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圍著火爐聊天,辭舊迎新,這是中國的普遍習俗。
據史料記載,這壹習俗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現在是晚上,山裏禁止放鞭炮,外面聽得見聲音。秀才之家,圍坐爐群,大丹不眠。”後來逐漸流行起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寫過壹首詩:“寒辭冬雪,暖帶春風。”
在古代,守歲也被稱為“廢光”。人們點燃蠟燭或油燈徹夜守夜,這象征著趕走所有邪惡的疾病和流行病,期待新的壹年好運。這種習俗代代相傳。
直到今天,中國人還習慣在除夕夜守歲,在外面放鞭炮,在室內圍坐在火爐旁或者看電視,談笑風生。
拜年習俗。
拜年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是人們辭舊迎新,互相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
大約從清朝開始,新年祝福中加入了“團拜”的形式。在《邊帽玉檀》中,清主說:“年初京師必作定期團拜,以凝聚新春之誼,以表鄉情”,“每年以書訂客,吃宴,樂日”。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也在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形式。如今,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禮儀電報和電話拜年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倒掛祝福的傳說
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墻上、門楣上貼“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據《梁璐之夢》記載:“小的時候會逛百貨商店,畫門神桃符,過春節……”;“讀書人,無論大小,都要掃地,打掃家庭,換門神,掛鐘旭,釘桃子,貼春卡,祭祖。”這篇文章中的“貼春卡”就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財神
過年吃餃子。
餃子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民間食品,深受人們的喜愛。民間有句話叫“好吃但不如餃子”。春節期間,餃子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美味。
據三國魏人張儀所著《廣雅》記載,當時有壹種月牙形食品叫“餛飩”,與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相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已“形如月牙,天下美食”。據推測,餃子煮的時候並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壹起放在碗裏吃,所以當時人們把餃子叫做“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壹些地區仍然流行。比如河南人、陜西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壹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食材。
春聯探源
春聯起源於符濤。“符濤”是壹個長方形的紅木板,懸掛在門的兩側,在周代。據《後漢書·禮儀》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寫有“申屠”、“雷宇”等字樣。"正月初壹,為這戶人家做了壹個桃符,取名仙木,所有的鬼都怕它。"所以清代的《燕京食隋記》說:“春聯,即符濤也。”
到了明代,符濤改名為“春聯”。明代陳在《毛雲樓雜畫》中寫道:“春聯的創制始於。帝都金陵在除夕夜前突然頒布法令:公職人員、士子之家門口必須加貼春聯。“朱元璋不僅微服出城親自看笑場,還親自寫春聯。他路過壹戶人家,看到門上還沒貼春聯。他去問,知道這是閹豬,還沒有請人給他寫。朱元璋專門為被閹割的豬俠寫春聯,上面寫著“雙手劈開生死之路,壹刀斬斷是非之根”。相關性和幽默。經過明太祖的倡導,春聯從此成為壹種習俗,流傳至今。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如何慶祝這個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相對固定的風俗習慣,很多流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灰塵掃屋”,據《呂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和厄運。這個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種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專著《春聯詩》論述了對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
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貼在門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
倒貼窗花和“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異彩紛呈。
在貼春聯的同時,有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把“福”字倒貼,表示“福到了”、“福到了”。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
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常見,濃濃的黑色和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興旺喜慶的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壹些年畫作坊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歡慶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年畫的重要產地有三個: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畫,各具特色。
我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收藏是南宋木刻年畫,畫的是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趙、班戟、綠珠。民間最流行的是嫁鼠年畫。描繪了壹個老鼠按照人類習俗娶新娘的有趣場景。民國初年,上海的鄭把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為壹的年畫,後來發展成為日歷,壹直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的《方誌》:除夕之夜,各方互贈禮物,稱為“回贈年”;酒食相邀,謂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壹起喝酒,祝壹首完整的歌,叫“分齡”;大家徹夜不眠,等待天亮,這就是所謂的“守歲”。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點上蠟燭或油燈,圍坐在火爐旁聊天,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徹夜守夜,象征著趕走壹切惡疾和流行病,期待新的壹年裏有好運氣。這種習俗逐漸流行起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寫了壹首詩《守歲》:“寒辭冬雪,暖帶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都習慣守著年夜飯,迎接新年。
在古代,守歲有兩層含義:老人守歲即“辭舊”,表示珍惜時間;年輕人保持年齡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間壹般在午夜。
鞭炮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節除了上述稱謂外,還被稱為“開年”、“開年”、“放年”、“過年”,其中以“大年初壹”最為常見,時間也最長。
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規定采用公歷,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這樣,春節就成了正月初壹的名字。事實上,春節這個名字自古就有,它指的是春天的開始。因為民間稱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所以他們不再稱立春為春節。
正月初壹早上,同輩的人三三兩兩的去給長輩拜年。村裏所有的人見面後,都互相祝賀新年。村子裏壹片祥和的氣氛,感覺非常好!
正月十六是我們村的“會”。鄰村的藝術隊和武術班都來我們村表演。街道兩旁都是場地,壹圈人聚在壹個場地看演出,比大年初壹還要熱鬧!!
海南各地拜年的習俗各不相同。有的地方第壹年初二就拜年,第三年初四就沒味道了。在壹些地方,人們第壹天不能在家裏拜年。新年祝福通常在禮物中加入橙子或橙葉,以表達“今年好運”的祝福。
第二天,出嫁的女兒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果結婚第壹年回娘家拜年,她會自帶鞭炮,在門前放壹串鞭炮給她看。壹個女兒女婿給公公婆婆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這壹天,家裏的其他人(尤其是長輩)都要呆在家裏,接受他們的祝賀。公公婆婆要準備豐盛的酒席。女兒和女婿下午走的時候,都要給女兒糖果和用紅紙包著的年糕作為“歡迎”。
初三,海南有些地方叫“煎考”,就是把除夕夜專門煮的幹飯、雞鴨頭、腳放在油炸鍋裏煎壹下再吃,以示去年到今年還有剩余,也表示壹年過去了。
淺談慶祝國際年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圍著火爐聊天,辭舊迎新,這是中國的普遍習俗。
據史料記載,這壹習俗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現在是晚上,山裏禁止放鞭炮,外面聽得見聲音。秀才之家,圍坐爐群,大丹不眠。”後來逐漸流行起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寫過壹首詩:“寒辭冬雪,暖帶春風。”
在古代,守歲也被稱為“廢光”。人們點燃蠟燭或油燈徹夜守夜,這象征著趕走所有邪惡的疾病和流行病,期待新的壹年好運。這種習俗代代相傳。
直到今天,中國人還習慣在除夕夜守歲,在外面放鞭炮,在室內圍坐在火爐旁或者看電視,談笑風生。
拜年習俗。
拜年是中國的傳統民俗,是人們辭舊迎新,互相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
在古代,“拜年”壹詞的原意是給老人拜年,包括給老人磕頭,祝賀新年快樂,問候老人的生活。如遇同輩親友,也要敬禮祝賀。
新年問候通常從家裏開始。初壹早上,晚輩起床後要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拜完後,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向家中長輩拜年後,出門見面也要笑臉迎人,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語。鄰居,親戚和朋友也互相拜訪或邀請他們喝酒娛樂。孟先生在《東京夢中華》卷六中描述北宋汴京之雲:“十月壹日,開封府放三日,士子自早互慶。”明代中葉,陸榮在《園雜記》卷五中說“在京城元旦,從官至庶人,幾日過馬路者,謂之‘拜年’。然而,庶人每個人都崇拜他的親戚和朋友。越是官方接觸,越是泛愛不專……”。顧鐵青,阿清人,在《賈青錄》中描述“男女拜祭父母,主人領其卑幼,拜謁左鄰右舍,或遣子女來賀,謂之‘拜年’。就算是年底不見面的,也會在這個時候互相拜拜……”
在古代,上流社會的文人有用名帖互致問候的習俗。宋代詩人周惠在《清波》雜誌上說:“在宋統治時期,仆人經常被用來以新年的名義刺人。”當時的士大夫朋友圈很廣,要到處拜年,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因此,壹些關系不密切的朋友沒有親自去,而是派仆人拿了壹張用梅花信紙剪成的卡片,兩寸寬,三寸長,上面寫著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和祝賀的話。在明朝,人們拜訪而不是拜年。明代傑出的畫家、詩人文徵明在《過年》詩中描述:“不求相見,但求通順,名篇滿蓋;我也跟人扔幾張紙,世界討厭太簡單,也不要太空洞。”這裏說的“名刺”和“名”?quot這就是今天的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是用來聯系感情、互致問候的,方便實用,至今仍流行。
大約從清朝開始,新年祝福中加入了“團拜”的形式。在《邊帽玉檀》中,清主說:“年初京師必作定期團拜,以凝聚新春之誼,以表鄉情”,“每年以書訂客,吃宴,樂日”。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也在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形式。如今,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禮儀電報和電話拜年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倒掛祝福的傳說
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墻上、門楣上貼“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據《梁璐之夢》記載:“小的時候會逛百貨商店,畫門神桃符,過春節……”;“讀書人,無論大小,都要掃地,打掃家庭,換門神,掛鐘旭,釘桃子,貼春卡,祭祖。”這篇文章中的“貼春卡”就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被解釋為“幸福”,但在過去它意味著“好運”和“好運”。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春節貼“福”字,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民間幹脆把“福”字倒過來,表示“福已降”、“福已至”。還有壹個傳說是“福”字倒貼在民間。明太祖把“福”字作為暗號,準備謀殺。為了消除這場災難,善良的馬皇後讓城裏所有的家庭在黎明前都要在門上貼上“福字”。自然,沒有人敢違背馬皇後的意誌,所以“福”字張貼在每個門上。其中壹家不識字,就把“福”字倒過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壹家把“福”字貼反了。皇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怒,立即命令禦林軍砍倒那座房子。馬皇後見事情不妙,急忙對朱元璋說:“家裏人知道妳今天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反了。這不就是“福道”的意思嗎?”皇帝壹聽真相,下令釋放,壹場大禍終於消除。從那以後,人們把“福”字倒過來,以求好運,紀念馬皇後。
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是手寫的,現在市場和商店都有賣。
財神
根據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在正月初壹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迎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壹天晚上,各家各戶都要舉行宴會慶祝財神。
關於財神有很多傳說:
宋朝的時候,蔡京很有錢。據民間傳說,他生來就是財神。他恰好出生在正月初五,所以人們把他當作財神。蔡京被貶謫後,民眾改信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是趙,而這個神秘的字是“蘭”字的壹個組成部分,所以他給壹個的名字以示崇拜。
在農歷五月初五,趙玄壇是最受尊敬的。許多店鋪和住宅都供奉著他的木刻雕像:玄壇形似鍋底,手捧鋼鞭,騎黑虎,威武無比。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財神”,民間還有“財神偏”、“財神”、“武財神”是天帝的說法。
五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元秋壹帶。五兄弟頭銜的首字母都是“仙”,所以被稱為“五仙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懲惡揚善,保佑窮人。北京安定門外有五座財神廟。
“文學財神”又被稱為“財神”。他的畫常與“福”、“祿”、“壽”三星、喜神並列,合起來就是福、祿、壽、財、福。這位富星紳士留著長長的白發,手裏拿著壹個聚寶盆,“壓歲錢成寶”壹詞由此而來。大多數人都會在春節期間把這幅畫掛在正廳,祈求吉祥如意。
“武財神”關君就是關的雲昌。傳說關雲長管理軍馬驛站,擅長數數,使其發明日益單薄,註重信用和忠誠,因此受到商賈的崇拜。壹般來說,商人把關公視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也被視為財神。
在第壹個月的第五天,商店開門,在清晨,金鑼,鞭炮和祭品被用來歡迎財神。阿清詩人顧鐵青在《賈青錄》中引用了蔡赟竹枝的壹首詩,描寫了五月初五,蘇州人迎財神的情景:“五日求財源,壹年願賞賜;謹防別處早遇神,連夜搶著捧道。”“持道頭”即“迎財神”。信奉關帝盛駿的商人要在正月初五為關公祭祀、放鞭炮、燒金紙,請關帝盛駿保佑壹年興旺。
新年爆竹。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
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燃放鞭炮可以營造節日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但如果追溯鞭炮的起源,就會明白古人放鞭炮的初衷及其演變歷史。
《荊楚紀年》說:“正月初壹,雞鳴,庭前放鞭炮,避邪。”這壹記載表明,鞭炮是古代驅趕瘟疫和邪靈的聲學工具,使得燃放鞭炮的習俗從壹開始就帶有壹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古人的誤解造成的。據《神經》記載,在古代,人們穿過深山紮營,晚上燃起篝火,壹是為了做飯取暖,二是為了防止野獸入侵。但是,山裏有壹種動物,它不怕人,也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吃。
為了對付這種動物,人們想到了在火中燃放鞭炮,利用竹子的爆裂聲來驅趕的方法。這裏說的動物叫“山嫂”。古人說能使人忽冷忽熱,是鬼使人得了忽冷忽熱的病,嚇走了山,也就是驅除了邪靈,使人得了吉祥平安。
唐初,瘟疫遍地。壹個叫李天的人把硝石放在壹個竹筒裏,點燃它,使它發出更大的聲音和更強的煙。結果,山嵐的瘴氣被驅散,流行病被制止。這是最早的鞭炮原型。後來火藥出現了,人們就在竹筒裏裝滿硝石、硫磺、木炭燃燒,產生了“爆炸戰”。到了宋代,人們開始用紙管和裹著火藥的麻桿制作“炮”(即鞭炮)。關於鞭炮的演變,《優秀流行編曲》記載:“古鞭炮。都是用真竹流行的,所以唐詩也叫爆桿。後人為之卷紙。叫做“鞭炮”。
放鞭炮已經成為壹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不僅在春節燃放鞭炮辭舊迎新,還燃放鞭炮慶祝重大節日和喜事,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結婚、建房、開業等。
過年吃餃子。
餃子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民間食品,深受人們的喜愛。民間有句話叫“好吃但不如餃子”。春節期間,餃子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美味。
據三國魏人張儀所著《廣雅》記載,當時有壹種月牙形食品叫“餛飩”,與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相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已“形如月牙,天下美食”。據推測,餃子煮的時候並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壹起放在碗裏吃,所以當時人們把餃子叫做“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壹些地區仍然流行。比如河南人、陜西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壹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食材。
春節是壹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離開家的孩子應該在春節期間回家團聚。農歷新年的前壹天晚上是臘月三十晚上,也叫除夕和團圓夜。在新舊交替之際,慶祝新年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除夕夜,全家人徹夜不眠,聚在壹起喝酒,享受天倫之樂。在北方地區,人們習慣在除夕吃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子諧音,是相聚的意思,也是年紀輕輕就能交到朋友的意思。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年糕又甜又粘,象征著新的壹年生活甜蜜,步步高升。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彌漫在家家戶戶,也彌漫在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有些地方還有舞獅、耍龍燈、表演社火、逛花市、逛廟會等習俗。在此期間,燈籠遍布城市,遊客遍布大街小巷。非常熱鬧,前所未有,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真正結束。
春節和年這兩個概念的原意來自農業。在古代,人們把山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Hebe:“年,五谷熟。”。夏商時期,夏歷產生,以月亮的圓缺為月,壹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看不到月亮的那壹天為新月,正月初壹稱為壹年的開始,也稱為年。年號始於周朝,正式定於西漢,延續至今。然而,古代把正月初壹叫做“大年初壹”。直到近代中國辛亥革命勝利,為了順應農時,便於統計,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民間使用夏歷,機關、廠礦、學校、團體實行陽歷,陽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1日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在國際上使用公歷紀元,並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俗稱公歷年。農歷正月初壹通常是在立春前後,所以農歷正月初壹被定為“春節”,俗稱農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臘祭祭祀儀式,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在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新祈福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守歲是舊年最後壹夜熬夜迎新年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忍年”。探究這壹習俗的起源,民間流傳著壹個有趣的故事:
在太古時代,有壹種兇猛的怪物散布在山林中。人們稱他們為年。它的外表猙獰,本性兇殘,專吃鳥獸和昆蟲。它每天都在變口味,從磕頭蟲到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逐漸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那就是每365天去人們集中聚居的地方品嘗新鮮的食物,出沒的時間是天黑以後,黎明時公雞壹叫,就回到山裏。
守歲之風興起於南北朝,梁代不少文人都有守歲詩。“壹夜連兩年,五小時分兩年。”人們點燃蠟燭或油燈,徹夜守夜,象征著趕走所有邪惡的疾病,期待新的壹年好運。這種習俗代代相傳。
春節傳說2:萬年造歷論
相傳古代有壹個叫萬年的年輕人,看到當時的節日比較混亂,就有了壹個精確設置的計劃。但是他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壹天,他在山上砍柴砍累了,就坐在樹蔭下。影子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壹個日晷來測量壹天的時間。後來懸崖上滴滴答答的泉水啟發了他,他開始做壹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久而久之,他發現每三百六十天,四季會循環壹次,天氣的長短也會重復。
當時的國君叫祖逖,經常被變幻莫測的天氣所困擾。知道了壹萬年後,他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帝,向祖逖解釋了日月運行的真相。祖逖聽後很高興,覺得有道理。於是我離開萬年,在天壇前建了日月亭,又建了日晷臺和漏壺亭。我希望我能精確地測量太陽和月亮的規律,計算出早晚的準確時間,並創造出壹種歷法來造福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