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飯。將米飯放入竹簽中,用水填滿竹簽口,然後燒烤。當竹簽的表面燒焦時,米飯就熟了。竹筒飯特別香。
(2)傣族竹樓。傣族村寨都在平壩的水邊。哪裏有綠樹,哪裏就有村莊。竹屋可以防潮防熱。傣族竹樓充滿了熱帶田園風味。踩著木梯,坐在陽臺的金色席子上,就可以觀看寨子裏和諧的生活。好客的主人會拿出壹張小竹桌。
(3)搶著展示。傣族人把大大小小的節日都叫“蕩”。按照傣語的本義,搶著展示是盛大的節日或集會。會場上琳瑯滿目的攤位上擺滿了食物和用品,尤其是傣族特有的筒帕、銀飾、軟綢等,更是吸引著遊客。
(4)潑水節。每年6月12日(清明節後7天),傣族新年開始,為期3-5天。從清晨開始,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舟等活動就開始了。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潑水。這是壹場男女充滿青春的狂歡。清晨,首先收集花朵來建造壹個溫室。然後挑幹凈的水澆在佛像上,迎接塵埃。經常下雨。傣族人認為互相潑水是祈福,消除疾病,回應節氣。所以,多濺是友好的表現。那些被濺到的人會被笑臉相迎。這出戲壹直到街上的水變成了壹條河。
民族概況
我國傣族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其余分散在雲南省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生活在山區平原地區,屬亞熱帶氣候。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傣族人口為1158989。使用傣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這家有拼音字,各地不壹樣。20世紀50年代,漢字進行了改革。
傣族人自稱“傣諾”、“戴亞”、“戴娜”、“傣戰”。到了漢晉時期,稱為“典越”、“山”、“善於”、“遼”或“苦遼”。唐宋時稱為“金牙”、“黑齒”、“莽漢”、“白衣”。到了元代,“白易”還寫了“白易”、“白易”、“伯夷”。清朝以後叫“甩洋人”。解放後,根據全國人民的意願,改稱戴。
傣族歷史悠久,早在1世紀。中國史書中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109年,漢武帝開發西南夷,建立宜州郡,傣族地區為宜州郡西南邊疆。公元69年,增設永昌郡。傣族地區屬永昌縣管轄。當時傣族先民的首領多次派遣使者,將樂師、魔術師帶到東漢都城洛陽,奉獻音樂,表演新奇的技藝。他贏得了東漢王朝的賞識和歡迎,被授予金印和紫綬帶,他的領袖也被封為“漢大杜威”,從而與東漢王朝建立了政治隸屬關系。8世紀至13世紀,傣族地區隸屬於以彜族、白族為主建立的蒙臺梭利政權和雲南南召大理政權王國。元朝時,傣族地區隸屬於雲南省。元代開始在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在滇西傣族地區設立金牙宣傳部,管轄德宏等地的傣族,在南部傣族地區的車(車)裏設立軍民總辦事處,管轄西雙版納等地。明朝在元朝的基礎上鞏固,在西部設立了宣慰司。在南方,我們在車上設置了軍民宣傳部,並設置了較小的敬酒區,全面推行敬酒制度。在廣大傣族地區任命世襲酋長和地方官員,大大加強了元明王朝對傣族地區的統治。清代基本沿襲元明舊制,但在社會經濟較為發達的內地傣族地區實行“改土為流”政策,任命流官直接統治。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邊疆傣族地區設立縣和行政公署,繼續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加深了傣族人民的苦難。
社會經濟學
建國前,邊疆與內地傣族聚居區的歷史條件不同,社會發展不平衡,在土地占有形式、階級構成、剝削方式、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這些特點反映了傣族社會從封建地主經濟發展到封建地主經濟的歷史過程。在景東、新平、元江等地區,傣族和漢族交錯雜居,吸收了漢族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生產力迅速發展,較早進入封建地主經濟。傣族人民直接遭受國內外地主階級和國民黨政府的殘酷壓迫和剝削。西雙版納、德宏等邊境地區的傣族社會發展較為緩慢,尤其是西雙版納至今還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封建領主經濟。
新中國成立後,傣族人民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和當家作主的權利。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成立於1953年,1955年改為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成立於1953年,1956年改為自治州。從1954到1980,先後建立了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新平彜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彜族傣族自治縣。土地改革和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經濟文化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建國40年來,大力興修水利,加快農田基本建設,推廣先進生產技術。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生產發展迅速,橡膠樹在西雙版納種植成功,產量顯著增加。地方和農村工業發展迅速,先後建立了采礦、機械、電力、化學、陶瓷、皮革、造紙、制鹽、食品加工、制茶、榨糖、制膠等廠礦。猛海茶廠、怒江壩糖廠、西雙版納景德鎮廠、德宏新華廠、芒市機械廠等都是省內知名企業,工業總產值不斷增加。特別是電力工業發展迅速,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各鄉鎮建起了數百座小電站。20世紀50年代以前,傣族地區的交通非常閉塞。現在,汽車通了縣,大部分鄉鎮都修了公路。開通了昆明至思茅、昆明至保山的民航航線。手工業和商業服務業有了很大發展。各地都建立了小學,許多中學和中等專業學校相繼建立,許多學校用傣語教學。西雙版納和德宏自治州都辦了傣文報紙,用傣語廣播,翻譯出版了各種書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在傣族聚居的邊疆地區,流行著瘧疾、霍亂、傷寒、鼠疫等10多種致命傳染病,特別是瘧疾,大多數傣族人民缺醫少藥。目前,醫院、衛生防疫站、瘧疾防治中心和婦幼保健機構迅速建立。農村地區有醫院(所),許多村莊有醫療站。鼠疫早已根除,瘧疾、霍亂、傷寒等傳染病得到控制,人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傣族地區的工農業生產、手工業和副業迅速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傣族地區繁榮昌盛。現在這裏已經成為壹個富饒美麗的“孔雀鎮”。
文化和藝術
傣族人有自己的歷法,紀元始於公元638年。有計算日月食的書;有歷史文獻和豐富多彩的詩歌、傳說、故事、寓言等文學作品。傣族有500首左右的敘事長詩,在中國各民族中無與倫比。目前,傣族傳統長篇敘事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主要有歌頌人類創造活動的《布桑蓋》、《瓦桑蓋》、《昆薩》,歌頌先民創業事跡的《巴拉烏射》,以及反映歷史事件的《王召王朔》、《孟茂》、《荊紹戰史》等揭露統治階級貪婪殘暴的作品,如和三洛。傣族人能歌善舞。唱“贊哈”(壹種民間歌手)是壹種流行的民間藝術活動。舞蹈中的孔雀舞者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格,象腳鼓和銅鑼聞名中外。雕塑、繪畫精致典雅,莊嚴的寺塔、飛越江面的竹橋展現了獨特的建築藝術。
社會風俗習慣
傣族的家庭和婚姻曾經具有明顯的封建色彩,表現為等級制的內部婚姻。酋長之間有嚴格的等級婚姻,壹夫多妻制盛行。大多數農民實行家長制的壹夫壹妻制家庭,父母和未婚子女是家庭成員。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動相當自由,可以自由戀愛。未婚青年在節日或重大場合“少說話”(找未婚女性談戀愛)非常流行。拜訪寡婦是壹種流行的習俗。通過埋葬,貴族和窮人的埋葬地是嚴格分開的。和尚和佛死後,先火化,然後骨灰埋在寺廟後面的壹個瓦罐裏。
傣族服裝,男子穿無領雙排扣或大排扣小袖上衣,長袖長褲,天冷時蓋毯子,並用白布或綠布遮住頭部。紋身的習俗非常普遍。男孩十壹二歲時,被要求在胸、背、腹、腰、四肢紋上各種動物、花卉、幾何圖案或傣族圖案作為裝飾。婦女傳統上穿短袖和裙子。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穿著白色或猩紅色的內衣,腰小,下擺寬,各種筒裙。芒市等地的女子,婚前穿淺色大排扣上衣、褲子、小蠻腰,婚後換成雙排扣上衣、黑色裙子。內地傣族的婦女服飾與邊疆基本相同,但具有地域特色,故常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傣秀傣”。
傣族飲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喜歡糯米。喜歡喝酒,喜歡吃酸辣,喜歡魚蝦等水產品。壹般都有嚼檳榔的習慣。大多數村莊都建在水邊,被竹子和小溪環繞。甘蘭建築是傣族民居的特色,分為上下兩層。在德宏大部分地區,傣族人居住在茅草墻的平房和四合院裏。
宗教信仰和重要節日
傣族的宗教信仰與其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過去,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農村地區佛教寺廟眾多,其建制與封建統治機構密切配合。在西雙版納,過去幾乎所有的未成年男子都要過著和尚的生活,念經念經,然後回家,有的還自己修煉出家。佛教對傣族人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有著明顯的影響。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與門神節、開門紅節、潑水節有關。關門在夏歷六月中旬,開門在九月中旬。閉館日到開館日的三個月裏,是壹年中拜佛、聽佛講經等宗教活動最多的時候,老年人更為頻繁。開幕式結束後,將恢復節前的正常生活。潑水節是傣族新年,大約是在夏季清明節之後10天。屆時會舉行潑水、賽龍舟、高飛等活動,是每年最大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