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的封號:
漢壽亭侯
前將軍,假節鉞
關羽在其平生事業中表現了古人崇高的:忠、義、勇、武、威、烈、剛、毅等人生性格。揚名古今。歷代帝王為鞏固其思想統治,大肆宣揚關羽中君守義的封建倫理,對關羽累加封賞,稱關羽為:惠公亭候,真君,大帝,開聖,夫子,同孔丘齊名。
公元206年蜀後主劉禪追封關羽為“壯繆候”。
1096年宋哲宗賜關羽祠額“顯烈廟”
1102年宋徽宗追封關羽為:“忠惠公”
1104年又追封為崇寧真君。
1108年加封“武安王”。
1123年加封“義勇武安王”。
1129年南宋高宗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王”。
1177年南宋孝軍加封關羽為“英濟王”。
1328年元宗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1368年明太祖復原封關羽“漢壽亭侯”。
1531年世宗稱關羽為“汗關帝壽亭侯”。
1605年神宗加封關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滅尊關聖帝君。
1652年清世宗加封關羽:“三代公爵”。
1665年聖祖尊關羽為“夫子”。
1760年高宗改謚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
1813年仁宗加封:“仁勇”二字。至此,關羽的封號全稱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武聖關羽——從人到神的千年歷程
公元219年的那個冬天,關羽被俘身死。最早祭祀關羽的人,是在成都稱帝的劉備。但後世崇拜關羽的現象並不是起源於蜀漢地區,即便是900多年以後在成都建立的後蜀政權,也只是追封諸葛亮和張飛二人為王,唯獨沒有提到關羽。關羽壹生主要在中原和荊襄壹帶作戰,沒有到過蜀中,他對蜀國影響最大的,就是把荊州這塊重要的根據地給丟了。關羽在蜀漢地區也就沒什麽威望,死後也沒有誰去紀念他。另外,龐德的兒子龐會在隨著滅蜀魏軍進入四川之際,把關羽的後代全殺了,關羽在蜀中沒有後人,四川就更沒有人來紀念關羽了。
然而在關羽的喪身之地荊州,他卻在鬼神的世界繼續存在。在當地的觀念裏,鬼神還有善惡之分,生前得善終的變成神,冤屈不得善終的則化作厲鬼。關羽北伐時功虧壹簣,慘死敵手,死後當然變成滿腔怨怒的厲鬼。幾件史實的巧合,更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力:關羽的頭顱被送到洛陽曹操手中後,他的這位老冤家當月就死去了;而那個曾裝病迷惑關羽的呂蒙則果真壹病不起,不久也壹命嗚呼,死時年僅42歲。關羽生前威震華夏,死後冤魂似乎也威力無邊。所以最初民間所供奉的關羽形象,充滿了陰森的厲鬼氣息。
這些戾氣直到三百多年後才消散。公元591年,隋朝剛剛結束另壹個戰亂時代,壹個和尚來到荊州北部埋葬關羽屍身的玉泉山,為關羽的冤魂帶來了好運,他就是佛教天臺宗的開山之祖,智者大師。他打算在這裏建造寺廟弘揚佛法,當然也順道拜望了山下的關羽陵墓。可是在玉泉山頂建寺弘發並非易事,因為山頂原來是壹片積水深潭,施工異常困難。而更大的困難還在於佛教是外來宗教,異域色彩濃烈的經文與佛像對當地百姓而言過於陌生。智者大師知道關羽可以幫助他,當地人們壹直把他作為厲鬼來崇拜,而大師本人也出生於荊州地區,了解民眾對於關羽的敬畏之情。傳說這壹天關羽不請自來,但他對370多年前自己慘死的經歷怨恨難消,並不願意出手幫忙。面對關羽冤魂在天空喊著還他的頭,智者大師對癥下藥,壹番點化切中要害:妳過五關斬六將殺了這麽多人,頭誰來還呢?於是關羽大徹大悟,自願放棄厲鬼身份,皈依佛門成為護法神,當然也同意獻上玉泉山給智者建廟。
唐朝的壹塊碑文上講,關羽顯聖帶領兵將劈開高山,填滿深潭,運來木材,在七天七夜內建起了玉泉寺。這個關羽“玉泉顯聖”的故事,後來還被作為信史寫進中國的佛教典籍《佛祖統紀》。這個故事成功地借助本地鬼神來傳播佛教,另壹方面,也徹底化解了關羽慘死的厲鬼氣息。經過天臺宗佛教改造之後,關羽由原來的厲鬼第壹次作為正神的形象進入佛教殿堂,至今中國許多佛寺中,仍然供奉關公為護法神。
唐朝以前,聖人只有壹個,即文聖人孔子。到唐朝中期時,又增加了武聖人的封號,但第壹位武聖人還不是關羽,而是周朝的開國功臣姜尚。越是征戰頻繁之時,武聖姜太公的地位也就越高,到了安史之亂前夕,姜太公的地位已經接近孔子,在祭祀儀制上也仿照孔子的等級規格。古代祭祀聖人時旁邊壹定要有壹些人陪祀,比如孔子就有他的學生子路、子夏、子貢等作為陪祀。而在祭祀姜尚的時候,陪祀的則是壹些古代名將,其中就有就有大名鼎鼎的關羽。獲得同等待遇的,還有他的義弟張飛和他的對手周瑜。
關羽既勇猛善戰,又有佛教護法的神力,完全符合勇將楷模的標準,而“忠義”的品質更是符合儒家精神理念的要求。於是在身死五百年多以後,被儒家重新塑造的關羽,第壹次躋身於國家級祭祀的行列。
隨著大唐盛世的覆滅,五代十國的混戰年代開始,權臣篡位,父子反目,兄弟相殘,改朝換代皇帝登基,像走馬燈壹樣頻繁上演。當混亂結束時,又壹位皇帝走入破敗的武聖廟,他就是大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先把武聖姜太公的塑像修飾壹新,然後調整陪祀隊列中的歷代武將,將關羽和張飛逐出了姜太公的武聖廟。這其中的原因,除了最後功業沒有成就或沒有取得應有的勝利之外,恐怕還有劉備的正統身份問題。劉備自稱有漢朝皇室血統,這曾是他號令天下的有力旗幟,但趙匡胤對這套血統論非常反感,因為他與過去的任何壹位皇帝都沒有血緣關系,劉備的對手曹操也就成為他的好榜樣,漢末的三國時期頗似大唐之後的五代十國之亂,趙匡胤因此對曹操推崇倍至。劉備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歧視,殃及關羽也被逐出了武聖廟。
但關羽被朝廷驅逐出廟堂,又進入到民間藝人的故事裏。北宋繁榮的都市生活,使民間說唱藝術得到空前發展,戲曲、評書、皮影每天都會在首都汴梁的市井之間定時上演,而三國故事由於繁簡得當、情節曲折,則是他們演出的最好題材。說書人這個職業至少在北宋時就有了,那時說書人講故事,壹定要分清忠奸善惡,劉備和曹操到底誰善誰惡,說書人的觀點就與趙匡胤大不相同。
蘇東坡的文章中談到壹次聽書的經歷,當說書人講到劉備失敗時,聽眾都眉頭緊鎖,有的還流下眼淚,而當聽到曹操失敗時,大家都喜不自禁,手舞足蹈。歷史上的曹操和孫權都是壹代英雄豪傑,人們唯獨青睞劉備關羽壹方,這與劉關張三人的卑微出身大有關系。過去的戲曲演員、說唱藝人大都出身於社會底層,跟張飛關羽劉備他們在感情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在他們的作品當中帶有這種感情色彩,很自然就把關羽劉備等人作為正面形象來塑造。另壹個原因是桃園結義的故事,它講的是劉關張這三位出身草民的人結成異姓兄弟,生死與***,最終出人頭地。這種義氣是行走江湖的人們最向往的人際關系。再壹個重要原因,就是關羽的事跡,他的這種悲劇性在文藝作品裏最能打動人心。北宋文人記錄了當時壹個小孩子看皮影戲演出,每看到關羽被害時,就會流淚哭泣,請表演者停下。
北宋後期,宋徽宗熱衷於得道成仙,於是道教開始倍受青睞。當時道教分支多如牛毛,為了爭取皇帝寵信,各門派間競爭激烈,最後龍虎山的天師道脫穎而出,取得成功的法寶就是關羽。關羽的老家山西解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主要的食鹽產地,歷代王朝控制鹽的專賣權,解州鹽池則堪稱大宋朝的金庫。宋徽宗時,全國總稅收的六分之壹來自這裏,可是不知什麽原因,解池連續八年未產壹粒鹽,這成了宋徽宗的壹塊心病。壹位道士自告奮勇,要替皇帝解決這個難題,他就是龍虎山天師道掌門人,張繼先張天師。
今天根據文獻判斷,當時的河東鹽池可能幹涸了,並且地表礦有地熱資源冒頭,湖水像開了鍋的粥壹樣——古人認為這是蚩尤在作怪。上古神話中,黃帝與蚩尤在此地大戰,蚩尤戰敗後,倒地化作鹽池。而長達八年的嚴重災害,自然使人聯想到蚩尤的陰魂再度興風作浪。張天師幾場法事下來,收效甚微。他想起當時民間非常崇拜的關公,於是奏請趙宋皇帝,派關公下凡。對宋徽宗而言,戰勝蚩尤有著兩重含義:首先是為了保住鹽池的財政收入,其次,是因為蚩尤的老對手軒轅黃帝也姓趙,在北宋第三任皇帝時被奉為趙氏的遠祖,寫入趙宋王朝的神聖家譜,以此來強化皇家的權威。軒轅黃帝的老對手蚩尤再次掀起風波,就是對趙宋王權的挑戰,於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在張天師的壹手策劃下展開廝殺。史書中沒有記載關羽是如何與蚩尤開戰的,但至今解池邊仍保留了壹些有紀念意味的地名,隱約的讓人感到當年張天師做法的血腥味道。“原王莊”原名冤枉莊,傳說當年在麥收午睡時,關羽之魂把村民們的靈魂都招去打仗戰死了,打完仗田裏邊的人都臭了還不了魂了,村子為此叫做冤枉莊。後來因不好聽就改成了原王莊。而更冤枉的恐怕還是從善村的村民,從善村原名蚩尤村,據說這裏的村民大多是蚩尤的後裔。村裏原來什麽廟都有,就是沒有關公廟。村民們不敬關羽由來已久,用這種方式讓後代記住那場鬧劇帶給他們的誣蔑和冤屈。
後來不知什麽原因解池又恢復產鹽,張天師幸運地躲過了壹劫,風光無限。而關羽戰勝蚩尤,既保住了鹽池,又為趙氏家族增添了神聖光環,宋徽宗大喜過望。 1104年,他做出壹個歷代皇帝都未做過的決定——以自己的年號“崇寧”作為封號,以道教的“真君”作為神職,敕封關羽為“崇寧真君”,第壹次為關羽增添了道家的神仙色彩。
宋徽宗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北方的金國軍隊已經兵臨城下,朝廷急需壹位忠勇的軍人榜樣作為軍神以激勵將士,關羽再壹次成為宋徽宗的救命稻草。在首都汴梁失守之前,宋徽宗連續三次追封關羽,最後壹次的封號是“義勇武安王”,這個王的爵位超越了他過去所有的封號,關羽從生前最低級的亭侯,連升數級,榮登王位,邁出了由人轉化為神的關鍵壹步。
“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五綹長髯”,這是元末明初小說《三國演義》中對關羽容貌的經典描述,深深印刻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至今不可動搖。而上世紀初的發現使我們知道,《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形象也絕非羅貫中自己的創造,而是自古流傳下來的。
1909年,俄國人科茲洛夫在內蒙古額濟那旗進行探險發掘,在壹座宋金時代的佛塔中出土了壹批文物。當壹張畫像展開時,壹位中國向導高呼“關老爺”,倒頭便拜。
畫上的關羽和《三國演義》小說的描寫如出壹轍,上面的文字“義勇武安王”則是宋徽宗賜給關羽的封號。這幅神像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為久遠的關羽形象,也就是說至少早在宋朝,英雄關羽的形象就已定型,壹千多年來,歷代中國人心目中的關羽居然都是如此相似。然而我們再也無法向前追溯,因為宋朝以前有關關羽的圖像都沒有保存下來。
《三國誌》中關於關羽的容貌只提到了美髯壹項,而關羽的故鄉則流傳著他赤面長須的神奇來由。在解州的民間故事中,講到關羽年少時本是個青臉大漢並且沒有胡須,他19歲時殺了當地的惡霸逃出家門。為了在官兵追捕之下搭救關羽,壹位神母用自己的頭發變成關羽的胡須,並讓他打破鼻子,用鼻血抹紅了臉。按照民俗觀念的理解,紅臉表示忠誠,長須象征著穩重,關羽的容貌多少寄托了人們對這個人物形象的美好願望。
除了面容,傳說中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在宋代之前也從未被史料提及,更找不到任何形象的線索,但在宋代的《武經總要》中卻可以發現它的來歷。兵器圖譜裏的“掩月刀”不僅與“偃月刀”發音相近,龍口銜刀的造型和裝飾性的紅纓也都十分吻合。
但是從說明文字中我們得知,這種刀並非真正的殺人利器,而是在儀仗隊中用以顯示威武。青龍偃月大刀最終從神像中走出來,成為大眾熟知的關羽的趁手兵器,這還要歸功於關羽的壹位同鄉,元代戲劇家關漢卿。在他的作品《關大王獨赴單刀會》中,第壹次活脫脫地刻畫了關羽和青龍偃月刀形影不離的經典形象。
這出戲除了賦予關羽壹把大刀以外,還賦予他超凡的英雄氣概,他的形象比起前朝有了很大提升,這是因為有許多像關漢卿壹樣的知識分子參與到了民間戲劇的創作當中。元朝以前,民間戲劇壹向被視為末流,上層士人從來不屑壹顧。但蒙元政府對漢族知識分子采取不信任態度,當時全國的臣民被分成十等,地位最低的乞丐排在第十等,而過去受尊重的儒生僅比乞丐稍強,被排在第九等。無法投身仕途,於是元朝的許多知識分子沈淪於市井,與通俗藝人為伍。以為藝人寫作娛樂或者謀生。在傳世的元曲劇目中,以關羽為主角的戲多達十余部,正體現了當時身處社會底層的劇作家們對於救世英雄的期盼。蒙元政府禁止南人(南宋遺民)學習武術和持有兵器,禁止結社集會和拜神祭祀。無法在現實中擁有武器,也無法公開膜拜自己的軍神關羽,人們只有在戲劇中宣泄自己的憤怒和反抗情緒。
劇作家們在舞臺上的呼喚很快就有了回音,遍布全國的農民起義終於爆發,最後的勝利屬於明太祖朱元璋。然而剛剛當上皇帝的朱元璋,卻在武聖廟裏做出了壹個匪夷所思的決定——他廢去了宋徽宗加封關羽的義勇武安王封號,並下令禁止百姓祭拜關羽。
這位曾經鼓舞底層民眾反抗異族壓迫的英雄,在漢人重新獲得自己的政權之後,卻再壹次遭到了驅逐。
歷史總有巧合,三百年前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曾經驅逐關羽,他的理由是關羽的君主劉備壹方不合天命。但朱元璋逐出關羽卻另有自己的道理:少年時作過和尚與乞丐的朱元璋,曾多年浪跡江湖,深知底層遊民中所蘊含的顛覆能量。在他登基之初,遊民社會依然保持著對關羽的崇拜,以及舞刀弄槍的尚武風氣,這對大明江山的穩定無疑具有極大威脅。
然而崇拜關羽的儀式可以禁止,刀槍棍棒也可以收繳,但是民間故事裏關羽的英雄形象卻是無法消除的。明朝小說《警世通言》裏的壹個故事講到關羽在民間的影響力:有個小孩子幫家人做飯時不小心劃破了手指,但他壹反常態,沒有流淚哭泣。家人很奇怪問他原因,孩子說,我聽過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他能忍住刮骨之痛談笑風生,我也要像他壹樣。作者在文中感嘆道,關羽的故事能讓壹個小孩子擁有忍受疼痛的勇氣,那麽借助關羽的事跡就能教化全體百姓,使他們具備忠孝節義的美德。
既然關羽在民眾中的聲望有增無減,以至於政府將他逐出廟堂也無法消除其影響力,或許解除關羽威脅的最好辦法,就是利用他。壹百多年過去了,在福建東山島,關羽東山再起的機會來了。東山島島民自唐朝以來就供奉關公。在大明正德年間的壹次關廟擴建時,關羽和周倉二人的塑像竟然被做得同樣大小。在傳統社會裏等級森嚴,周倉是關羽的家將,關羽和周倉是主仆關系,兩人塑像同樣大小平起平坐,這的確不同尋常。
其中的緣由還要從南宋末年說起。1279年,南宋的末代皇帝趙昺逃亡到東南沿海,大宋江山只剩腳下的壹塊甲板。為了不受元朝軍隊的羞辱,忠臣陸秀夫背負幼主蹈海自殺。
按照傳說,此後君臣二人的魂魄就在海上飄蕩,因為那時的國土還處在蒙元的異族統治之下,他們的魂魄不願歸來。待到明朝光復了漢人政權後,又恰逢東山島關廟剛剛落成,陸秀夫認同關羽的忠臣品格,於是把魂魄投入關羽的塑像。不久後趙昺的魂魄也來到這裏,他願意和自己的老師陸秀夫相伴壹起,於是投入了周倉的塑像。當年重修關廟的人們認為,畢竟趙昺是君主,陸秀夫是大臣,於是刻意把周倉像和關羽像塑造得同樣大小,以表示對君主的尊重。
明朝政府發現了這種解釋背後的價值:東山島地處海防要塞,時有倭寇上岸侵擾。政府當然希望東山軍民同心同德抗擊倭寇,而陸秀夫正是這樣壹位抗擊異族寧死不屈的民族英雄,又在大明江山初定時魂寄關廟,正好表現了宋朝忠臣對於明朝皇權正統的認可。由於有了陸秀夫魂魄投入,關羽壹躍成為身兼保護神,忠臣,民族英雄這三重涵義的神祗。
正德四年(1509)明政府賜建關廟,位列兩旁的從祀者是南宋的兩位忠臣嶽飛和陸秀夫,明初再遭貶逐的關羽終於重新回到國家級祭祀行列。但關羽的問題還有很多沒有解決,對於崇拜他的人們來說,歷史中的關羽遠沒有想象中的完美,流傳於民間的眾多關羽故事也有很多荒誕不經的地方。明初以來,上層知識分子開始介入關羽故事的改造。
首先是小說《三國演義》等文藝作品,以感人的故事情節,將劉備的蜀漢政權描述成正義的壹方,徹底平息了歷史上劉備和曹操的正統之爭。又通過“土山三約”、“華容道”等情節,關羽曾經投降曹操的歷史汙點不但得以巧妙掩飾,反而凸顯了關羽情深義重的壹面。歷史上忠臣很多,義士也很多,但只有忠義兩全的關羽形象最具感染力。此外,明朝以來上層知識分子也開始介入關公戲劇的創作,這與過去完全不同。宋朝時是底層的民間藝人寫戲演戲,文人儒生對此不屑壹顧;元朝時也只是壹些不被政府任用的失意文人才靠寫戲求得衣食溫飽。而到了明朝,不僅文人儒生,就連皇室貴族都對戲劇創作樂此不疲,比如朱元璋的孫子朱有「火+敦」就曾寫過關公戲,並且收錄在官方修訂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中。
如此壹來,關羽的形象日趨完美,從壹出題材相同的關公戲在元明兩個版本中的區別,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變化。這出戲講的是關公與美女貂蟬的故事。元朝時的劇目叫做“關公斬貂蟬”,劇中貂嬋在呂布死後,企圖以美色引誘關羽,但關羽絲毫不為所動,念及歷史上妖女害人誤國,手起刀落斬了貂蟬。這樣的劇情雖然成就了關羽不近女色這種英雄人物必備的美德,但殺死壹個手無寸鐵的弱小女子,也多少有損關羽的英雄形象。所以到了明朝,這出戲名字改為“關公與貂蟬”,內容也大為不同:貂蟬不再是害人的妖女,而是真心愛慕關羽,她向關羽哭訴內心的委屈與世人的誤解,並贏得了關羽的理解與愛憐;但關羽決心為復興漢室獻身,無心沈醉於兒女情長,貂蟬只有心懷愛意,以自刎來表明自己的清白。在此版本中,關羽是有情有義的偉丈夫,貂蟬也被改造成為深明大義的節烈女子,使關羽形象更加符合明朝士紳文化的標準。
隨著《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關羽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威望愈發日益攀升,明朝政府也開始了新壹輪加封高潮。萬歷年間的三次加封,就使關羽晉升帝位。朝廷加封關羽並不僅僅是順應民意,也不是關羽真的具有什麽超凡神力,而是他確實能作為教化百姓的榜樣。《三國演義》已將關羽塑造成仁義禮智信美好品德的完美化身,他因此成為宣揚儒家倫理觀念的最佳人選。明朝末年,關羽正式取代過去的武聖人姜太公,成為中國第二任武聖,與文聖人孔子壹起,接受世人膜拜。
沈陽故宮是滿清入關前的大本營,在它的南門旁邊曾經建有壹座關帝廟,這說明早在入關以前滿清就已經非常崇拜關羽了。然而明末清初時關羽還是抗擊外侮的民族英雄化身,滿清為什麽要把對手的武聖作為自己崇拜的偶像呢?
事實上正是意識到異族這壹特征,所以早在與明朝軍隊鏖戰關外之時,滿清就制定了漢化策略。包括四書五經在內的漢文化經典被翻譯成滿文,供皇室貴族閱讀,這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三國演義》。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頻繁的征戰途中就經常讀它,不僅僅因為三國故事很有趣而作為消遣,而且還是壹種借鑒,這部小說於是成為壹種非常實用的政治和軍事教科書。例如皇太極在籠絡蒙古、要與蒙古聯合起來統治漢族的時候,他就非常簡單地把滿清比作劉備,把蒙古比作關羽。於是在蒙古大建關廟,因為蒙古本身也把關羽當作神來崇拜,所以說關羽在現實政治生活中也起到了壹定作用。此外,還因為關羽同樣符合滿清推行儒家倫理道德的國策,所以倍受青睞。
在清朝江山大定之後,民間社會中關羽的形象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壹直延續到今天,就是財神關公。清朝中期,關羽開始成為眾多行業的保護神和祖師爺。如豆腐業(相傳關羽年輕時曾以販賣豆腐為生),鐵匠(相傳關羽早年以打鐵為業),香燭燈籠生意(因為關羽曾秉燭達旦讀春秋),還有理發、屠宰、刀剪鋪(因為他們的工具都是刀,而關羽的兵器就是青龍大刀)……理由千奇百怪,唯壹相同的是他們都確信關羽能給他們帶來財富。然而歷史上的關羽出身貧寒,沒有任何從商經歷,後來從軍只知奮戰沙場,更是與商業無緣。那麽他又是怎樣成為財神的呢?
這恐怕是從關羽的山西老鄉們開始的。清朝時山西商人富甲天下,晉商們首先把家鄉的英雄關羽作為出門在外的保護神。遍布全國的山陜會館或山西會館是他們在外經商的辦事處,裏面必不可少的建築就是關廟。關羽除了能夠滿足保佑平安的願望外,更具有精神上的凝聚力——商人們遊走天下闖蕩江湖,需要彼此相互照應,***同面對困難,因此他們喜歡仿照桃園結義結成異姓兄弟,而關羽的忠誠和義氣更成為他們倡導的美德。商人供奉關羽還有壹個原因,那就是倡導誠信守義的職業道德,曾有乾隆時代商人們***同制定的行規保存在石碑上,其中對於欺騙顧客的行為處罰最為嚴厲,而處罰方式卻又十分有趣,那就是罰戲。被判定有欺詐行為的商人要出錢請戲班來演出,關廟對面就是戲臺。這種處罰也成為商人們討好顧客的高招,演出吸引來人群顧客,會館也就成了壹個大集市。晉商的足跡遍布中國,所到之處至少都有壹所會館、壹座關廟、壹個戲臺,將這種義中取利的從商理念傳播開來。他們在商業上的成功,更使各地商人相信,關羽是壹位能夠保佑財源廣進的財富之神。所以後來,市井百業爭相供奉關公為本行的開山祖師和保護神。
由於關羽在社會各個階層都深受愛戴,又在佛教和道教裏身居高位,更因為他是傳播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最佳榜樣,從清朝中期開始,歷任皇帝都對關羽推崇倍至。乾隆三十三年,關羽被賜封號“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十個字,此後壹百多年間,歷代皇帝屢次加封,光緒五年最後壹次加封時,他的封號繁雜而冗長,有二十六個字之多:“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精誠綏靖栩贊宣德關聖大帝”。清末時統計,全國記錄在冊的關帝廟不下幾萬座,遠遠多於孔廟的數量,而他對普通民眾的影響更是超過了孔子。壹時間“關公廟貌遍天下,五州無處不焚香。”農人祈求風調雨順,商賈祈求財運亨通,百工祈求從業興旺,官員祈求升遷發達,軍人祈求旗開得勝,帝王祈求江山永固。歷經壹千七百年,時光侖奐,改朝換代,尊卑起伏,關羽最終被人們塑造成至神至聖,萬世人極的神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