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春節來歷的繪本故事熬年守歲和年獸的傳說ppt版

關於春節來歷的繪本故事熬年守歲和年獸的傳說ppt版

壹 春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

每年陰歷壹月壹日就是春節。春節裏人們有放鞭炮、貼窗花、貼門神、貼紅對聯的習俗。這是因為很久以前,有壹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讓人們驚恐萬分。

又到了壹年的初壹,人們想逃跑,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他非要住在壹個老婆婆家裏。不壹會兒,年來了,人們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他不同意,人們只好自己去深山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壹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每年的除夕,家家戶戶都貼紅聯對,放爆竹,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整夜不息,壹家人團聚在壹起守歲,最後形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過年”。

二 繪本年的來歷故事內容

《中國故事繪本:年的傳說(彩圖註音版)》內容簡介:0-3歲是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個性社會性的最佳時期。父母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正面教育和情景教育的方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個性社會性。比如,講壹些可以正面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從小知道什麽是適當的行為。經過長期正面而有趣的引導,寶寶自然就會慢慢養成好習慣和好性格了!農歷的正月(1月)是壹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歷臘月下旬),現在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農歷壹年的最後壹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飯(農歷壹年中最後壹頓飯),年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歷上年的最後壹天守到來年的第壹天,因此,對這壹節日又稱之為過年。 溫馨提示:兩種封面隨機發貨

三 春節守歲的來歷

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壹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壹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壹年吉祥如意。

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3)關於春節來歷的繪本故事熬年守歲和年獸的傳說ppt版擴展閱讀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享天倫之樂,這是中華民族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

待第壹聲雞啼之後,新的壹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壹到十五,人們壹直沈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四 春節守歲的由來

春節守歲的由來:

守歲,即除夕之夜人們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餃子...... 守歲習俗始於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歲的詩文。“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壹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壹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拜年的由來:

傳說遠古時代有壹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初壹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

五 守歲的傳說故事簡單

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窮人。她偷偷地愛上了壹個給人家燒火做飯的窮小夥子。玉皇知道後十分惱怒,就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著窮小夥子受罪。

王母娘娘同情女兒,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地給窮小夥封了個“竈王的職位”。窮小夥成了家家戶戶的“竈王爺”,玉皇的小女兒自然就成了“竈王奶奶”了。

竈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窮百姓們。

玉皇本來就嫌棄窮女婿和小女兒,又聽說小女兒從天上往回帶東西,非常生氣,就規定只準他們每年臘月二十三日回天宮壹趟,其余時間不準回天了。

第二年,眼看快過年了,可是窮百姓們還是缺這少那的,有的連鍋蓋都揭不開了。竈王奶奶看在眼裏,疼在心裏。臘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給窮百姓們要點吃的東西回來。

可是,自己家裏連點面星星也沒有了,路上沒幹糧咋辦哪?百姓們知道後,就妳湊壹把我湊壹把地弄了些面,烙了兩張餅,給竈王奶奶帶著上路了。

竈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講了人間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還嫌女兒帶回壹身窮氣,讓她當晚就回去。

竈王奶奶氣得立即就要走,轉念壹想,不行,兩手空空回去怎麽向百姓們交待呀?再說,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親。

這時,正好王母娘娘也過來相留,她便順勢說:“俺不走了,明天紮把掃帚帶回去掃掃窮氣。”

二十四這天,竈王奶奶正在紮掃帚,玉皇來催她快回去。她說:“催啥哩,眼看要過年了,家裏沒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

二十五這天,竈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明天俺還要割肉哩!”

二十六這天,竈王奶奶剛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說:“催啥哩,家裏窮得連只雞都養不起,明天俺還要殺雞哩!”

二十七這天,竈王奶奶正在殺雞,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路上帶點幹糧,明天俺還要發面蒸饅頭哩!”

二十八這天,竈王奶奶正蒸饅頭,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過年要喝喜酒,明天俺還要去打酒哩!”

二十九這天,竈王奶奶剛打酒回來,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兒回去。她說:“催啥哩,俺們壹年到頭連頓餃子都吃不上,明天俺還要包餃子哩!”

三十這天,竈王奶奶正包餃子,玉皇大帝大動肝火,要她今日必須回去。竈王奶奶準備的東西差不多了,就沒有多說話,只是舍不得離開王母娘娘,壹直捱到天黑才離開天宮。這天夜裏,家家戶戶都沒有睡覺,等著竈王奶奶回來。

人們壹看竈王奶奶回來了,還帶回好多過年的好東西,就都點起香火、紙碼、鞭炮迎接竈王奶奶。這時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

人們為了紀念竈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歷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竈,三十夜裏不睡覺,叫做“守歲”。

也有叫做“熬百歲”的。這是為了等著迎接賢惠善良的竈王奶奶從天上回到人間來。這壹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5)關於春節來歷的繪本故事熬年守歲和年獸的傳說ppt版擴展閱讀:

農歷年的最後壹天為“月窮歲盡之日”,故又叫“除夕”。對於人們來說,這天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日子。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壹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壹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

北方壹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不管采取怎樣的方式祭祖,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育子孫後代要謹記孝道,不管何時何地,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先。”

全家人在壹起吃頓團圓飯也是除夕的重要習俗。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

因而,對於身在遠方的子女們來說,利用除夕夜的機會,與父母們壹起吃頓團圓飯顯得尤為重要。

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以往都是家人壹起動手,在家做上壹頓豐盛的晚餐。

如今,壹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的地點放到了飯店。無論在哪裏吃,團圓的主題是不會變的。

我國民間在除夕還有守歲的習俗。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壹直要吃到深夜。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從中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網絡——守歲

六 春節的來歷 關於年獸的故事

1、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壹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壹開始為新年。

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壹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采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

2、相傳,中國古時候有壹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壹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壹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壹夜,我壹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壹抖,怪叫了壹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壹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壹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裏壹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壹壹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6)關於春節來歷的繪本故事熬年守歲和年獸的傳說ppt版擴展閱讀:

春節的習俗

1、拜年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

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壹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壹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 上一篇:農村取暖用火籠的組成。
  • 下一篇:有哪些關於螢火蟲的古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