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美文:端午的情結
輕盈的時間,消失在指尖隙縫裏,空留剎那間的模糊的背影,蔓朔了我佇立的張望的季節。
些許的悵惘,些許的蜜意,交織在淡藍日漸依稀可辨的紫陌。紛至沓來的是,荷韻的清涼,蠶豆的淡甜,粽子的飄香。
而妳,踏著深深淺淺的夢行,飄香四溢行歌,裹著碧綠的心事,永恒不變的五月的涉水的相逢,於端午節邂逅而牽念。滿嘴的香溢於唇齒相依,盈滿開來。不知不覺,走進了不管是屈原的記憶,抑或是伍子胥悲壯的歷史,與此同時民間加以豐富而傳奇,些許期盼驅邪些許警示,無不***同燦爛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蘊含。期待中沐浴了,去年剛成為法定的國家休息日。翹首,以湖北‘端午申遺’取得初步進展,雖然比韓國“江陵端午祭”整整晚了四年,但是,同樣說明了我們中國對待非遺的進壹步的重視。
告別了壹月的梅弄,二月的鐵梗海棠含苞待放了,於是大團大團的櫻花迫不及待爛漫了三月。暮春的落紅,寂寞了四月,然而,壹抹芳香,縈繞於煙波的江南,徜徉在妳我的記憶深處,守望中滑入了夏的荷韻。在經年的十指路口,仿徨地張望,不忍心的回首,驀然。相識,相知,珍惜,內疚參差不齊。忘不了飄香搖曳的約定,如是用永恒的遙遠跋涉生命的長河。
知道麽,我們不需要人生的跨季,就如妳淺淺的來,淡淡的釋放五月的陽光,呼吸潮濕的幹燥空氣。漣漪了層層疊疊折射憂郁的藍色,只是去懷想六月飛雪的疼痛,在疼痛中學會用藍色,挽留,彌補缺陷的完美。
其實,五月是溫馨的,隨手掬得的陽光,如妳的心情漾漫,穿過了歲月的枝搖葉蔓,倒映守望的繁華,情親的牽掛,解讀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蘊涵。
於是,五月也是浪漫,即使暖和的風,風的背後也篆刻了溫柔的背影,拂拭著妳容顏的滄桑。別忘了,只是讓我們別忘了,曾經的美麗,曾經的那些牽手的相約,點點滴滴稀稀疏疏的日子。依然,壹分悸動,心跳的聲音需要我們去聆聽,知道麽?心瓣的律動,如詩的平仄,傾瀉在笨拙的指尖,與妳收拾。
我們,也許知道,五月初五丈量不了了妳我的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知道,用心走過的五月,壹直記錄著妳我的生命每壹撇,每壹捺,不管,妳在我夢裏,還是在夢外,同樣值得我們回味。
或許如此,嘴角揚起的笑容,會閱讀滄桑的相濡以沫;果真如此,眼角晶瑩的淚珠,不僅僅是疼痛,更,抑或是幸福的抒寫,相約的美麗。
端午節美文:又逢端午節
端午節快到了,故鄉的小鎮似乎比以往更加熱鬧。小街兩旁的攤子壹字兒擺開,蘆葦葉、菖蒲、艾蓬、香囊……除此之外,肉攤和賣大紅棗、赤豆等的生意也開始紅火起來。端午節快到了,鄉人們各自挑選喜歡的東西帶回家。
關於端午節,兒時常會哼兒歌:五月五,買條黃魚過端午;插艾葉,掛香囊,還煮雞蛋和鴨蛋;吃粽子,撒白糖,去看龍舟喜洋洋。這首兒歌,總在我的耳畔縈繞。
小時候,每年五月端午前夕,母親總是會拿了鐮刀到屋後面的水塘邊割幾把艾蓬和長在水邊的菖蒲,經過整理後就往門和屋窗口的地方插上,菖蒲和艾草的清香味兒很醒腦,十分好聞,我們總是會走近,用鼻子多吸幾下,悠悠的清涼,好像這種味道會透進全身的血液裏去似的。母親說,艾草能避各種邪氣,菖蒲古代老祖宗留下的“斬妖劍”。後來從老師那兒才知道,原來唐代的魏征夢中得斬蛟龍劍,用的就是菖蒲。相傳從那以後,各種瘟神惡鬼妖魔邪怪,見了菖蒲就害怕。所以端午鄉下家家都要插菖蒲,壹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前壹天晚上,鄉間家家開始用蘆葉包粽子,粽子大多用糯米,包的種類也多,有肉粽、赤豆粽、白米粽、醬油粽、麥片粽等。包裹好的粽子就放在鐵鍋裏用水煮,這些粽子有三角粽子、小腳粽子、方粽等。煮粽壹般都用硬樹條燃燒。在煮粽子時,還要放上雞蛋和鴨蛋,這樣煮熟的蛋就有清香。
端午那天早晨,粽子和蛋先要敬竈神,然後才能自己吃。孩子們是最快樂的,大家會自發組合在壹起開展鬥蛋活動。有和孩子不懂鬥蛋方法,總是用大的壹面與別的蛋鬥,結果總是失敗,原因很簡單,煮熟的蛋大的後面有空間,而尖的部位是實心的,所以兩個雞蛋碰到壹起,蛋後部位總是被擊碎。有的蛋上還用彩色繪上老虎或者是自己的屬相,居說會驅逐邪氣的。有的還要用線或麥稭編成漂亮的蛋袋,把蛋放在其中,然後掛在胸前。
在端午節的午飯後,家長要給孩子帶上香囊,在手腕上扣上五顏六色的絲線。香囊就是用艾草、雄黃、棉花等做成的。可以用各種花布頭剪成正方形兩塊,對角折疊好,用彩線縫在壹起,再用各種顏色的毛線在下面做須須。掛在脖子上,既香又漂亮。母親常說:“這香囊也是避邪的,還可以防毒蟲和蛇。這樣的掛壹直要到農歷七月七日的鵲橋相會之日才能剪下來,然後扔到屋頂上。母親會打趣地說:“喜鵲會把這些袋袋銜到天上去,送給牛郎織女搭橋,讓他們在幽幽的香味中相會。於是,每到七月七那天傍晚,我們都要把香袋扔到屋檐的瓦片上,扔時還要閉上眼睛。到了晚上就目不轉睛地盯著屋頂看,希望能看到有喜鵲飛來銜走香袋。長大了才知道,其實這是人們對牛郎織女這對有情人的美好祝願。
過端午節,鄉間的茶館裏常常要舉辦故事會。壹些藝人還會拍著木塊講述與端午有關的故事,他們講屈原詩人是怎樣去跳汩羅江的,講伍子胥為國忠舍身忘己的故事,講曹娥是怎樣成為壹名孝女的……這些傳統故事常常吸引人們圍著去聽,而且是百聽不厭。
當然,端午節期間,故鄉家家會泡些雄黃酒,用於塗抹在孩子的鼻孔、耳眼旁邊。都說雄黃能驅趕毒昆蟲毒蛇的,孩子們抹了雄黃,壹年四季的毒蟲就不會躲到身上咬人,是安全的保護神。
端午習俗是民間的習俗,這些習俗隨著時間的流逝,壹些地方已開始在現代的聲韻中漸漸消失。但是端午的民俗文化傳統是永恒的,永遠記憶在我童年的歲月裏,怎麽也抹不去……
端午節美文:童年的端午節
小時候過端午,真有壹種過節的味道,不像現在生活好了,平時什麽好吃的都能買得到,過年過節的氣氛也就淡化了。
小時候最盼望過節,首先是春節,其次就是端午節了。因為端午節又戲稱“撐傷節”,因為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小孩子又控制不了,所以就容易多吃,多吃就撐傷了。
記得端午節的前壹天,母親總會買來艾葉和蒿枝掛在門上,據民間風俗的說法是為了辟邪,還買來粽葉和糯米包粽子。我們姐妹倆首先將帶著清香味的粽葉壹張壹張地洗幹凈,粽葉細長細長的,上面有可愛的白點點花,白點點花越多的粽葉就越香,洗幹凈後我們把粽葉用毛巾擦幹,放在桶裏備用。每到端午,母親總要買兩種彩色的植物染料“紅飯葉”和“楊咪咪花”來熬湯染糯米,壹是為了好看,二是為了增添植物的清香味。母親將糯米淘洗幹凈,把糯米分別放入這兩種彩色的染料中浸泡,浸泡半個小時左右,白色的糯米就變成了紫色的和黃色的,並且還帶著植物的清香味,看著就養眼。
然後我們就開始包粽子了,只見母親用靈巧的雙手把粽葉做成壹個圓錐形的模樣,然後把彩色的糯米放在裏邊,用粽葉桿戳戳,戳實了把粽葉蓋下來壓緊,左手緊緊地捏住粽子捏出四只角,右手把粽葉蓋在上面捏緊向右壹折,用麻線栓緊,壹個美麗的粽子就包好了。然後再包壹個緊挨著第壹個,再包壹個緊挨著第二個……不壹會兒,壹串粽子就包好了,栓在壹起就成了壹串,看著壹個個飽滿的粽子,像壹個個胖胖的娃娃,可愛極了!
我們躍躍欲試,也想試試。母親就手把手地用心指導,可笨拙的我們卻怎麽也學不會,在母親手裏聽話的粽子在我們手裏怎麽也不聽話。弄了半天不是米撒了就是底漏了,要不就包扁了,怎麽捏也只有三只角,捏不出飽滿的四只角。我們急得滿頭大汗還是學不會。可我們不氣餒,經過反復實踐,我們終於勉強包成了四只角的粽子,雖然樣子難看,但米總算沒有撒出來,我們長舒了壹口氣,終於學會了壹項生活技能,我們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母親還會用棕葉編織成提籃的樣子,裝上糯米,壹個個可愛的小提籃就做成了,這是我們女孩子的最愛。
粽子包好後,用涼水泡上壹晚上,第二天端午節的早晨,母親很早就起來煮粽子了,煮上壹個小時左右,清香可口的粽子就煮好了。我們兄弟姊妹幾個壹人手裏提著壹串,再帶上壹小包白糖,就高高興興地上學去了。下課時,打開香噴噴的粽子,蘸上白糖,吃到嘴裏,軟糯順滑、香甜可口、回味無窮。同學們在壹起還交換著吃粽子,有肉餡的、有大棗餡的、有不包餡的,各種味道,好吃極了!
放學回家,母親準備了許多好吃的東西,有包子、餃子、卷粉、米線、雞蛋面等。我們又有機會學包餃子了,我們首先將肥瘦適中的肉剁好,拌上韭菜,放上作料,餡就做好了,我們把皮拿在手裏,將餡放在皮上,笨拙地捏著,怎麽捏也不好看,壹不小心餡還露了出來,但我們還是很認真地包著、學著。調皮的我們有時會將洗好的硬幣包在餃子裏,誰吃到就是誰的福氣。餃子下鍋後,不壹會兒就漂了起來,像壹群小白鵝,胖胖的、圓圓的,咬壹口下去,壹股肉香飄了出來,令人垂涎欲滴。壹下子看到這麽多好吃的東西,我們忍不住大吃特吃,壹不小心就吃撐了。
吃完飯提著壹串粽子,抓上壹把煮熟的蠶豆芽我們就出去了,約上幾個小夥伴去爬山。沿著崎嶇的山路,登上縣城的城子山,山上樹木郁郁蔥蔥,空氣清新,有幾個紅色的小亭子。我們幾個小夥伴比賽爬山,只聽到壹個人喊:“預備,開始!”我們就像小兔子壹樣蹭蹭蹭往上爬,爬上山頂,我們滿頭大汗,氣喘籲籲,小臉蛋紅撲撲的。往山下壹看,小城的風貌盡收眼底。我們在山上大喊大叫、嬉戲打鬧,在亭子裏吃東西,童年的樂趣就在放飛在這節日的氛圍裏。
晚飯更加豐盛,有雞肉、炒瘦肉,炒豬肝等。對於生活在物質匱乏年代的我們來說真像過年壹樣。我們又是壹頓飽餐,心想這個節日太好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吃到好吃的東西。全家人圍坐在壹起,母親不停地給我們夾菜,吃著好吃的飯菜,我們兄弟姐妹幾個爭著搶著吃得很香,濃濃的親情飄蕩在圓圓的飯桌上。
童年的端午節,留給我們的是幸福快樂的記憶!
端午節美文:端午節情思
嗚嗚的柳笛聲已漸漸遠去,飄香的槐花也日漸熱烈。池塘的葦葉已急不可耐地伸展開它的腰身,棕葉的清香就撲鼻而至,那寬闊的葦葉就等待人們去采摘。采下那鮮嫩寬闊的葦葉,放在大鍋裏煮熟了,再包上黃澄澄的粘米,白銀銀的糯米,用柔韌的馬蘭草壹系,放進大鍋裏壹煮,大街小巷就飄滿粽子濃郁的清香了。
端午節,壹個令人神往的節日。在我的記憶中,每年端午節的熱鬧和奢侈不亞於過大年。過年時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餃子。端午節時也是要吃餃子的。壹般都是在農歷初四的時候,媽媽就會給我們包餃子吃,然後就是吃粽子,雞蛋,鹹的淡的雞蛋都隨便吃。
想起童年對端午節的那份渴盼,總是從蘆葦剛剛在水裏冒出小尖尖時就在心裏萌芽了,那對端午節的期待和渴盼,就伴隨著葦葉的漸漸長大越來越濃郁。每天只要路過葦塘,就要將那葦葉多看幾眼,天天盼著蘆葦早日放葉,快快長大。那時候,我的家鄉有很多的葦塘,媽媽就在從生產隊幹活回來的時候,利用路過葦塘的機會穿著膠鞋到葦塘裏掰些葦葉子,那時我們都管掰葦葉叫做打粽葉。
打粽葉要穿膠鞋下到水裏,因為葦塘裏難免有很多的玻璃碴子或是碗碴子,不穿膠鞋就會把腳紮破。那時候,過端午節不光能吃上香甜可口的粽子,還能敞開肚皮,放開量吃上平時無法吃到的雞蛋。更具誘惑的是,那平時難得壹見的雞蛋,莊稼院平時養的那幾只雞,每日下的蛋都要攢起來交到供銷社去,要達任務,用它換來幾個零花錢。余下來的也要攢起來賣掉,買油、鹽、醬、醋、針頭線腦什麽的。即使是在我們過生日的時候,媽媽也只是偷偷地煮兩個雞蛋給我們吃,讓我們象征性的吃壹回雞蛋,滾滾運氣,討壹個吉利。那時候還千叮嚀萬囑咐,別讓其他孩子看見,省得打仗。
在那個年代,平日裏肚子總是缺葷少腥的。壹日三餐,苞米面高粱米能填飽肚子就算是好日子。只有過年過節時,才能有機會大吃壹頓,開開葷,改改饞。壹年之中只有這壹天雞蛋才能隨便吃。那壹盆煮好的雞蛋放在飯桌上讓我垂涎欲滴,恨不能壹口都吃進肚裏。那時,我們總是把紅皮雞蛋收起來幾個,留著以後慢慢吃,以使節日的歡樂多延續幾天時間。上學時,我們就會帶幾個煮熟的雞蛋,然後和別的小夥伴比賽頂雞蛋玩,誰的雞蛋被頂破了誰就輸了,玩的樂此不疲。所以,我對端午節就很向往,印象也相當深。
每到端午節來臨的日子,媽媽總是早早起來,給我們兄妹幾個系五彩線,掛壹小串小飾物等等。掛了這些,能避邪,這壹年都不怕疾病毒物侵蝕。系了五彩線,就預示著壹年平安吉祥,不會遭到蛇咬。因為家鄉地裏有很多的蛇,那冷血的爬行物真很可怕,看見它長得很醜陋就很瘆人。所以,每到端午節來臨時,我們都很乖的等著媽媽給系五彩線。給我們系完了五彩線,媽媽就到院子裏折幾枝桃樹枝,桃樹枝還帶著晶瑩的露珠。那樹枝上的小毛桃壹嘟嚕壹嘟嚕的,綠瑩瑩的就像壹串串珍珠壹樣,看著那麽的舒服養眼。媽媽就把桃樹枝插到房門的門框上,說因為桃樹枝是避邪的,插了桃樹枝,就可以逃過壹切災難。桃的諧音就是逃,家鄉人很講究這些。門上插完桃樹枝後,媽媽就把采來很多的艾蒿插在房檐上。艾蒿的清香味是那麽的濃郁,隨著微風的飄動,絲絲縷縷直沁人的心脾。房檐插上了艾蒿,便可以不招蚊蟲,這樣就可以安安心心的過壹個夏天了。
早在過節前幾天,媽媽就到池塘裏掰回棕葉,回到家就用大鐵鍋把掰來的棕葉烀上,那棕葉清香就絲絲縷縷地撲鼻而來。聞到那令人垂涎欲滴粽子葉的清香,就令人抓心撓肝的直咽唾沫。那時候,我們總是圍在媽媽的身邊,盯著媽媽的手中正在包著的棕子。只見媽媽嫻熟把幾片棕葉排在壹起,然後卷成壹個圓錐形的筒狀,再把粘米從大盆的水裏撈出來裝進棕葉裏,雙手那麽壹纏,用馬蘭草靈巧的那麽壹系,壹個粽子就包好了。好像是壹轉眼的功夫,大盆中包好的粽子就堆得小山壹樣高,足夠我們吃好幾天的。那時候,覺得粽子是天下吃的東西,總也吃不夠。現在,連在冬天想吃粽子都不算稀奇了,各種風味的粽子擺滿了超市的櫃臺,卻怎麽吃也吃不出那時那種香甜的感覺來。孩子們早就不愛吃粽子了,他們只愛吃漢堡包和肯德雞之類的洋快餐,對吃粽子是不屑壹顧的。現在的媽媽們也不再那麽熱衷於包粽子了,端午節的氣氛就淡薄了許多。每年端午節來臨時,幾乎家家戶戶都象征性的買上壹把艾蒿,或壹枝桃樹枝,插在門框上,再給孩子系上壹股五彩線就算完事,大街上幾乎聞不到那誘人的粽子濃郁的味道了。
這些年,隨著各種洋節不斷的侵入,從聖誕節到情人節,愚人節以及林林種種的洋節,弄得人們從老到少壹窩蜂的追風媚外,連自己的春節都過得沒有了心緒,好像只有過洋節才時髦。很多傳統的節日都被人們忽略了,或是被放棄了。特別是端午節,很多的人早就不把它當成什麽節日了。在我們北方,既不能有劃龍舟的熱鬧激情,也沒有人把端午節和偉大的詩人聯系起來,更沒有把端午節和我們國家民族的節氣聯系起來。每年的端午節就越過越疲乏,端午節的節日味道越來越淡了。
現在的生活好了,人們改善夥食再也不用等到過節時胡吃海塞了。面對著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之類的接踵而至,我卻獨鐘情於端午節。我懷念粽子飄香那濃郁的節日氛圍。我知道,這些年我們的生活是好了很多,但是我們也丟失了很多寶貴的東西,包括我們的端午節。我對媽媽包的粽子情有獨鐘,更兼那對偉大詩人屈原憂國憂民情懷的無限的想念。
端午節情思,總是縈繞那飄蕩在大街小巷濃郁的粽子清香中,端午節總是讓我難以釋懷。
端午節美文:那年的端午節
每年端午節到來,家家包粽子、人人吃棕子,無處不彌漫著粽子的芳香。
粽子之所以受到人們如此青睞,不容置疑與我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有關。當每年端午節吃上青香四溢、美味可口的粽子的時候,我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壹段苦澀而無奈的往事,它像我身上因勞作而留下的壹道道疤痕壹樣,讓我無法忘懷。
事情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那年端午節的前壹天,跟平常壹樣,我和老婆很晚從田裏收工回來,吃完飯夜裏8點多了,我們商量好去皮家垸打(摘)蘆葦葉,明日趕早上街賣給別人包粽子,弄點錢補貼家用。那年月實在太窮了,兩口子拼死拼活做,年底不僅分不到錢,隊裏還逼我們還超支款。上年隊裏有人打蘆葦葉賣了十幾塊錢,個個羨慕得不得了,我們也想去試試。
皮家垸是壹個方圓幾公裏的淺湖,湖裏長滿了綠油油的蘆葦,它離我們家很近,只有二三公裏路。每年初夏,枯黃的蘆葦就煥發出勃勃生機,無數的小蘆筍穿過枯枝敗葉,從腐爛的根部拱出了水面,露出了白白嫩嫩的筍尖,清淩淩的湖水壹夜之間變成白茫茫的了。很快地,白嫩的筍尖又變成了翠綠的蘆桿,蘆桿壹個勁地向上竄,壹尺、二尺、壹米、二米……隨著氣溫壹天天升高,壹天壹個樣,幾天工夫蘆桿上就長滿了壹巴掌多寬的大蘆葉了,它們像壹把把瑩光閃閃的寶劍斜插在蘆桿上。
蘆葉乍看像竹葉,但竹葉沒有這麽長、這麽寬,更沒有這麽綠。蘆葦跟竹子壹樣有節,裏面也是空的,只是蘆桿很細,跟小指拇差不多,稍微用力壹折就斷了,但它卻承載著比竹桿大得多的葉子,細細的蘆桿從下至上全被向四周展開的葉子包圍著,壹根挨著壹根,長得密密匝匝的。它們緊緊地團結在壹起,無論風吹雨打、水漲水落,不彎不折、不倒不伏。
那天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天比較黑,我們壹人提著壹個大籃子,赤著腳沿著曲折蜿蜒的田間小路來到湖邊,借著朦朧的夜色,看見黑壓壓的蘆葦壹望無際,像黑色的海浪在翻騰。曠野的風很大,吹得蘆葦沙沙沙地響,壹陣又壹陣,不知疲倦的青蛙在湖邊的蘆葦叢中“呱呱呱”叫著;不甘寂寞的蟋蟀也在路邊的草叢中"蛐蛐蛐"的叫著,這些叫聲平時聽起來像戰歌壹樣激烈昂揚,可是那天聽了卻像絕望的呼救聲。回望來時的路,點點螢光如貓頭鷹淡綠色的眼睛在暗夜裏閃爍。不遠處的壹座村落還響起了野狗們的叫喚聲。老婆說:“我好怕啊!”我打氣說:“有什麽好怕的,既來之則安之。”
我們彎下腰把褲腳用帶子系緊,然後把上衣袖口的扣子扣好,防止螞蝗、牛托、蛇及其它水中的害蟲傷害我們,然後壹起下水。剛開始水不深,只沒齊膝蓋,可是岸邊的蘆葉都被別人打了,只剩下小葉子了,我們只好向縱深前行。密密麻麻的蘆葦擋住了去路,我們用手小心翼翼地把擋在前面的蘆葦扒開,從縫隙裏慢慢向前走。腳下是淤泥,水越來越深,每前進壹步都很困難。水沒齊大腿了,還是沒有看見大點的蘆葉,我們只好繼續向前走,水沒齊腰了,我們還在繼續向前走,終於看見葉子寬大的蘆葦了,正準備伸手去打,忽然壹條長長的細細的圓圓的東西飛速向我們遊來,“啊!蛇!”老婆驚叫壹聲,緊忙向我靠攏,她緊緊地抓住我的手,渾身發抖,我安慰她說:“不怕,不怕,深水裏沒有毒蛇,都是水蛇,水蛇沒毒,不咬人,再說我們穿的長褂長褲,它也咬不著我們。”等她的心情慢慢平復下來了才開始打葉,每次打得用手掌捏不住了再把它放在籃子裏。我們邊打邊走,打壹會換壹個地方,天越來越黑了,二個人互相看不見對方,只聽得見啪啪啪打蘆葉的聲音。大約壹個多小時,兩個籃子打滿了,我們才壹前壹後緊緊地跟著慢慢地往岸邊走。
好不容易爬上岸來,這才松了壹口氣,二個人渾身濕漉漉的,比落湯雞還要狼狽。這時,天更黑了,天空像壹口倒扣在大地上的鐵鍋,黑洞洞的,伸手不見五指,分不清天和地了。田間小路也變得異常模糊,跟路邊的稻田都變成了黑色,每走壹步都要踏穩之後再邁第二步,不然會跌進稻田裏。我和老婆高壹腳低壹腳跌跌撞撞地摸回了家,放下籃子馬上換衣服,換了衣服又去燒開水。蘆葉必須煮熟了才能包粽子,如果不煮熟,蘆葉很容易破裂。
燒了壹大鍋開水,分好幾次才把蘆葉煮好,這還沒完,還要每五片壹紮把它們全部紮起來,再整整齊齊放在籃子裏等天亮了好去賣。所有的事情利索之後,雞叫三遍了,天已蒙蒙亮了。“休息壹會吧。”我對老婆說。“不能休息了,我要上街去了,趕早賣了還要出工。”老婆邊說邊提著裝滿粽葉的籃子走了,我實在困得不行,躺在竹床上睡著了。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忽然壹陣雜亂的腳步聲把我從甜睡中驚醒,繼而有人高喊:“抓小偷!抓小偷!幫我攔住他們!”我壹咕碌從竹床上爬起來,走到門外,這時天已大亮了,只見十幾個男男女女赤著腳呼啦啦從我家門前跑過去,幾個穿著皮鞋的工作人員在後面緊追,跑在最前面的兩個人我認識,其中壹個是公社的特派員賈大峰,壹個是公社食堂的夥夫胡大舉。這二個人平常狐假虎威、仗勢欺人,老百姓深惡痛絕,人們把他們二個和公社副主任袁大成並稱該公社“三大腦殼”,意思是這三個人裝了壹腦袋壞水。只見賈大頭壹面揮手壹面繼續高喊:“攔著他們!他們是小偷!”街上走出來不少看熱鬧的人,沒有壹個人去攔的,人們心裏明鏡似的,都知道抓的是“搞資本主義”的人,他們故意喊抓小偷,好鼓動人們幫他們抓人,這套把戲巳演過無數次了。那幫赤腳大仙也跑得真快,壹下子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賈大頭為首的壹幫人平時少鍛煉,油水又足,肥頭大耳,追了壹陣就敗下陣,個個氣喘呼呼的,上氣不接下氣了。
我擔心老婆的安危,急忙向街市場走去。那年月,這種“割資本主義尾巴”的行動經常發生,半個月前老婆提著七八個雞蛋拿去街市賣,突然割尾巴的人來了,老婆眼頭亮、跑得早,把幾個雞蛋保住了,大部分賣東西的只跑了人東西來不及帶走,都留在了菜市場,被“三大腦殼”當戰利品給收走了。
我快步來到菜市場,被眼前的壹幕驚呆了,只見地上壹片狼籍,破裂的雞蛋、紫紅的汗菜、白花花的藕稍等扔了壹地,最多的是粽葉,撒得屋檐下、大街上滿地都是。“三大腦殼”壹來,賣東西的人就像跑兵荒壹樣,只顧要命哪管其它,這時公社副主任袁大頭正在耀武揚威地指揮幾個人在打掃戰場。
我沒有看見老婆,我想她不會像上次那麽幸運吧,等我回到家她已回來了,哭著對我說:“割尾巴的幹部來得太突然了,我只好匆忙躲在人家屋裏,粽葉全部丟在街上了,連籃子也沒來得及拿走啊!”我安慰她說:“破財免災,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老婆仍惋惜地說:“我們忙了壹夜,要賣十幾塊錢呢,壹下全沒了。”我說:“只要人在,什麽都會有的,如果把妳抓去辦學習班,那更慘啊!”
那壹年端午節,我們壹家人沒有吃粽子;唯有那壹年的端午節,我們壹家人沒有吃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