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中國首飾盒文化或歷史~~詳細些

關於中國首飾盒文化或歷史~~詳細些

“妝匣”,是壹個已經消失的語詞,連現代漢語詞典都找不到,更不易為今日年青人所知曉。然而它卻伴隨中國女性數千年,成為古代女性最貼身、最鐘愛的常用物,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首飾盒”。古人的首飾盒主要用於梳妝打扮,也是梳妝盒。

從古到今,小小的妝匣富集了多少女性的喜怒哀樂! 其中最動人的故事當推明代傳奇《杜十娘怒沈百寶箱》。江南名妓杜十娘,為了爭得人身自由,在皮肉生涯中,悄悄儲存珠寶首飾,覓得如意郎君贖身,出嫁,豈知在啟航歸家途中,被見利忘義的丈夫轉手出賣給富商做小妾,把她再次推入火炕。多年來被侮辱、被損害的命運,積蓄起對自由的強烈渴望,苦心的等待,壹朝全被負心漢擊得粉碎,悲憤之極的她,端出妝匣,站在船頭,把價值連城的珠寶,壹壹拋入河中,隨後縱身跳下,被滔滔的濁流吞沒。這故事就起於妝匣、終於妝匣。

這妝匣究竟裝的是什麽? 《妝匣遺珍》從兩千多件收藏品中,精選了從明清到民國時期女性的傳統銀飾,攝制成精美的圖版,給讓讀者可充分地玩味、欣賞。

這是壹份份令人暇想聯翩的收藏物,因為它已成為歷史,屬於已經過去的時日,在現實中很難再度出現;可它又有太多的歷史遺跡可追憶,重新將已消失的歷史蹤影在眼前復活。

收藏最多的是簪和釵,這是古人用以束發的裝飾物。漢族女性喜好梳辮盤結的發型。長長的頭發挽在頭上,用壹根或幾根簪釵固定,發髻的盤法和簪釵的多樣性,帶來多姿多彩的裝飾效果,令人賞心悅目。這長長短短的簪釵,以金、銀、玉、骨、木質為原料,用精細的鐫刻,鑲嵌各式珠寶。從皇親貴戚到農家婦女,貴賤不等,卻都擁有自己的壹份簪釵,只是價值昂貴者顯示了持有者的財富與身份地位罷了。

簪釵不僅是裝飾品,還與古人壹生命運相連。這簪又名為“笄”,女子十五歲成年,如果許婚,要結發上笄,稱為“上頭”,行過“笄禮”的,就是待嫁之人,因此稱“及笄”。男子年二十行“冠禮”,這成年的儀式,是在頭頂盤結、戴冠,冠的左右兩側預留兩個小孔,用簪橫穿發髻,加以固定。男的要經“冠禮”,女的經“笄禮”,方可論婚嫁,開始人生的重要轉折。未成年的女子不用插簪釵,通常是將頭發集束在頭部的雙側,梳成樹丫或獸角狀。古人之所以稱童年為“總角”,女孩稱“丫頭”,其名稱就來源於幼年的發型和發飾。如今人們常用“與君偕老”來表示恩愛夫妻,白頭偕老,其典故出自《詩經》: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這“副”是蓋頭飾,“珈”則是指發笄下的金玉垂飾,所以君子偕老的後壹句是“副笄六珈”,用以形容貴婦人盛妝的頭飾。女性天生是簪釵愛好者,不論尊卑貴賤,常以“裙釵”自謂,以裙子和簪釵代表自己,《紅樓夢》中的十二名女主角,世人稱之為十二金釵。由此可見,古代的男男女女從童年、成年、婚嫁,到老年,各階段的稱謂與祝願,竟然與小小的簪釵有關。壹個家家都有,人人可持的發型、首飾,與中國人的生息如此緊密相關,在世界上也屬少見。

這簪釵還能增加女性婀娜多姿的步態,有壹種簪子下垂珠鏈,用壹根細絲狀的金銀或骨棍相連,顫悠悠地插在盤髻上,走起路來壹步壹搖,稱為“步搖”,生動地表現出款款而來的淑女形象。

“裙釵”中自有女中丈夫,中國第壹位女將軍,是四千年前商代的婦好,在安陽殷墟博物館有壹座全身戎裝的塑像,那威鎮四方,雄視天下的氣概,足以表現她指揮千軍萬馬的威力。可出乎意料的是,在她的墓葬中,竟然發現精美的玉笄有二十多件,雕花骨笄多至四百九十余件,壹個多大的妝匣! 想不到在她戰盔下,也有美妙的發髻和簪釵。這使人想起從軍的花木蘭也有“對鏡貼花黃”的故事,原來中國女人並非“不愛紅妝愛武裝”,在婦好的隨葬品中簪釵多於戰刀,恰恰說明,巾幗英雄愛“武裝”更愛“紅裝”。

盤髻本是頭發的美容,由於頭發位於人首之端最顯要的位置,從而又最能顯示人體的文采風流,所以高髻往往是高貴身份的體現,這在中外都壹樣。也許18世紀的歐洲女性,以那高高的發髻,細細的纖腰,罩鐘式的大桶裙,贏得我們心儀。豈不知再上溯300 年,15世紀歐洲女性的發髻,竟然是布局巧妙的“盆景”,頂在頭上的是狩獵、磨坊、要塞、軍艦的造型,甚至構造成牛羊成群的牧場。要做成這樣的發式,需要兩磅發蠟、三磅粉、十多米薄紗、幾百支發插,這可不是個別人的作秀,而是社會的流行時尚,伯爵夫人、閨閣嬌娃,小家碧玉,相互攀比,那發髻就愈塑愈高。這真是匪夷所思! 頭上如此負重超載,還能不能安穩入睡? 原以為只此壹家別無分處,想不到中國古人的高髻也不示弱,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供養人的壁畫中,就有壹位五代時期的婦女,頭上的發髻做成巨型的鳳凰,發髻的高度比臉長出兩倍有余。不過中國人並不用發蠟,而是用刨花水,這是用特種木條刨得薄如紙張浸水而制成的粘液,再用各式簪釵固定,就能使得巨鳳安然地坐落在頭頂。刨花是水劑,簪釵可隨插隨拔,遠比堆滿頭上的發蠟、粉和紗,易清洗、好卸妝,這樣地輕松上妝和下妝,正是中國女性聰明的創造。

到明清時期中國女性發髻之多,真是美不勝收,諸如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墮馬髻、蘇州厥、平三套、連環髻、雙盤髻、圓髻、巴巴頭、雙飛髻等等,每壹種發髻都有造型各異的簪釵,經過模壓、錘鍛、塹刻、鏤空、累絲、鍍金、點翠等各種工藝,塑造出花卉果木、祥禽瑞獸、人物神仙、琴棋書畫、文房四寶、山水雲彩等花紋。滿族婦女還有壹種扁平長方形的固發飾物稱為“扁方”,刻有吉祥文字,把發橫繞在扁方置於發頂,這就是兩把頭,上面再罩以花冠就成了大拉翅。

其實,妝匣中的首飾並不限於梳妝用的簪釵,還有瓔珞、別針、項圈、項鏈、鐲&from=forum21" target="_blank" class="ReplaceKeyword">手鐲、墜鏈、領扣、耳環、戒指、玉佩等等琳瑯滿目,身體的多種部位都有相應的裝飾品。為什麽只言“首飾”不言他飾,即是以首之飾為代稱,這與中國裝飾品的變化體位有關。中國古人的審美觀念重在頭部和臉部,其他部分都被寬大的服裝遮掩,胸部還被束胸壓得扁扁的,可欣賞的都集中在人體的上部,其中以頭發最能隨心所欲地梳妝,塑造發型的簪釵特別受到女性的寵愛。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審美觀念的變化,裝飾的重點也在改變。現代女性很少盤發髻,那簪釵自然沒有了用武之地;脖頸露出來了,項鏈的裝飾效果也就突出了;腿部裸露了,腳鏈時興了;肚臍裝流行了,肚臍的裝飾品也暢銷了。但是不管千變萬化,首飾,這來自古人審美意識的稱謂,卻風采依舊,不然何至於項鏈、腳鏈,這裝飾項部、腿部的裝飾品也稱“首飾”呢?

由於收藏所限,《妝匣遺珍》沒有金釵只有銀簪。金釵比銀簪更貴重,更精致,因此銀釵稍遜於金釵。唯其如此,銀釵屬於平民階層所擁有,具體生動地表現平民女子的梳妝打扮。

時代發展到今天,現代女性可能享有比古代更豐富、更花哨的妝飾制品,但別忘了,手工制作始終獨樹壹幟,因為那不是模式化的機械生產,而是人見人殊的個體創造。每枝銀簪都因制作者的不同風格、不同手法,展現出不同的個性,罕有雷同,這手工打造的優越性在這裏得到充分的展現。

《妝匣遺珍》堪稱壹個寶盒,為現代人打開了古人裝飾的美景,值得欣賞。遺憾的是,該書文字部分偏少,只是簡單的說明,研究的功力尚有不足。值得稱道的是,以資料收集、整理為研究的出發點,作者是做到了

  • 上一篇:明確黨的起源。
  • 下一篇:關於文明要靠國家政策的論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