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怎樣才能提高農民的素質?

怎樣才能提高農民的素質?

培養新型農民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沒有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新農村就缺乏根本支撐。“‘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素質問題,素質問題的核心是教育問題。”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素質直接決定著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和最迫切的要求就是培養大批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新農民。

首先,提高農民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要求。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特征是:壹要有新農民;第二,要有發達的農業;第三,要有繁榮的農村。建設現代農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必須在千千培養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農民。但是,從我縣的情況來看,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素質有所提高,但大多數農民還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與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的新型農民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制約著先進技術和設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農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農村生產力水平低,與新農村建設要求的“發展現代農業”不相適應。在我們縣的大多數鄉鎮,生產工具仍然是彎犁、鋤頭、鐮刀和斧頭。這種生產力水平決定了大部分農民的觀念還停留在傳統的小生產經濟觀念,缺乏開放的市場經濟意識,導致農民只關註眼前利益、個人利益、局部利益,短期行為和機會主義。即使他們走向了市場經濟的浪潮,他們也不可能真正變得成熟。尤其是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農民的這些表現顯得尤為不合時宜,這是農民素質差的壹個重要方面。

其次,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制約著農村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基層農民文化生活單調匱乏,農村社區文化建設目前基本空白。在靈川,80%以上的農民不在城鎮和集貿市場,農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傳遞媒介匱乏,互聯網在我縣農村還是奢侈品。各種文化活動基本停止,除了看電視,主要是打麻將和賭牌,使社會風氣復雜化。農民的公共生活空間主要被宗教所填充。農民信仰日益多樣化,宗教活動更加活躍,但迷信成分有所死灰復燃,甚至還有邪教活動的空間。難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不利於改掉壞習慣。這些都與建設新農村所要求的“鄉風文明”的思想道德建設格格不入,是農民素質差的另壹個重要方面。

第三,農民的整體素質水平也制約著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的提高。農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全縣農村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僅為7.2年,導致農村勞動力流動性差。即使外出,也主要靠體力和苦力收入,非常盲目,季節性強,風險大。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壹是壹些年輕勞動力只顧眼前利益,片面認為“讀書不如賺錢”,從而過早輟學打工。二是成熟勞動力對新技術、新事物接受能力差,培訓機會少。第三,絕大多數老年勞動力沿襲過去傳統落後的養殖模式和技術,對技能培訓不感興趣。同時,信息閉塞,民主法制觀念淡薄,違法亂紀的事情時常發生。當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無法依法保護自己的權益,這極大地限制了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

第二,提高農民素質是提高農民就業水平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條件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民非農產業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是必不可少的。高素質的農民是謀生的資本,是市場運作的主體,是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據我們所知:

(壹)文化素質越高,收入水平越高。文化素質高的農民觀念新,接受新事物快,自我發展能力強,就業機會多,收入多。相反,素質相對較低的農民小農意識強,對新品種、新技術接受較慢。即使他們在農業行業發展生產,收入也相對較低。

(2)文化素質高的勞動力外出就業能力強,流動性高,外出比例明顯較高,也可以在勞動強度相對較低、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的行業就業。

(3)文化素質高的勞動力大多就業於非農產業,效率高。

(四)文化素質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強。

提高農民素質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長效機制,比增加農民就業和收入更重要。要從思想上提高認識,立足長遠,重視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解決存在的問題,質的提高我縣農民的教育水平和素質。

三、我縣農民素質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為107156。

勞動年齡人口100037人,從業人員100136人,其中男性56721人,占56.6%,女性43415人,占43.4%。從事第壹產業的勞動力有57608人,占農村勞動力的57.5%;2006年農民外出轉移10000多人,其中縣內近7000人,縣內及外省2934人,省外799人。近年來,我縣農民整體素質呈上升趨勢。

壹是科技文化素質普遍提高。目前,全縣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達90%以上。2006年,小學、文盲和半文盲占農村勞動力的28.5%,比2000年下降7.8個百分點;初中文化程度占57.4%,高中、中專文化程度占13.2%,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占0.9%,分別比2000年提高3.6、2.3、1.3和0.6個百分點。外來勞動力中,高中以上學歷者占24.2%,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接受專業培訓的人數占15%,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

二是科技管理質量顯著提升。近年來,通過實施科技入戶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勞動力轉移陽光培訓等工程,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顯著提升。2006年,接受培訓的農村勞動力達到30%,比上年提高7個百分點,政府組織的培訓力度繼續加大,占培訓總人數的67.3%,企業組織的14.5%,自發的18.2%。全縣有33個專業合作組織,10000多農民加入了專業合作組織。農民經紀人近900人。

第三,健康素質日益提高。截至去年底,全縣已完善鄉鎮衛生院12個,建設村級衛生室257個。全縣有18萬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健康水平比2000年有了很大提高。建立了多層次的農村養老保險體系,全縣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民近1萬人。農民整體生活水平開始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社會邁進。

第四,民主和法律的質量明顯加強。全民普法計劃的實施和各類培訓的開展,加快了農村普法的速度,提高了農民的法律意識;通過完善村務公開和村民自治制度,積極推進基層民主建設,全縣100%的村實行了村務公開,農民對村務公開和社會保障的滿意度達到85%以上;農民工權益保護逐步加強。

雖然近年來我縣農民的整體素質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壹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壹)思想道德素質相對下降。壹是壹些地方農民集體主義觀念淡漠,重權益輕義務,主要體現在集體公益事業上。參與訴訟很容易,但支付工作報酬很難。二是宗族觀念在壹些地方有所擡頭,特別是村委會選舉,只投自己姓的票,也存在拉幫結派的現象。三是部分青年農民片面追求享受,不上進,拜金主義思想嚴重。四是壹些地方存在求神信邪、聚眾賭博等封建陋習和迷信。

(2)科技文化素質不平衡。第壹,地區之間不平衡。西部經濟好壹點,比東部欠發達地區好壹點。二是產業之間不平衡,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素質高於第壹產業。據統計,2006年,從事第壹產業的農民中文盲、半文盲占8.2%,比2000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第三,年齡結構失衡,青年農民的素質高於老年農民。第四是男女比例失調。男人比女人更會種地。

(3)健康素質普遍偏低。農民缺乏基本的健康生活知識,沒有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健康狀況相對較差。農民的預期壽命比城市居民低2歲左右。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從外部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在資源配置上極不平衡:城市中的學校大多校舍較好,設備齊全,由公共財政撥款,教師整體素質較高;但農村中小學危房多、教學設備缺乏,且多為農民自建,教師整體素質亟待提高;除了普通教育,部分城市學生還可以選擇“職業技能”、“外語”等具有專業特色的教育,而農村學生僅限於普通義務教育。現在雖然有了壹些改善,但是教育不公平的情況並沒有完全得到糾正。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壹是教育收費高,影響農民子女家庭生活狀況;第二,歧視性的教育投資政策;三是城鄉錄取標準歧視性政策。這種不公平是現在農民素質相對較差的最根本原因。從農村內部看,農村集體經濟薄弱,重家庭經營輕集體經營,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為村民辦實事的能力不足;組織化程度低,個別地方村委會威信不高,缺乏凝聚力和號召力,無法組織農民參加各種教育培訓活動;農民收入水平低。目前,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8%,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農民的活動半徑短而窄,觀念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他們的消費投資主要集中在住房建設、子女結婚、子女上學等方面,對提高自身素質的投資相對不足,整體素質難以提高。

第四,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的思路和對策

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是壹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壹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不可能壹蹴而就。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結合新農村建設,切實加強對這項工作的領導,加強基層領導班子建設,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提高農民素質的規劃,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將其工作納入基層幹部考核範圍;進壹步整合教育培訓資源,調整農村基礎教育布局,推進農民教育培訓體制改革,完善政府統籌、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的教育培訓運行機制,建立健全農村教育和農民培訓體系;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建立穩定增長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快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充分利用“綠箱”政策加大對農民教育培訓的投入,制定優惠政策,拓寬融資渠道,鼓勵社會力量聯合興辦農村和農民教育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鼓勵農民到非農產業就業,鼓勵已進城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返鄉創業,鼓勵優秀人才向農村流動,形成人才雙向流動的良好機制;普及農村義務教育,加強農民科技培訓,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加快發展農村衛生事業,深入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廣泛開展農村法制教育活動,從科技文化、管理、健康、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等多方面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基礎。

——努力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發展迅速,但與世界壹些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壹些地區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沒有普及,青壯年文盲依然存在,青少年輟學現象依然十分嚴重。這種落後狀況遠遠不能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要從根本上扭轉被動局面,各級政府必須認真落實國家關於提高農民素質、加快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總體要求,立足長遠發展,堅持從基礎做起、從娃娃抓起、從新生勞動力素質教育做起,加大教育投入,徹底解決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和教育經費拖欠問題。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盡快實現義務教育由9年制向12年制的轉變。通過逐步增加農村高中數量,擴大農村高中辦學規模,提高農村初中畢業生入學率,讓更多的農村學生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

——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和各種形式的技術培訓,特別是免費實用技術培訓,是加快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的有效途徑。因此,要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重點發展職業教育,廣泛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訓和推廣。

——努力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如果忽視和放松對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人們的價值觀就會扭曲,社會公德和社會風氣就會下降,這必然會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努力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首先,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農民。其次,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教育。第三,全面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努力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提高農民法律素質不僅是我國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的壹項基礎性工作,也是落實黨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可靠保證。因此,要不斷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力度,營造人人學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圍。

——努力提高農民的身體素質。提高農民體質,充分挖掘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在體質方面的巨大潛在優勢,使農民以強健的體魄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各級黨委、政府和主管部門光榮而艱巨的重要職責。因此,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增強農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為突破口,改善農村公共衛生軟環境。首先,發展農村體育,增強農民體質。其次,發展農村合作醫療,構建農民健康保障體系。第三,控制農村人口增長,提高後續勞動力素質。

  • 上一篇:廣西物流職業技術學院有哪些專業?專業介紹
  • 下一篇:我不再懶於寫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