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罐、瓶、捧壺、盤、鼓和高足杯。壇子是元瓷中常見的器物,瓶則通過梅瓶和玉壺春瓶常見,碗也是元瓷中常見的器物,包括開口和劍口。盤是元代瓷器使用的主要器皿之壹,傳世品比其他器皿多。高足杯是最受歡迎的模特。
元代瓷器的裝飾方法很多,有刻繪、刻劃、印刷、粘貼、打樁、雕刻、繪畫等。到了元代,大型青花瓷器上常飾以花卉,但這種裝飾方式已不再占據主要地位,印刷裝飾盛行。除了在官邸和青花瓷上廣泛使用外,在紅藍釉器上也有印花。元青花的裝飾紋樣可分為主紋和輔紋兩大類。瓶罐的腹盤中心為主要裝飾圖案,其他為輔助裝飾圖案。常見的裝飾圖案是植物,如松、竹、梅、牡丹、蓮、菊、牽牛花、車前草、靈芝、茶花、海棠、瓜果、葡萄等。龍、鳳、鶴、鹿、海馬、獅子等動物。
除上述紋飾外,歷史故事也很流行,如周亞夫的西流營,孝和的轉,孟田將軍,三顧茅廬,都是作為元青花瓷的裝飾圖。它與元代戲曲小說和版畫的發展密切相關,明清瓷器上的人物故事內容無疑受其影響較大。
元青花的裝飾特點是多層次,畫面飽滿,但由於處理得當,主次分明,渾然壹體,並沒有給人以瑣碎堆砌的感覺。
元代青花,時代特征十分鮮明。此時使用的鈷料有兩種:進口料繪的青花色彩豐富,釉面有黑點,所謂“完美”的青花器多為進口。國產料的青花色調明顯不同於進口料的濃艷色彩,沒有黑點,紋飾也相對簡單散漫,多用於小器皿。在元代青花瓷器中,以高足杯、罐蓋、梅瓶、玉壺春瓶、大盤最多,此外還有水瓶、葫蘆瓶、盛壺、扁瓶、註水器、小罐、小碗等。其成型和燒制過程具有以下特點:
1.大部分的模型都不是很對稱,手摸上去表面凹凸不平,這是由當時的制作水平和制作工藝決定的。
2.大鍋和刀具由兩段或多段再粘合而成,底部分開連接,腹部和底部有明顯的輪胎接觸痕跡。這種成型工藝在高安博物館的龍紋荷葉蓋壺中得到充分體現。出土時“蜀”字形梅瓶底部脫落,內壁可見,為直觀了解梅瓶的成型過程提供了條件。在成型工藝上,采用五段四連成型工藝,將梅瓶的頸、肩、腹、脛、底分段制作,再用胎泥粘合成型。
3.瓶罐等大型器皿底部中央有壹個凹點。燒制大型器皿時,為了防止底部塌陷,要在中心或稍偏離底部的地方放壹個用耐火土做成的圓餅或圓圈作為支點,圓點由此形成。獸耳罐、梅瓶、釉裏紅花鳥罐的底部都有這種特征。
4.切腳處理方法常見的是斜切底腳外壁。大器足寬多為挖,挖足有深有淺。器皿的圈圈不是很整齊,很彎曲。大罐和梅子瓶比較突出,底部有很多旋痕。
5.大器皿底部無釉,多有砂痕。底部常見大小不壹的釉點,釉厚為鴨蛋藍。
6.輪胎在大型物體內壁的粘合處往往不會修補,但也會修補。
7.碗腳的中心通常有壹個乳頭狀突起。
8.高足杯的杯體和杯柄用泥連接,杯柄腳端的圓圈粗細不壹。
9.卡扣式結構的蓋子采用先成型卡扣和蓋子,再粘合的工藝。在帶有“她”字的梅瓶瓶蓋上和帶有龍紋的壇子蓋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連接的痕跡。
10.有些物體底部有燧石紅,有些沒有燧石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