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辯人:交易日-壹級2009-1-20 16:02。
春節那天不能理發。
受訪者:婷妍33-四級2009-1-20 19:19。
在潮汕地區,春節期間有許多獨特的民俗。潮汕有“壹年八節”之說,春節是八節之首,也是最隆重的節日。中國新年始於臘月二十四。在這壹天的“掃塵”之後,壹些人開始粘貼新年圖片和新的春聯,以烘托節日氣氛。家家戶戶都要買來蜜餞、茶料、糖,放在竈上的“四明棗君”面前,沏上香茶,然後焚香放鞭炮,為“棗君”送行。還有很多天就過年了,壹家人都會開開心心的準備過年。
聽眾朋友們,讓我們邀請我們的嘉賓雨凝和妳談談潮汕春節習俗。妳好,雨凝。
顧客:好主人。
雨凝,妳能先給我們講講潮汕春節祭祖的習俗嗎?
好吧。元旦祭祀祖先的習俗形成於漢代。宋明以後,流行於全國各地。明朝以前,潮汕有正月初壹祭祖的習俗。此後歷代文獻中都有很多詳細的記載。新中國成立前,潮汕的祖先崇拜有家族祭祀和家族祭祀兩種。家祭是給祖宗的,在祠堂裏,家祭是在這個房子裏。民族節日邀請更多的紙皮影班和劇團演出,更隆重。
春節祭祖用品“都是素菜:年夜飯的香腐、木耳、冬瓜、爛樹枝、糖果、柿餅,還有自己做的各種素菜。”據說彌勒佛本月初壹坐禪,所以用了快餐。第二年初二,我們又要祭祖了。這壹次,我們將使用肉類菜肴,如魚,豬肉,鵝,雞和鴨。以前過年也是在祠堂祭祖。這是氏族的重禮,通常用葷菜,但有些地方加了五種素菜。
主持人:潮汕人都知道,除了春節,其他“壹年八節”在潮汕地區都有祭祖活動,形式相似,祭祀略有不同,增加了壹些時令蔬果和特色糕點。潮汕春節“拜年”與其他地方不同。下面,我們來說說潮汕“拜年”的習俗。
拜年,又稱踏春、探春。相傳古時候有個妖怪,頭上有個獨角獸,嘴巴像血盆。它叫做“年”。每到除夕,它就挨家挨戶找吃的,吃人。人們只好把肉留在門外,然後關上門躲在家裏。直到正月初壹的早上,他們才開門祝賀年沒有被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代代相傳。其實在潮汕,拜年和祭祖壹樣,是潮人最重要的風俗習慣。潮人的拜年方式主要有三種,其風俗習慣各不相同。
顧客:第壹種是家人之間的新年問候。在潮汕,早上祭祖後,晚輩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新年快樂”、“健康長壽”。在舊社會,年輕壹代必須穿新衣服,向長輩鞠躬。然後長輩給晚輩送上期望,祝願孩子們“新的壹年裏成長”“學習進步”。二是親朋好友間的拜年。早餐後,家庭成員壹起或分別向親戚朋友拜年。親戚朋友之間的拜年,往往是在初壹初二的上午舉行,所以潮汕有句俗語:“初二妳有拜年的意向,初三初四妳沒有拜年的意向。”都說拜年電話越早越好,越有誠意。
嗯,潮人走親訪友總會帶檳榔或橄欖、潮州橘子作為禮物。數量不限,但必須是偶數,不能是奇數。而且主人家的茶幾上總要擺壹盤紅紅綠綠的潮州橘子、檳榔、橄欖,外加糖果迎客敬客。因潮州橘比橘大,故名大橘,橘又與吉諧音,由諧音變為“大吉”。“大吉”的來歷還挺有意思的。雨凝,請給我們講講這個故事。
顧客:好的。很久以前,在潮州的壹個村子裏,所有的村民都很渴。快過年了,村裏壹個漂亮聰明的姑娘,晚上夢見壹個仙女給她做了壹個夢,說:“吃橘子就安全了。”女孩壹醒來就告訴了她媽媽。母女半信半疑的吃了橘子,果然好了。從那以後,潮州橘就成了吉祥的象征。檳榔和檳榔的諧音包含了客人的意思,所以“檳榔橙”的諧音就變成了“祝客人好運”。潮人在拜年中用檳榔招待客人的歷史由來已久,在地方政府和縣誌中都有記載。晚清以後,潮汕吃檳榔的習俗逐漸式微。這是因為飲食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吃檳榔的過程復雜,潮汕不是檳榔的原產地。後來因為潮汕盛產橄欖,形狀和味道都很像檳榔,所以潮人就用橄欖代替檳榔。因為習俗的改變是滯後的,潮人也把橄欖叫做檳榔。
當客人進來互相說“新年快樂”和“恭喜發財”時,主人會請客人吃橄欖、糖果和工夫茶。揭西客家人也有敬茶敬飯的習俗。客人在出發過年前,會交換橘子,給孩子發紅包,稱為“利市”,傳達“交換好運,互相問候”的美好祝願。而對於壹些至親好友,主人也會很殷勤的留著他們* * *吃午飯。
我們再回到第三種拜年,同事之間的拜年。這多半是壹種禮貌行為。見面後,我們用“發財”“升官”等吉利的話互致問候。第三種拜年,包含的親情友情的溫馨氛圍沒有前兩種那麽多。主持人:然而,近年來,由於社會進步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人們在賀卡,問候電話,問候手機短信和問候“伊妹兒”時很時尚。但很多工作單位在初壹舉行“團拜”,所以大家聚在壹起互相祝賀是壹件好事,既節省了時間又兼顧了很多方面。
主持人: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熱鬧、最盛大、最受重視的節日。雨凝,妳對潮汕地區慶祝春節的習俗很了解。請介紹壹下。
顧客:是的,春節是壹年的第壹天。在古代,它也被稱為“新年”,“元日”,“鄭源”,“元朔”,“鄭丹”,“新鄭”。辛亥革命後,陽歷壹月初壹被定為新年,農歷正月初壹改名為春節,至今仍是習俗。春節俗稱“過年”“過年”。在潮汕地區,有許多慶祝春節的民間活動。這些習俗與中原地區的習俗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在潮汕地區,放鞭炮有不同的方式。正月初壹,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或陽臺上祭拜陳楠、北鬥、天宮以及家中供奉的神靈,希望新的壹年平安吉祥。拜完神之後,就會放鞭炮。鞭炮又叫“鞭炮”、“鞭炮”、“鞭炮”。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火把,在宮廷裏點燃用來照明。竹節燃燒時發出爆裂聲,這是早期的“鞭炮”。此外,人們用這個來趕走鬼和邪靈,希望有好運氣。據《荊楚隋集》記載:“正月初壹為三元之日,春秋為終日。”“雞鳴時,在庭前放鞭炮,以辟邪山魈。”
顧客:是的,潮州人遵循這壹習俗,其目的是驅除邪靈,祈求新的壹年身體健康,五谷豐登,牲畜興旺,萬事如意。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 * *春節燃放鞭炮的現象更加普遍,成為人們歡欣鼓舞、歡慶和祝好運的情感表達。
觀眾朋友們,春節期間,潮汕的文化活動非常活躍,有舞龍、舞蜈蚣、猜謎等許多項目,其中舞獅和打大鑼大鼓更受歡迎,最引人註目。顧客:是的,春節期間舞獅很受歡迎。聽說潮汕有兩種舞獅:壹種是“文獅”,壹種是“武獅”。石聞"?吳氏”?
嘉賓:“石聞”由兩個人組成,戴著面具,扮成微笑的“土地主人”和“土地女人”,手持壹把葵花扇,引著獅子跳舞、走路,獅子不停地搖著鬃毛打滾。每次有人在門前放鞭炮,舞獅隊都要停止行進,給主人拜年。“吳氏”向當地有聲望的家庭和大企業拜年。當獅子隊到達時,主人點燃了鞭炮。這時鑼鼓齊鳴,獅子隊表演了滾、轉、落等動作。最奇妙的是,主人給了獅子壹個紅包。跳到* * * * *,主持人從二樓或者三樓的地板上掛紅包。舞獅隊在主人的幫助下,用大凳子和小凳子折疊在紅包下面。在鑼鼓聲中,獅子從容淡定地爬上桌子,爬到頂樓,然後壹躍而起,張嘴就要把紅包摘下來。旁觀者中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獅子壹會兒低頭祝福人。廣場舞獅的表演節目是舞獅者擡起獅頭,搖頭晃腦,快速轉圈,邊走邊跳,猶如猛虎下山。舞至場中央,立即席地而坐,時而用腳撓腹部、背部,時而轉頭咬尾巴,稱為“撓咬虱子”。突然在地上打滾叫“翻身翻身”;然後我就睡著了。這說明獅子是坐著養神的,動作栩栩如生。這時,還有壹個人戴著面具隨意逗弄獅子,為舞獅增添了不少趣味。舞獅表演之後是武術表演。拳擊可分為賈珠腳、李家腳和南之手,但他們的表演節目基本相同。最後,我又跳了壹次獅子,表演結束後,我得到了人們的“紅包”。
主持人:春節期間,還有壹個潮州大鑼大鼓隊,演奏潮州音樂,走街串巷,遊行。潮州俗稱“遊大鑼鼓”。潮州大鑼大鼓是以打擊樂為主,以鼓為中心,以嗩吶為主導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樂隊的首席表演者,也是樂隊的指揮。鼓手敲打鼓心、鼓邊、鼓邊,通過敲打、消音、捶打、敲擊和節奏變化、錘上添花等方式進行樂隊演奏。
嘉賓:潮州大鑼大鼓的娛樂團隊,經常用壹個大旗開道。他們肩上的旗幟叫“標”,用帶尾巴的竹子做旗桿。吉祥物掛在竿頭,多為年輕女性。扛大旗的姑娘,裝飾感十足,婀娜多姿。然後精心打扮的金婚夫婦扛著鞭炮和八寶吉祥熊,給人們帶來了好運。還有裝扮成人的玩偶,表演壹些傳統潮劇片段。龐大的先行者之後,是連綿不絕的鑼鼓聲。潮州大鑼大鼓表演很靈活。他們在行進中被稱為“長線組”,大部分曲目以行進曲為主。如果放在固定場地的架子上,就叫“品牌套”。大型演出,樂隊往往有上千人,氣勢磅礴。
知名的家庭和商人燃放鞭炮來迎接鑼鼓隊的到來。這時,鑼鼓隊會停下來,獻上他們的技藝來慶祝新年。演出結束後,主持人會得到紅包獎勵。
主持人:雨凝,請給大家介紹壹下送春籃的習俗。
顧客:好的。春筐是潮汕的壹種民間用品,是壹種分三四層、有蓋的竹制編織禮品筐,壹般成雙使用。新年第壹天,新娘家會給嫁出去的女兒家送禮。禮物有橘子、甘蔗、香蕉等十幾種,裝在壹對大春筐裏,由嫁女的哥哥送來,俗稱“春筐”。姐夫到了,公婆會宰三只鳥,熱情款待。所以民間有句話叫“大叔,快來搶雞筐”。女兒家收到姐夫的禮物,婆婆就提著花籃和紅盤子,把禮物分發給鄰居,俗稱“吃貨”。因為每個村子都有媳婦,所以互相送禮物很熱鬧。這壹潮汕特有的民俗活動,體現了潮州人重視鄰裏情誼、和睦相處、團結向上的優良傳統。
主持人:現在我來介紹壹下潮汕春節和開井的習俗。
1914年,汕頭建成了第壹座自來水廠,於是全市有了自來水供應。但是其他城鎮和村莊的居民不得不從井裏或溝渠和河裏取水。哪裏有鄉,哪裏就要有井,既有外用的,也有內服的。
顧客:潮汕人非常崇拜水井,民間還有關於龔景和景頗的神話傳說。除夕夜要封井口,春節祭拜井夫和奶奶後才能開井。通常村裏的公共井要在第壹年的初壹初二禁止使用,初三才使用。有些地方從初二就可以用了。開井時,村裏的老婆婆要帶頭,帶著橘子、綠茶、紅糖、素果等禮物,在井臺下拜。之後,神父的老婆婆會打開井蓋,把半顆紅糖和3杯綠茶倒進井裏。最後從井裏抽出12桶水倒在地上。每倒壹桶水,都要隨便念四句吉祥詩。這種儀式活動就是“打井”。開井家用,家裏婆婆也要拜。這個儀式類似於公共水井的儀式。現在潮汕的村落基本都飲用自來水,祭祀水井的活動也逐漸消失。
主持人:正月初壹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老公孩子回父母家拜年。這是已婚女兒孝敬父母的標誌。民間流傳著壹句話:“孝'初壹初二去',不孝'初二去',神仙下凡,元宵無帖不換”,就是這個道理。女兒回娘家,要準備壹大袋餅幹和糖果,由母親分發給附近的村民,以表達姑娘對村民的思念。家裏有侄子的時候,也要給侄子發紅包。吃完午飯,女兒會和父母聊壹會,晚飯前回婆家。所以俗稱“吃宵夜”。
各位嘉賓:正月初四“天神下凡”,家家戶戶都要在家祭拜,迎接天神降臨人間。祭祀有心,是“開門紅”的好兆頭;壹盤紅糖,寓意生活的甜蜜;壹盤米代表豐收,還有橘子、黑豆、燈芯、紙馬等等。除了在家祭拜,還會去鄉下的寺廟燒香祈福。有些人甚至把家人的生日和年齡寫在紅貼紙上,綁在轎子上,向上帝許願,感謝上帝“上天說好話,落地保平安”。
主持人:在潮汕人的習俗中,每逢春節總是少不了潮州小吃。潮州小吃種類繁多,物美價廉,深受群眾喜愛。雨凝,我聽說潮州菜有九種小吃。
顧客:是的,潮州有九種小吃:湯、燒烤、油炸、糕點、糖果、豆制品、小吃、稀飯和宵夜。
主持人:烤乳豬是燒烤中的壹道美味。用壹只20多斤重的乳豬,去內臟、去頭、去腳,全身對半切開,洗凈去皮,用鐵叉夾住,放在炭火上烤。邊烤邊翻,不斷加入香油。
烤乳豬顏色金黃,光看就能分辨出來。肉香,氣味誘人。吃起來酥脆嫩滑,不焦不膩,蘸上甜醬很好吃。冬天喝酒是首選食物。
從前,城內粉寺巷拐角處有壹家宋記酒樓,以賣烤乳豬聞名。這家餐館的主人叫“烤豬肉松”。
雨凝:湯裏有很多小吃,魚丸和蝦餃湯是這壹類中最好的。
顧客:是的,白色的魚丸,淺朱紅的蝦餃,壹打青蔥花,幾滴橙黃色的香油,在清湯裏浮浮沈沈,使它成為壹碗既賞心悅目又美味可口的菜。它有魚的鮮而無腥,肉的甜而無膩。吃在嘴裏爽口又有滿足感,是壹款四季皆宜的湯。
以前市內太平路東門北側、西馬路右營前有兩家魚丸蝦餃店,都很有名。
主持人:生魚是壹種不錯的小吃。生魚,顧名思義就是生魚。從深秋到明年初春,是吃生魚的季節。鱖魚(俗稱草魚)在這幾個季節比較肥。
最好的油炸食品是糕點。用油和面粉使餅皮酥脆,用瘦肉、蝦仁、香菇拌“鐵胸”粉作餡,文火煎至熟。這種蛋糕顏色是黃色的,酥脆而芳香。
做糕點餅幹的人是在狀元閣拐角擺攤的商販。他因身材肥胖而被稱為“阿飛”。“阿飛”壹炮而紅後,在小吃中把原本的豬肉包子推上了壹個臺階。“阿飛”的大袋子裏裝的是鮮蝦拌韭菜或者雞肉拌蓮子。狀元閣壹角的羅偉新茶莊,也推出了零售腐乳包,讓這裏的包聞名全城。嘉賓(15):潮州市烤厚蠔的原制作人是“阿飛”。以前做牡蠣烤焦,都是用稀油抹大鍋,只要把大鍋加熱,撒上水粉和蔥花,倒上,放下新鮮的牡蠣,蓋上蛋花。“阿飛”厚牡蠣是用香腸、新鮮瘦肉等配料烤制而成。新鮮的牡蠣和粉狀的水同時放入鍋中,也用雞蛋。炸好的生蠔用濃濃的火烤,生蠔、肉、蛋、蔥花的香味混合成壹股鮮美的香氣。蘸了高級芥末,吃之前真的讓人流口水。這種濃稠的蠔烤被稱為“阿飛”蠔烤。後來,城裏所有的烤蠔店(攤)都模仿“阿飛”烤蠔的方法。
主持人:姑蘇湘府是豆類小吃的佼佼者。
說起姑蘇香腐的制作,有個小故事。據說清朝乾隆年間,潮州有兩位信佛的大媽。為了能吃到多年的素食,他們精心制作了這種鹹淡適中,香甜綿軟,味道鮮美的香腐。後來人們把這種香腐叫做姑蘇香腐。
潮州制作姑蘇香腐最著名的作坊是下東平路老君堂。這家店做姑蘇香腐的工藝精致認真,必須反復煮幹。所以他們這裏生產的產品香而爛,軟而潤,甜而可口,營養豐富,是豆制品中的極品。
豆腐花是豆制品的另壹種著名小吃。清晨,從巷子深處傳來壹陣陣小鑼聲,這是賣豆腐花的特有的。他們用小鑼代替叫賣,被百姓稱為“空扣”。
在每碗豆腐花的面條上撒上糖粉,再加壹撮姜粉,這樣可以去除豆腥味。豆腐幹,壹種糕點食品,也是潮州市著名的小吃。相傳它的出現也是有故事的。雨凝,請給大家介紹壹下。
顧客:好的。早些年潮州城裏有個蛋糕店,專制的五仁龍鳳餅在市場上。商店的老板很刻薄,激怒了蛋糕師傅。有壹次,師傅壹怒之下,把壹缸紅腐乳、半畚箕蒜和壹瓶酒倒進壹個裝滿餅餡的大桶裏,和餅餡攪成大雜燴,然後辭職。蛋糕店雇來的師傅,不知道底細,就把那鍋大雜燴的餅餡做成了市場。當蛋糕被放在烤箱上時,它散發出壹種特殊的香味。產品壹上市,吃貨甚至聲稱不錯,於是搶購壹空。掌櫃趕緊多做了幾份面市,其他龍鳳餅就沒那麽香了。老板不知道為什麽,後來老板小心翼翼,猜測秘密可能在師傅身上。請把它和禮物壹起帶回去。
主持人:聽眾朋友,您剛才聽到的是我們為您制作的春節特別節目,和您壹起聊聊潮汕的春節習俗。
主持人:新年快樂,萬事勝意!
參考資料:
/boomerarng/r/?329
回答者:在深邃的眼睛裏-第五層2009-1-21 03:32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如何慶祝這個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相對固定的風俗習慣,很多流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灰塵掃屋”,據《呂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和厄運。這個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種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專著《春聯詩》論述了對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
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貼在門的橫木上;“春條”根據內容不同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
倒貼窗花和“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異彩紛呈。
在貼春聯的同時,有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把“福”字倒貼,表示“福到了”、“福到了”。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
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常見,濃濃的黑色和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興旺喜慶的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壹些年畫作坊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歡慶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年畫的重要產地有三個: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畫,各具特色。
我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收藏是南宋木刻年畫,畫的是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趙、班戟、綠珠。民間最流行的是嫁鼠年畫。描繪了壹個老鼠按照人類習俗娶新娘的有趣場景。民國初年,上海的鄭把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為壹的年畫,後來發展成為日歷,壹直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的《方誌》:除夕之夜,各方互贈禮物,稱為“回贈年”;酒食相邀,謂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壹起喝酒,祝壹首完整的歌,叫“分齡”;大家徹夜不眠,等待天亮,這就是所謂的“守歲”。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點上蠟燭或油燈,圍坐在火爐旁聊天,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徹夜守夜,象征著趕走壹切惡疾和流行病,期待新的壹年裏有好運氣。這種習俗逐漸流行起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寫了壹首詩《守歲》:“寒辭冬雪,暖帶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都習慣守著年夜飯,迎接新年。
在古代,守歲有兩層含義:老人守歲即“辭舊”,表示珍惜時間;年輕人保持年齡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間壹般在午夜。
鞭炮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每逢重大節日和喜事慶典,以及結婚、建房、開業等。,應該燃放鞭炮來慶祝和交好運。目前,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姚、江西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煙花之鄉。生產的鞭炮顏色多,質量高,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世界各地。
支付新年電話
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由同壹個族長帶隊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請幾個人拜年;還有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因為在家裏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精英和學者就用貼紙互相祝賀,從而發展出後來的“賀年卡”。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長輩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把彩色的繩子穿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這是燕京年記載的;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把分發給孩子的錢用紅紙包起來。壓歲錢可以在晚輩拜年後當眾給,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入睡時,由父母偷偷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還是很流行的。
春節飲食習俗
在古代農業社會,從臘月初八開始,家庭主婦們就開始忙著為新年準備食物。因為腌制臘肉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壹定要盡早準備。中國很多省份都有腌制臘肉的習俗,其中廣東省的臘肉最為著名。
蒸年糕,因為諧音“高年”,口味多樣,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必備美食。年糕的款式有方形黃白年糕,象征金銀,表達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味道因地而異。北京人喜歡吃紅棗年糕、百果年糕、糯米或黃米做的白年糕。河北人喜歡在年糕裏加入大棗、紅豆、綠豆壹起蒸。在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有吃黃米面炒年糕的習俗,有的還會塞豆沙和棗泥,而山東人則用黃米和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主要是甜的,蒸的或者炒的,有的人幹脆就著糖吃。南方的年糕有甜有鹹,比如蘇州和寧波的年糕,是用粳米做的,口味清淡。除了蒸炒,還可以切片炒或者煲湯。甜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花、桂花、薄荷、菜糊等配料做成的。它們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也可以用蛋清煎。
真正過年的前壹天晚上叫團圓夜。背井離鄉的遊子,千裏還要從萬裏之外回家。過年的時候,全家人都要圍坐在壹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用面粉做餃子皮,然後用皮包餡。餡的內容多種多樣,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都可以塞。正統的餃子做法是用清水煮熟,撈出後拌上醋、蒜末和蔬菜。還有煎餃子和烤餃子(鍋貼)的方法。因為和面中的“和”字就是“他”的意思;餃子的“焦”與“膠”諧音,“和”與“膠”有團圓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相思團圓;取大齡交友之意,非常吉祥;另外,形狀像元寶的餃子,過年吃餃子,也有“發大財”的吉祥寓意。所有的家庭聚在壹起包餃子,所以慶祝春節很有趣。