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儒家學說是從什麽時候得到重視的

儒家學說是從什麽時候得到重視的

中國的儒學如果從孔子算起,綿延至今已有兩千五百余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歲月裏,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儒家學說從內容、形式到社會功能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與發展。不了解儒家學說的歷史演變,是很難做到客觀地評價儒家學說的社會歷史意義和展望其未來發展的。

如果對儒家學說的內容、形式和社會功能等進行綜合的宏觀考察,我認為中國儒學有四個比較明顯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當然,如果要細分的話,在這四個發展階段的每壹個階段中,也還是可以再分出若幹個小的發展階段來的。此又當別論。

壹、中國儒學發展的第壹個階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學

儒出身於"士",又以教育和培養"士"("君子")為己任。"士"者"仕"也。孟子說:"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說,士出來任職做官,為社會服務,就好像農夫從事耕作壹樣,是他的職業。荀子在講到社會分工時,也把"士"歸於"以仁厚知能盡官職"(《荀子·榮辱》)的壹類人。所以,從這壹角度來講,原始儒家學說也可以說是為國家、社會培養官吏的學說,是"士"的文化。

子貢曾向孔子提出"何如斯可謂之士矣"的問題,即怎樣做才稱得上"士"。孔子回答說:"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論語·子路》)這句答話中,既表明了"士"的官吏身分,同時也指出了作為壹名"士"的最基本條件和責任:壹是要"行己有恥",即要以道德上的羞恥心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二是要"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國君所交給的任務。前者是對士的道德品質方面的要求,後者則是對士的實際辦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而這兩方面的統壹,則是壹名合格的士,也就是壹名完美的儒者的形象。荀子寫了壹篇題為《儒效》的文章,其中對於儒者的形象和社會作用是這樣來描寫的:"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美俗"就要不斷修身,提高道德品質,以身作則;"美政"則要"善調壹天下",為社會制訂各種禮儀規範、政法制度等,以安定社會秩序和富裕百姓生活。

基於以上對於"儒"、"士"、"君子"的基本社會使命的分析,可以說原始儒學的主要內容都是關於"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規範和從政方面的治國原則。而且,從孔子、孟子到荀子,他們所提出的各種道德規範和治國原則,都是十分具體的、為人處世中踐行的規範和原則,而不是壹般的抽象的形上學原理。

人們稱孔子之學為"仁學"是有壹定道理的。因為,孔子是把"仁"作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規範來要求的。如他說:"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裏仁》)《論語》壹書中記載著許多孔子回答弟子們問"仁"的言論,其內容都是實行行為中所要遵循的各種具體規範和原則。如:

答樊遲問仁,壹則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雍也》)壹則曰:"愛人"(《顏淵》)。

答顏淵問仁,曰:"克己復禮為仁。"(《顏淵》)

答仲弓問仁,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

答司馬牛問仁,曰:"仁者其言也讱。"(《顏淵》)

答子張問仁,曰:"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陽貨》)

再如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陽貨》)"剛、毅、木、訥,近仁。"(《憲問》)以及有子說的"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等等,無壹不是具體實踐行為中遵守的規範原則。

《論語》壹書中也還記載著許多條孔子答問為政的言論,同樣也都是十分具體實踐行為中遵守的規範原則。如:

答子貢問政,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顏淵》)

答齊景公問政,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

答子張問政,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 上一篇:談2022年Tik Tok最火學校文案(77句精選)
  • 下一篇:所有外國葡萄酒的詳細資料或簡介以及英文名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