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除夕更歲時,壹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高山族——臺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裏,象征著長生不老。
滿族——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壹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慶有余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壹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壯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壹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壹對做得特別大,據說象征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壹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
侗族——初壹清早,從塘裏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壹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壹年吉慶有余(魚)、五谷豐登、余錢余糧。
黎族——過春節,家家宰豬殺雞、備佳肴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大年初壹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的來先分給第壹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壹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景頗族——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壹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壹進門就搶食年糕,借以祈願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壹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願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壹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維吾爾族——年節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幹等做成的“普羅”,用面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紮”(圓盤饊子)、“亞依瑪紮”(花邊饊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藏族——春節期間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點招待客人。
臘月初八被佛教界奉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紅棗、香菇、蓮子等八種食物合煮“八寶粥”,邀請周圍山民***進聖餐,並施舍給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對佛祖的敬奉。其後漸成民間自煮八寶粥(稱臘八粥)食用。形成了吃“臘八粥”風俗。
每逢農歷十二月八日,古代寺院要取香谷和果實等雜煮成粥糜敬佛,民間也效法在臘月初八煮這樣的粥吃,以消災除病。宋代杭州民間的臘八粥是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和米煮成的(見《武林舊事》)明清時各地盛行吃臘八粥。
臘八粥名義上要湊滿八樣原料,但也不拘泥,少者四五樣,多者十幾樣均可。有些地方的臘八粥,是糯米、紅糖和十八種幹果、豆子摻在壹起熬煮的,十分隆重。
用蓮子、銀杏、花生、紅棗、松子加上姜桂等調料摻入大米煮成臘八粥,取其有溫暖手足、滋補身體的功效。也有用豇豆、金針、木耳、豆腐、茨菇等煮成的臘八粥,這些是“細臘八”。
普通人家吃的臘八粥,在米中摻入青菜、黃豆、蠶豆、豆腐、胡蘿蔔,荸薺煮成,是所謂“粗臘八”。
我國北方壹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有些產玉米的山區,逢到臘八,以玉米代替稻米,做成“臘八麥仁兒”吃。農家風俗,每到臘八這天,都要做壹頓臘八粥吃。臘八粥,這就是盡家中所有,凡是好吃的、能吃的東西,都可適量地放壹點在鍋裏,什麽黃豆、綠豆、豇豆、豌豆,什麽地蛋、山芋、胡蘿蔔;還有小麥粉、玉米粉、高梁粉、大麥粉等等,雜七雜八地煮成壹鍋粥,甜可口,回味無究。常說的吃得全,長得全。
臘月,就是壹年到了,壹年到頭,壹定要把五谷雜糧、各種蔬菜吃全了,這樣才能有全面的營養。這是祈求人體安康,合家興旺之意!其次是吃得全,收得全,過了臘月,就到了新的壹年,吃臘八粥時,把當年地裏長出來的五谷雜糧,各種蔬菜都吃到,什麽都不嫌棄,表明農家對土地上收獲到的壹切都是愛惜的,希望在新的壹年裏,什麽莊稼都能長得好,能都能獲得豐富。(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壹年比壹年提高。
年糕作為壹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谷。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壹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幹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壹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壹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谷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壹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臺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鹹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壹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壹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我國南方等地對飲茶極其講究,春節尤是。正月走親訪友,特別有長輩的必定要上門拜年。客人進門先是互祝新春,問候老輩,然後入坐待茶。
第壹道:甜茶。祝客人壹年甜到頭。甜茶是用糯米鍋巴和糖泡成的。糯米煮成飯,把飯放在熱鐵鍋上貼,燒結成壹片片鍋巴,泡成甜茶既香又糯,十分可口。
第二道茶:是熏豆茶。熏豆茶***有六種佐料,其配置十分得當。
1.熏青豆,有豐富蛋白質。
2.胡羅蔔絲,有胡羅蔔素。
3.腌制過的桔皮絲,能調中快隔,導滯化痰。
4.蘇子,能寬胸下氣,潤肺開郁。
5.芝麻,能益胃滲濕,補肺清熱。
6.少量嫩芽茶。這種茶鮮美可口富有營養。
第三道:壹杯清茶。餐後飲用可清滌腸胃油膩。所以這新春三道茶,既合乎禮儀,又合乎保健原理。
提到過年,許多北方人想到的都是壹家圍在壹起包餃子。餃子是北方人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要是在北方,包餃子、吃餃子,已經成為大多數家庭歡度除夕的壹個重要活動。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中國人壹年壹度最隆重的節日。為了過好年,舊時農家壹進臘月的門檻,就開始忙年。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的時候起,就進入了過年的倒計時,張彩燈、貼對聯、打掃庭院,準備迎接遠方的親人,過個團圓年。在北方,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全家老小壹起包餃子。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壹吃餃子。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求願望的特有方式。餃子的諧音“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過春節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