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力的學派。儒學作為中國固有價值體系的體現,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總的來說,尤其是先秦時期,儒家雖然是影響最大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壹,不存在像其他諸子那樣的主從關系。
儒家思想的起源:
《漢書·藝文誌》:“儒流,因司徒官職,助人陰陽開悟。”遊走於六經之間,要講究仁義。祖、舜、特許文、吳、等大師,都把重點放在他的文字上,把陶放在首位。"
有人認為儒者是指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喪祭神靈等各種宗教儀式。“儒學是求雨之師,故演變為術士之名”(《論國故與原儒》)。
《說文解字》:儒、柔、術士。據郭沫若考證,“儒教”是壹個俗名,儒教的稱號不是孔子自己的稱號,而是墨家對孔子的稱呼。
莊子對儒家的後學評論,“忠天下,行仁義,飾禮樂,擇人倫,忠上面的世界,轉下面的人。必益天下”(《莊子·漁父》)。
儒家創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字丘,,春秋時期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國人。
《史記·孔子世家》載:“自天子為君,中國講六藝之人,與孔子妥協。可謂最神聖!"
儒家思想的發展:
先秦時期,儒家與其他哲學家平起平坐。而且秦始皇受到重創的時候,就是所謂的“焚書坑儒”。漢朝以傳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作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這三代中原文化就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中華民族文化而聞名,所以儒家思想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儒家之所以幸運,是因為它遵循儒家經典而尊崇儒家,這也是原因之壹。孔子死了,“儒學分為八家”(韓非子),其中主要有兩派,壹派是孟子的壹線說教,壹派是荀子的二線說教,這就是先秦儒學...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經學就是官方的經學。《漢書·藝文誌》記載:“漢武帝末年,魯* * *王懷孔府欲廣其宮。”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幾十篇,《禮記》《論語》《孝經》,都是古字。“從此以後,現代經學和古代經學就有了區分。中國古典經典學者提供了壹個詮釋學的經典模式,即“我註六經”,用考據訓詁和名物考證的方法來解釋文本的意義。這種註重學術問題,忽視政治生活的考據,在乾嘉時代非常盛行。經學家還提供了壹個詮釋學的經典模式,即“六經註我”。借助經典闡釋時代精神或發揮自己的新見解,朱成的理學、王陸的心學,都是沿著這條道路往下數的。之後,國學大師鄭玄以研究中國古代經典為主,接受中國現代經典,結束了長達200年的中國現代經典之爭,“鄭雪”得以延續。漢代除了經學,魏晉南北朝還有“南學”和“北學”。唐代也有“南學”與“北學”壹爐的學說,是漢唐時期的經學...
到了北宋,為了應對佛道的挑戰,儒生拋棄了漢唐儒學註重學術問題而非政治生活的形式。以直白的形式闡述經典中的義,探討人性、人心、天命、氣等形而上的哲學命題。這就是“理學”。但理學還包括理學和明清理學,所以又稱為“宋明理學”。派別眾多,如周敦頤的“聯學”、邵雍的“象數”、二程的“洛學”、張載的“管雪”、朱的“”、的“薛鑫”。
到了五四時期,雖然儒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但現代新儒家已經萌芽。在“打倒孔子店鋪”的呼聲中,在儒學遭遇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為孔子辯護,揭開了儒學復興的大旗,成為理學的先驅。
廣義的新儒家有:第壹期的梁漱溟、熊十力、賀麟、、錢穆、馮友蘭,第二期的牟宗三、許、唐君毅、方東美,第三期的、劉,第四期也已出現,但學界尚未定案。80年來,有很多人以此為誌向。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現代新儒家成為20世紀中國三大重要思潮之壹(另壹個是馬克思主義,另壹個是自由主義的西化)。
現代新儒學有“儒家資本主義”之說,並預言在21世紀,儒學將繼秦漢儒學、宋明理學之後進行創造性轉化,迎來第三次輝煌發展。
儒學在近代的衰落;
儒家以傳統封建社會為物質承擔者,傳統封建社會以儒家為精神承擔者。傳統社會的解體導致了孔子權威的喪失。當中國遭到西方列強的狂轟濫炸時,近代開始了反孔運動,經歷了太平天國的農民革命思潮、資產階級革命的民主思潮和達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80多年前,人們憤怒於國家的衰弱,罵烏龜哭出聲來。壹批深受西學影響,渴望救國強國的激進青年,主要是胡適、陳獨秀,發動了五四運動,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反儒的高潮。運動員們舉著“打倒孔家店”的果斷手勢,否定了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主流。
大家知道,五四運動開展以來,最後壹次被“文革”搶了。這場充滿強烈政治目的的“文革”運動,使儒學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劫數。數以億計的人(其中許多人是有文化的)在全中國的土地上高喊“打倒孔老二”,從而對孔孟儒學乃至孔孟本人造成不公。在這壹點上,五四和文革之後的壹切儒家學說,似乎都是惡名昭彰,不屑壹顧。甚至有些人壹聽說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就斥之為“腐朽的儒家思想”、“孔老二”,緊張得像拉了弓弦的箭,肆意詆毀。
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主要包括十三經。儒家經典有六種:《詩經》、《尚書》、《儀禮》、《景悅》、《周易》和《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樂記》是在秦火後丟失的。
東漢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論語》、《孝經》和* * *《七經》;
唐代增加了《李周》、《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梁傳》、《爾雅》、《十二經》。
《孟子》是宋代增補的,後來《十三經註》代代相傳。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礎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
易、史、蜀、李、春秋合稱為經。
《左傳》、《楊公傳》和《谷亮傳》都屬於《春秋經傳》。
《禮記》《孝經》《論語》《孟子》都是“記載”。
《爾雅》是漢代的壹部經學訓詁著作。
後來的四書是指大學(壹本在《禮記》),中庸(壹本在《禮記》),
《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穩坐儒學第二把交椅)、、董仲舒、程頤、朱(孔子之後最博學的學者)、陸守仁、王陽明。
儒家思想的特點:
第壹,把孔子當老師,當思想領袖;
二、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為經;
第三,在思想上形成了壹種仁義禮義的張力結構;
第四,從內聖到外王,通過內在身心實現對外王成就的學習;
第五,特別關註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並將其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原則。
向儒家學習:
如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激勵自己發奮圖強;學習儒家的精忠報國精神,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學習儒家“以義制利”的精神來啟迪我們正確對待物質利益,學習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養我們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借鑒儒家的誠信觀來培養自己的自尊自強獨立人格等等。
儒家的話:
儒家思想在先秦時期受到墨家、法家、道家的嚴厲批判,但在秦朝和漢初遭到統治者的排斥。到了六朝,先後受到玄學和佛學的挑戰,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五四反儒熱潮,但壹直延續至今。究其原因,是因為儒家思想根植於中國固有的價值體系,能夠隨時自我調整,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變化。並且在相當程度上是東方最有價值的知識體系,以至於在某種意義上是國學(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儒家思想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至今仍在海外流傳。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其罕見的。”梁任公曾經指出...所以我們可以說,研究儒家哲學就是研究中國文化。誠然,儒家之外還有其他學派,儒家哲學並不是中國的全部文化;但如果把儒家思想去掉,恐怕中國文化就沒多少了。”(為什麽要學習儒家哲學?)任公說“研究儒家哲學就是研究中國文化”,但毫無疑問,儒家思想是中國幾千年文化史上的主流。“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流,中國文化是以儒學為主導的人生方向和形態”(從儒學的當代使命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牟宗三)。
儒學是國學的核心和學科,本來是可以省去的。但從五四開始,現代人對儒家思想產生了疏離感,有壹種莫名的反感。壹些極端的歪理邪說充斥了世界,迷惑了人們,逐漸在社會上形成了影響。
事實上,肯定儒學是國學的主體,不僅是基於現代新儒家和壹些學者的主觀感受,也有客觀依據。儒學之所以是國學的主體,是由儒學的基本精神、廣泛範圍和歷史發展客觀決定的,而不是我們壹廂情願的。
所以,興國可以說是復興儒學。但是,儒學復興絕不是某些人誤解的“復古”,更不是倒退。而是基於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古代學說的態度,對其進行理性的解剖和運用。儒家思想可以在現代化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現代化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壹種揚棄和新的解決方法。中國的現代化仍然需要儒家思想,因為任何壹個民族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都是因為它有自己的傳統文化,而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其次,我們今天要實現的現代化是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而這個中國特色,當然少不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色彩。
壹般來說,儒學會復興或者時代會想當然。然而,儒學的復興可能不再是中國“唯壹”的文化信仰,也不再是當今中國人“唯壹”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