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春節

關於春節

漢族的春節習俗:壹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壹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壹座位和壹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余”;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壹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在天津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壹般人家做大米幹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陜西家宴壹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肴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制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壹帶壹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壹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壹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壹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壹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壹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壹條壹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壹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壹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壹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征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壹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制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壹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壹只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壹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吃餃子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圓,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裏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裏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而不是神茶、郁壟,而是古代的壹個叫做成慶的勇士。在班固的《漢書?廣川 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遊記》中敘述就更加詳細,“涇河龍王為了和壹個算蔔先生打賭,結果犯廠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征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征與之對奕。沒想到魏征下著下著, 打了壹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貴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壹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

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壹張,後代常把壹對門神畫成壹文壹武。門神分三類:第壹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壹尺。這兩種門神都是壹黑臉壹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春聯

春聯,是來源於桃符的。"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誌》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壹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裏,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壹幅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才將桃符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壹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壹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壹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壹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壹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裏,進而在壹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壹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壹樣,有壓勝的作用。

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壹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置天地桌

這是壹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壹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壹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壹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壹張用大幅黃毛邊紙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壹,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看春節聯歡晚會

雖然這並不是壹個習俗,但進入80年代後,由於電視的普及,春節聯歡晚會成為中國人必不可少的壹道文化大餐!每年有超過10億人通過電視或者互聯網收看春晚!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壹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壹放爆竹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中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壹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壹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壹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算盤聲和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壹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壹般少不了兩樣東西,壹是火鍋.壹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壹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壹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壹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壹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壹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壹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壹。有的子時壹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竈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壹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稭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稭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劈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壹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裏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壹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胡子,身上背著壹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等壹大堆討吉利的話,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壹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壹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制作屠蘇酒的方法是:用大黃壹錢,桔梗,川椒各壹錢五分,桂心壹錢八分,茱萸壹錢二分,防風壹兩,以絳囊盛之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壹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壹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壹年少壹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壹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壹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壹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壹年比壹年高)。除夕之夜,壹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拜年的形式

隨著科技的發展,春節期間拜年的形式也超越了傳統的串門送祝福,而出現了新的拜年形式,如電話拜年,賀卡拜年,短信拜年,網上拜年等。這些拜年形式除豐富了春節的拜年傳統之外,還因其簡單方便、快捷、無時空無國界阻礙、生動活潑、費用低廉等優點,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據統計,每年春節,通過手機拜年的短信都達到幾十億條,而通過網上傳送賀卡、拜年網頁的參與人數更是不可勝數。

地圖示意: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最新數據為準。

回答者: zbr147258369 - 壹級 2010-2-18 14:03

個人的感情並不代表多方的感情,只要寫出妳自己的感情,就會很好的!

回答者: xituqiang

  • 上一篇:關於《哈佛愛情故事》的女主角的問題
  • 下一篇:興縣古街傳統建築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