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在亞平寧半島拔起棕櫚樹,蘸著維蘇威火山巖漿在天空劃出的金色畫框,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充滿了感人的力量和激情。作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之壹,米開朗基羅創作了宏偉的作品,成為人類崇高精神的象征。
有1950意大利電影《泰坦:米開朗基羅的故事》、1980美國電影《米開朗基羅》等。最著名的是卡羅爾·裏德的《狂喜與痛苦》,描述了米開朗基羅在繪制西斯廷教堂天花板的過程中與他的雇主教皇朱利葉斯二世的關系。(P16-1A、P16-1B)
帕布魯·畢加索帕布魯·畢加索(1881-1973)
這個矮小的西班牙人以最高票數當選代表整個20世紀的個人。在他漫長的壹生中,他嘗試了從現實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結構主義到波普藝術的各種繪畫流派,他是立體主義繪畫最重要的發明者,這使他成為我們快速發展的時代的象征。除了他在繪畫上驚人的創造力,畢加索作為壹個愛好者,也堪稱前無古人。他壹生中曾與無數女子有過壹段浪漫史,他“畫風隨情人而變”的習慣更是被歷史學家津津樂道。
很多電影都有畢加索擔任主角,其中比較優秀的有1976亨利·克魯佐導演的《畢加索的秘密》,1982《畫家畢加索》,1996《拯救畢加索》和曾經在央視上映的瑞典電影《畢加索的奇妙之旅》。(P16-2A、P16-2B)
弗朗西斯科·戈雅弗朗西斯科·戈雅(1476-1828)
在戈雅身上,凸顯了西班牙人民對世界的神奇憧憬,作品中的幽靈仿佛從紙裏飛了出來。在其他畫作中,這種無拘無束的感覺表現為對革命的熱情和對不公的憤怒。當然,戈雅也有溫暖的壹面。他畫的女性充滿活力,震撼人心,讓人想起畫家非凡的浪漫史。
波爾多有1999部關於戈雅的西班牙電影。這部制作精美的藝術電影描繪了西班牙畫家戈雅熱情而神秘的內心世界。(P16-3A、P16-3B)
阿梅裏奧·莫迪裏阿尼(1884-1920)
莫迪裏阿尼壹直是藝術史上的壹個謎,1906年,這個百分百帥氣的年輕天才從意大利來到巴黎,在貧困中度過了十幾年。1918之後,自己的繪畫風格逐漸被社會認可,但莫迪裏阿尼仍然不肯從絕望和放蕩的泥潭中爬出來,幾乎每天都喝醉,最後在1928喝醉。莫迪裏阿尼喜歡刻畫高度畸形的人物,以“天鵝般的長脖子”聞名。這些圖像大多賞心悅目,構圖和色彩控制得很好,具有和諧之美。這些畫是如何在醉酒狀態下創作出來的?這壹直是歷史學家頭疼的問題。(4A,P16-4B)
關於莫迪裏阿尼的電影是Mon Barnass No.19。在這部由法國導演雅克·貝克爾執導的電影中,錢拉·菲利普飾演命運多舛的天才。這部電影得到了激進電影大師葛達爾的贊賞。
叠戈·裏維拉·叠戈·裏維拉(1886-1957)
裏韋拉,拉美著名畫家,嘗試過立體派和抽象派,但在壯年時毅然轉向探索祖國墨西哥的傳統文化,贊美偉大的拉美人民。他結合了古典繪畫方法、瑪雅和阿茲特克的古代繪畫風格以及西方現代流派的技法,創造了壹種屬於他自己、屬於左翼進步勢力、屬於拉美人民的裝飾性和宣傳性的繪畫風格。
在2000年的美國電影《搖搖籃》中,我們可以領略到藝術家開朗、誠實、幽默的個性。(P16-5A、P16-5B)
安迪·沃霍爾安迪·沃霍爾(1928-1987)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有著油畫家、版畫家和電影制片人的多重身份,被視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紅人。他提出了“藝術不壹定要手工制作”的著名命題。最著名的作品是大量的瑪麗蓮·夢露絲網版畫。這些畫作組成的“版畫走廊”探索了流行文化與藝術的關系,成為波普藝術運動中的最強音。
65438年至0996年的美國電影《我槍殺了安迪·沃霍爾》講述了壹個女人想讓安迪·沃霍爾買下她的劇本,卻未能如願,壹怒之下槍殺了先鋒的故事。這部電影從海報到圖像都有波普藝術的味道。(P16-6A、P16-6B)
弗裏達·卡洛·弗裏達·卡羅(1907-1954)
在這位墨西哥女畫家的作品中,幻覺和想象像野馬壹樣奔跑。卡洛曾經是托洛茨基的情人,後來嫁給了墨西哥畫家裏韋拉。他們的婚姻生活動蕩不安。20世紀40年代後,這位女畫家的脊椎出現了問題,但她壹直堅持繪畫,直到生命的盡頭,她的繪畫主題也從超現實的想象變成了對上帝的贊頌。
由著名影星莎爾瑪·海雅克主演的尚未上映的美國電影《弗雷達·卡洛》將把卡洛的傳奇壹生展現在觀眾面前。(P16-7A、P16-7B)
埃爾格列柯埃爾格列柯(1541-1614)
格列柯是壹個虔誠的基督徒,他的畫大多帶有宗教色彩。他用明亮的大色塊和細長的身體來表達嚴肅的精神主題。這在當時文藝復興的世俗化氛圍中無疑是壹種反潮流的風格,但400年後,格列柯扁平化的繪畫技巧和精神主題恰恰迎合了現代畫家的口味,使格列柯成為現代流派中最具影響力的古典畫家之壹。研究表明,格列柯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癥,這進壹步增加了現代人對他的興趣。
1963年,梅爾·費勒在電影《埃爾·格列柯》中再現了這位大師非凡的繪畫生涯。(P16-8A、P16-8B)
傑森·布拉克傑森·布拉克(1912-1956)
抽象繪畫在康定斯基等人那裏已經相當成熟,但在波洛克這裏才真正顯示出它的瘋狂魅力。波洛克創造了各種極端的繪畫方法:以戲劇般的狂怒在畫布上潑灑顏料;用棍子或刀子沾著顏料,然後扔向釘在墻上或鋪在地板上的未完成的畫布;把沙子和玻璃隨便扔在畫布上。他在繪畫時不停地在房間裏走來走去,並將這壹動作視為繪畫的壹部分,這為他的風格贏得了“行為藝術”的稱號。但這並不意味著波洛克的行動大於藝術,我們仍然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壹種清新、和諧、豐富的美感。波洛克第壹次賦予了美國繪畫完全獨特的視覺語言,為使美國成為戰後視覺藝術中心做出了巨大貢獻。波洛克的壹生是悲劇的,因為他壹直懷疑自己的藝術價值。波洛克性格孤僻,沈迷於酒精,直到他被汽車撞死。
在2000年的美國電影《波洛克》中,美國實力派影星埃德·哈裏斯成功塑造了這位孤獨而瘋狂的拓荒者,因此獲得了當年最佳男主角的提名。(P16-9A、P16-9B)
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亨利·德·圖盧茲·羅特列克(1864-1901)
素描風格的清晰線條和光敏色彩的使用,使勞特雷克的畫看起來像是杜米埃和印象主義的混合體。這位年輕的身體殘疾的畫家喜歡與下層社會交往,他敏銳的感覺使他能夠同時捕捉到環境氛圍和人物的心理世界。然而,他畫的人物總是比實際看起來更醜,成為作者冷嘲熱諷的“受害者”。
勞特雷克在《紅磨坊》1953和2001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惜這兩部電影都不成功。(P16-10A、P16-10B)
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讓-奧諾雷·弗拉戈納(1732-1806)
這位18世紀畫家的畫風甜美細膩,可以說達到了洛可可風格的極致。
菲利普·勒·圭爾1989年的電影《兩個弗拉戈納爾》根據畫家名畫《洗衣婦》的主題,將洗衣婦瑪麗安設定為女主角,將社會圖景引入影片,註入了浪漫情調。(P16-11A、P16-11B)
潘郁亮(1902-1977)
這位中國現代女畫家的父母在她小時候就去世了。她13歲被賣進煙花樓,受盡屈辱。她於1916年被革命家潘贊化贖婚。之後在鄰居的影響下開始學習文化和繪畫。1918年以素描第壹名和色彩高分考入上海美術學院,隨後考入法國裏昂國立美術學院和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1925年以畢業創作第壹名獲得羅馬獎學金,進入羅馬皇家美術學院,作品兩次獲得國際大獎。潘將中國傳統和十字線繪畫與當時流行的印象派技法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她作品中的人物大多表達強烈的感情,而沒有層次感的女性紅唇則是她畫作的商標。
內地與香港合拍的電影《畫魂》由著名影星鞏俐主演。影片用大量篇幅展示了潘從妓女到畫家的過程。觀眾津津樂道於主人公的傳奇經歷和影片中的裸體場景,卻沒有意識到主人公是壹位多麽傑出的畫家。(P16-12A、P16-12B)
文森特·梵高文森特·梵高(1853-1890)
有些人認為梵高屬於印象主義,有些人則認為是表現主義。其實梵高不屬於任何壹派,梵高就是梵高。普通的題材,鮮艷的色彩,旋轉的筆觸,梵高的每壹幅畫都有自己的商標。梵高的人生有太多的悖論:他有擁抱所有人的激情,但即使是他的密友也無法與他友好相處;像聖人壹樣希望解除世人的苦難,卻被視為反社會的怪人;他的畫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卻價值連城。他們的復制品比可口可樂的廣告更常見。梵高同時擁有最私密的畫作和最富戲劇性的人生。沒有理由不成為大眾最熟知的藝術人物,以至於中國任何壹個小鎮都有很多人知道梵高。說起他的名字就像說“蛋糕”壹樣自然。
梵高是電影界的寵兒,他的故事多次被搬上銀幕。在文森特·米內利1956導演的《孽債中的梵高》中,柯克·道格拉斯生動地刻畫了梵高的形象,並以微妙的方式暗示了梵高與高更的同性戀關系。在黑澤明的電影《夢》中,美國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客串了梵高。在1990年法國著名導演莫裏斯·皮亞拉執導的《梵高》中,攝影師成功地用膠片畫面模仿了梵高畫作的感覺。最有趣的是加拿大兒童電影《梵高和我》,壹個小女孩在夢中得到梵高的鼓勵,拿回了自己的畫。
(P16-13A、P16-13B)
讓·米歇爾·巴斯奎特(1960-1986)
速寫的圖形,手寫的句子,科學的數字圖式,用豐富的色彩拼湊在壹起。巴斯克萊特的畫似乎比任何經典畫家的作品都更適合我們這個混亂的時代。從紐約嬉皮士的塗鴉起家的巴斯克裏克,在20世紀80年代迅速走紅,並像流星壹樣迅速樹立了國際聲譽,但很快就因吸毒過量去世,年僅26歲。
1996米拉麥克斯公司的電影《巴斯克亞特》用混亂的色彩和激烈的搖滾表現了畫家的奇異人生。(P16-15A,P16-1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