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美術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陶器上的圖案、花紋和造型。早期陶器表面的繩紋、籃紋,在陶器加工成型時,留下來的編織物模籃、繩的印花圖案,並不具備固有的審美意識。後來隨著人類審美意識的逐漸產生和發展,器皿表面出現了平行紋、山紋、蛋紋等十余種裝飾紋樣,具有裝飾內涵。其中鋸齒形、三角形和S形可能與越南東南部的蛇圖騰崇拜意識有關。
福建原始藝術不僅表現在陶器的裝飾圖案上,也表現在造型上。如黃土侖出土的壹件鳥形壺,壺頸呈喇叭狀,壹肩邊緣飾有上翹的弓形鈕,猶如鳥的短尾巴,表現了陶工的模擬誇張。其他如虎形器、鼓形器、杯形器等,都表現了創作者的審美意識。
據我們所知,從秦漢到隋唐,福建沒有畫。這壹時期的早期藝術作品是福州出土的南朝墓葬中的壽山石雕——臥豬。唐五代著名的藝術作品有福州烏石山東南側石壁上的唐代佛像和唐代書法家李的《般若波羅蜜多》石刻。漳州南山寺石佛閣中有壹尊由自然巨人雕刻的托米像,是唐代罕見的大型作品。福州五塔墻上的浮雕是五代福建雕塑的代表作品。
宋代出現了幾位著名的福建畫家。惠崇,和尚,建陽人。擅長詩畫,尤擅小景,江南春色,煙雨鹿雁,畫中有詩,畫中有景。他的畫在宋代有很高的地位,受到蘇軾、王安石等名人的稱贊。蘇軾曾寫過壹首關於惠崇《春江壹景》的詩:“竹外桃花三兩,鴨先知暖春江。蘆蒿滿地短葦芽,正是河豚要上的時候。”費道寧,淮安(今福州)人。惠宗加入翰林畫院,擅長花卉繪畫。他的畫從素描入手,花葉疏密,淡雅多彩,富有立體感,色彩和諧潤澤,貼近自然。鄭是廉江人。他以“淚墨寫離騷”(《清亭集》卷八)的心情作詩,抒發亡國的悲憤。他寫蘭花,疏花,單葉,無根。人們問他,說:“妳還不知道土地被壹些人拿走了!”(《宋代遺民錄》卷十三)
宋代福建也出現了幾位有影響的書法家。蔡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壹。他的楷書端莊秀麗,集二王與顏姝於壹體;行書溫柔嫵媚,像晉人的風韻;草線用飛白法,瀟灑自如。蔡京,遊仙。他的書法沈穩、渾厚、開朗、嚴謹、不拘壹格,無外乎規矩。尤其擅長漢字,如大觀碑六字刻字碑文,在宋人中實屬罕見。蔡卞,蔡京弟,也擅長書法,並有自己的家庭。行書的筆法是豎、緊、陡的。荊、卞的書法因其人品不佳而為世人所不齒。
明清至近代,福建書畫發展突飛猛進,出現了幾位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書畫家,他們中的壹些人還形成了地域性或學徒制的畫派和篆刻派。
卞京兆,字,沙縣人。花鳥畫,“花之美顏,鳥之鳴聲,葉之正反,色之寓意,既以筆勾勒,又用墨得宜”(《閩中書畫》卷四),成為明代宮廷花鳥畫的鼻祖。他的兒子楚方、楚山,女婿張可欣,侄子余存生,以及同鄉鄧、羅輯、劉啟、陸朝陽等都學了他的風格,史稱沙洋派。
曾鯨,字,是莆田人。他的肖像畫在國畫的基礎上,借鑒了西畫的“明暗法”,創造了“墨骨法”即先用淡墨畫出五官輪廓的線條,再用淡墨逐層渲染,表現出凹凸的陰影。“每幅畫都像壹幅畫,幾十層烤染,必有匠心。”蔣紹書評價他的畫,“刻畫如鏡,妙而動情。它豐富的顏色是濕潤和生動的。雖然正值壯年,但希望能期待壹下。”笑,很寫實”(見《無聲詩史》卷四)。曾鯨的畫像風靡壹時,當時的名人如董其昌、黃宗羲、黃道周、王世民等都是曾鯨所寫。曾鯨弟子眾多,四十余人以學生聞名,形成影響深遠的博派。在清康乾年間,他仍然稱霸畫壇。
黃慎,字公茂,公茂,號英樸子。寧化人。早年師從同郡上官周學習工筆畫,師承傳。中年人受懷素草書的啟發,用狂草作畫,用禿筆揮灑自如,線條豪放脫俗,生動寫意,別具壹格。他的人物畫題材廣泛,有歷史名人、神仙、佛像、漁夫、纖夫、乞丐、窮僧、普通百姓、窮文人,而且往往數量不多,形神兼備。他畫的花鳥蟲魚,妙趣橫生,用筆奇特;山水畫是山水畫,氣象蒼勁。黃慎壹生孤傲冷漠。他在藝術創作上孜孜不倦,代表作數不勝數。
華喦,本名宋德,秋月,上杭人。花鳥,山水,人物,都是壹起的。他的花鳥畫重視寫生,構圖新穎,形象生動。他的山水畫構圖雄偉、壯麗、清新。他的人物畫往往與山水畫相結合,通過環境和氣氛來烘托人物的感情,塑造出極具幽默或獨特感覺的鮮明形象,具有壹定的深度。華喦喜歡用幹墨和淺色作畫,顏色很漂亮。他長期生活在杭州和揚州,以賣畫為生。他在清代吳越畫壇獨領風騷,對後世影響深遠。
清代道光、鹹豐年間,福建畫壇出現了“詔安畫派”。代表人物是詔安的謝、沈瑤池等數十位知名畫家,他們壹脈相承,世代發展。畫風影響了福建省,又傳到了臺灣省和廣東。
謝,本名顏喬,名喚,懶雲山,書畫禪意。蘇櫻是詔安畫派的領軍人物,擅長山水、花鳥,尤以蘭竹見長。它的筆觸蒼勁秀麗,書香之氣溢於筆墨紙硯之間。畫中松柏挺拔,在尺度上有千尋之勢。朱蘭繼承了宋元以來閩人的繪畫方法,又吸收了鄭板橋的奢華精神。它創新而輕薄,這是古人所沒有的。畫的花鳥很有華喦的風格。道光年間,謝受板橋財主林之聘,赴臺雕刻林宅花園。他是臺灣的主要畫家。
近代的仙遊縣被譽為福建的繪畫之鄉。在同壹時期,三個著名的畫家,李霞,,黃出現了。他們既探索文人畫,又長期從事寺廟壁畫,將民間繪畫的優點吸收到作品中,被稱為“民間畫師”。因為他們在題材、畫法、造型色彩上都形成了壹定的體系,所以被稱為“仙遊畫派”。仙遊畫派以充滿民族傳統繪畫和民間繪畫風格的優勢享譽海內外。
李霞(1871—1938),本名雲仙,是壹個有髓的卵石和提琴手。李霞的人物山水畫都很優秀,他師從梁楷、黃慎、華喦,筆觸蒼勁,色彩新穎,神韻生動,形神兼備。在李霞的人物畫中,人們常用“破虜”、“釘頭鼠尾”來形容,筆法奇幻。特別是制作大型人物畫時,我喜歡用雞毛為中心的筆法,圓潤硬朗,表現出作品的豪放雄渾。李霞的作品多次獲得國際大獎。
李庚(1885—1964)出生於大帽山。李耕師從黃慎、華嚴、鄭板橋和上官周,他以強壯和笨拙而聞名。筆法超脫姿態,極富變化,造型誇張,形、神、韻兼備。李以山水、花鳥、畫仙寫佛著稱。
宋元明時期,福建木刻、書刻業發達,繪畫中出現了獨具特色的建安版畫。印數眾多,居全國前列。版畫多由民間手工藝人制作,題材豐富,構圖生動多變,線條簡練,繪畫簡單自然,人物形象生動。它在中國版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草書盛行於福建書壇,如張瑞圖、黃道周、許由等。其風格高傲,追求個性解放,表現性情,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張瑞圖(1570-1641),字大公,又名二水,又名郭婷山人、芥子居士、白浩寺道士。晉江(今泉州)人。在張瑞圖的書法中,吸收了露鋒散發的方法,特別強調直直的側鋒和銳利方便的折筆,終穎銳利,折角銳利。空中借勢,落筆,肘移右收,折鋒緊,縱橫逍遙,與董其昌、邢東、米的溫柔相反。他的草書充滿了紙和雲,飛舞跳躍,勢不可擋,氣勢兇猛。
明代篆刻有徽州派、揚州派、莆田派、如臯派、吳門派,其中莆田派(又稱閩派)的創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宋玨。
宋玨(1576—1632),本名碧玉,莆田人。會寫會畫,尤其擅長篆刻。他研究秦漢?印度深受文鵬和何震的影響,喜歡八股文入印,格調高雅優美。繼任者包括吳晉和林露。
康有為認為清代有四位書法家是書法大師,柳永的書法大師,鄧的書法大師,的金石學大師,易炳壽的書法大師。
易炳壽(1754—1815)字組相似,號莫青、莫安。汀州寧化人。易炳壽的書法風格薄而凝練,篆書結合,沒有誇張的燕尾曲折,而是壹個蠶頭壹個蠶尾,直而直。其提筆處圓潤纏綿,運筆意即停。在兩者之間,如果有什麽,那就是最美的。他的隸書字體結構典雅,嚴整幹凈,橫平豎直,布闊白凈,四面飽滿,氣度恢宏,洞高高聳。隸書越大越壯,對聯的書寫極為壯觀。
清末鄭也是福建著名的書法家,但因其人品問題,世人很少提及。鄭的書法集小篆和之大成,尤以開信見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行書植根於蘇東坡和黃山谷,並與魏碑相融,筆力渾厚,骨骼密集,有壹種清正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