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蘭州砂鍋的歷史

蘭州砂鍋的歷史

“醜砂鍋”曾是明朝蘇王的貢品。

蘭州砂鍋是陶器的壹種,屬於粗陶,裏面有沙子。它是由盛產煤炭的蘭州郊區阿幹鎮的煤矸石制成的。因其物美價廉,是舊時蘭州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在過去,蘭州砂鍋在蘭州人民中廣泛使用。多年來,蘭州工匠繼承和創新砂鍋的制作技藝,制作的砂鍋獨具特色。蘭州地方誌專家鄧銘先生說,蘭州砂鍋是壹種非常實用的器皿。20世紀70年代以前,由於鐵和瓷器相對缺乏,砂鍋是蘭州人的主要炊具。蘭州砂鍋醜,外觀簡單,顏色黑黃。不像瓷器那麽精致光鮮。不僅老百姓喜歡,皇室也很青睞。相傳,甘肅的名優特產在明代每年都由蘇凡國王呈獻給朝廷,名為“入八寶”。分別是:米雪(岷縣白蜜)、徽瓊(徽縣蒸餾酒)、夜光杯(夜光杯)蘭州砂鍋,其貌不揚,卻能躋身皇家“八珍”之列,與甘肅其他名優產品壹起成為貢品,可見蘭州砂鍋的確是壹種質地優良的日用品。解放前,蘭州著名藝人李海洲曾寫過《砂鍋歌謠》,盛贊其優點:“蘭州砂鍋,名揚各縣;耐用、輕巧、方便;無裂紋、無爆炸、無沙眼;快煮,燉會爛;煮湯炒同色;滾下米湯,又香又甜;炒雞蛋,嫩鮮;沏茶煎藥,色香味俱全。”

砂鍋起源於南山阿幹鎮。

在甘肅、寧夏等省廣為流傳的民歌《小牛郎》中有壹句經典歌詞。它唱的是“我去了阿甘縣城,買了壹個大砂鍋,養了好多孩子,趕著吃,就把鍋打破了。天下窮人多,哪壹個像我。”這首流傳了上百年的民歌,展現了蘭州砂鍋的悠久歷史,也證明了阿幹鎮是蘭州砂鍋的主要產地。昔日,在甘寧青人民的印象中,阿幹鎮就是蘭州砂鍋的代名詞。據考證,蘭州砂鍋最早制作於阿幹鎮,該鎮也是蘭州砂鍋的主要產地。制作砂鍋的原料主要是阿幹鎮出產的軟質煤矸石泥。把磨成粉的軟煤矸石和礦渣粉反復攪拌成泥,再多次錘擊,使其變得柔軟堅韌。然後放在模具上,用木板定型。幹燥後塗上釉,入窯燒制即可。根據《七裏河區阿幹鎮誌》的文字記載,熙寧路楊穎居在《馬鞍誌》中記載,楊穎居於慶幹隆四年(1739)到阿幹,“見居民皆制陶,墻、腳、頂皆覆器”解放前,阿幹鎮是砂鍋作坊(蘭州話叫鍋廠)集中的地方,鍋廠多達二三十家。解放後成為蘭州耐火材料廠、七裏河區耐火材料廠、阿幹鎮耐火材料廠、阿幹村耐火材料廠等幾個大廠。砂鍋只是其中壹種產品,主要產品是工業耐火磚。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鐵鍋和鋁鍋的廣泛使用,

據明清史料記載,阿幹及黃河以北的蘭州楓林關陶器已有壹定規模。清末穆守啟的《甘肅寧夏青海簡史》顯示,蘭州砂鍋早在明末就已行銷西北各省。《甘肅風味導報》記載,1960年初,76歲的沈仲瑛回憶,其父沈於清朝同治六年在河學做砂鍋,至民國初年,又有高、陳、吳、李等數家在蘭做砂鍋。那時候都是前店後院的作坊。解放初期,員工約30人,年產量約65438+萬件。在654.38+0956的合作化運動中,成立了兩個生產砂鍋的合作社,從業人員57人,品種22個,最高年產量分別為654.38+03.9千件和654.38+095。

砂鍋老匠人的回歸

85歲的石藏金是壹位仍然健在蘭州的老砂鍋匠。他家世代在阿幹鎮做砂鍋菜。13歲開始在砂鍋作坊工作,解放後在七裏河區耐火材料廠工作。他從事砂鍋制作40年,直到1980退休才停止。石藏金老人回憶,阿幹鎮最早有二三十家鍋廠,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康佳、張家、時嘉、孟佳等。砂鍋有大變號、變號、壹號等十幾種...蛋鍋,還有藥鍋、沙鍋、沙鍋、煨鍋等十幾種生活用品。最小的蛋鍋用來煮亞麻水。以前女人沒有好的化妝品,就用蛋鍋煮亞麻水來保養和定型頭發。當時人們稱之為啜水。還有壹個小茶壺,大概只有2寸高,1寸厚。它是用來煮茶的。由於體積小,升溫快,被稱為“毀滅者”。煮出來的茶和中藥壹樣苦,主要是苦力喝了提神。當時大部分砂鍋作坊都是間歇性生產,每到農忙時就停下來,農閑時再開始生產。其中只有兩三家,如時嘉鍋廠,常年生產。阿幹鎮生產的砂鍋壹部分銷往蘭州市及周邊縣,更多的砂鍋由足戶運往陶敏地區、賀州、青海等地銷售。煤矸石可分為軟煤矸石和硬煤矸石,砂鍋全部采用軟煤矸石。挖矸的矸洞主要在娘娘溝、大廣溝和景山公園的山頂,最好的軟矸是娘娘溝。燒砂鍋用的煤是阿幹鎮山寨煤窯最好的。

石藏金說,解放前鍋廠不是很大,阿幹鎮只有幾家比較大。阿幹鎮鍋廠比較集中,整體規模比較大。除此之外,蘭州其他地區還有鍋廠。當時,水磨溝口的譚磊河、城內的新關(光武門)以及黃河以北都有制罐廠。這些鍋廠使用的煤矸石和煤來自阿幹鎮。

滲入蘭州文化

砂鍋作為壹種普通的炊具,在舊社會被廣泛使用,它壹直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經過數百年的沈澱,蘭州砂鍋已經滲透到蘭州民俗文化中,與砂鍋相關的典故和詞語在蘭州使用頻率很高。現在人們的說法裏都有蘭州砂鍋的影子。可見,老砂鍋是蘭州人離不開的壹種生活器皿,蘭州人熬中藥的藥罐子也是砂鍋的延伸產品,屬於砂鍋的壹個範疇。

七八十年代以前,蘭州人常用“蘭州砂鍋”壹詞,這是對蘭州人的貶義詞,罵人時常用。蘭州文史專家鄧銘先生解釋說,清朝末年,壹些八旗子弟沒有做好本職工作,家破人亡後無依無靠,就寄生在轅門外(今中心廣場)月牙橋下。他們白天拿著砂鍋在城裏到處乞討食物,晚上就睡在橋下。如果衙門裏的官員外出,會發給他們穿制服,讓他們帶著旗幟和牌子出行。以前蘭州人帶著孩子走轅門,經常指著橋下的乞丐說,如果從小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就成了蘭州砂鍋。於是,“蘭州砂鍋”演變成了蘭州乞丐的代名詞。舊時有句著名的順口溜描述蘭州的落後狀況,是幾年前蘭州方言快板提到的壹句諺語:“睡在炕上的老人,是砂鍋裏煮的土豆蛋。”在蘭州人常用的歇後語中,有很多關於砂鍋的話,比如“破砂鍋——問(紋)到底”“砂鍋搗蒜——壹錘子買賣”等等。蘭州的著名小吃“熱冬果”和“灰豆”都是用砂鍋慢慢煮的。

旺盛的生命力

蘭州砂鍋作為壹種炊具,在當地廚師手中有多種風格。他們用它來烹飪許多精致的菜肴,如“砂鍋豆腐”、“砂鍋肉丸”和“什錦砂鍋”。湯汁鮮美,經濟實惠,是人們非常喜歡的美食。“蘭州砂鍋”已成為知名品牌,至今仍為蘭州人所喜愛。蘭州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掛著“蘭州砂鍋”。舊時蘭州有句話:砂鍋不滾,除非滾。也就是說,砂鍋非常適合燉食物,可以把食物的所有味道都煮出來,同時調料也滲入到食物中,形成壹種美味的湯狀美味。現在隨著鐵、鋁等新材料的廣泛使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不使用砂鍋,但蘭州砂鍋品質獨特,做出來的食物風味獨特,人們不能完全拋棄。在各種高科技產品的普及時期,因其耐高溫、耐酸堿、穩定性好、煮出的肉味鮮美、不易變酸,至今仍很受歡迎,並壹直作為蘭州特有的炊具保存下來。

生於幾千年前。

蘭州地方誌專家鄧銘先生說,蘭州砂鍋是什麽時候做的已經無從考證。目前關於蘭州砂鍋最早的記載見於明清文字。蘭州博物館文化館員李鐵巖擅長研究陶器。他說,蘭州砂鍋起源於何時,沒有文字證明,但根據原料和器物特征分析,砂鍋與新石器時代陶器壹脈相承,屬於壹種帶砂陶器。沙陶硬度高,耐高溫,常適合烹飪食物。是古代加工熟食的常用器皿。據此推斷,蘭州砂鍋至少有6000年至10000年的歷史。蘭州砂鍋的制作過程不是很復雜,但是需要很多技巧。只有能工巧匠才能做出精美的砂鍋。所用原料主要是煤矸石,質軟,韌性好,耐火度高,上面是磨成粉的礦渣。它們與水混合均勻制成泥,經過多次捶打使泥非常柔韌,然後鋪在特制的模具上,晾幹上釉,直接在明火上烘烤制成砂鍋。

  • 上一篇:元通古鎮旅遊景點介紹 元通古鎮百科
  • 下一篇:客家美食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