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保障覆蓋率低,不完善的養老保險制度面臨嚴峻挑戰,但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如何管理好這些“救命基金”,誰來監管,如何通過有效運營確保基金保值增值。近日,武漢大學李震教授在對國外典型管理模式進行深入探討後建議,我國養老基金管理體制應考慮集中管理、市場化運作模式,其優勢在於管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她認為,新加坡的教訓是,個人投資自主權不可取。目前,我國正在東北三省開展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個人賬戶建立後,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壓力成為社保管理部門揮之不去的難題。
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即使是投保人也很難說“老而無憂”。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時間不長,制度本身也不完善。基金管理在不斷探索,借鑒國外典型管理模式的成功經驗和教訓已成為我國社保基金管理制度建立的必經過程。1884年,德國是世界上第壹個建立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其特點是國家強制,現收現付,建立繳費,基金采取集中管理,政府主導的投資模式。然而,20世紀70年代後,這壹模式受到廣泛批評,引發了關於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論爭論。李震認為,爭論主要體現在養老基金所有權、財務制度和養老基金運營模式上。從制度層面,有人認為德國模式下的現收現付制會擠出儲蓄,從而阻礙資本形成,最終影響經濟增長;因此,反過來推斷,要促進經濟增長,必須擠入儲蓄,所以需要建立個人賬戶積累資金。另壹個重點是應對老齡化趨勢,需要改革公共賬戶,建立個人賬戶,所以需要積累資金。技術層面的爭論主要集中在養老基金管理應該由政府管理建立政府導向機制還是分散管理建立市場導向機制。從這壹思路出發,李震比較了三種典型的國際養老保險模式:加州模式被視為公有制模式,新加坡模式是私有制模式,智利采用私有制。其中,美國加州的市場化集中管理模式受到了中國社保部門的關註,並已派出高管進行考察。加州公共養老金(California public pension)是美國最大的養老金,也是全球第二大養老金,管理的資金超過6543.8+058億美元,覆蓋人口6543.8+0萬。由於投資收益占年繳費的四分之三,所以繳費相對較少。更值得註意的是,如此龐大的基金,其基金管理成本僅為0.16%。
國際上這個數字壹般是1%,中國是3%甚至更高。李震說,與我們對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的固有觀念不同,這個基金投資相對獨立激進,股票投資占比超過60%,房地產投資占比7.2%。有人認為美國50%的風險投資來自養老金。截至2001年6月30日,本基金投資五年的平均收益為10.6%,11.4%的平均收益。李震認為,加州模式具有系統效率高、管理成本極低、投資回報好的特點。原因是市場化運作的集中管理導致規模效應,因此在資金談判能力、專家選擇能力、日常管理成本、監管成本、競爭帶來的效果成本等方面具有優勢。李震認為,我國在安排基金管理制度時,需要理論準備。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公共養老金制度可以采用現收現付制或者基金制;基金制度與政府主導的投資管理沒有必然聯系;同時,基金的歸屬(個人賬戶還是對公賬戶)與基金的收益率沒有必然聯系;基金制度的有效性取決於基金的市場化運作;資金歸屬與集中管理無關。
因此,總結三種模式對我國養老基金管理制度安排的啟示,李震表示,加州模式給我們的經驗是集中管理市場化運作,利用規模效應,分散投資管理;新加坡擴大個人對公積金投資的自由選擇權不是壹個好的政策選擇;智利模式的教訓是,我們需要建立壹個嚴格監管和擴大投資的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