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管理中的應用”實驗

“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管理中的應用”實驗

我壹開始不想說這個話題,但是最近有很多奇怪的現象,讓我不得不說。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許多藝術家和工匠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好像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玩文化,甚至繡花鞋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真的只有這些身體文化嗎?中國先秦的古人是不是只知道喝酒喝茶繡鞋?中國現代文人是不是只知道喝酒喝茶繡鞋?

那麽,首先要研究“文化”這個詞。只有理解了“文化”這個詞的根本含義,才能真正理解什麽是中國傳統文化。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壹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包括語言、文學、藝術和壹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文”不僅指文字、文章和文采,還指禮樂制度和法律條文。古字“文”,指的是質地、花紋的意思。後來發展為“文”,包括美好的文字、思想、行為、待人接物、處世為人。文明這個詞是“文”的延續。“文化”就是“教育”和“教學行為”。《李周左氏》:“若欲改之。”《國語·於今》:“無論輸贏。”《禮樂誌》:“和為貴也。”《孟子·公孫醜上》:“且比不親。”荀子鄭明:“國家和現實沒有區別,區別就叫轉化。”易銜接傳:“知變之道。”《說文》:“畢,變也。”徐浩說:“畢華古今人物。”用於變化,意為改變。

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看,“文化”是指用禮樂制度教育人民。漢代的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功興盛之處,即表示妳不服,妳的文化不改,然後妳就要受罰。”這裏的“文化”壹詞是和“武術”相對的,包含了教育的含義。南齊王戎在《曲水詩序》中說:“設靈理於風物,施文化以柔遠”。“文化”這個詞也意味著教化和教育。“文化”壹詞來源於西方的拉丁文化,原意指耕作和植物的種植。從15世紀開始逐漸使用,對人的道德和能力的培養也叫文化。“文化”壹詞的中西來源殊途同歸。現在用來指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或者指人類創造的壹切物質產品和無形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通常使用廣義的文化概念。

在現代,英國人類學家E.B .泰勒第壹個給文化壹詞下了明確的定義。他在1871出版了《原始文化》壹書。他指出:“從民族誌的角度來看,文化或文明是壹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人們作為壹個社會的成員通過學習而獲得的知識、信仰、藝術、倫理、法律、習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對文化的定義,並在20世紀30年代撰寫了《論文化》,認為“文化是指壹組傳統的物品、商品、技術、思想、習慣和價值觀,這個概念包含並規範了所有的社會科學。我們還會看到,社會組織除非被視為文化的壹部分,否則無法被理解。”他進壹步將文化分為物質和精神兩個組成部分,即所謂“改造了的環境和改變了的人類有機體”。

從結構和功能的角度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A.R. Radcliffe-Brown)認為,文化是某個社會群體或社會階層在與他人接觸中獲得的壹種思維方式、感受方式和活動方式。文化是人們通過相互交流獲得知識、技能、經驗、思想、信念和情感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起作用的時候才能顯現出來,文化不能脫離社會結構系統來觀察。比如父子關系,買賣關系,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只有在他們交流的時候才能表現出壹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範和模式的角度定義了文化。他提出:“文化是壹套行為模式,在壹定時期內流行於壹群人中,……並且容易與其他人的行為模式相區別,表現出明顯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斯認為,文化就是社會。文化就是社會。他在1951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壹書中指出,如果社會是由壹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麽文化就是壹種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 kroeber和K. colac Hong在65,438+0952年出版的《文化:對壹個概念定義的考察》中分析了65,438+000多個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給出了全面的定義:“文化以各種隱性和顯性的方式存在,借助符號可以被學習和傳播,構成人類群體的壹種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制造的各種特定風格的商品。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觀念和價值觀(來源於歷史,通過選擇獲得),其中價值觀最為重要。”葛藝豪和柯拉克·洪的文化定義被許多現代西方學者所接受。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文化有幾個要素,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主要指哲學等具體的科學、宗教、藝術、倫理和價值觀,其中價值觀是最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就無法與動物區分開來。價值觀是社會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準。這個標準存在於人的內心,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了人們崇尚什麽,追求什麽,選擇什麽樣的人生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也體現在人類創造的壹切物質和無形產品中。產品的種類、用途、風格都體現了創作者的價值觀。

②語言和符號。二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流活動中,二者都起著交流的作用。語言和符號也是文化積累和儲存的手段。人類只能借助語言和符號進行交流,只有交流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方方面面只能通過語言和符號來體現和傳授。能夠運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標準體系。社會行為規範是人們行為的規範,有約定俗成的,如習俗,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團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補充,* * *規範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社會行為規範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式和風格,以及語言和符號的對象和方法。規範是人類為滿足自身需要而建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的具體化。規範體系是顯性的,了解壹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從了解社會行為規範開始的。

④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社會關系是上述文化要素的基礎。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產生了各種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不僅是文化的壹部分,也是創造文化的基礎。社會關系的確定要靠組織來保證。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系的實體。壹個社會要建立許多社會組織來保證各種社會關系的實現和運轉。家庭、工廠、公司、學校、教會、政府、軍隊等。都是保證各種社會關系運行的實體。社會組織包括目標、章程、壹定數量的成員和相應的物質設備,既包括物質因素,也包括精神因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緊密相連,成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階級性的特征。自從壹個民族形成以來,文化就經常以壹個民族的形式出現。壹個民族使用同樣的語言,遵守同樣的風俗習慣,養成同樣的心理素質和性格,這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壹個分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地位不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從而產生了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

⑤物質產品。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人類創造的壹切事物,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築、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們上面凝結著人們的想法、需求和能力。每壹代人都出生在壹定的文化環境中,自然繼承了上壹代的傳統文化。同時,每壹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求改造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註入新的內容,摒棄那些過時的、不可取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壹般文化是抽象意義上的,而現實社會中只有具體的文化,比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古代中國文化、現代中國文化。

那麽,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麽?即先秦時期儒家代表了對人與社會的認識和對社會行為規範的追求,即“仁、義、禮、智、信”。儒家強調“禮”,追求“禮”,即建立壹種在人類社會中相同的價值觀,以此來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因為“法”只是用來懲罰嚴重違反社會行為規範的行為,並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果能遵守社會行為規範,用誠信和智慧選擇最佳的行為方式,就能使人不違法。法律強制人們的社會行為,而行為規範只是壹種教育和約束。有各種各樣的社會行為規範,比如統治者的社會行為規範,普通人的社會行為規範,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甚至各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社會行為規範。行為準則並不要求貴族和普通人的社會行為完全壹樣,但要求人們必須善於選擇最佳行為來達到目的。但是,最好的行為方式是遵守壹定的社會行為規範。如果不選擇最好的行為方式,統治者會倒臺,富人會傾家蕩產,普通人會違法,從而達不到目的。所以要用智慧來選擇最好的行為,而智慧來自於學習,來自於青春期環境形成的價值觀,也就是要多花壹點時間去學習家庭中、家庭中、鄰裏周圍的社會行為規範,也就是多學習壹些社會行為規範和社會公理解釋體系,才能在各種社會行為規範中選擇出最好的行為模式。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由於“文化鴻溝”,現代人大多不理解也不重視社會行為規範,或者只是認為社會行為規範只是不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講禮貌、講道德之類的東西。這些抽象的道德觀念並不能說服現代年輕人,只能讓他們更加努力地宣傳自己和自己的人格,以自己的意願為代價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犧牲壹定的社會行為規範。因為不知道如何選擇最佳的行為方式,現代人的行為往往會留下後患,反過來讓自己吃虧。人,既然要生活要工作,就要有所作為;而人每做壹件事,總會面臨選擇的問題。選擇什麽樣的行為是很多人感到困惑和痛苦的事情。當他們無法決定選擇的時候,很多人就胡亂行動,結果弄得壹塌糊塗,事後後悔。

“文化斷層”標誌著人類社會公理化解釋體系的崩潰,所以人,地球上的每壹個生物,只會崇拜“神”(未知領域的神秘現象)(宗教推理體系),只會用有限的解釋把自己封閉起來,築起自己心靈的“堡壘”,然後用有限的知識和狹隘的世界觀、人生觀去對待他人、其他事物和未知事物。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吉兇禍福等壹系列生死問題,人們自然形成了基於村落、地域、風俗習慣、特定文化氛圍的各種解讀規則。在壹家壹戶的獨立生產單位中,在有限的學校教育中,普通人按照自然社會和自然經濟模式“自得其樂”,在自己狹隘的自我中心基礎上構建自己狹隘的自我中心推理體系和生活方式,夢想美好的未來。

從漢代開始,從唐詩到宋詞,從元曲到明劇,再到滿清的大雜燴,文學藝術都占據了文化的位置,以至於人們壹提到文化就以為是唐詩宋詞元曲明劇,壹提到文化就以為是煙酒茶文化,真正的文化被人們遺忘了。不難過嗎?

從小到大,我們為五千年的文明而驕傲,也為落後的現狀而痛心。文化是文明和愚昧的集合體。在我們的身上,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精華,也有長期停滯的糟粕。保存精華,去其糟粕,創造新的文明之路,是我們當代人的歷史責任,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規律。歷史給了我們知識和力量,歷史也給了我們痛苦和迷茫。或者出於各種目的,或者因為能力的限制,很多人“鄭重”地歪曲歷史和文明。作為壹個後世界,我們被愚弄了,同時也在不自覺地愚弄別人。這壹切的代價太沈重了,是時候結束了!沒有文化巨人,就不會有強大的民族;沒有文明的巨輪,就沒有繁榮的國家。可惜很多代人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和利用這壹切,造成了歷史發展的巨大波折。因此,繼承和發揚中國真正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願我們攜手前進!

2005年4月3日

附:

文華功能

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

文化在不同層面的作用,如個人、群體和社會。有時候也叫文化價值。就個體而言,文化起著塑造個體人格、實現社會化的作用;就群體而言,文化起著整合目標、規範、觀點和行為的作用;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文化起著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作用。以上三個層次的功能是相互聯系的。

社會整合的功能主要包括:①價值整合。這是積分函數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函數。只有價值觀壹致,結構和行為才能協調,才會有和諧的社會生活。任何社會的人都會有價值觀的差異,但在大壹統文化的影響下,在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必然會有相同的觀念。比如,壹種社會文化所肯定的事物和行為,必然是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所追求的;被社會文化否定的事物和行為,被大多數人所鄙視。②規範整合。規範因價值需要而產生,因文化整合而系統化、協調化。整合功能將規範內化為個人的行為準則,進而將社會成員的行為納入壹定的軌道和模式,以維持壹定的社會秩序。③結構整合。社會是壹個具有多重結構的系統。社會的異質性越強,分化程度越高;多元結構越復雜,功能整合越重要。壹個復雜的多元社會是由許多相互分離又相互聯系的部分和單位組成的,每個部分和單位都有自己的功能。而這種功能的發揮,只有與其他部分的功能相結合才能實現,也才能在整個社會的運行中發揮作用,也就是所謂的功能互補。由於文化的統壹,社會結構成為壹個協調的功能系統。

文化整合的功能是國家統壹和社會秩序的基礎。社會學中的功能主義和結構功能主義都強調文化的整合功能。壹個社會如果缺乏融合,就會四分五裂。壹個民族,因為* * *享有壹種文化,無論是生活在壹起,還是生活在同壹個社會制度下,都會有民族認同和心理行為壹致的特點。例如,中華民族的文化支撐著全世界幾億中國人。

導向功能的整合功能維護社會秩序,導向功能推動社會進步。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導向系統,如教育系統、科研系統、決策系統、規劃系統、管理系統、醫療衛生系統等。文化在社會導向中的作用是:①提供知識。社會導向應該由新知識驅動,新知識包括新理論、科學技術,依賴於文化發明和發現。②協調社會工程管理。有計劃地推進社會進步是壹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包括決策、規劃、組織和實施。在整個系統工程中,有許多子系統。各階段、各子系統的協調,有賴於文化的調適。首先是目標調整,讓所有社會成員都認可社會取向的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使個人和群體目標與社會取向的總體目標保持壹致。其次是機構和制度的調整。為了實現社會導向的目標,必須建立有效的機構和制度,並對舊的機構和制度進行調整和改革。第三,行為調整。它使社會成員能夠協調他們的行為,並確定相同的面向社會的目標。③鞏固社會導向成果。文化是壹種逐漸積累的社會遺產。每壹項社會改革和社會進步的成就都取決於新制度的鞏固。文化在新制度的構建過程中和構建之後發揮著協調和整合的作用,以維持新制度的秩序和穩定。

負功能文化不僅有正功能,也有負功能。美國社會學家默頓(R.K. Merton)認為,社會並不總是處於融合狀態,不融合往往是存在的。個人或群體並不總是遵守社會規範,違反規範的情況時有發生。這種非融合狀態和非法行為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功能的壹種表現。例如,社會的機會結構是壹種文化安排,它使壹些人以合法的方式追求目標,另壹些人以非法的方式追求目標。前者是文化正整合功能的表現,後者是負非整合功能的表現。正功能維持社會系統的平衡,負功能破壞這種平衡。

文化的負功能發生在兩種情況下:壹是文化滯後,二是負文化。在文化變遷的過程中,各個部分的速度是不壹樣的。壹般情況下,非物質文化滯後於物質文化的發展,造成文化滯後現象。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文化的落後部分起到了不融合的負面作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等。經常落後。此外,整體文化中還有很多亞文化,有些是負面文化,比如犯罪團夥。這些負面文化所發揮的功能對於整個文化來說也是對立的、非整合的。

——摘自《中國大百科》

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外的傳播和影響

(澳大利亞)華僑網(2006-05-31)

漢唐以後,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文、畫、建築、雕塑等。,傳入日本。如理學在的傳播,理學在的傳播,形成了朱和陽明。唐代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和雕塑傳到了日本。吉備真備、空海和尚、阿部忠馬陸等壹大批日本駐唐使節被派往中國學習中國文化。這樣,日本的文字和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在中國很難找到的十字亭,在日本依然保存完好。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明清以後的儒家和實學。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明、李、洪、丁若鏞等人是朝鮮族哲學家,僅憑他們的著作很難判斷作者的國籍。中國倫理道德的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但在韓國還相當完整。所以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儒家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僅對韓國和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東南亞和南亞的壹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得到了世界的認可,尤其是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重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明清時期,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在西方的耶穌會士和東學西漸,傳播到歐洲壹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和造紙術)首先傳到西方,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壹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爾、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等,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至今令我們震驚。伏爾泰把孔子的畫像供奉在禮拜堂裏,把孔子視為人類道德的典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以及偉大作家歌德都研究過中國哲學,並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比如萊布尼茨認為是中國的發現讓歐洲人從宗教困惑中覺醒。這種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和德國的辯證思想。

那麽,中國文化對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有什麽關系呢?20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全面反思,並在反思中獲得了這樣壹個* *認識,即現代化作為壹種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體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所以得出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壹個命題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是“啟蒙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上包括亞洲和歐洲在內的壹些國家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可和重視。

我們知道,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壹,現代化程度很高,但它的現代化不是建立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尊重、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去過韓國的人都對韓國人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深有感觸。比如韓國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至今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禮、智為校訓。每年的二八月份,韓國人都會去文廟用傳統的方式祭拜孔子,也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中國有300多所幾乎消失的傳統縣學和書院。世界上第壹所孔子學院於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成立。韓國還通過電影、電視和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儒家文化精神。可以說,韓國是用儒家文化建設國家、教育人民的成功範例,被許多西方學者稱為“儒家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家國家”。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將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

從公元1980年代起,新加坡開始在中國開展以傳統儒家文化為中心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春節期間,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維護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儒家道德,把“忠、孝、仁、禮、誠、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的“治國之道”。198810吳作棟第壹副總理提出將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民意識,使之成為每個國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同值白皮書》,其中充滿了儒家倫理思想。書中提出了五個共同的價值觀:(1)國家至上,社會第壹;(2)家庭是根,社會是基;(3)關心和支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壹致;(5)種族和諧和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壹,這些國家之所以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的壹些價值觀和倫理道德已經積澱到了他們的民族道德規範和民族心理中。比如李光耀在1978的國慶致辭中說:“也許我的英語比中文好,因為我早年學過英語;但即使再過壹千代,我也不會成為英國人。我心中保留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的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壹定要犧牲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矛盾,而是可以相輔相成、齊頭並進的。

王傑/資料來源:《學習時報》

  • 上一篇:元宵節吃什麽 元宵除了吃湯圓還吃哪些食物
  • 下一篇:關於新年的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