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可以參考:
文革後,人們大概還記得對“黑畫”的批判,其中就有中國著名畫家黃永玉。四人幫說他畫的貓頭鷹睜壹只眼閉壹只眼,是對文革和無產階級專政的不滿。黃永玉畫的貓頭鷹是否有這樣的含義,當然只有黃永玉自己清楚,其他人很難評論。
但從中國的繪畫史來看,有“黑畫”,也有“黑詩”。中國的詩歌傳統講求寄托和美感,而中國的史學傳統講求“潛移默化”和“春秋筆法”,可視為“黑畫”和“黑詩”的源頭。《詩經》有很多解釋。《關雎》位於《詩經》的開頭,字面上是壹首情歌,但中國儒家說它是“後妃之德”的隱喻,成了壹首政治詩。關雎的這種解釋是如此荒謬,以至於現代學者都沒有人相信。但至少在清朝之前(清朝壹直被質疑,比如嚴羽?)是權威解釋。漢儒對關雎的解讀可能確實有些牽強,但妳不得不承認《詩經》中有壹些詩,其真實含義是在字面意義之外的。我們就不說他了。
“黑”主要是指隱蔽,“黑”的使用當然是貶義的。四人幫與人民為敵,把那些可能含蓄地反對其意義的詩畫稱為“黑詩”“黑畫”,也無可厚非。站在人民的立場上,這首詩和這幅畫都不能稱之為黑。準確的說應該叫“比喻詩”和“比喻畫”。
比興詩從《詩經》開始就有人寫了,其中不乏佳作,如李商隱的《無題》,朱清玉的《訪張吉水》。隱喻畫很少見。到了清初,比興畫突然多了起來。最偉大的隱喻畫家是八大山人。
第八屆國會,原名朱耷,是阿明宗室。後來自行入京,清兵入關。明朝“忽落如樓”。富甲壹方的朱耷突然成了壹只迷途的狗。他先入寺為僧,後化佛為道,但無壹奏效。“要想幹凈,怎麽才能幹凈?雲未必空。”。對國家敵人的仇恨永遠在心中燃燒,所以壹件袈裟或者壹件袈裟就可以熄滅!無奈,只好回歸世俗,裝瘋賣傻,丟了性命。
八大的內心是極其痛苦和矛盾的。內心的熔巖想要融化它,卻又無法向外宣泄,於是壓抑它,扭曲它,鍛造它,最後以另壹種形式公之於眾。這些都是八大的“黑畫”。妳看,那些畫,氣氛是那麽冷,那麽詭異,那麽空洞。但只要多看多思考八大的人生經歷,就能體會到這種冷漠就像火山冷卻的熔巖,是熾熱的產物;那就怪了,其實也不奇怪,是國與敵刻骨銘心的仇恨的曲折表達;那種虛擬的沈默只是壹種幻覺。其實內心深處有沒有過虛靜的壹天?
八大還擅長詩歌,他的很多詩都是在畫上的。詩歌很難理解。就連與八大同時代的邵也說:“山人有幾卷詩集藏在筐裏,密不可見。山人的畫和其他題字古雅,夾雜著恬靜的文字,讓人看不懂。”(邵:《八大山人傳》)這些詩是貨真價實的“黑詩”(比喻詩),因為“黑詩”與繪畫相輔相成,但又能使人略見其政治意蘊。
筆者最近讀了壹本不大不小的書:《八大山人詩畫》(朱安群徐賁劄記選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版),書中對八大題寫的100首詩詞逐壹進行了註解和解釋。這是壹本有價值的書。作者以豐富的歷史文化素養和對朱耷生平、生活的細致了解,帶出這些“黑詩”“黑畫”的“黑味”。雖然不全對,但對我們深入了解八大無疑有很大幫助。
八喜歡畫西瓜。西瓜不是中國繪畫的傳統題材,八大喜歡畫西瓜,有深意。其中壹張,右下角有壹個孤瓜,左半部有壹首詩。詩雲:
寫這綠門,念叨長發。
七月要兩個人擡著吃。
為什麽要指出這個瓜是“青門”造成的?原來這裏有個典故。漢代的昭平平原,就是秦朝的東陵侯。秦朝滅亡後,他在長安東門種瓜。這種瓜叫“清門瓜”或“東陵瓜”。說明瓜是“青瓜”,對前朝的懷念之情昭然若揭。這個瓜大到需要兩個人來贊美前朝之美,復興之難。“七月吃”,好像時機還沒成熟,這個瓜不能吃。字面意思是:“潛伏的奴才要忍”,伺機復辟國家。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還有壹幅《卦嶽圖》並配有壹句詩:
西瓜上滿月的時候,蛋糕的壹面是亮的。
各指月餅,驢年熟壹段時間。
8月15日是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這時,畫瓜和畫月亮就有了不同的含義。月亮那麽亮,瓜那麽甜,可是月亮下的瓜前面的人(畫家)卻是那麽破碎和悲傷。兩者相映成趣,其情感含義不難觀察。“人人指月餅”是元末漢族人以八月十五吃月餅為信號,表示渴望復辟國家的典故。然而,國家還有恢復的希望嗎?不是,“驢年熟瓜壹段時間”——這個“瓜”恐怕永遠不會熟。絕望的悲傷籠罩了整篇文章。
這八幅畫都很奇怪,形狀也常常不壹樣。他畫的鳥大多背駝著脖子,眼睛瞪得很大,充滿了懷疑和警惕;有些鳥是獨立的,似乎失去了平衡;壹些鳥兒棲息在樹枝上,看起來笨拙而疲憊,似乎無意飛翔。每壹對鳥總是朝不同的方向看;有的是畫的:壹個在睡覺,壹個在東張西望。
在形象組合上,八大也打破了常規。他畫了壹幅鹿和鳥的畫,鹿擡頭看著鳥,鳥低頭看著鹿。他把魚和鵪鶉放在壹起,兩個東西,壹個在水裏,壹個在陸地上,組合成壹幅畫,不可思議。八只畫鷹不看藍天,也不看兔子、鳥等獵物,卻莫名其妙地看著壹只螃蟹。像這樣的畫才是真正的“黑畫”。這些畫中有壹些確實指的是什麽,例如,他畫的兩只孔雀,畫中拖著三只禿頂的孔雀,有人認為這是指江西巡撫羅松。但是大部分的隱喻畫,我覺得主要是傳達壹種心情。這種意境隱喻畫不同於確實指代某事物的政治隱喻畫,更具審美性。
題畫詩八首說:“墨點不比淚多。”這可以看作是對他隱喻式繪畫的美學總結。“墨點”就是“淚點”的意思。“畫出妳的心”。八大把中國繪畫美學中的重寫精神、強調寫意和文趣的傳統發揮到了極致。或許在八大之前,中國畫中也有隱喻畫,但至少沒有出來。到了八大,隱喻畫才成為壹種新的畫種。八位當之無愧的“黑畫”爺爺。
“黑畫”是壹個特殊時代的產物,我們可以從“黑畫”中知道那個特殊的時代。“黑畫”其實不黑!
八大山人朱耷簡介
清代著名畫家,清初“四僧”之壹,八大山人是他的名字之壹。他生於1626,死於1705。他是明朝皇族江寧王朱權的後代,是第九個孫子。19歲時,國破家亡,心情悲涼。他裝聾作啞,在門上貼了個大大的啞字,不跟人說話。23歲,在風信山出家。由於長期積累的憂慮和抑郁,他患上了瘋癲。
貨幣識別的特殊功能
八大山人有很多人物,名字,別名。本名童,又名,號八大山人、雪歌、歌山、歌山驢、仁武、等。後為道士,居《表雲譜》。入清後隱姓埋名。他削發為僧,取了法名傳下來,55歲時在康熙耿佳(1680)用了刃字。41歲開始下雪,55歲使用。壹號山第壹次見到是在46歲,壹直到59歲,他還有驢、驢房、人房的等號。驢錢最早見於56歲,最晚見於58歲。
人的房子和驢的房子同時使用。在60歲以前,使用的人物還有易發、點點、韓春、伊薛恒、列府、洪宣等名字。朱耷是和尚的名字,“當”是“驢”字的俗寫。至於八大山人仁這個名字,是他棄僧歸俗後取的。從59歲開始,直到他80歲去世,之前的詞都被拋棄了。《八大山人》壹書寓意深刻,“八大”與“任山”緊密相連,即“哭與笑”是他的隱意,他有壹首詩“笑與哭在蔓延”,表達國家滅亡和危難的感情。
伊舒特色
八大山人擅長畫山水和花鳥。他的畫無拘無束,不構成規律,蒼勁優美,充滿了逃避,構圖不全但完整。他的“壹花壹鳥”不在於數量和大小,而在於布局中的位置和氣勢。以及是否運用的及時、出奇、巧妙。這是他的“三贏”法。如果畫的布局有缺點,有時會用書和雲來填充其意義。八大山人會寫詩,書法精湛,所以即使他的畫不多,有了他的詩,意境就足了,他的畫讓人覺得小而多,這就是藝術上的匠心。
他的山水畫多為水墨,宗法制為董其昌,用黃、倪瓚、董其昌畫山水。但是,沒有優雅、平和、幹凈、飄逸的風格。取而代之的是孤獨與蒼涼,在蒼涼的境界中透露出壹種濃烈而淳樸的氣息,反映出他孤獨而憤怒的心情和堅毅的性格。他的墨和董其昌的不壹樣,董其昌的淡墨可以滋潤明傑,八大山人的幹磨可以滋潤明傑。所以畫的都是“奔放”,八大山人和別人不壹樣,都是“滋潤”,八大山人和別人不壹樣。
壹個畫家的藝術表現可以不同於前人,但也是落後於他人的。他的花鳥畫特別突出,最有個性。他的畫大多是抒情的,用象征的手段表達意義,將形象個性化,寄托感情。如魚和鳥,曾經做出“白眼看人”的表情來表達冷嘲熱諷。他的花鳥畫風格可分為三個時期。50歲之前是和尚,是早期。他花了很多錢在《傳宗接代》《壹座山》《壹頭驢》《人的房子》上,畫的是果蔬、花卉、松梅,大部分是書。畫面更加精致有力。
從50歲到65歲,畫風逐漸轉變,喜歡畫魚、鳥、草蟲、動物。形象被誇大,飛禽走獸的嘴和眼睛多為方形,鵝蛋臉,有大有小,瀕臨滅絕。鳥壹只腳住,壹只腳吊。65歲以後就晚了,藝術越來越成熟。筆法成了樸茂雄威,造型極其誇張。魚和鳥的眼睛稍微轉圈,眼睛靠著眼圈,壹副“目空壹切”的樣子。
他畫的壹些鳥似乎很固執。即使筆墨不多,他們也把鳥的羽毛展現出來,讓人覺得不可觸摸,壹觸即飛。有的鳥拳腳縮頸,既有欺軟怕硬的壹面,在構圖和筆墨上也比較簡練。這些意象無疑是畫家本人的寫照,即“悲憤之歌,憂國憂民,以筆墨抒胸臆。”他在壹首關於黃山水的詩中寫道:“郭家雲小,董老麻樹多。人們想看圖片就能看懂,壹峰還是和宋在壹起。顯示他的民族意識。
八大山人的畫在當時影響不大,只有牛石慧和宛宛等人傳法,但對後來的畫影響深遠。他的藝術成就主要是非傳統的,是他自己創造的。他的寫意不同於徐渭的豪放能放,八大山人的嚴謹能放。清中葉的“揚州八怪”、後期的“海派”以及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禪等現代大師都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