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首民歌的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50周年歌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版)標註為“江西民歌,復興之歌”;《民歌概論》(宋達能主編,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版)也是公認的江西民歌;《中國民歌》(第三冊,文化部文藝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版)認定為安徽金寨民歌;《中國民歌集成湖北卷》(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版)將其選為湖北民歌(鄂東北紅安縣);在《中國傳統民歌400首》(劉主編,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版)、《中國民歌集成,河南卷》(中國ISBN中心,1987版)中,編者認定為河南省新縣民歌;《中國音樂大辭典》沒有標明屬於哪個省或地區,只是確認“流傳於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大別山區。”。在土地革命時期,壹些縣和區建立了蘇維埃政府。根據民歌《八段錦》改編,用歌詞演唱。曹金華的文章《山歌在哪裏(八月桂花遍地開)》說:“不難看出,八月桂花遍地開的確是壹首商南民歌,歌詞是羅寫的,曲調是當地民間的《八段錦》。0929年八九月桂花開的時候,是河南商南民歌……”黨建雜誌。《八月桂花遍地開》譜子下面的批註是“革命民歌,歡編曲”,認為“此曲由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人民於1929年改編自當地民歌《八段錦》歌詞”。何文忠認為“1929是大別山桂花盛開的季節。為慶祝鄂豫皖第壹個縣級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在新縣柴山堡(今新縣陳店鄉)誕生並首唱《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潘在《大別山土地革命時期革命民歌的特點》壹文中認為,《八月桂花遍地開》改編自傳統民歌《八段錦》的歌詞,是“1929年八月新縣卡房工農民主政府成立慶祝大會上產生的”。至此,這首民歌分屬江西、安徽、河南、湖北四地。
因為改編自大別山的民調,排除了江西論和四川論。大別山革命老區有河南新縣論、河南商城論、湖北紅安論、安徽金寨論等幾個版本。很難說這首歌屬於哪個狹隘的地方。據史料記載,這首歌最早是在河南省新縣陳店鄉光山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上唱的。
這是壹首慶祝蘇聯成立的歌曲。是壹首關於八月成立的蘇聯的歌。它的原名是慶祝工農民主政府的成立。1929年8月,鄂豫皖蘇區建立的第壹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光山縣蘇維埃政府在柴山堡朱家家(今新縣陳店鄉)宣告成立。120多名代表參加了大會,大會選舉陳為縣工農民主政府主席。在會上,慶祝的人們和政府組織的宣傳隊也唱了許多革命歌曲。本次慶典上唱響了《八月桂花遍地開》。1932年,紅四方面軍西征,把這首歌唱到了川陜蘇區。
新中國成立後,音樂界人士將《八月桂花遍地》改編成不同版本的合唱,也改編成二胡、琵琶等器樂。1959年,作曲家李煥之和詞人霍錫陽將這首單壹旋律的民歌改編成了豐富的民間合唱。1964年,李煥之再次將其改編為女聲合唱,用於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二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以女聲合唱和舞蹈表演的形式出現。當時這首歌風靡全國,最終成為紅色經典歌曲。後來這首歌被選入中小學等音樂教材。
翻開黨史和革命史的書籍,如《豫南革命史》(信陽地委黨史資料搜集整理委員會編,董雷、主編)《新縣革命史》(河南省委黨史資料搜集整理委員會編),都清楚地記載著:1929年8月,光山縣蘇維埃政府保護柴山大朱家(。柴山堡人載歌載舞,歡慶的人們和政府組織的宣傳隊壹起唱了許多革命歌曲。本次慶典上唱響了《八月桂花遍地開》。人民多麽開朗,作者多麽有激情!那支曲子,輕快而清晰,那句歌詞,充滿了勝利的豪邁!所以這首歌壹經唱出,立刻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被各革命地區派出觀摩的代表所喜愛。他們把它壹個接壹個地記錄下來、復制下來,帶回自己革命的地方,用以鼓舞群眾,團結群眾,掀起新的革命高潮。
激動人心的時刻永遠是最難忘的,驚天動地的事件像切肉刀壹樣把那些點點滴滴刻進參與者的腦海。結果幾十年過去了,體驗者對當時的細節依然難以忘懷。
時隔51年,革命老戰士、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之壹戴仍清晰地記得:“八月桂花遍地開”是柴山堡當地人寫的。誰做的?我不知道。它不是來自其他地方。當時因為要把找到的歌復印油印,我們幾個專委會成員親自看了改。曹、戴克敏、鄭維山均參與了修訂工作。“(根據新縣史誌編輯組1980年5月整理的錄音資料,該資料現保存於新縣文管會檔案室。這位正直的革命老人,時任鄂豫邊區特委委員,親身參與了柴山堡根據地的創建,見證了光山縣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場面激動人心,留在老人心中的記憶刻骨銘心。連誰參與修改的細節都記得那麽清楚。看到這張唱片,我們幾乎淚流滿面。
53年後,時任鄂豫皖省委宣傳部長的著名作家、革命家程於1982年5月回到新縣。他走進當年的辦公室,淚流滿面。他馬上寫了壹首詩:“我在這裏打了三年仗,劫後平白回來了。”
“多少英雄走了,山河依舊深情。”多少往事湧上他的心頭。在新縣革命紀念館陳列室,他看到櫥窗裏陳列的土地革命時期的手寫歌本,看到上面有《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他馬上回憶起歌詞,說:“我記得是列寧小學壹個叫王的老師寫的。他叫什麽名字?我忘了。他是商南或皖西人。我聽說他是壹個地主兼資本家的兒子。他思想進步,熱愛文學藝術”(根據當年來訪者記載的材料)。
六十四年過去了,1993年五月,闊別故鄉四十六年的李德勝將軍回到了中國新縣陳店鄉。他站在木城寨腳下,回憶著當年參加革命的經歷。說:“1929,我加入了兒童團,作為孩子們的團長,手持紅黑相間的木棍,站崗。”特別是地方蘇維埃成立的時候,來了很多人,非常熱鬧。大家敲著兩個人扛的鼓,唱著自己寫的革命歌曲。印象最深的是《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後來我參加了紅軍,走上了長征路。無論我們走到哪裏,我們都在那裏唱這首歌。這首歌是最好的。“(我親自參與了接待工作,親耳聽了將軍的回憶。)
72年過去了,2001年7月,商城作家余來到新縣。他采訪了92歲的紅軍失散成員周鳳山。余問她會不會唱《桂花開在八月》這首歌。妳還記得當年唱歌的時間和場景嗎?周鳳山老人激動地說:是啊!會唱歌!聽著!老人拍手唱道:八月桂花遍地開,鮮艷的紅旗豎起來了。畢竟年紀大了,周鳳山唱的很慢,壹直唱到幾乎壹字不差。余怕老人累了,勸她不要再唱了。她仿佛沒有聽到,繼續唱著,……唱著壹首慶祝蘇聯的國際歌曲。周鳳山還向采訪者回憶,1929年地方蘇維埃政權成立時,她是宣傳員。她說:那時候我領著大家唱歌,震撼了大山!每個人都會唱歌,孩子也會。(詳見鄭州晚報20065438年7月13期,作者親自參與了當年的采訪活動)。
時間,時間!人們的記憶都指向壹個時間,1929(農歷)八月桂花盛開的時間,鄂豫皖蘇區第壹個縣級政權建立的時間。
八月桂花,這不是壹般詩詞的比喻。後來,這首歌流傳開來,人們也根據他們建立蘇聯的時間進行了修改。
新縣黨史專家陳世農告訴筆者,1979年3月,他到卡房公社收集革命史料時,拜訪了壹位84歲的老黨員鄧。土地革命時期,鄧是光山縣仙西區(今新縣卡房鄉)第二鄉的蘇維埃派遣員。鄧回憶說,區鄉蘇維埃政權建立時,他唱的是“八月桂花遍地開”,但當時第壹句歌詞修改後又唱三月桃花遍地開。鄧說:因為我們在獻縣西部地區建立鄉區政權的時候,是在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農歷二三月和八月桂花遍地開花的時候唱的。因為它們是在元年(1929)的八九月份建成的。那時桂花正盛開,所以我們唱‘八月桂花遍地開’,慶祝政權的建立。鄧對老人的回憶非常具體,令人信服。
還有,有很多人的記憶,都指向1929年8月的時間。
那麽,這首歌是誰寫的?
戴非常肯定地說,它起源於柴山包。有老紅軍回憶說,這首歌的作詞人是壹個叫戴覺先的老私塾老師。戴是湖北省紅安縣檀樹崗人。他的幾個孩子都加入了* * *制作黨。長子戴佐明也是黃麻起義的領袖。戴覺先也深受革命影響,於是作詞創作桂格。
程回憶說,他是列寧小學壹位姓王的老師,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河南省商城縣用比較肯定的語氣說,作者姓王,是該縣熱愛文藝的革命烈士王繼初。
這種說法我不敢茍同。為什麽?現在還來得及。是時候告訴我,王基初不可能是這首歌歌詞的原創作者了。
只要我們不能否認戴等革命老人對1929年8月這個時間的記憶,只要我們不能否認1929年8月光山縣蘇維埃成立的時間,王繼初就不可能創作這首歌。
王繼初是壹位熱愛文藝的革命烈士,王繼初收集並創作了許多革命歷史民歌。王繼初應該也收藏了《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因為他的愛好和特長,他應該為這首歌的傳播做出了貢獻,但我還是要說,他寫不出這首歌。因為1929年8月的這個時候,王繼初還沒有參加革命。
我們來看看王繼初的簡歷。王繼初,生於1893,卒於1932。他原是商城縣西街王家大門樓的少爺。他舅舅的父親禮堂是清末舉人,做了遼寧省海城縣的政令。清朝滅亡後,受到張的賞識,被張任命為東北四省的監軍。王禮堂以官場為榮,可惜沒有子嗣,於是立自己的侄子王繼初為繼子。王禮堂還通過關系和財產為王季初在東北謀得了壹個縣長的職位。但王績最初的想法根本不在官場。他從小就喜歡唱戲,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在王禮堂,他得到了縣長的職位,當他上任時,他不辭而別,作為壹名業余歌手去了北京。王禮堂大怒,派人將王季初接回北京。無論怎麽打罵,王繼初就是不改唱戲的初衷,尋求逃離東北,回到家鄉商城。此後,王繼初還組織了劇團出去唱歌,還寫了藝術文章1929 65438+2月25日,紅軍攻占商城縣。王繼初走出王家的門樓,加入了慶祝的人群。但是紅軍把這個大男孩關了起來。被囚禁在牢房裏的王季初寫了壹首歌,歌頌紅軍攻占商城:民國十八年春,紅軍攻占商城。這時候打下商城的紅軍要建立蘇維埃政權,政權也需要知識分子,於是釋放了王濟初,動員王濟初參加革命,讓他當了紅太陽劇團團長。1932 10王季初隨紅四方面軍入川,不久為革命獻出了生命。
從王季初的生平不難看出,當《八月桂花遍地開》開始在柴山堡地區演唱時,王季初並不在柴山堡,也沒有參加革命。無論從他的經歷和感受來說,都不可能寫出如此激昂的歌頌蘇聯的歌曲。我們真的很想懷念為革命犧牲的王繼初烈士,但真理就是美!我想王季初如果在泉下有見識,也會認同這句話的。
所以商場論也是站不住腳的。紅安縣還認為是1929至1930由七裏坪列寧小學教師王繼初改編的《八段錦》歌詞,也是站不住腳的。
在這裏。大多數研究者忽略了壹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八月桂花遍地開屬於民歌的範疇。民歌的壹個重要特點是創作的集體性,其作者往往是眾多的歌手,這是民歌區別於專業歌曲創作的基本特征之壹。所以,我們是否有必要花太多的精力去考證具體的作者,值得反思。應該說“八月桂花遍地開”是在長期的歌唱中逐漸形成的,並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改編。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籍初、吳靖宇、陳和羅等人在這首民歌的創作初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從當時鄂豫皖蘇區的歷史情況來看,商南起義(又稱商城起義、長夏節起義或丁家堡起義,河南省商城縣南部簡稱商南,作者註)於1929年5月6日爆發,建立了以商南斑竹園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位於鄂贛豫邊區。佛堂坳當時屬於商南,現在屬於安徽省金寨縣果子園鄉。1932年,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國民黨政府隨即設立京福(河南光山、羅山與湖北紅安、麻城交界地區,1947年改名新縣,現屬河南)和歷山(河南羅山與湖北紅安、孝感、黃陂交界地區,18)。壹個現實的情況是,這個地區行政區劃變動頻繁,有些鄉鎮不同年份分屬不同省份。這是由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和環境造成的。同時,現有的相關文章和作品也拿不出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來證明這首民歌產於何處,多是基於相關人士的回憶和作者的主觀臆測。而且根據現有文章引用的回憶記錄,當事人多以自己的省份發言,明顯表現出個人的主觀性和狹隘的地方主義,所以文章的觀點必然是客觀公正的。綜合這些因素可以看出,行政區劃的劃分作為這首民歌的歸屬,有其自身的缺陷,即容易產生矛盾和糾紛。繼續糾結,畢竟很難下結論。
最重要的是,民歌“是在演唱和傳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八月盛開的桂花也不例外,這可以從其不同版本的歌詞和旋律的不同得到印證。所以《八月桂花遍地開》的具體作者和創作過程不得而知,無需贅述。因此,我們可以改變分類的標準,以民歌傳播的地區來界定歌曲的歸屬之爭(這種分類是有先例的),並得出結論:它是大別山區或鄂豫皖蘇區的革命民歌,最初是在大別山區傳播的。這既符合歷史事實,又避免了狹隘地方主義和各種爭議的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