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 元通 古鎮,距離成都市區38公裏,城鎮規劃面積3.5平方公裏,已建成面積1.7平方公裏),古鎮歷史1650年。元通是有名的古鎮,元通古鎮歷史上為文井江上壹個重要的碼頭曾經繁華壹時,用“古老”來概括元通古鎮再合適不過了。在半邊街盡頭的老石拱橋邊的吊腳樓小憩,看江水從身邊流過。
想象著1600年前元通的繁華,讓人感嘆“逝者如斯夫”,元通古鎮曾是歷史上壹個重要碼頭。這裏有三條河匯聚,所以名之匯江。鎮內現存古跡、古景八處:永利橋、羅氏公館、黃氏公館、黃氏祠堂、元通天主堂、王國英故居、鐵桿橋、工農兵大橋,場始東漢,市繁明清。成都後苑,岷山前庭。
主要景點
惜字宮
隨著歷史的演進,惜字宮逐漸成為供奉傳說中的漢字發明者倉頡的廟宇。倉頡為黃帝時代的史官,是文字的創造者,被尊稱為“制字先師” 。世人對倉頡的貢獻心存感念,於是衍生出愛惜文字、敬重字紙、不隨意丟棄有文字的字紙等風俗習慣。古德曰:敬字如敬聖,惜字如惜金,惜字能得福,終身惜字者,其福無量。
元通天主堂
元通鎮天主堂位於崇州市以西十壹公裏處,教堂屹立在該鎮場中(鎮供銷社對門)。此堂清代光緒年間,至今近100年。堂的籌建還是由住法傳教士谷神父與同元通場的教友:劉專昌、楊公信、曾四令等議定修造,建堂的經費由谷神父贊助,並在本地教友的大力的配合下而竣工,教堂立名為天主堂,教堂的形象設計師以中西合式的結構,門面形象是按天主教的規義制作的圖案而精心塑造。
永利橋
永利橋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民國二十七年山洪爆發時沖毀。橋體為磚石結構,北接元通鎮 新街 ,南接長壽街面,全長五六十米,兩墩三孔,弧圓高卷,遠觀如彩虹高懸,透著貴、古之氣。兩墩上雕刻精美 石龍 鎮守,橋墩坡中平鋪石板作車行道,兩旁則是梯步石級供行人上下。使元通人慶幸的是:若幹珍貴的古跡被毀,唯永利大橋完整的保留下來。
鐵桿橋
鐵桿橋系鐵木結構橋,解放前是過往文錦江的唯壹橋,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重建,改鐵木為鐵索橋體和水泥橋板和橋墩。安全,便捷。
羅氏公館、黃氏公館、黃氏祠堂、王國英故居
羅氏公館、黃氏公館、黃氏祠堂、王國英故居均始建於上個世紀初,這些房子基本上都是木結構,暗紅的柱子、門板,帶有清末民初的特色、酷似貓的拱背的風墻特別顯眼,氣派精致。精細的地方可以用“差之毫厘,謬以千裏”來形容。
特色美食
如嚴三麥子的渣肉,高洪興的魚香肝片,邱大案的油花、齊大案的面條,張二師的活粉,肖稀飯的稀飯,周油茶的油茶,黃炮匠的板鴨,肖輝雞肉。致華堂的白雪糕,胡廣成的廣成飯館。至今這些傳統小吃除了年代較近的廣成飯館(1987年成立)更名營業外,其他小吃熟食均已絕跡。至於其它名小吃,有待挖掘。
公交
從茶店子客運站買成都到元通的車票,乘坐成都到懷遠的客車,票價14元,乘車時間大約1個小時,車費13元(這是最便宜快捷的方式)也可以在茶店子客運站乘坐到崇州的轎的,車費19元,乘車時間大約半個小時,然後在崇州客運中心,購買到元通的車票,乘坐到懷遠的公交車(306)到元通大橋下。
自駕
從成溫邛高速到崇州,再從 崇州市 世紀廣場 後面右行10公裏就可到達。
門票:免費
開發時間:全天
建議遊玩時間:3-4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低調安靜的4A級古鎮,元通古鎮低調在哪裏?
元通古鎮低調在沒有人對他大肆宣傳,而且也沒有人對這樣的地方進行壹些報道,所以壹般人很少會知道這樣的壹處比較寧靜而且古風味十足的地區。現在的壹些古鎮之所以會變得如此火爆,是因為有了專門的人員,對這些景區進行了壹個開發,他們從壹些古代的傳統古鎮變為了旅遊景點,更多人是根據網上的壹些報道,或者是線下的熟人推薦來到這樣的地方進行旅遊。
而且古鎮裏面也缺乏壹些娛樂項目,管理的人員更多的是保留了這種古鎮的歷史滄桑的感覺。這壹種歷史的滄桑感是年輕人很難體會到的壹種景物,所以在大家經過這樣的地方或者是在別人提起的時候,反而也很難在這樣的地方駐足欣賞。反而欣賞這壹些古鎮的人是中老年人群,是中老年人群對於網絡的普及還是比較少的,在得知這樣的地方之後,反而很難去到達瀏覽。
在元通古鎮當中是擁有著非常多的古代建築的,而且在整個小鎮當中四面環水,永利橋、羅氏公館、王國英故居、鐵桿橋這幾個都是當地有名的歷史景點。但這壹些歷史的景點,人們反而會很少去關註,如果當地有壹些旅遊人員去宣傳這樣的地點,並且在這些景區講述他們存在的歷史故事,我想這樣低調的古鎮將變得不再低調,反而會散發出他歷史迷人的氣息。
當然在這個古鎮當中是缺乏現代元素的結合的,反而讓人們覺得古鎮中的壹切都非常的落後,人們想要去景點參觀也是渴望著能觀賞到美麗的景色,而且生活的也比較便利。如果這樣的古鎮生活讓人們覺得並不是非常的方便,那麽即使他再怎樣的美麗,也是會很少人去觀看的。古代元素居多,這也就是元通古鎮低調的其中壹點。
元通古鎮,被遺忘的川西明珠
在成 都 都除了街子還有個古鎮,它不張揚,但處處透著掩飾不住的貴氣;它不出名,其氣質與涵養已超過許多名聲喧鬧的古鎮。現今的人們大多是沽名釣譽,擠鬧熱、鉆人多,自討沒趣,自找苦吃也不在乎。於是乎,壹窩蜂去懷遠、街子、文錦江、雞冠山、九龍溝等燥熱 旅遊 景點,不惜與元通擦肩而過, 如此而鮮有遊客走進她豐腴的懷抱。其實,從成溫邛高速到崇州約40公裏,不到壹個小時,而從崇州到元通10公裏,不足20分鐘,但對街子古鎮過多的關註和裝扮,使元通成了被遺忘的角落,躲在街子古鎮靚麗喧鬧身影裏,在失落中保留了難得的真性與自重。
元通鎮在東晉時期就有了建制叫水渠鄉。到了明英宗正統年間,在水渠鄉建起了壹座圓通寺,由於地居水陸要沖,僧侶商賈雲集,很是繁華。明嘉靖元年(1522年)定名園通鎮,意寓興業經商“圓和通順”。清代在此大建場鎮,民國以後人們為書寫方便,簡“圓”為“元”,始為“元通”。當地地方誌說元通“諸市俱全,為壹州貨財之利,”顯然在於其“左右逢源”“四面圓通”之優越而享有“小成都”之美譽。
元通 歷史 上就是十分重要的水運碼頭,自建鎮後,更是商賈川流不息,南方各省客商紛紛來此建館興業。清末民初,元通達到了它鼎盛的時期。而今,進入古鎮最為繁華、保存基本完好的古鎮第壹街麒麟街時,挑出的灰色飛檐、高大的貓拱、在青瓦屋頂之中隱約出現,暗紅色的門板和石柱撐起了壹個個木制的門面,竹竿撐起的涼棚下堆著各式傳統百貨在老石拱橋邊的吊腳樓小憩,看江水從身邊流過,在黃氏、羅氏故居中體驗,依稀看到元通曾經的華麗想象著1600年前元通的繁華,真也讓人感嘆“逝者如斯夫”。
初識元通,不禁暗暗自責,過去多次來到崇州、懷遠、街子,怎麽就沒聽說過這近在尺尺,既似大家閨秀,又如小家碧玉般的元通古鎮呢?用“古老”、“耐人尋味”來概括元通古鎮再合適不過了。這是當下川西壩子僅存的,最為古樸而大氣的古鎮了,個中品位,不僅難以用文字來表達的,且讓人不由自主地發出心酸的感嘆。
元通依水而築,擇水而棲,場鎮就在匯江邊,因文井江、味江和泊河江在這裏交匯而得名。昔日,因蜀中交通不便,作為川西動脈的匯江便成就了元通壹段水陸碼頭的興盛 歷史 。元通鎮上的主要建築沿江壹路修來,上千人家臨河而居,家家的後院裏都有石階進進出出,這情形跟江南水鄉很相似。每次到元通古鎮,我都會想起張愛玲寫的“壹襲灰袍裏不小心露出壹縷艷麗”來。只不過這艷麗中已和著了太多塵埃土,看上去就像夕陽下被遺棄的明珠讓人揪心。假如妳在元通隨意地走上小半天,再到半邊街老石拱橋邊的吊腳樓旁喝碗蓋碗茶,壹種悠然的情致會悄悄蕩漾開來。
在元通,除了看到壹盞盞掛在屋檐下的紅燈籠;看到釘在墻上,寫有古宅、古橋、古當鋪字樣的小木牌和街兩側的仿古路燈外,很難發現其它自我張揚的符號,沒有任何諸如“導遊”及 旅遊 提示內容的標牌指示。
在這裏妳聽不到、也見不到像其它那些已經開發的古鎮中特有的喧囂和拉客叫賣商品的煩惱。即使妳身著 旅遊 行裝,向老鄉打探問路時,他們會像對待離家多年的遊子,熱情地給妳指路,甚至帶妳走上壹段。即使妳拿著相機拍照他們,他們也不會躲躲閃閃,非常安然地做著自己的事情,頂多只是看著妳淡淡壹笑......
歷史 凝固的元通古鎮逆轉千年時光,眨眼回眸之間,可見到那飽經風霜的飛檐翹角,那已不堪重負的橫跨江河的索道,銹跡斑駁的粗大鐵鏈似乎緊緊鎖住了時光的腳步;庭院宅門,木屋樓閣,壹磚壹瓦之間,承載著歲月的滄桑,屋檐上的蛛絲,墻壁上的青苔,被小鎮悠久的歷浸潤得滴出水來。清晨,手捧壹杯地道的當地早茶,吸壹口從時光對岸吹來的江風,清醒了靈魂深處的情愫,天上幾朵白雲在窗口飄過,看古鎮在薄霧中醒來,在鳥雀嘰嘰喳喳的呼喚中緩緩地揭開她淡然從容,甚而有些鬢發散亂的素顏。
初識古鎮真風采
這是壹個初夏的上午,河面上氤氳著淡淡的水霧,走在寂寥無人的半邊街上,石板路上響著自己的腳步聲。從壹個幾乎廢棄的小碼頭拾階而下,便能看見文井江與泊江交匯的情景:兩股江水有些調皮地簇擁著、纏繞著,緩緩地相攜而去。江邊上,壹漿洗衣物的女子的身姿,連帶抖出的水花、波紋,勾畫出壹幅讓人有些微醉微醺的溫馨風情。
歷史 上,元通鎮作為文井江上重要的水陸碼頭,從本地運出去的有煙葉、棉麻、糧油;五通橋的鹽、敘府的草席、鐵制品等則從下遊運上來。據說以前元通每天至少有60艘船只運行在江面上,壹直連接到新津。入夜後,江上帆影林立,漁火點點炊煙裊裊,真亦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早在明代,元通就有良田數萬畝,煙火數千家之說,兼之物產豐富,至清代,更招引五省客商來此建館開業。今天,在東盛街、雙鳳街、麒麟街上大多還能依稀看到昔日陜西館、廣東館、江西館、湖廣館的模樣。
走在元通街頭,處處都會發現歲月遺留下的奢華而滄桑的痕跡。像麒麟街上現存的黃氏和羅氏公館,在今天看來依然集清末民初民居建築之大成。在臨河的壹個小巷口,壹座民居的門樓竟是哥特式建築,在經歷了歲月風塵後仍難掩昔日的華貴雍容。隨意走進壹個深巷都會有驚喜的發現。哪怕在壹人多寬的窄巷裏,妳也可能在石柱上見到壹幅四平八穩的對聯,只可惜旁邊的石獅、麒麟之類石雕已殘缺不全了。
在麒麟街壹個窄得不能兩人並行的深巷裏,竟意外地深藏著壹座華麗莊嚴的天主教堂,不僅建築保護得很好,連塔尖上的十字架都完好無損,天知道它們是怎麽躲過了文革破四舊的浩劫得以保存下來的!老街上哥特式建築或眼前的天主堂,無不說明昔日繁華的古鎮是何等大度寬容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傳教。
壹座典雅的四合院靜靜地藏在今天的元通復退軍人醫院裏。這座叫陳家院子的典型川西民居建於清代,有著不太像川西民居的高大森嚴的圍墻,院內壹大壹小兩個天井和數十間房間清壹色用楠木地板鋪就。院子現在看起來已經充滿了大雜院的氣息,但壹扇花窗、壹道飛檐,稍加留意都會發現躲在歲月與塵埃後面的昔日的美麗。住在院裏的茍姓老人說,從上世紀50年代到今天,院子裏壹直住著榮校的職工。文革期間,有人聰明地用石灰抹了門樓旁的石刻對聯,院子得以完完整整地保存下來。現在,若壹點點將石灰鑿去,對聯還好好的呢!
像陳家院子這樣的豪宅,或壹些已經沒有人居住的平凡人家,在壹些破敗的老房子裏,妳也會發現古鎮元通那種別處所沒有的韻致。但是壹江碧水洗濯著古鎮,使元通這個水鄉千百年來永遠保持著壹種別樣的清新。依傍著水,鎮上的主要房屋沿著文井江壹字排開,居民人家臨河而居,家家的後院裏都有石階可下到河邊。古時候,鎮上的人出行大都靠水運,男女老少都是順著後門的石階進進出出,所以這裏的人都有天然的親水情結。
在匯江河上,壹道鐵桿橋將兩岸連在壹起。最早的鐵桿橋建於清光緒年間,長132米,據說很壯觀。1973年該橋不幸被拆毀。1986年,出於對老鐵桿橋的懷念,鎮上的居民集資修建了今天這座鐵桿橋。
而要領略元通的古鎮風韻,鐵桿橋是不能不去的,在那裏,妳能透過朦朧的水霧看見綿延十裏的民居,看見連成壹片的灰色木板屋和上面覆蓋的青黑色細瓦,淩亂裏有精致,似工筆描就。就像畫家黃永玉說的他的家鄉:“就應該那麽小,那麽精致而嚴密,那麽結實。”鐵桿橋下寬闊的河床,是壹年壹度舉辦“清明會”的地方。
兩百多年來,繁華熱鬧的清明會享譽川西壩子,可與成都青羊宮的百花會媲美。每年清明節這天,古鎮大約會接待10多萬人。民間雜耍、小食、花卉雀鳥、春耕農具應有盡有,與橋上、岸邊熙熙攘攘的人流壹起構成壹幅典型的川西民俗圖。可惜這裏已經沒有了船。要不,順著麒麟街、雙鳳街壹路上去,直到榮校後門,在永利橋下登上壹葉扁舟,便可在停停靠靠中順流而下。
黃昏時分,鎮裏變得靜靜的。只有水浪拍岸的聲音。在鎮上最古老的麒麟街上,人跡稀少的街角,壹家門前的兩盞大紅燈籠忽地亮了。黑影憧憧的老街,幽黑的木屋立即映在壹片彤紅之中,古鎮元通,美麗而神秘。臨河而居已近80年的鐘婆婆對小鎮有著深厚的感情。老人的兒女都離開元通去外地了,只有她還固執地要留下來相伴這壹方水土。讓老人心裏空落落的是,鎮上所有的老房子像她壹樣在壹天天衰敗。更讓老人不能釋懷的是,她居住的小鎮壹天天被汙染著。壹個可以讓老人有些寬心的是,古鎮保護的方案正在醞釀當中。也許不久,老人就會看見自己記憶裏的元通古鎮,那個古樸清新,甜美怡人的小鎮。
橋東頭是麒麟街與雙鳳街的連接處,雙鳳街是壹條古老的街道,隨著時光流逝,老街已失去了往日的繁華,行人稀稀拉拉的,偶有幾個店面敞開著,猶如屋檐下窩裏的雛鳥,張著饑餓的嘴巴貪婪地張望著。偶有幾個背著書包蹦蹦跳跳的小學童從街面走過,算是街上唯壹壹道流動的風景。走在這裏,感覺腳是沈的,心是涼的,似乎歲月的塵埃也是那麽厚重,好比壹頭老牛在艱難地推著破損的大石磨。雙風街往北是順河邊的半邊街,直通石拱橋頭,街裏開著壹些賣香蠟紙錢及喪葬用品的鋪子,生意不是很好,但門前擺放了不少色彩紛呈的花圈。初來乍到,還誤認為這裏出現了幾處喪家人戶,自個兒還嚇著自己,人本來早遲都要走這條路的,偏偏其他人家的死者讓人覺得恐怖,事實上也是這些人來人去、生生死死,才構成了人的七情六欲,才唱演了世間的風花雪月。
麒麟街是古鎮最熱鬧的壹條老街,街上的鋪子壹家挨著壹家,壹家茶鋪就在街中,場子雖然不大,但生意十分紅火,男女老少沒事總想往裏鉆,店主人往往照顧不周,惹得顧客高聲喊叫,這茶鋪與各地壹樣早已不全是喝茶聊天之處、打牌、下棋成了主題,這似乎與筆頭上刻寫的諸葛亮的《出師表》所表達的主題多少有些不相吻合,不過也不必苛求,老百姓自己喜歡的,何管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麒麟街上的天主教堂是而今老街最熱鬧的地方,街上鋪子壹家挨壹家。當年蜀道行路難,川芎、竹器、菜油在此集散,通通從匯江往外販運,壹時間“江中軸轉、上下轉運無數”,湖廣、江西等省的商人也到此經商並建造會館,精明的元通人在江邊築起了場鎮。或許是為了經商和安全的需要,民居分為兩種布局,壹種是壹樓壹底式,上面是吊腳樓,樓下是鋪面;壹種是前店後居式,前面是鋪面,後面是天井和住宅。
也許因為偏僻,也許因為當地人濃郁的懷舊情結。在連排的商鋪中,至今還完整地保存著幾家大戶人家的宅院。只不過大門開得很小、很隱蔽,主人把更多的空間留給了大門兩邊寬敞的商鋪,期待這種變化能夠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富裕。如果不仔細地觀察或者打聽,妳是很難發現朱紅色的大門裏面居然別有洞天。墻上露出飛檐翹角,古建裝飾的若隱若現有點猶抱琵琶的味道。若沒有好的心情是無法享受到其中的奧秘的。然而當地人最為津津樂道的還是麒麟街上的黃家大院、羅家大院。
元通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昔日的繁榮昌盛,也因此而生成了諸多豪紳富賈。1949年解放後自然是人去樓空,留下壹座座徒有奢華氣派的院落。黃家大院、黃光輝公館、羅家大院、陳家大院,以及被道光皇帝追封為“忠勇公”的抗英壯士王國英故居等,給這個極具 歷史 、人文積澱的古建築平添了幾分榮耀和驕傲。現今雖說壹座座大院,有的破敗了,有的豪華其表卻是了無生機,有的空蕩寂寞僅供人們觀賞,有的則成為當地政府部門的工作場所。這些公館大院卻是元通古鎮壹代風雲人物的物質和精神傑作,這裏也曾唱演了從喜劇到悲劇的尷尬人生,賞古觀今不由人唏噓感慨。
獨特 美食 品元通
元通黃豆花,壹到中午那是人滿為患,吆喝聲、吃喝聲響成壹片。我特意錯開嘈雜時段,早上10點多去,好清清靜靜品味。生意好不僅因為其價廉味美,葷素豐富,只是那豆花不僅量大,且是少見的細嫩有型,筷子挑起壹塊,忽悠悠、白閃閃,不掉不垮,嘗壹塊白豆花,入口即化、清香甘甜,豆花蘸碟十分地道,香味醉人,麻辣鮮香鹹鮮多滋。足見店家的傳統豆花制作工藝無與倫比。黃豆花在元通獨占花魁也就不足為奇了。這裏的各式葷素小菜,非常家常、十分有味,回鍋肉、涼拌豬頭肉、拌心舌等,款款吃得妳五官錯位,語無倫次。那些個炒的、拌、腌的、泡的各種蔬菜,吃了不夠,自己隨便添加,店家不會加錢的。
余二姐蹄花,也是家大眾飯館,就在元通糧站旁,大眾得不可能再大眾了。但那帶絲蹄花配上蘸水,吃的人是呆若木雞。而圓通紅瓦路的嚴紅腦花那是腦花細嫩綿紮,滑嫩柔美,麻辣鮮香,全無壹點腥味,簡直就是下白米老幹飯的絕佳。
元通還有款獨特小吃“小書油花”,始創於清代中期,於今已有兩百多年 歷史 。經幾代人的傳承,成為川西壩子獨壹無二的特色民間小吃。所謂“油花”,是將經傳統手法發酵面,加菜油、香油、豬板油,反復揉制,輔以淡淡的椒鹽味,層層疊壓成花卷摸樣,入籠蒸熟後,色如銀箔,用筷子輕輕壹挑起來,變成如絲如黛的花狀,吃進口裏,綿軟柔韌、麥香濃郁,油潤滋香、不粘牙、不粘筷,生態綠色,成為圓通當地不少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的早餐 美食 。
元通還有款獨特小點“白雪糕”,為顏姓藥鋪“致乍堂”首創 。先將糯米微火烘脆,磨細,晾在陰暗處使之回潤,拌以消食、滋補藥物,再加上蜂蜜、白糖,置模內打緊、切片,但不能切穿,最後在上面加上壹層白色或紅色米粉包封。此糕芳香而微帶藥味,甜而滋潤,尤為病者、老年、幼兒所喜愛,所以人們常以它作饋贈禮物。元通“白雪糕”在鄰近縣、鄉頗有名氣,深受歡迎。
交通: 從金沙車站乘坐到崇州的車大約要25分鐘,車費11元,在崇州客運中心站乘車到元通的中巴車,15分鐘就可到達,車票3.5元,打的也不貴,25元左右。茶店子車站坐到懷遠的車就行了,直接給賣票的說元通
自駕: 從成溫邛高速到崇州,再從世紀廣場後面右行10公裏就可到達。
川菜文化學者《四川省誌_川菜誌》編委會副主編《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