ;

葫蘆絲,又名葫蘆蕭,傣語稱“篳郎叨”(“華”為傣語吹管樂器的泛稱。“郎”為直吹之意,“叨”即葫蘆),可分為高、中、低音三種類型,常用的調為b、B、C、D等調。

傣族民族樂器象腳鼓有什麽傳說 來源:

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壹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簫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北京的壹些文藝團體又制成兩種新葫蘆簫。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在中國民族樂器大花園中,它已成為壹支引人註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樂團訪日小組,曾用這種新葫蘆簫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關於葫蘆絲吉祥發源地和有關葫蘆絲的起源傳說故事被廣泛認為是在葫蘆絲之鄉――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猛養,而且早在先秦時代那裏就有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了。

葫蘆絲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相傳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猛養江畔,壹次山洪暴發,壹位勇敢的傣家小蔔冒抱起壹個大葫蘆,闖過驚濤駭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所感動,把竹管插入金葫蘆,送給勇敢的小蔔冒,小蔔冒手捧起金葫蘆,立刻吹出了美妙的樂聲。頓時,風平浪靜,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祝福這對情侶吉祥幸福,從此,葫蘆絲就在梁河縣猛養傣族人家傳承下來,梁河的德昂族、景頗族、阿昌族也前來取經,相繼擴大到了整個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區,並得到了世代相傳。

二另外有個傣族的傳說是上古時代有壹頭兇獸,經常下山來吃人和牲畜。此時有壹位大英雄叫做阿泰,他歷經千辛萬苦,到了女媧娘娘的宮殿,女媧娘娘被阿泰的誠心感動,賜予他壹只葫蘆,可以收取妖魔鬼怪。阿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等兇獸出現之時,用葫蘆將兇獸收取。但兇獸依然在葫蘆裏亂撞,於是阿泰將壹根竹子插在了葫蘆的底部,兇獸終於在裏面安靜了下來,再也沒有出來作怪。後來為了紀念阿泰的事跡,大家仿照這葫蘆和竹子模樣作出了葫蘆絲,作為樂器流傳了下來。

特點:

葫蘆絲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曲調中壹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蘆絲因其音色獨特優美,外觀古樸,柔美,典雅,簡單易學,小巧易攜帶等特點,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及中外遊客的喜愛。

傣族民族樂器象腳鼓有什麽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離邊界不遠的壹個寨子裏,住著兩夫婦。丈夫巖相,是壹個本分的莊稼人。妻子葉罕,不但家務熟練,待人和氣,而且還從她父親那裏學會了壹套高超武藝。有壹年,敵人常到邊界燒殺掠搶,巖相從妻子那裏學了三十天的武藝,披掛上陣,英勇殺敵,保衛了邊界的安寧,後來因寡不敵眾,戰死在疆場。葉罕強忍悲痛,抽泣著把自己的丈夫安葬在壹棵埋冬罕樹下。葉罕悲傷極了,每過三天。她要到巖相的墳前去祭奠壹回。有壹次,她去上墳時,剛祭完畢,坐在樹下癡想,忽然聽到壹陣低沈雄壯的歌聲,用心壹聽,原來是身邊那棵埋冬罕樹裏發出來的:

最好的埋比歐竹喲要做箭,

最好的鋼鐵喲要打刀,

最好的快馬喲要上陣,

最好的男子喲要把家鄉保!

葉罕聽來聽去。那悲壯激昂的歌聲,竟像是巖相唱的!歌聲壹遍又壹遍地唱著,葉罕簡直聽得入了迷。歌聲中,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十分熟練地揮舞著祖傳寶刀,高喊著向敵人沖殺過去。這以後,葉罕每次來上墳,都能聽到那熟悉的歌聲。直到聽過多少遍後,她才依依不舍地離去。後來,葉罕想:既然這樹會唱歌,這歌聲我又永遠聽不夠,不如把它砍了擡回去,天天聽到自己親人的歌聲。於是她就把那棵埋冬罕樹砍了下來,那棵樹的根腳有壹段是空的,葉罕就把那段空心埋冬罕樹截下來擡回了家。從此,她就能天天聽到丈夫巖相的歌聲,為了不讓灰塵掉進埋冬罕樹裏邊,她就用壹塊結實的山羊皮把樹的上端包起來,用索子紮得緊緊的。從那時候起,傣家人就學會了做象腳鼓。而且,都像葉罕做得第壹個那樣,壹定要用埋冬罕樹做。壹定要用巖羊皮繃。而且敲象腳鼓時壹定要用糯米粑粑粘住鼓面。壹切做好了,嘿!妳就聽吧:“嘣叭叭嘣,嘣叭叭嘣,嘣叭叭,嘣叭叭,嘣叭叭嘣。”據說,敲象腳鼓時,如果妳的頭向左邊靠壹點,還能聽到巖相那雄壯有力的歌聲呢!

傣族有哪些代表歌曲或樂器 傣族民歌

傣族民歌不公大都具有壩區民歌的特點,以優美抒情見長,較少激昂高亢之調,並因傣語聲調富於抑揚變化,以優美抒情見長,較大的影響,從而具有歌唱與朗誦性相結合的特點。此外由於歌詞句式長短不拘,因而傣族民歌很少有整齊方正的結構。不同支系,不同地區的傣族又具有各自的地方物色和個性,品種亦大不相同。其中,以德宏州壹帶的傣族民歌最為豐富多采。

傣族民歌較難按統壹的體載劃分類別,如按不同的演唱場合及應用範圍,則大致可以分這在野外田間演唱者,在集體歌舞活動中演唱者,用於談情說愛者,用於民間風俗性活動中者,用於禮神拜佛者以及用於詠哇情書、詩篇諸類。

屬於在野外田間傳唱的傣族民歌,本民族也慣稱山歌,表現內容十分廣泛。其旋律大都具有壩區山歌悠揚舒緩的特點,卻很少用漫長的引腔、拖腔。流行於不同的地區者常以不同的地名稱呼,如德宏州即有芒市山歌、盈江山歌、梁河山歌、隴川山歌、瑞麗山歌等區別。在歌舞活動中演唱的傣族民歌,又大致可分為兩類:壹類系載歌載舞形式,邊跳邊唱,另壹類則由歌手領唱,告壹段落後,再接以集體舞蹈。前者大都屬於分節歌,按大體相同的旋律反復演唱,並多節奏鮮明;而後者則因不受舞蹈局限而即興演唱,並具有較強的宣敘性特征。

在傣族男女青年愛情生活中,大都有“串姑娘”的傳統,並大都在勞動之余的夜間進行。這時,歌唱就成了表達愛情的重要手段。這些歌,各地都通稱為情歌或情歌調。有的就是平常在野外唱的山歌。而德宏州的男青年則擅於 琴等民間樂器,邊彈邊唱,盡情傾訴心的思念和愛幕,這類民歌大都輕聲吟唱,格調纏綿委婉。

在傣族人民各種傳統風習活動或禮神拜佛中,都離不開歌唱。如德宏州結婚請客即唱“請客調”,金平飲宴時則唱“酒歌”。其他如“跳柳神”以及祭壩神、壩鬼等都有專用的調子。至於“念經調”、“賧花調”、“凈水調”、“受戒調”等則由佛教的善男信女演唱。

在傣族民歌中,有不少富於朗誦性,以敘事見長。許多傣族長詩,就是由叫做“贊哈”的傣族歌手世代傳唱作品。各地傣族都有這壹類的演唱活動,通常統稱這類民歌為敘事唱。這類民歌大都具有口語化並善於適應情節發展和情緒變化的特點。

在傣族著名民歌手中,應首先提到西雙版納州的老“贊哈”康朗甩。他的熱情洋溢的演唱風格,敏捷機智的創作才能,曾多次在賽歌會上戰勝對手,從而被選為全西雙版納最好的歌手。

中國民族樂器的特點是什麽 葫蘆絲、古箏、二胡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主要流傳於傣、彜、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葫蘆絲可分為高、中、低音三種類型,常用的調為降B、C、D等調。葫蘆絲發源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葫蘆絲(或葫蘆蕭)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樂器之壹。主要流傳於雲南省滇西傣族地區,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中也較為流行。

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節日裏,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裏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樂聲。

葫蘆絲因其音色獨特優美,外觀古樸,柔美,典雅,簡單易學,小巧易攜帶等特點,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及中外遊客的喜愛。

傳統葫蘆絲屬簧管類樂器,其結構由壹個葫蘆和兩根(或三根)竹管組成,葫蘆上端為吹嘴,下端與葫蘆連接的三根竹管為音管,其中,中間壹根較粗較長的竹管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個音孔(按音孔),背面上端有壹個音孔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壹個泛音孔(出音孔)和兩個穿繩孔.主音管頂端裝有金屬簧片,插入葫蘆,其尾端裝有軟塞子。

副主音管無按音孔,因此裝有簧片的副音管壹端插入葫蘆主音管左或右兩側,在葫蘆絲吹奏時,如將副音管底端軟塞取出,裝有簧片的副管音就與主管音壹同響起,但副管音只能發壹個音.現常用的葫蘆絲有C調、小F調小D調、降B調、A調、F調、G調、E調、大D調等幾種。

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漢族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壹。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現在也出現了小古箏、便攜式古箏、迷妳古箏、半箏、新箏、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古箏是壹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屬彈撥樂器,結構由面板、雁柱(壹些地段也稱之為箏碼)、琴弦、前嶽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嶽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

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壹弦壹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壹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壹弦;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S代表S形嶽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

二胡(拼音:Erhu) 始於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二胡又名“胡琴”,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壹。

少數民族的樂器 吹奏樂器 嗩吶,流行於 *** 藏族地區的吹奏樂器。 羌笛,流行於四川羌族、藏族地區,管身竹質或骨質,豎吹、單簧雙管。記得王之渙《涼州詞》中就提到過它:“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口弦(中),流行於內蒙古達斡爾族。口弦,流行於四川彜族。 口弦,流行於雲南拉祜族地區。鷹笛,因用鷹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流行於新疆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地區,傳統鷹笛成雙成對、音調和諧壹致。巴烏,流行於雲南彜族、哈尼族、傣族、佤族等民族地區。 口弦,流行於我國20多個少數民族中,其音量雖小,但音色優美。 鹿笛,又稱鹿哨、呼鹿,流行於內蒙古、黑龍江的鄂倫春、鄂溫克和達斡爾等民族地區。 葫蘆笙,因笙鬥用葫蘆制作而得名,廣泛流傳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地的彜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哈尼族、德昂族、納西族、怒族、普米族、苗族等民族地區,常用於獨奏和歌舞伴奏。 木制號,流行於雲南納西族地區。 十八桿蘆笙,流行於貴州羌族地區。 蘆笙,主要流行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以及四川的苗、侗、瑤、壯、水、彜、仫佬族等民族地區,形制多樣,音色明亮渾厚,常用於舞蹈伴奏和器樂合奏。 銅號,流行於四川涼山彜族地區。 黑漆木蘆笙管,流行於四川苗族地區的吹奏樂器。 蘆笙,流行於貴州苗族地區。 寺廟銅號,流行於 *** 、青海、甘肅、四川、內蒙古等藏族地區,常用於藏傳佛教寺廟法事活動。 銀制法號,流行於 *** 等藏族地區,常用於藏傳佛教寺廟法事活動。 牛角號,流行於貴州彜族地區。 嗩吶,流行於四川民族地區。 勒絨,又名松堪勒絨,流行於雲南景頗族地區。 拉弦樂器 葫蘆琴,因琴筒以葫蘆制成而得名,流行於廣西壯族地區。艾捷克,流行於新疆 *** 爾、烏孜別克、柯爾克孜族地區,在多蘭艾捷克基礎上改制而成。 克亞克,流行於新疆柯爾克孜族地區。 哈密艾捷克,流行於新疆哈密、吐魯番等 *** 爾族地區,形制似中胡,但在兩根主奏弦外另張四至八根***鳴弦,琴筒有鐵制和木制之分。 馬頭琴,流行於蒙古族地區。 呼西塔爾,流行於新疆 *** 爾族地區,多用於伴奏或合奏。 牛骨胡,流行於廣西壯族地區。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稱之為呼兀爾,源於古代奚琴,清代用於宮廷樂隊,稱提琴,是北方民族***同使用的壹種古老的弓弦樂器,主要流行於內蒙古地區,其它如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見流行;牛骨胡(右)。 二弦果哈,又稱古瓢琴、口水琴,流行於廣西融水苗族、貴州三都水族等地區。 b尼,亦稱“七弦琴”、“瓦琴”,流行於廣西壯族地區。 土胡,因當地自制而得名,流行於廣西壯族地區。 奚琴,流行於吉林朝鮮族地區。 彈撥樂器 天琴,流行於廣西防城等壯族地區; 三弦,流行於雲南傣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地區,常用於伴奏。 四弦琴,流行於雲南傈僳族地區,常用於獨奏、合奏和伴奏。 月琴,流行於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畬族、哈尼族、布依族地區。 獨弦琴,流行於廣西防城京族地區。 三弦琴,流行於雲南元江傣族地區,常用於獨奏。 牛腿琴,流行於雲南墨江哈尼族地區。 非騰那,流行於新疆錫伯族地區,由彈撥樂器冬不爾改良而成; 熱瓦甫,流行於新疆 *** 爾、塔吉克、烏孜別克等民族地區。 獨塔爾,流行於新疆 *** 爾族、烏孜別克族地區,民間有“ *** 爾族樂器之母”的譽稱。 馬骨胡,流行於廣西壯族地......>>

傣族民歌有哪些 傣族音樂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包括 民間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4類。

民間歌曲 山歌、敘事歌、悲歌、宗教歌等。 山歌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獨唱或男女對唱。有的表達愛情、贊美家鄉、歌頌幸福生活,有的為即興編唱。德宏地區山歌主要有“喊嘛”與“喊同卯”兩種。 ①芒市、盈江等地的喊嘛又分城子山歌(傣語稱“喊嘛 勒猛”,意為流行於城鎮的山歌)、壩子山歌(傣語稱 “喊嘛勒姐”,意為流行於農村的山歌)兩種。前者較 柔和,後者較明朗。各地流行的喊嘛風格較接近,音樂 的基本特點是:曲調較抒情,多用級進、小跳,宮、商、 羽、徵等調式較多見,有時在結構內部出現調式交替或 向下屬方向的離調、轉調。流行於各地的老調山歌(傣 語稱“喊嘛板淘”)及流行於遮放地區的說唱山歌(傣 語稱“旦喊嘛”),皆可歸於喊嘛壹類,但風格略異。下 例是德宏芒市城子山歌: ②喊同卯,是流傳於瑞麗壹 帶的山歌,音樂爽朗熱情,多用徵調式,節奏自由,曲調中 七度下行跳進及結尾連續上行跳進及上滑音,頗具特色。 喊同卯用於男女對唱情歌時,稱為“喊必央爽”,意為相 愛歌。瑞麗還流行緬甸傣區的山歌“喊傣亮”、“喊楞 擋”等,音樂別具壹格。下例是德宏瑞麗的喊必央爽: 西雙版納的傣族山歌與情歌曲調基本相同,節拍鮮 明,重音清楚,音樂明快,旋律以級進、小跳為主,間 有七八度的跳進,多為宮調式,但強調徵、角音。  金平地區的山歌傣語稱“琿卯騷”,由男女青年在 夜間對唱,用玎琴伴奏,曲調多為宮調式,但在徵音上 結束。另外,元江、景谷等地有風格不同的山歌。 敘事歌 包括“喊秀”(鸚鵡歌)、“喊吳哦”(敘 事歌)、“喊暖轟”(流水歌)、“桑烘”(鳳凰情詩 調)、“拽”、“索”、“森”等。①喊秀,直譯為綠 色的歌,是用以詠唱情詩或敘事詩的民歌,流行於德宏 的瑞麗、芒市等地。曲調富吟誦性,與跟鼓調旋律相近, 常由中、老年人在家中演唱。②喊吳哦與喊暖轟流行於 德宏瑞麗地區。前者富吟誦性,後者歌唱性較強,常用 含有變徵音的羽調式。③桑烘,是流行於西雙版納的古 老詩歌形式,也是表達青年人真摯愛情的長篇抒情詩,有 唱本流傳。唱腔類似贊哈調,依字行腔,旋律較自由,可 用玎、篳等伴奏,亦可清唱。④拽與索、森流行於孟連 縣邊境孟阿地區。拽的音樂較抒情,速度稍自由,多采 用羽調式,演唱時常用弓弦樂器多洛伴奏。索的音樂較 活躍,速度稍快,多采用商調式。森的旋律性強,多為 羽調式。演唱索與森時皆用彈撥樂器玎列伴奏。

悲歌 傣語稱“喊細喊海”,包括“喊海”、“喊 海賽篾”、“喊玎”、“喊蹩”等,流傳於德宏各地。 ①喊海,傣語意為哭調,辦喪事時由婦女邊哭邊唱。② 喊海賽篾,是在姑娘出嫁時母女相對哭泣而唱,歌詞表 現了母女戀戀不舍之情。二者曲調基本相同,音域不寬, 旋律似宮音三 *** 的分解,句尾的長音常用較強烈的下 滑音。③喊玎,意為玎琴歌。④喊蹩,意為口弦歌。演 唱時不用樂器伴奏,多在憂傷時吟唱。 宗教歌 德宏地區有拜佛調、念經調、倒水祝福調 等;西雙版納地區有拜佛調、升和尚調、念經快調、念 經慢調等。此外各地還有反映原始崇拜的祭神調,以及 巫婆演唱的師娘調、跳柳神調和巫師演唱的蔔卦調等。 其***同特點是音調近於朗誦。此外,還有催眠歌、兒歌 等。

歌舞音樂 包括孔雀歌、打鼓調、十二馬調、依拉恢、喊紮等。在年節、趕擺、喜慶時演唱,多用象腳鼓 等打擊樂器伴奏。①孔雀歌,傣語稱“喊羅永”,流行 於德宏地區,歌唱與孔雀舞表演穿 *** 行。音樂輕快活 躍,多為徵調式。②打鼓調,傣語稱“喊海光”,流行於 德宏芒市、遮放......>>

蒙古族和壯族的民族樂器 傣族的傳統節日(兩個) 傣族的特色建築和民族樂器 彜族的特色飲食 馬頭琴 潑水節和孔舞節 葫蘆絲 耗牛肉和火盆燒烤

  • 上一篇:2022年春節有哪些傳統的拜年形式?
  • 下一篇:元宵節趣味猜謎活動方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