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內蒙古阿拉善的風俗

內蒙古阿拉善的風俗

阿蒙婚禮

阿拉善蒙古族的婚禮有以下程序:

媒人:以前青年男女的終身大事都是父母說了算。如今,男女可以自由戀愛,但結婚必須得到父母的同意。壹般是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商量,如果是媒人定的,定下日期後男方父母會親自商量。男方家四到八個人去女方家提親,要帶哈達、酒、禮物等。給女方的父母、親戚、兄弟姐妹每人壹份禮物。未來女婿也會畢恭畢敬的敬親戚中的長輩,敬酒。女方家設宴招待“羊背”。如果兩家協商成功,就可以決定擇日結婚。婚禮:接新娘的隊伍(阿拉善蒙古語叫“沙蓋圖”)由8到12人組成。新郎穿著新衣服,帶著足夠的食物等等壹路上用。迎接新娘的人必須在約定日期的前壹天日落時分到達新娘家,不早不晚,太陽落山。如果遲到,新娘家會假裝關門,新郎要背門詞,獻上哈達,新娘家才開門歡迎大家入袋。落座後,新娘給準新娘奉上奶茶(加紅棗)。喝完茶後,婚禮代表拿出鼻煙壺表示敬意,並向新娘家的客人和朋友敬酒,每人贈送壹份禮物。唱了三首歌,喝了茶,雙方開始唱歌。他們反應快,唱了壹晚上也不會重復。告別:新娘將在今晚準備好嫁妝。翌晨,新娘盛裝打扮並蒙上面紗。新郎拜訪了他的嶽父嶽母。新郎新娘品嘗完“羊背”後,公公婆婆給新人送禮。新娘開始和父母告別,唱起了《離別苦》。唱送別歌時,新娘的小姨子為新娘的母親唱《嫁女歌》。歌聲剛落,婚禮隊伍中壹個聰明而堅韌的年輕人迅速把新娘搶了出來,放在馬上。由新娘的姐妹和親戚組成的歡送會上了馬。他們先帶著隨行的牲畜繞過蒙古包,然後騎馬疾馳。此時,馬夫等人匆匆出門,跨上戰馬,追至馬夫家。

迎接新娘:當新娘到來時,新郎家的壹名騎手手裏拿著壹根包著紅綢的羊棍跑向新娘的歡送會,然後繞著新娘的歡送會走壹圈。這時,新娘家的騎手過來搶羊棍,新郎家的騎手飛到新房門口,把羊棍從馬脖子下扔進新房,寓意吉祥。新郎的父母在新房前鋪上氈墊,讓夫妻倆把羊棍的兩頭放在氈墊上,朝東拜三次天地。新娘儀式:在新娘的洞房前,有人拉著五顏六色的帳篷,假裝關門。兩個男孩阻止新娘進入。這時,雙方家庭的人都要口若懸河地出來,反復問答後,開門迎新媽媽進屋。進入房間後,新人會先拜父母長輩,然後敬酒哈達,新人會唱三首歌。新郎新娘朗讀,揭開面紗,進入洞房,然後新郎家設宴全羊。新房喝茶:第二天早上,太陽壹升起,新娘的嫂子就邀請兩家到新房喝茶。新郎的父母、親戚、朋友和客人都會帶禮物到新房。新娘新郎向親朋好友致意,敬酒,賓客向新人贈送禮物。然後設宴招待大家“羊背”,喝酒唱歌,氣氛融洽。

客人離開後,婚禮就完成了。

烤全羊

“烤全羊”是阿拉善地區特有的傳統美食之壹,也是最大的壹道菜。它最初是清朝康熙年間阿拉善第壹代旗人紮薩克國王和李羅從新疆遷到阿拉善時帶來的。後來,第三代王琦羅布藏多孜因戰功卓著,被封為朝廷的駙馬,宮殿建在北京。他在原有工藝的基礎上,吸收了北京烤鴨的烹飪特點,形成了阿拉善烤全羊獨特的地方風味,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烤全羊壹定要用特制的烤箱和阿拉善特有的梭梭幹柴做燃料,還要精心挑選阿拉善本地品種綿節羊。這種羊的尾巴又大又肥,肉很好吃,沒有臭味。生產過程由18道工序組成,如宰殺、燙漂、配料,然後烘烤。烤全羊色澤深紅,誘人清香。吃起來脆爽,口感濃郁而不膩。烤全羊的吃法也很獨特:把羊放在大盤子裏,放在前端給客人看,激起他們的食欲,然後按照皮、肉、骨的順序,從外到內逐壹品嘗,再配以荷葉餅、小蔥、面醬、裹卷食用。最後吃烤羊調味湯煮的柳條面。

待客習俗

阿拉善蒙古族以好客著稱。客人到了,全家人都出來迎接,依次打招呼。男方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俗稱“打單千”;女性牽手,屈膝,上下拉伸,俗稱“打雙千”現在的人壹般都是握手問好。問候語是“Tasai Yinbainu”(妳好嗎?),用“賽音,塔賽音”回答(好!餵?)。客人進入蒙古包時,應掀開門簾左側,不要踩門檻。入袋後坐左邊(也就是西邊)。第壹位是北方,大多是長輩坐的。雙方坐下後,取出鼻煙壺鞠躬,舉至鼻端還之,然後互致問候,“您好嗎?牲畜怎麽樣了?今年水生植物怎麽樣?”致敬。如果遇到父母長輩,慶祝場合,會獻上哈達以示敬意。這些傳統的禮節仍然保留著。

主人奉上奶茶,客人右手拿起。喝完了還可以再要,不喝了就示意不喝,客人不能不喝主人端上來的茶,也不能推卸對主人的奉獻。主人給客人敬酒時,客人要雙手接過來壹飲而盡,回敬。席間常以贊美友誼的歌曲勸酒敬酒。

迎接遠道而來的貴客,把馬奶酒抹在哈達上,雙手捧著,受禮者也要雙手捧著。阿拉善蒙古族壹般有“阿不蓋拉呼”(尊稱)、“朱拉拉呼”(昵稱)。人們更喜歡別人叫妳的尊稱,而不是妳的原名。

蒙古蒙古包

蒙古包作為草原地區最典型的民族建築,以其大膽靈活的獨特魅力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代。在史書、漢書等古籍中,蒙古蒙古包稱為穹窿。《後漢書·烏桓傳》中寫道,草原人“以水草為食,居無常,以穹窿為家,開東陽”。這裏說的金庫就是今天的蒙古包。在古代,拱頂是圓而尖的,通常覆蓋壹層或多層羊毛氈。在古籍中,魯是壹種建在田地裏的棚子,蒙古語稱為蒙古勒格。這座古建築不僅在功能上不斷完善,而且完整地保留了原建築的結構形式,這在任何壹種建築的進化史上都是罕見的。蒙古族蒙古包建築的結構形式體現了蒙古族傳統的審美意識。獨特活潑的風格讓蒙古包既實用又美觀。可以說,建造蒙古包是用最簡單的手法和最省料的技術進行的極具表現力的創造,實現了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的高度統壹,那些用細木桿編織的“哈納”網,可伸縮,簡約中蘊含智慧;穹頂上的那幾十根“黑泥”桿子和天窗,加上“哈娜”,完成了蒙古包的整體骨架造型。然後用皮繩或豬鬃繩打結,再蓋上羊毛氈密封,壹個蒙古包就建成了。冬天,暴風雪來了,蒙古包紋絲不動,頂上沒有雪。人們在包裏喝著奶酒,唱著祝酒歌。夏天,大雨打在蒙古包上,蒙古包頂上沒有水,更別說下雨了。人們在蒙古包裏悠閑地拉起馬頭琴,任憑風吼雨打,永不沈醉。蒙古包簡潔輕便,移動時易於拆卸,非常適合遊牧民族的生活,在建築上體現了功能與美學的完美統壹。蒙古包有兩種:壹種是轉移型,靠水草為生,蒙古語稱為“沃爾格”;壹種是固定的,適合農牧經濟區。蒙古語中稱之為“托吉日喀爾格爾”。在錫林郭勒草原和呼倫貝爾草原,有很多轉運蒙古包。固定蒙古包多見於哲裏木盟和昭烏達盟的科爾沁草原。蒙古包遷移到新營地時,人們往往選擇冬季的山彎或窪地,那裏寒氣不易侵入;夏令營位於高坡上的通風處。即使在無風的日子,只要擡起包間的氈腳,包間裏馬上就會涼風習習。大膽靈活的蒙古包點綴在壹望無際的大草原上,藍天、白雲、綠草,構成了高度的和諧之美。人們不難理解為什麽蒙古包的造型之美被後人運用到城市建築中。

  • 上一篇:從24個節氣中選擇兩個節氣寫壹篇作文。
  • 下一篇:30篇來自全國各地的高考英語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