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基本堅持“親”、“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影響很大,長期被封建統治者視為正統。
儒家“禮治”的根本含義是“差異”,即使貴賤老幼都有自己特殊的行為準則。只有貴族、長幼、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實現儒家眼中的君君、大臣、父、子、兄、弟、夫、妻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理依賴於等級秩序的穩定。儒家的“禮”也是法律的壹種形式。它以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為核心,違反了“禮”的規範,就會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學說就是提倡道德熏陶和教育。儒家認為,無論人性是善是惡,人都可以受到道德的影響和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是壹種心理上的轉變,讓人心生善念,知恥而不惡。這是最徹底、最根本、最積極的方式,是法律制裁力所不及的。
儒家的“人治”學說,是重視人的特殊性、人可能的道德發展、人的同情心,把人作為可以改變的、具有復雜的選擇能動性和倫理性的“人”來管理其統治的思想。從這個角度看,“德治”與“人治”有著密切的聯系。“德治”強調教化過程,“人治”強調道德家本人,是壹種聖人政治。因為儒家認為“人格”具有巨大的號召力,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治民為政”、“治民無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個人認為儒家是看重禮治的!在後來的墨家思想中,墨家創始人翟早年研究儒家,後來認為儒家的禮太復雜,所以棄儒!
接著談墨家:
儒家強調以德治國,提倡表率作用;墨家走的是極權主義的道路,主張服從上級(尚同)。(恐怕大家都很熟悉“世間萬物皆非”這句話,出自墨子。
墨子是墨家的創始人,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有突出貢獻的自然科學家。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百家說,學術氛圍十分活躍,湧現出許多思想家和科學學派。墨家是最重要的學派之壹。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詳。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墨子生於公元前476年左右,卒於公元前390年左右。有人考證,墨子生於周(公元前480年)40年左右,卒於周威烈(公元前420年)6年左右。
墨子的出生地也有爭議。《史記·孟荀列傳》說他是宋國大夫。《魯春秋·當然》認為自己是魯國人。也有說他原籍宋朝,後來長期住在魯。墨子在當時可能屬於“士”階層,但他本人也曾經是制作器皿的工匠,有著豐富的制作技藝。據說他制作守城裝備的技術比歷史上最有名的工匠魯班還要好。他曾經在楚惠王面前和魯班比賽守城,結果打敗了魯班。
相傳墨子初學儒家,但由於不滿儒家所提倡的繁瑣的“禮”,向大禹學習了艱苦樸素的精神,於是自立門戶創立了墨家。墨子的學說在當時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卓越之學”。墨家是儒家的主要反對者。墨子弟子眾多,大多來自社會下層。他們組成了壹個組織嚴密、紀律要求嚴格的政治團體。這些人能吃苦耐勞,勤於實驗,英勇作戰,平時從事生產勞動。墨子和他的弟子為人們做好事,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所以《淮南子》說:“壹百八十人在墨子服役,可使其赴湯蹈火,不歸腳跟。”而且他們的成績沒有得到回報,他們的善良也沒有得到回報,過著很簡單很辛苦的生活。
墨子壹生致力於幫助窮人的正義事業。班固答客戲中說:“洞中席不溫,墨不驟。”也就是說,墨子和孔子壹樣,整天為天下事操勞,連暖席子和把爐子煙囪染成黑色的時間都沒有。他“日夜操勞,以自苦為極”,長期遊走於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相傳他曾阻止強大的楚國進攻弱小的宋國,貫徹“愛眾不攻”的思想。後來,魯陽要攻打鄭,墨子知道後去說理,勸魯陽不要攻打鄭。他“南巡守”,鼓吹“儲士”以守。他多次訪問楚國,並向楚惠王贈書。但是後來他拒絕了楚王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墨子晚年來到齊國,企圖阻止祥子牛攻打魯,但是失敗了。越王請墨子做官,許他五百裏封地。墨子以“聽我之言,用我之道(聽我之言,按我之理而行)”作為去的條件,不考慮封地和封號,以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和思想主張。
在政治上,墨家代表小生產者和小私人階級的利益。墨子的“天意、明思”等學說,仍然離不開殷周傳統思想,但卻被賦予了“非天命、兼愛”的內容,以對抗儒家的“天意”、“愛窮”思想。墨子認為“執壹人之命,為天下之大害”,極力主張“相親相愛,相得益彰”,親友之間不應有區別。他有“堅守腳跟,造福世界”的奉獻精神。
他的“不攻”思想反映了當時人民反對掠奪性戰爭的意圖。他提出了“不樂”、“節財”、“節葬”的思想,反對統治貴族的腐朽生活。他認識到勞動人類生活的基礎,提出了強調生產和“恃力者活,不輸力者不活”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張提高工人和小生產者的社會經濟地位,主張“饑者必食,寒者必衣,勞者必舒,亂者必治”,提出了“尚賢”、“尚同”的觀點,主張“官無常貴,民無終基”。
墨子對知識和邏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定了“三表”作為認識真理的標準,提出了“不以其名,而以其名”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苦練守紀”,提出了“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宗旨
墨家曾是先秦時期的“顯學”,但在漢代衰落了。但墨家精神並未喪失,漢代以後的俠客們都是墨家“兼愛”精神的繼承者。中國公民社會黨“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平等互助的俠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墨家精神的真傳。中國詩歌和俠義小說歌頌俠義精神的精神來源與墨家思想密切相關。墨家思想在中國民間社會的底層傳播,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亞於儒教和道教。
可以說是對儒家思想的補充。
引用
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本源和普遍規律,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以此為基礎,提出無為而治、尊女貴、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
古代道家的政治思想比儒家復雜。老子的思想主要是“無為而治”和“小國寡民”;莊子逃避政治,是君主主義的集大成者。楊朱說,“大家不虧壹分錢,大家對世界不好,世界就被統治了。”黃老陶家在繼承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的同時,融合了其他學派的思想,如法家的政治術。魏晉時期的阮籍和嵇康實行政治個人不服從。此後道家的政治觀轉化為道家的政治思想,我不太熟悉,就省略了。
西方政治學中有這樣壹種觀點:“政府充當守夜人”,“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老子的無為與此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時,老子的“我為無為,民為本位”也與哈耶克的“自發秩序”有很多相似之處,但老子的無為是對威權政府的警示,而那些西方的思想都是來源於自由民主的理念。老子的“小國寡民”講的是古代社會自然村落的狀態,但與現代社會的自治理想有很多相似之處。
莊子的避世思想,讓人以為整個道家都崇尚避世。其實莊子對社會政治的批判精神是無與倫比的,可以說是古代無君論的老師。通過阮籍、鮑敬言、無能之子、鄧牧,這壹思想成為黃宗羲批判君主專制制度的寶貴資源。
楊朱被認為是典型的自私者,但他們的自私是建立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的,這是對中國集體本位思想的大膽反叛。頗有點現代“經濟人”的形象,如果他們的政治理想成為現實,那就是先秦版的“帕累托最優”。
人們對道家還有壹個誤解,就是馬基雅維利的代表。其實,馬基雅維利與道家思想有關,但最初是法家的專利。後來黃老陶家把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結合起來,形成了所謂“民治南”之術。然而,黃家族繼承了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清靜、自主。漢唐兩宋的繁榮與黃家族密切相關。
魏晉時期,阮籍和嵇康在政治上實行個人不服從,這與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和美國馬丁路德的非暴力群眾直接行動運動有顯著區別。至於魏晉玄學,不過是統治者得過且過敲詐勒索的遮羞布,留下的是說自己國家犯錯誤都是空談的說法。
說說法律主義吧: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最重視法律的人之壹。他們以倡導“依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提出了壹套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漢繼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和法律主體。
法家對法理學作出了巨大貢獻,對法的起源、本質和功能以及法與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權力、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人口、人性的關系等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討。但法家也有缺點。比如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治國,“以刑制刑”,還對輕罪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利益,沒有道德標準可言,所以要用利益和榮譽來誘導人們去做。比如在戰爭中,立功就給予很高的獎勵,包括官職,以此來激勵士兵和將軍壹起奮勇作戰。這可能是秦軍戰鬥力強的原因之壹。法家在滅六國、統壹中國中的作用是應該肯定的,雖然也有不足之處。
法家思想簡要介紹如下:
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在他們看來,當時新興的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制,根據功績和才能授予官職,這是壹個公平而正確的主張。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儀制度是落後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壹個功能是“定紛”,即明確事物的歸屬。法家之壹的沈導打了壹個很簡單的比方:“壹只兔子去了,百人追。在市場上積累兔子,忽略它們。不要兔子,不可辯。”意思是壹只兔子跑了,很多人追,但是不看市場上那麽多兔子。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權屬已經確定,不能再爭了,否則就觸犯了法律,要受到處罰。
第二個作用是“立功畏暴”,即鼓勵人們立功,讓那些無法無天的人感到害怕。繁榮的最終目標是讓強兵富裕起來,並贏得吞並戰爭。
“好利惡”的人性論
法家認為,所有人都有“喜利避害”或“趨利避害”的天性。就像關說的,壹個商人沒日沒夜的奔波,驅車千裏也不覺得遠,因為利益在前面吸引著他。釣魚人不畏艱險,逆水行舟,百裏之外也不在乎。也是對釣魚利益的追求。本著同樣的想法,商鞅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之。”“違法古,不遵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所有的法律和制度都應該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提出了“違法過去,不遵現在”的思想。韓非則進壹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亂不易治”,他諷刺保守的儒家是等著他的蠢人。
商鞅、申導、申不害分別主張重法、重權、重術,各有特色。當法家宗師韓非提出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時。法是指完善法制,勢是指君主的權力,要獨攬軍政大權。藝術是指控制大臣、掌握政權、執行法規的策略和手段。它主要是檢測和防止叛亂的罪行,維護君主的地位。法家思想與我們現在提倡的民主法治形式有著根本的不同。最大的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壹點要註意。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學習和利用其他法家思想。
最重要的是,法家的思想是壹個總的概括,思想體系是以法治為基礎的!
然後說說道家:
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本源和普遍規律,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以此為基礎,提出無為而治、尊女貴、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
古代道家的政治思想比儒家復雜。老子的思想主要是“無為而治”和“小國寡民”;莊子逃避政治,是君主主義的集大成者。楊朱說,“大家不虧壹分錢,大家對世界不好,世界就被統治了。”黃老陶家在繼承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的同時,融合了其他學派的思想,如法家的政治術。魏晉時期的阮籍和嵇康實行政治個人不服從。此後道家的政治觀轉化為道家的政治思想,我不太熟悉,就省略了。
西方政治學中有這樣壹種觀點:“政府充當守夜人”,“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老子的無為與此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時,老子的“我為無為,民為本位”也與哈耶克的“自發秩序”有很多相似之處,但老子的無為是對威權政府的警示,而那些西方的思想都是來源於自由民主的理念。老子的“小國寡民”講的是古代社會自然村落的狀態,但與現代社會的自治理想有很多相似之處。
莊子的避世思想,讓人以為整個道家都崇尚避世。其實莊子對社會政治的批判精神是無與倫比的,可以說是古代無君論的老師。通過阮籍、鮑敬言、無能之子、鄧牧,這壹思想成為黃宗羲批判君主專制制度的寶貴資源。
楊朱被認為是典型的自私者,但他們的自私是建立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的,這是對中國集體本位思想的大膽反叛。頗有點現代“經濟人”的形象,如果他們的政治理想成為現實,那就是先秦版的“帕累托最優”。
人們對道家還有壹個誤解,就是馬基雅維利的代表。其實,馬基雅維利與道家思想有關,但最初是法家的專利。後來黃老陶家把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結合起來,形成了所謂“民治南”之術。然而,黃家族繼承了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清靜、自主。漢唐兩宋的繁榮與黃家族密切相關。
魏晉時期,阮籍和嵇康在政治上實行個人不服從,這與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和美國馬丁路德的非暴力群眾直接行動運動有顯著區別。至於魏晉玄學,不過是統治者得過且過敲詐勒索的遮羞布,留下的是說自己國家犯錯誤都是空談的說法。
那麽應該有壹個軍事家:
中國古代兵家管理思想是中國古代燦爛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兵家對戰爭決策、指揮、統籌及其規律的理性認識的總和。
中國古代兵家的管理思想中包含了許多科學的管理觀點。它把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國際關系等各種客觀因素作為勝負的條件,把它們看作是相互聯系的管理決策的統壹整體。同時,它把戰爭的主觀導向,即主體的軍事素質(所謂“將能”、“將才”)作為基本因素。
對戰略的論述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兵家管理思想中最豐富的壹個方面,它揭示了許多在今天仍然必須遵守的規律性原理。很多名言都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管理格言,比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百戰不殆”,“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遠攻”,“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避實就虛”。“兵貴和平,則萬眾壹心”,“三軍壹將勝”,“三軍可奪空,將軍可奪心”,“緊緊抓住敵人的機會,又迅速利用,然後出其不意地攻擊他”等等。這些著名的軍事家的管理格言所運用的壹些基本原則不僅在基本精神上與現代科學理論相壹致,而且在語言上也有明顯的淵源。
軍事家的主要思想應該是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